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 学写读后感教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实践练习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写作能力
05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回顾已学知识,引出写作话题 展示优秀读后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读后感的定义和特点,明确写作要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阅读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讲解概念:解释读后感的概念、特点及写作方法 分析范文:选取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和写作技巧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写一篇读后感
和借鉴。
写作实践:学 生练习写作读 后感,教师给 予指导和点评, 帮助学生掌握 读后感的写作
方法。
注意事项:提 醒学生在写作 读后感时需要 注意的问题, 如紧扣原文、 表达真情实感、 避免抄袭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阅读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
难点分析:读后感需要将阅读后的感受转化为文 字表达,但学生往往缺乏相应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能力,导致写作困难。
总结教学步骤:导入、讲解、 示范、练、点评
强调读后感的重要性:表达个 人感受,促进思考和理解
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写作 水平
06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和范文解析
读后感的基本 写作技巧:如 何通过阅读原 文,结合自己 的感受和思考, 将阅读体验转 化为文字表达。
范文解析:分 析几篇优秀的 读后感范文, 探讨其写作特 点和技巧,为 学生提供参考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评价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评价内容:学生的读后感作品、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 等 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 学写读后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写读后感》教案一. 教材分析《写作学写读后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写作训练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对所读文章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的读后感写作示例,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示例,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对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写作读后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作过程中容易偏题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2.如何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示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读后感示例,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练习教学法: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2.投影仪或白板。
3.写作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后感的写作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教材中的读后感示例,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到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期间,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互相学习和借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写作训练进行总结,强调读后感写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写作 学写读后感 详细教案

写作学写读后感◎文化自信: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加深对中华文化优秀成果的了解。
◎语言运用: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难点)◎思维能力: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重点)◎审美创造:学会展开联想写读后感。
1课时提前一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常谈》。
一、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言外之意是,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
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
其实,读书妙处无穷,书香浸润人生。
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的感悟,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效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
(板书:学写读后感)【设计意图】从杜甫的名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读书和写作的辩证关系。
二、了解读后感1.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关系师:进入初中以来,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了,也掌握了不少阅读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做了不少读书笔记。
有的在书上画线做标记,有的在书上做批注,有的用笔记本做摘抄,还有的写读书感悟。
设问:你发现读后感和读书笔记有什么关系?预设读书笔记种类多样,但之前所做的读书笔记只能算是一种“低级”的“动笔墨”。
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总会有些体会或感想,把这些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更高级的读书笔记,侧重于记录自我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摘抄、批注或记录。
2.了解读后感师: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它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
“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
“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作《学写读后感》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作《学写读后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作《学写读后感》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写作内容。
读后感是一种文学作品,它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通过学习写作读后感,使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掌握写作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写作能力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主题,掌握写作读后感的方法和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掌握写作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增强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掌握写作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写作水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主题,掌握写作读后感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优秀读后感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主题,感受作品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共同探讨写作读后感的方法和技巧。
4.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5.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和技巧,独立写作读后感,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文学作品主题、写作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读后感的写作要点;
(2)掌握读后感的表达方法。
2.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读后感;
(2)能够分析文章,把握文章主题,把握文章要点,把握文章表达方式。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2)培养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作要点及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把握文章主题,把握文章要点,把握文章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 课前准备:准备一些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课上进行讨论。
2. 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把握文章主题,把握文章要点,把握文章表达方式。
(二)正式教学环节
1. 讲解读后感的写作要点:
(1)表明读书的内容:开头要有明确的提示,让读者知道你要写的是什么;
(2)表达个人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
(3)表达总结:总结文章的主题、要点、表达方式等,让读者能够把握文章要义。
2. 练习:让学生练习写读后感,练习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进行练习。
八年级语文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八年级语文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教案三篇《学写读后感》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
我们阅读时侯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八年级语文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教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生成问题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
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
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
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例文引路掌握要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
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遣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
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
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附:对点范文)

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附:对点范文)八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写作目标】1、了解读后感文体特点。
2、学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我们课上品读美文的时候,当我们课余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心灵会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如果我们能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读后感。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学写读后感》。
二、阅读文本。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66页《学写读后感》短文,筛选并圈划重点内容。
思考:1、什么是读后感?2、写读后感,要注意什么?明确:1、读后感,是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
2、①适当引述②感受力求深入③练习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
三、学写读后感。
第一步:拟定题目过渡语:文章总得有个题目,读后感当然也不例外。
这里老师教大家两种方法。
1. 拟一个题目。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读<------>有感》或者《<------->读后感》作为题目例如:读《-------》有感《--------》读后感2、正标题和副标题兼用。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人们经常采用正标题和副标题结合的办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感受凝练成正标题,以读《-------》有感为副标题。
例如:永恒的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那些逝去的和永恒的---读《城南旧事》有感牛刀小试:请同学们就你学过的任意一篇课文或阅读过的一部名著(如《傅雷家书》、《红心照耀中国》、《西游记》、《骆驼祥子》等),,完成“拟定题目”环节。
【学生练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第二步:引述原文常用的引述方式:(1)对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2)对原文加以概括进行间接引述(3)两者兼用例如:《<昆虫记>读后感》开头对原文做了引述:“假日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昆虫记》。
《学写读后感》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学写读后感》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 教材分析《学写读后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读后感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例子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读后感这种文体较为陌生,不知道如何下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特点和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要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生动、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2.示例法: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结构和要求。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互相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4.练习法:学生动手实践,撰写读后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读后感写作练习题。
4.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阅读和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读后感的写作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其写作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学习。
随后,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感悟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
学写读后感
1.了解读后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
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
当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时,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时,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都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
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录下,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
“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受。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写作注意点
1.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小说,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的社会现象,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有这么深刻的印象等等。
2.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3.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最顺畅的一个感点写。
4.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二)具体方法
1.题目格式。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有感”,为副标题。
也可直接写“读《×××》有感”或“《×××》读后感”。
2.基本思路。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2)概——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做到简练、重点突出。
(3)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表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作一番挖掘。
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句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克服常犯的毛病:①大量引述原文,②脱离原文空写“感”,③内容杂乱无中心,④感受认识太肤浅。
四、实战演练
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参考范文:
《流浪地球》观后感
中国首部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突破了45亿票房,成为2019年春节的一个话题。
故事讲的是,未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实施了庞大的地球逃亡计划:用2500年时间奔向比邻星。
故事就发生在地球逃脱了太阳引力,即将进入木星轨道时期。
我喜欢看科幻故事。
之前看的许多故事一般是以宇宙飞船一样的小规模,或者是宇宙舰队般的大规模逃离,“轻装”逃走,似乎是正常思维下的一般选择,而这部科幻片却是把地球搬走!影片上一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漆黑的宇宙背景下,地球带着一束长长的气体尾巴,缓缓向前移动着……
这种设想真可谓“前所未有”!
在惊叹此种设想新颖之余,我心中升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设计情节?为什么不选择人类“只身”逃离而非得把地球一块儿带走?
我想,这跟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系。
我们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勤能补拙,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我们相信团结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是爱家、恋家的民族,“穷家难舍”“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故土难离。
但有趣的是,这世界上许多事情,也真的是因为相信才最终成功的:因为相信邪不压正,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才能最终胜利;这个世界也是因为许多善良人们的同心协力而改变的:因为一代代中国的团结奋斗,中国才成了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个世界,也是因为爱家爱亲人,才有了灵魂的憩息所,精神的动力。
《流浪地球》,了不起;中国,了不起!愿我们的国家、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继续秉承相信努力、相信团结、爱家爱国的精神,变得更为强大,更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