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课件.ppt.ppt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ppt课件

从传统技法中找到了有相同审美情趣的人。
• 解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者
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 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引用这句诗,说明了作者创作风格的 渊源。
• 5.“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
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 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同?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 参考: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
的景色。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6”
• 解析:西方油画家“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
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 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 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 国画的成分多。此段已经初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既不盲 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囿于传统技法,是二者之间的一个 变种,为下文归结论点作好了铺垫。
• 5.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
一中心的?
• 参考: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
的。
• 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 7
• 6.作者的创新表现在什么地方?
• 参考:作者的创新体现在: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
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 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 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饮湖上 雨后初 晴》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 也是这种感受。作者这种对雨后湿景的独特感悟,是中心论 点得以确立的前提和条件。
• 解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者
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 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引用这句诗,说明了作者创作风格的 渊源。
• 5.“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
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 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同?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 参考: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
的景色。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6”
• 解析:西方油画家“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
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 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 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 国画的成分多。此段已经初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既不盲 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囿于传统技法,是二者之间的一个 变种,为下文归结论点作好了铺垫。
• 5.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
一中心的?
• 参考: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
的。
• 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 7
• 6.作者的创新表现在什么地方?
• 参考:作者的创新体现在: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
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 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 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饮湖上 雨后初 晴》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 也是这种感受。作者这种对雨后湿景的独特感悟,是中心论 点得以确立的前提和条件。
《画里阴晴》(课堂PPT)

2021/4/25
12
三、阅读第三段
1、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 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 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 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2021/4/25
13
•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 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 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 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 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画画中的风雨 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喜欢画阴雨 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 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38
2021/4/25
39
2021/4/25
40
2021/4/25
41
2021/4/25
42
2021/4/25
43
长江万里图
2021/4/25
44
长 城
长
江
三
2021/4/25
峡
45
山城 2021/4/25
46
鲁迅故乡 2021/4/25
47
2021/4/25
48
2021/4/25
26
2021/4/25
27
四、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 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021/4/25
28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 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
2021/4/25
32
•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名族化和中 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 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 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画里阴晴(2023版ppt)

线条运用: 流畅自然, 富有动感
情感表达: 细腻真挚, 感人至深
画里阴晴的创作意义
反映社会现实:通过 描绘阴晴变化,反映 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情感表达:表达作者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 的感悟和情感
艺术价值: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 义
传承文化:传承和发 扬中国传统文化,提 升民族文化自信
2
构思与设计
对教育的影响:画里阴晴的创作意义和传播,为教育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5
对其他艺术家的启发
启发了其他 艺术家对光 影和色彩的
运用
启发了其他 艺术家对自 然和人物的 观察和描绘
启发了其他 艺术家对艺 术创作的创
新和探索
启发了其他 艺术家对艺 术与生活的 结合和思考
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对现代艺术的启示与借鉴
01
创新性:《画里 阴晴》突破了传 统绘画的界限, 为现代艺术提供 了新的创作思路 和方法。
02
跨界合作:《画 里阴晴》展示了 不同艺术领域的 跨界合作,为现 代艺术提供了新 的合作模式。
03
技术融合:《画 里阴晴》将传统 绘画技艺与现代 科技相结合,为 现代艺术提供了 新的技术手段。
STEP3
STEP4
传承:《画里阴晴》 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 的技法和审美观,展 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 独特魅力。
创新:《画里阴晴》 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 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 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 和创新性。
融合:《画里阴晴》 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 术相结合,实现了传 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 有机融合。
发展:《画里阴晴》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传 承与创新,推动了中 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和方向。
初中语文《画里阴晴》(共29张)ppt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畅所欲言,评点阅读
找出自己认为比 较精彩或有回味价值 的词语、句子,作简 要点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写作模仿秀
画里阴晴
舞 ( 水 墨 画 )
红 妆 素 裹 ( 油 画 )
春 秋 ( 油 画 )
宜 兴 蛟 桥 ( 油 画 )
渔 村 ( 水 墨 画 )
黑 天 鹅 ( 水 墨 画 )
故 乡 ( 水 墨 画 )
吴冠中(1919- ) 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高 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 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 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 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吴冠中兼取中西绘画,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 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 后又从事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 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具有强烈的艺 术个性和现代气息。吴冠中也从事艺术批评活动, 出版有《绘画的形式美》、《风筝不断线》等文 集,另有画集多种行世。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授 予的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画里阴晴》课件55283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之
精选可编辑ppt
64
精选可编辑ppt
23
•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
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
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
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
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画画中的风雨
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喜欢画阴雨
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
然“受益于中国画的精选成可编辑分ppt多了”。
• 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 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 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精选可编辑ppt
13
2010年6月25日23时57 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 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 享年91岁。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 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 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 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 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 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 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辛弃疾《西江月》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精溪选可编沙辑pp·t漠漠轻寒上小楼》22
三、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 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 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 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精选可编辑ppt
14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
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精选可编辑ppt
15
2、窗外是怎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 用这句题画诗呢?
•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画里阴晴ppt课件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
21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句采用的是
什么修辞方法?
引用和比喻。
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 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 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22
写作特色
对阴晴天气的感受
小
艺术贵在创新
大
23
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告诉我们一个 道理: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家要敢于打破旧 的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 的作品来。
绝句 僧·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5
作者在绘画作品中喜欢表现阴天还是晴天?
为什么?
作者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追寻中国 画的意境。
西洋画家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西洋画家喜欢表现晴天。 他们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
16
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那个画种适合表现阴雨 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
雨中观景
11
课文开头都写到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
辞?
茶场——水彩画 古树老干——铁 新芽、古树、柳丝、桃花 (初春雨景)
哪些词语很具有表现力?试着赏析一下。
墨绿
浓酣
密密点点
黑得像铁
妖柔
飘摇
12
“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从文章后面内容考虑,这个 字有什么作用?
水墨适合阴雨 油画适合晴天
17
西洋画中的风雨和中国画中的风雨有
何不同?
西洋画中的风雨题材是作为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 中国画则是把风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描写的。 西洋画:风雨和自然是不和谐的,对立的,不是大自然的 常态。画家只是如实地反映现实。 中国画:风雨是一种美,有着丰富的韵味,画家在作画时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画里阴晴 优秀 ppt课件

20
❖ 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只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 西洋的油画和水彩画呢? 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 了……
21
春
宜
兴
秋
蛟
桥
鲁
儿
迅
童
乡
小
土
鸟
22
❖ 找出第四段表达作者的绘画主张的句子。这些文字体现 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
艺术贵在创新
❖ 你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湿—承上启下
雨景———湿——阴雨天的意境——绘画艺术
15
❖ 作者对“湿”有怎么样的态度?请在文章中找 出相关的句子。
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 地有韵味。(墨色)
有些景物朦胧了,有 些形象突出了,表达 着不同的意境。
16
❖ 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 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
渔歌子 张志和(唐)
17
❖ 作者在绘画作品中喜欢表现阴天还是晴天? 为什么?
作者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追寻中国 画的意境。
❖ 西洋画家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西洋画家喜欢表现晴天。 他们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
18
❖ 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那个画种适合表现阴雨 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
水墨适合阴雨
油画适合晴天
雨中观景
13
❖ 课文开头都写到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 辞?
茶场——水彩画 古树老干——铁 新芽、古树、柳丝、桃花 (初春雨景)
❖ 哪些词语很具有表现力?试着赏析一下。
墨绿 浓酣 密密点点 黑得像铁 妖柔 飘摇
14
❖ “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从文章后面内容考虑,这个 字有什么作用?
❖ 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只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 西洋的油画和水彩画呢? 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 了……
21
春
宜
兴
秋
蛟
桥
鲁
儿
迅
童
乡
小
土
鸟
22
❖ 找出第四段表达作者的绘画主张的句子。这些文字体现 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
艺术贵在创新
❖ 你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湿—承上启下
雨景———湿——阴雨天的意境——绘画艺术
15
❖ 作者对“湿”有怎么样的态度?请在文章中找 出相关的句子。
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 地有韵味。(墨色)
有些景物朦胧了,有 些形象突出了,表达 着不同的意境。
16
❖ 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 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
渔歌子 张志和(唐)
17
❖ 作者在绘画作品中喜欢表现阴天还是晴天? 为什么?
作者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追寻中国 画的意境。
❖ 西洋画家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西洋画家喜欢表现晴天。 他们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
18
❖ 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那个画种适合表现阴雨 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
水墨适合阴雨
油画适合晴天
雨中观景
13
❖ 课文开头都写到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 辞?
茶场——水彩画 古树老干——铁 新芽、古树、柳丝、桃花 (初春雨景)
❖ 哪些词语很具有表现力?试着赏析一下。
墨绿 浓酣 密密点点 黑得像铁 妖柔 飘摇
14
❖ “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从文章后面内容考虑,这个 字有什么作用?
《画里阴晴》课件

三、阅读第三段
1、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 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 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 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 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 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 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 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画画中的风雨 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喜欢画阴雨 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 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蒙 娜 丽 莎 的 微 笑
作者简介
•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 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 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 • 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 • 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 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四、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 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 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
3、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2、窗外是怎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 用这句题画诗呢?
•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 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 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 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 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5、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 自己立场的动摇? •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 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 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 还拿不定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布置作业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 目,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并用文字说明自己的立意。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之
学习目标
• 1、结合作品,在中西方绘画 的比较中,感受作者的艺术主 张。
• 2、尝试践行作者的艺术主张。
导入新课
•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 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 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 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 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 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 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文本研读
• 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 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 如果晴和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 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中西兼用 阴晴兼画 贵在创新
长江万里图
长 城
长 江 三 峡
山城
鲁迅故乡
点线迎春
实践演练
以下列诗句为题, 构思画作内容: 1、野渡无人舟自横 2、踏花归去马蹄香 3、蛙声十里出山泉 4、深山藏古寺
细读探究:
• 朗读课文第二段: •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
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究:
• 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 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 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 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细读探究:
• 读最后一段: (1)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 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蒙 娜 丽 莎 的 微 笑
文本研读
• 作者对于中西方绘画的 认识及情感倾向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 阴晴”。
整体感知
• 自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 新。但作者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观点, 而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中心。
细读探究:
• (1)第一段写了什么?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 句题画诗呢?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表现阴雨的古典诗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