到民间采风去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作文指导与范文评析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作文指导与范文评析班级姓名学号【训练要求】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到民间采风”为主题,内容活泼,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这一单元主要要求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第一项活动“家乡素描”,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比如当地的物产、文物、传说等,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
第二项活动“认识方言”,角度虽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
第三项活动“乡土发现”可与第四项活动“节日探源”合并进行。
这一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本单元“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得到实现。
而且,大家在这方面的兴趣可能也较大,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也较多,综合性最强,便于我们发挥个性,也便于锻炼我们各项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选取以下话题展开:1.“家乡”——可以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也可以写家乡的人、事、景,只要写出你心中的家乡的美来,即可。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是诗歌等。
2.“方言”——可以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
3.以“节日”为话题,或以“节的起源”或“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或记叙文。
4.就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写提示】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到民间采风去日记500字大全

“到民间采风去?什么风啊?”也许你会有些疑问,不过看了下面,你就会明白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到民间采风去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到民间采风去日记1哲学家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
为了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关注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我踏上去远方的路,到民间采风。
第一站——彩云南国刚一到云南,满眼的山野风光,飘荡着自然热土的气息。
正当沉醉佳景时,耳后传来轻松,欢快的乐曲,闻声寻人——三个妇女,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
她们自由地歌唱着,以对歌为乐,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我想,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云南的“歌”。
后听当地人介绍才知“金满斗会”是民歌风俗中盛大的集会。
乡村男女老少百多人,六人围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一连三天才散场,主要目的是传歌,男女老少连唱三天,不愧是“十年难逢金满斗”。
彩云南国,歌满天国,踏着歌声去旅行。
第二站——钱塘江畔亲临浙江,只见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小孩子脸上笑开了花,想必是到了邀饮春酒的时日了。
漫步大街小巷,四处飘荡着自酿的八宝酒的香气,这是在别处不曾有过的香味。
我想,这正是我所追寻的——浙江春酒。
一到过年,人们最期盼的就是喝春酒,早在一个月前,用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两粒橄榄泡着,酒香加药香,香得醉人。
钱塘江畔,酒香飞飘,斟着春酒去旅行。
第三站——华北门户刚到天津,我就直奔泥人张店铺,看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人从泥人张手中诞生,真是惊叹不已。
在捏泥人像时可以不看不瞅,瞬息而就。
形神兼备,出神入化,当之无愧的“奇人”啊。
杨七,杨巴也是两位响当当的人物,杨七手艺好,杨巴口才好,精明细致。
关于这三位“奇人”,有这样一段评说:手艺道上捏泥人,咸丰年间两地带,明山偶遇张海五,斗智斗勇传奇事;兄弟合伙生意火,中堂大人怒摔场,巧嘴滑舌解危难,杨巴茶汤名远扬。
华北门户,奇人倍出,带着惊趣去旅行。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通过采风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采风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3. 民间文化的记录与表达4. 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和表达民间文化,以及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间文化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采风地点。
3. 准备记录和表达的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采风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和表达民间文化。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采风活动,记录所观察到的民间文化现象。
4. 分享:学生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表达,分享给其他同学。
5.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内涵与价值。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采风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的重要性。
7. 作业:学生根据采风活动所得,完成一篇关于民间文化的短文。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采风活动、分享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程度、观察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创新展示形式,如PPT、视频、表演等。
2. 邀请民间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开展民间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如民间艺术比赛、民俗知识问答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反馈1. 学生采风活动的记录和表达2. 学生对民间文化讨论的参与度3. 学生完成的关于民间文化的作业质量4. 学生对民间文化采风成果展示的创意和表现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到民间采风去作文范文

到民间采风,体验生活的世界民间采风,作为一种旅游方式,一直备受人们的欢迎,与众不同的是,民间采风不仅仅局限于景区的观光,更是一种深入到当地民间文化中去的旅游方式。
在民间采风中,我们能够深入到当地民俗,了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体验最真实的文化风情。
到民间采风旅行,不仅是探究历史和文化,更是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以及与人的联系相互融合,体验各不相同的生活氛围。
采风之旅可以让我们非常好地体味到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种体验也非常适合那些详细来源于自然、文化、历史及人际关系的人。
在民间采风中,你接触到的“自然”,往往是未经改造的,它给你带来的是无限的收获,也许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色,也许是一朵朵太阳花般的野花,还有就是异域风情、深奥历史文化,听取当地引人入胜的传说。
更重要的是,在民间采风当中,你所见到的人是最真实的,对于未接触到过外界的人们,你所见到的表象、所感受到的情感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而且在这些人们身上你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对文化、对历史的理解和奉献。
比如说,在草原上,你可以看到那些没有受到外界影响的人们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他们生态意识的正面体现;在古建筑内,你也可以看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维护,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让你深深地受到感动和震撼。
在采风之旅当中,或许会经过很多条路,越过大山、小河,但实际上,这些路程所揭示出来的讯息会比你想象得更为宽广和丰满,采风的旅程更像是一句永远的启示,教导我们知识和技术并不是这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东西,而是真实的生活经验和与它们相互有关的人际关系。
到民间采风,其实就是带着心灵去旅行,去感悟生活的种种,探究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人生的提升。
所以,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你有一颗接纳、感知的心,任何一个生命都能够成为你旅程的伙伴,去寻找内在的力量,增强对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到民间采风,感悟世界之美,寻找生命之真。
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文题呈现桃核不盈寸,刻舟泛赤壁。
民间技艺,巧夺天工。
同学们,我们也不妨到民间采风去,寻访传承者,探求那踏着历史的足迹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
请以“到民间采风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本次命题意图是切合“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单元主题,让同学们从古代的核舟雕工继而联想今朝的传统技艺,到达发现、欣赏美的目的,从而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的要求。
审题关键:紧扣“民间技艺”“民间采风”“寻访传承者”“文化精髓”等关键词审题,从“民间采风”可确定取材来自身边的生活且有个人的参与;“寻访传承者”“民间技艺”指出写作方向是民间手艺人的故事;“文化精髓”明确了中心是颂扬传统文化。
选材要旨:民间技艺,博大精深。
同学们可利用导图简列所熟知的民间技艺,并挑选最有切身体会的一项展开构思。
构思妙招:可仿照课文《核舟记》,从介绍技艺和技艺人起笔,继而叙写自己所见的传统技艺、自己所了解的技艺人的故事、自己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等。
立意提示:中心是颂扬传统文化,但点题宜小不宜大,要有针对性。
假设重在写手艺人的技艺,应盛赞其匠人精神;假设写自己学习技艺和欣赏技艺的过程,应重在抒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期盼。
习作展示一伦教糕◎蔡梅婷“玉洁冰清品自高,甜酸爽韧领风骚”,说的就是伦教糕。
伦教糕的制作起源于广东顺德区伦教镇,是岭南典型的汉族糕点名吃。
步入现在的伦教镇,一闻到伦教糕的气味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我国的美食有千万种,伦教糕别具一格。
制作伦教糕的工序比拟复杂,这次虽未能在店内观看,但我有幸在乡下见奶奶做过一次。
奶奶先把白糖倒入清水煮沸,趁热将其直接倒入糯米粉中,搅拌到丝滑为止。
再把粉浆放在一旁“退烧”,过一会儿把酵母倒进粉浆中搅拌均匀,把粉浆盖上保鲜膜放到温暖的地方发酵。
八年级语文下册《到民间采风去》教案1人教版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一、活动目的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冈历史,感悟黄冈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一)学生课前准备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黄冈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的记录。
2、按“黄冈地貌”、“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三大板块整理归纳,有待上课交流。
(二)教师引导整理阶段1、开场白由黄冈现状,简介概况,引入一段“话黄冈”视频,以调动学生激情导入活动。
2、课件展示:“人文景观”篇①因人而成名胜之地的“某某赤壁”。
②世界军事家林彪故居。
③红色革命圣地“红安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家。
④药物学家:蕲春的李时珍;发明家:英山的毕升;科学家:团风的李四光;哲学家:团风的熊十力。
⑤“某某文化”⑥自然风景区:罗田的“天堂寨”、“簿刀峰”;团风的“大崎山”;浠水的“三角山”;英山的“桃花冲”;麻城的“龟山及杜鹃花”。
(学生随着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小结综述:黄冈是名人之乡、教育之乡、创业之城。
3、课件展示:“民俗民风”篇①节日探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探究其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诗词等。
(学生讲自己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②民俗文化艺术(学生随时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a、团风民间民画及特点b、手工艺品:红安木雕、黄梅挑花、麻城花垫、团风竹器……[c、饮食文化:红安绿豆粑、团风狗脚、某某东坡饼和烧梅......d、民间文艺:黄梅的黄梅戏《女驸马》、浠水楚剧《卖鸡》、罗田《善书》、某某点子(视频展示:顺序播放戏曲,不需)(学生说出戏曲名,能唱的要表演)e、讲我方言4、总结(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5、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①对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一、教学目标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试探生活、欣赏生活、酷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培育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四教法设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依照本地情形和学生实际确信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爱好,踊跃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加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熟悉方言、乡土发觉、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五学法指导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六教具利用常规七时安排一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步骤(一)前期预备:、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风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产生爱好。
二、分组合作:能够分为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小组、谚语警语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依照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打算,预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碰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预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余时刻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搜集小组将搜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语格言归纳小组将搜集的谚语警语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功效展现版。
(二)功效展现:教师前引导: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硕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好的传奇,历尽沧桑的老人普一般通的话语里却包括着深奥的人一辈子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漂亮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赞,民风风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奇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流传,那些闪烁着聪慧光茫的谚语警语经久不衰,今天,让咱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咱们一路到民间去采风。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3. 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4. 民间文化的采集和整理5. 民间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掌握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采风活动。
3.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采风活动和分享交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3. 分享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民间文化的例子,如民间故事、民俗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
【教学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
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明确采风的目的和意义,并向学生介绍采风的方法和流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体验民间文化,并进行采集和整理。
【教学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民间文化现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提高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瓯绣 瓯绣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又称画帘。 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 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 彩线在上面制成 花鸟、山水、人物等作 品。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咸丰三 年( 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光绪 年间,匝绣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 民国5 年(1916)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 前街、五马街、打锣 桥等处,均设有刺 绣社。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 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和美 国展出……
[狮 舞] 狮舞,亦叫"摹狮子"。狮由两人扮演,一为狮头,一为狮尾。用 红、绿、粽、黄颜色的长麻丝,缀在布上为皮毛;狮子的眼睛是 用两支手电筒固定着的;再用两片扁平的红木板制成大嘴巴。两 人俯伏地上,披上狮皮,俨然一头大雄狮。舞时配上大锣、小锣、 中钹、唢呐、笛子、二胡、板胡。每到一尾,首先由4人各擎彩灯, 在欢快的伴奏声中,演出《走棋盘》、《编篱笆》等自己创作的 民间舞蹈,以示"祝福"。然后开始舞狮,狮子在紧促的锣鼓声中, 连续表演蹲坐、搔痒、猛扑、翻滚、疾奔、长啸等各种动作。有 些店家还用6张方桌重叠起来,一少年手擎彩球,诱狮进场,先表 演左右抢球,直到爬到重叠三层的桌面,摇摆姿态,非常逼真。 它的音乐粗犷、舞姿健美,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温州山区各村, 过去都有农民组织的固定班子,每组10人左右。每年正月初二三 相继出门,到周围20里路的乡村巡回演出,大约在正月底陆续还 乡参加生产。
温州方言 是指流行在以温州市为中心包括永嘉、乐清、瑞 安、文成及平阳大部分如敖江平原等地的温州本地话温州方 言的属系问题,有两说,一为吴语说,一为闽语说。从方言 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点观察,温州属于吴语系是没有疑问 的。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虽然在语词语法成分上受到闽语 的一些影响,但闽温语言差距仍很大。温州地处浙江南部地 区,靠近福建,迁徙甚多,故语庞言杂,如平阳一县就有温 州方言、畲语、闽语、蛮话、金乡话等五种方言。畲族说的 是客家话,客家话属于汉族方言。蛮话认为是土著语,很可 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苍南的金乡 话,认为是官话与吴语的混合语。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 (包括北雁、中雁、南雁)
北雁荡位于乐清市境东北,集奇峰、 怪石、飞瀑溶洞于一体,誉称“天下 奇秀,寰中绝胜”,面积达450平方公 里,因其雁湖岗“岗顶有湖,峰、灵岩、大龙湫、三 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等,胜 迹多达500余处,灵峰、灵岩、大龙湫 被誉为“雁荡三绝”。
大龙湫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
位于永嘉县境内,面积达625平方公里。以水秀、 岩奇、瀑多、滩林美而著称。主要景区有大若岩、石 桅岩、狮子岩、四海山和以岩头为中心的沿江古村落 文化区等,大小景800多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麂列岛 位于平阳鳌江口外30海里处,由大小23 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岛上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贝类421种、藻类174 种、鱼类397种,被誉为“碧海仙山”、 “贝藻王国”。
[供财神爷] 按照传统习俗,商店一般都供财神爷,俗称"招 财爷"。其神为赵公明,亦叫赵玄坦,其特征为:黑脸、骑虎, 手拿钢鞭。有的还手捧元宝。要请木工用上等木料制作招财 爷阁(即木龛),外面雕花涂金,内设神象、香烛、烛台。 逢年过节,要大开祭,仪式为:先摆好香案、供品(三牲、 酒、菜),敝开大门,店主长袍马褂,先拜天地,再拜财神, 然后烧香、洒酒,最后和店员吃一顿饭,以示开业吉祥。平时 每月初二、十六,按例祭拜。俗说:"初二、十六,招财爷吃 肉。"店员们平时吃不到肉,这两天是托招财爷的福,将祭过 的一斤猪肉,分切成两盆,外加一斤老酒,给店员作午餐。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 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 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 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 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 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 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 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 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 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 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 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箸笼】也称"筷筒",用以储放筷子的器具。所用材料不同,有瓷筷筒、陶 筷筒,也有木、竹、篾筷筒。如今更有塑料筷笼,其形状一般上口略大,底 部略小;其底平面或呈月牙形、弓弦形、梯形等。通常将置于餐桌上的,称" 筷筒";挂于墙上的则称"筷笼"。 【棒槌】一种洗衣用具。多由枣木或其他硬杂木制成,长约束31厘米,一端 稍粗,便于槌衣;一端较细,便于手持。以圆柱形较为常见,亦有长方形, 一端略翘起者。妇女们在河边塘畔洗衣时,将衣物置平整在石头上,加揉碎 的皂角若干,反复折叠,用棒击之以去污。今农村仍有流行。 【笊篱】大都用竹篾编成,也有金属丝编成。呈构形,器底有无数小孔,在 捞取什物时用以漏水,为民间日常用具。 【板甑】即砧板,一种切肉、切菜用的木板。一般为长方形,也有正方形、 椭圆形、圆形的。多用质坚纹细的树木为之。民间喜用锯成的木墩子为之。
到民间采风去
1.来给家乡素描吧
2.来认识家乡的方言吧
3.来看看家乡的民俗吧
4.来一起过中秋节吧
温州的地理环境
温州的历史文化
温州的人文化
温州的风景名胜
温州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依傍瓯江,濒临东 海,是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温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 海兼利,物产丰盛。温州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有 国家级风景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 风景区7个,市级风景区8个,旅游景区面积占全 市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强。北雁荡的峰峦、楠溪江 的溪流和洞头岛的海色,组成山、水、海旅游“金 三角”。市区南面,南雁荡的洞壑、南麂岛的波涛 和乌岩岭的古林,组成山、海、林旅游“金三角” 尚有江心孤屿、中雁荡山、仙岩梅雨潭、文成百丈 漈等诸多景区。
这是江滨夜景, 漂亮吧!!!!
郭璞(276一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 人。为西晋、东晋之际著名学者。曾对温州作出过两大贡献。其次, 郭璞当时登上温州“西郭山”,观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 好象 北斗星座一样,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其中 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象北斗的“斗城魁”,积谷,冀吉、 仁王三山象“斗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 城,可长保安逸,因名城为“斗城”。 郭璞在设计郡城时,还设计在温州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作 为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和适应战时的需要。 现还存有几口,最著名的是铁井栏街的“铁栏井”。郭璞还说“城 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五水即东为伏龟潭,南为雁池,西为 浣纱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遇连 绵大雨,也不至于满水。
温州民间歌舞,渊源深远。在公元前192年,东瓯王驺摇建都温州 后,就有民间祭神歌舞出现。《史记.封禅书》:"东瓯王敬鬼。" 其俗多以乐娱神。隋唐时,温州一带"尚歌舞"(《隋书.地理 志》)。唐顾况《永嘉》诗:"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历代 民间每逢上元灯节,更是民间歌舞活跃的时节。温州各地流行龙 舞、狮舞、鱼灯舞、马灯舞、采茶舞、藤牌阵、扮柳翠、旱船、 高跷等。其中以人扮兽的假形舞蹈--拟兽舞,最为古老。
(1)同心改革为祖国
猜一字
(2)一弯月照枝头亮,两颗星悬天下明
猜一字
(3)心已决断不宜迟
猜一字
(4)休把旁人抬太高
猜一字
(浙江松源) 中秋拜月歌 月亮亮,吃大饼 大饼勿吃吃小饼 小饼勿吃吃香稃 吃了饼,风调雨顺 吃了稃,生活步步高 全家拜月 八月初一,太平初一 月到中秋,全家拜月 宝塔灯,照照天地 花下藕,藕丝连连 红石榴,榴开见子 团圆饼,夫妻同偕到老 和家和睦团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 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 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 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 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 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 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 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民间曲艺 温州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有鼓 词、弹词、道情、莲花、花鼓、龙 船、说书、快板等多种,长期流动 在广大城乡演唱,颇受群众欢 迎。
温州依山傍海,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 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雁 荡山、楠溪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乌岩岭、南麂岛; 省级风景区有仙岩、瑶溪、泽雅、滨海玉苍山、洞头、 寨寮溪、百丈漈等9处,还有茶山、岷岗、天柱寺等12个 市级景区和11处县级景区。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 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全市还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 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 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东南邹鲁”之称,遗 存历史文化古迹较为丰富。国家级文物古迹有石棚墓、 刘基庙、正和堂窑址、观音寺石塔、叶适墓等39处,还 有474处市级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