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2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2. 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4)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5)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2)诗中意象、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设备;(2)课件;(3)古诗文本。
2. 学具:(1)课本;(2)文具;(3)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大意;(3)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4. 课堂展示(1)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 课堂小结(2)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小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6.联系背景,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写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饱经风霜、悲愤交集的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他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份遗嘱,是怎样的一份遗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示儿二、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走进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2.写作背景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3.解题示儿:“示”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体现了诗人们对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美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掌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同时,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标题、作者、诗句节奏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跟读、朗读、背诵古诗,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诗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三首诗的韵味和美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三首诗的深层含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古诗三首示儿知识与能力: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示儿(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
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大家齐读诗题——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读诗句。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
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
万事空、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
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说)5、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
你能用一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诗后的感受?(板书:悲)(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1、诗人为什么而悲?(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悲)师:是啊,国家破碎,人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看师:1126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京城卞梁的那一刻起,诗人陆游就和所有的人一样过着这种苦难深重的日子。
面对此情此景,大家想想诗人在为谁而悲?为人民的什么而悲呢?(人民流离失所)2、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谁难将这种悲伤放到诗句中读一读。
3、师: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播放录像:师: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是一片歌舞欢庆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欺压下度日如年,可西湖上的权贵们却在歌舞中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军队望眼欲穿,可南宋的统治者却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遗民忘到九霄云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师: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仇家恨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有什么?把这种悲愤带到诗句中,谁愿意来试试。
4、引读:因为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宁权贵们,陆游悲愤啊——5、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此时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希望,这都源于他有一颗拳拳爱国心。
谁来读三四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是哪一日?无论是哪一日,陆游会在九泉之下苦苦等着,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读诗句引读: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希望啊——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这可是我唯一的牵挂啊——6、拓展延伸,体会爱国情怀(1)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虽然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他认为大丈夫应战死疆场,而不应守在妻子儿女身边。
中年他在《枕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他消灭胡人的心从未停止过。
(2)到了晚年80岁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师:诗人八十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爱国)(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师:人去楼空,灰飞烟灭,陆游就这样走了。
作为一个父亲,在临终前他没有给儿子们留下金银财宝这样的遗产,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份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
这份遗产不仅是属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
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陆游心中的痛让我们铭记历史,让我们化“悲”为力量,立志勤学,报效祖国,会让我们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示儿》教学反思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本着以“陆游的爱国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人文性为准则,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
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读出诗中的“味儿”。
我还是以这一个“悲”一个“盼”,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
我用了一些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
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课后拓展部分,我加入了多首相关的诗作,南宋林景煕的《书陆放翁诗卷后》、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因为时间、历史原因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
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题临安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
接下来,我要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
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
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
教师相机补充。
(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
(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
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