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中考题看散文阅读高频考点及解题策略

合集下载

备考2020中考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备考2020中考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

(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1.内容上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2.结构上: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应、升华主题结尾段、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淡化文体(散文)阅读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

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1.归纳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找出行文线索。

二、方法总结(一)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XXX合并法:把每段的XXX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阐发,来探求文章的中央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苦衷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020年中考中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中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3)对比烘托(4)欲扬先抑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三、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1]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1]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及解题技巧(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的6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模板

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的6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模板

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的6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模板现代文阅读是语文中考题中的大项,考生答题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

因此说,关于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生必须要烂熟于心,只有如此,才能在该题中取得佳绩。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考点,我们总结出一些高频考点:如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句子、赏析标题的作用及含义、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等等,掌握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咱们一一道来。

高频考点一:概括内容要点考题再现: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4分)(2019青岛)答案示例:①裁布料画线,从容果断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记忆力好,收料、量衣不记录,但从来不出错④用剪娴熟、流畅。

⑤能边剪边做出缝制的标记。

答题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答题时首先应该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相关段落,然后根据相关段落进行归纳整理。

从第④段抓住“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概括出要点①;从第⑤段中抓住“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概括出要点②;从第⑥段写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二是量体裁衣不记,概括出要点③;从第⑦段抓住“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概括出要点④;从第⑧段中抓住“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概括出要点⑤。

考生概括要点时要注意把握主要的信息,确保不遗漏要点,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练。

这类题目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型,按照以上要求去答,要确保不丢分,要得满分。

高频考点二:分析段落作用考题再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答案示例:写父亲年轻时拜师求学经历(1分),先写父亲先干家务后学缝扣等简单步骤进而学习缝衣,剪裁,最后独当一面的过程(1分),表现父亲勤劳、朴实、坚持、执著的形象(1分),为下文父亲技艺高超做铺垫。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1.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交代了……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人物描写(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 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省。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 常见表现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二、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件)答题技巧:(全文一件事:什么人 + 在什么情况下 + 做了什么事 + 结果如何)(全文几件事:人 + 事或时间 + 人 + 事)考点二. 赏析词语在文中(句中)的含义答题技巧:本义 + 文中之义(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表达……感情或表现……特点【例如】《秋天的怀念》中“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田地”一词赏析:原指耕种庄稼的土地,文中指母亲病得十分严重。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1.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交代了……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人物描写(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感化:生动传神地描述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修辞办法及感化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绪。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增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醒。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常见表现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二、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件)答题技巧:(全文一件事: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全文几件事:人+事或时间+人+事)考点二.赏析词语在文中(句中)的含义答题技巧:本义+文中之义(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表达……感情或表现……特点例如】《秋天的怀念》中“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田地”一词赏析:原指耕种庄稼的土地,文中指母亲病得十分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20中考题看散文阅读高频考点及解题策略【散文的特点与命题意图】“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用北岛《一束》中的这句诗来描述散文之于生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散文作为一种最业余的文学样式,因其规矩较少,因而有着水一样的自由和灵动,“无拘”“无束”亦“无限”。

有人说,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直抒胸臆,可以无限贴近人生。

因此,优质的散文注定会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首选。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文阅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思想的“外衣”——散文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有无限的魅力,学会鉴赏优质散文的语言是抵达《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要求最有力的路径。

纵观2020年各地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对散文语言的鉴赏占比很大,常考题型如下:①炼字、遣词的精妙(如广东省: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深刻、含蓄的句子(如河北省: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

【考点分析】散文,美在语言描述的意境,它蕴藏着独到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从感性进入智性的思考,也可以让读者智性的思考带上感性的灵动,而这往往取决于捕捉到的那些关键的、有着独特内涵的字、词、句。

具体阐释如下:1.看“字”。

唐人贾岛有“僧‘敲’月下门”,宋代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可以更好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字”用得好,可以尽显描写对象的特点和主题。

2.看“词”。

散文中那些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往往都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主体的特点,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

3.看“句”。

抓住关键句的表达,是否使用特殊的句式?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思想往往就蕴含在这些特殊的句子里。

【方法指津】1.把握整篇的语言风格了解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自然清新、幽默风趣、明亮简洁、含蓄深沉、口语化、有地方特色等,不管哪一种特色,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整体的语言风格,决定了字、词、句的特色及用意,了解散文全篇的语言特色,有助于理解字、词、句。

2.明确“炼字、遣词”的角度作为被赏析的“重要字词”,往往都是比较生动准确,且具有一定深义的,除了准确、恰切之外,往往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①看词性:判断词性,比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根据词性的特点,判断其修饰的对象和表现对象的特征。

②看含义:“字、词”除了本身固有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引申义、临时义等,要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③看感情色彩:散文是一种最“惬意”的文体,是人的学识、经历、思想自然而然的表达,直截了当,其感情色彩可以根据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随意依附。

比如《藤野先生》中,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用“标致”一词,其感情色彩明显发生了变化,由“褒义”转化为“贬义”,有力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伦不类”与“不男不女”,具有深刻的讽刺作用。

④看修辞手法:“字、词”里有无隐含拟人、双关、移就等手法,再结合上下文,把其放入语境中理解。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浅层的含义,也要理解其深层的含义,还要善于透过“形”来抓住“神”,体会其中蕴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3.明确富有内涵的句子赏析的步骤阅读散文,要留意那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是作者在苦心孤诣中特别营造的,它寄寓着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读这些句子,既要读懂这些句子的表层达意,还要深入地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些句子往往会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者是变换特殊的句式,赏析时,要先进行确认,然后再根据上下文赏析其表达效果。

具体步骤如下:①判断句子的特点:看其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比如山东青岛2020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这里就是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乡野的热爱。

如果没有修辞手法,看其句式上有无特点,从整句、散句、长短句等的角度看。

比如江苏徐州201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这个句子就是运用动词组成的连贯性句式,构成一个细节描写,富有动感地描绘了作者喝酒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远离喧嚣,获得野趣后惬意、舒适的心情。

②阐释句子的含义:结合下上文的语境,阐述句子的含义及作者要表述的言外之意,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就在于作家、作品的“思想”与“主题”能不受限制地痛快地宣泄出来。

所以,对于形式灵活、篇幅短小的散文来说,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表达哲思,我们都可以根据字、词、句的特点,激活生活的种种经验,以己之心察写者之心,就可以拿到一把打开赏析语言大门的钥匙,从而抵达我们想要的“高分”。

【真题回顾】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现代文阅读《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第17题: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4分)(1)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抑。

(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2)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2分)【解题思路(1)】第一步:根据词语本身的特点,作出判断。

这里“轻轻地”属于副词。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看“轻轻地”这一副词修饰的是什么。

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可以判断出,“轻轻地”修饰外公放钱入篮子的状态,动作很轻,写出了外公极其庄重的态度。

第三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轻轻地”一词,突出表达了外公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之情。

【答案示例】(1)“轻轻地”修饰“放”,写出外公放钱时动作之轻,表现了外公态度的庄重(1分),突出了他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1分)。

【解题思路(2)】第一步:根据句子的特点,作出判断。

从“看到了……听到了……捡起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读懂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突出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

【答案示例】(2)运用排比修辞(1分),描绘了“我”跟随外公在田间地头玩耍时,欣赏到了大自然的有趣、美好,突出了“我”童年的快乐。

(1分)。

高频考点1【考查方式】(1)结合具体的内容,多角度赏析主题、表现手法等。

(2)从写作主旨、情感、启示等入手,对词、句、段进行批注。

(3)打通文本与自我,写相关的感悟或推荐,表达自我对生活的启示。

【典题回放】1.(2020·四川泸州)标题“古榕酒香飘”中“酒香飘”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3分)2.(2020·江苏南京)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批注。

(3分)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

批注如下:(3分)3.(2020·上海)第(17)段写到:“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

】](20字左右)(2分)4. (2020·湖北宜昌)请根据前文提示,将第⑥段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5. (2020·广东)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

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5分)6.(2020·湖南衡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

(2分)【备考锦囊】优秀的散文往往为人们的精神打开了一扇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的“散”除了形式的多样化、无拘无束之外,还表现在表达内心情怀时的直截了当,尽“情”舒展。

阅读此类作品,在品读赏析语言时,要结合文意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善于勾联,善于打通,既能走进文字、走近作者,又能走出来,走进自己的生活,用文中的信息启示自我,指导生活与实践。

一、赏析“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独有的特点,作者借助这个特点完成对生活的艺术反映。

赏析散文要在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提炼出文眼和线索,继而顺藤摸瓜,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与情感。

掌握词语、句子、标题的赏析方法,对景物描写、写作手法、抒发情感等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内容上、结构上、表现力度上等多角度品析。

答题方法:(1)看文章标题,是否表明了写作对象,是否是文章线索或文章主题,是否承载着作者的情感;(2)看中心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或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情感;(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批注是对阅读内容的注解,是读者阅读时的自身感受,是阅读过程中由文本语言、主题思想、情感等产生的启示、感想、见解、疑问等,这种切身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散文的“形”“神”特点。

写批注时要注意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心得与感受相结合,补充注解与相关联系相结合。

视角上鲜明,要点突出,语言使用规范。

答题方法:(1)找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2)找准表述对象,并对其特点作出准确判断;(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疏通,注意内容的延展性。

三、推荐经由文本散发出来的信息,根据其关联性,想到与其相通的地方,以此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解题技巧】解题格式一:从内容上,指明了……(写作对象特点);从表现手法上使用了……(修辞等);从结构上……(引起下文、铺垫、伏笔、承上启下等);从语言上……(修辞角度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赏析。

解题格式二:深入理解文本,聚焦共同点,打通与自我生活的联系。

【典例解析】(2020·江苏南京)惊叹,由“吁”到“芋”冯杰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