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主题和审美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方法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画里阴晴》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观念。

第五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评价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的反馈。

学生对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和表达能力的反馈。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5.1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并欣赏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画作的特点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尊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学会包容和欣赏。

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学会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画作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发现其特点和美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画里阴晴》的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视频:播放相关美术作品的鉴赏视频,提供更多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谈论天气的变化。

引出本课主题《画里阴晴》,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与示范:介绍《画里阴晴》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分析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4.3 实践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画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角度分析画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 教学过程建议:1.从生活体验引入。

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

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

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

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 示例:一、课前准备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

二、课堂学习(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

(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

)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

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

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

1.作者喜欢画什么题材?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西洋画派对风雨题材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3.作者选取表现对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作者画作的表现技法又有什么特点呢?4.作者在文中说“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为什么“不很合用”?“相适应的技法”指什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什么主张?5.结合全文说说,“阴”与“晴”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三)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

1.诵读第1、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

⑴“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⑵看到雨中美景,作者“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那么,你会立即记起哪些关于“雨”或“桃花”或“柳丝”的诗句呢?⑶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引用了哪些古诗词?有何作用?⑷身为画家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写景之中大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⑸补充阅读吴冠中的另外一段写景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其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语言特色——喜以画为喻、侧重色彩的表达和画面的描述。

我们住到龙潭湖边的工作室,清静,远离社会活动,每天相扶着在龙潭湖边漫步,养病。

可雨和于静从新加坡给我们两人各买了一件红色外衣,白发、红装,加上老伴的手杖,这一对红袖老人朝暮出现在青山绿水间,长长的垂柳拂年轻的情侣,也拂白发的老伴,我想起“钗头凤”中“满园春色宫墙柳”,及陆游晚年的“沈园柳老不吹绵”,不无沧桑之感。

……龙潭湖边,隔着时空回顾自己逝去的岁月,算来已入垂暮之年,犹如路边那些高大的杨树,树皮干裂皱折,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

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的老树面对着微红的高空,那是春天的微红,微红的天空上飞满各色鲜艳的风筝,老树年年看惯了风筝的飞扬和跌落。

我画老树的瘢痕和窟窿,黑白交错构成悲怆的画面,将飘摇的彩点风筝作为苍黑的树之脸的背景,题名《又见风筝》;又试将老树占领画幅正中,一边是晨,另一边是暮,想表现昼与夜,老树确乎见过不计其数的日日夜夜,但永远看不到昼夜的终结。

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

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

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2.“画家们投靠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一句中,“投靠”一词原意是什么?这里意思是什么?“一味”一词有何表达作用?3.“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中的“大概”、“或者”有什么表达作用?“对付”一词能否换成“画”,为什么?三、课后拓展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

建议二采用研究性学习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观点明确,学生没有大的阅读障碍。

文中涉及的艺术理论,不但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文学创作。

学习本课,不必局限于文本,可以从文章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文学、美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教学过程建议:1.建议运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围绕文本,浏览、诵读,把握作者艺术观点,品味作者含蓄蕴藉又色彩明朗、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讨,如中西画派的比较赏析、中西“风雨”题材画之异同、中西“风雨”题材诗歌之异同、文学中的阴晴等等。

2.教师要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条件和主观兴趣来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深广度。

活动不一定求深求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要充分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注意方法的指导。

* 示例:一、导入二、解读文章(一)浏览文章,把握作者艺术观点。

(二)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之妙。

三、小组合作,拓展研究。

1.了解中西画派不同的风格,感受艺术之美。

学生查阅相关赏析文字资料,了解印象派油画和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不同风格;收集相关作品图片欣赏比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简评画作风格。

2.比较身为画家的作者与其他作家在写景上的异同。

如:比较几段写荷塘的文字⑴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

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

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⑵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季羡林《清塘荷韵》)⑶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

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儿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3.画里“阴”、“晴”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试将此说引入到诗歌领域,收集整理古典诗歌中体现“雄浑壮丽”和“婉约清丽”这两种风格的诗词,加以分析比较,以“诗中阴晴”为题,写一篇文艺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