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制备高效、环保的纳米银颗粒的研究

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制备高效、环保的纳米银颗粒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拉曼光谱技术制备高效、环保的纳米银颗粒。
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样品制备过程以及拉曼光谱结果分析。
1.实验方法1.1纳米银颗粒的制备本实验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银颗粒。
首先将AgNO3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适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
将溶液在搅拌下加热至沸腾,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淡黄色的纳米银颗粒溶液。
1.2拉曼光谱测试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纳米银颗粒进行测试。
测试条件:激光波长为532nm,功率为10mW,扫描范围为100cm-1至4000cm-1。
在实验过程中,将纳米银颗粒溶液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待其干燥后进行拉曼光谱测试。
2.结果分析2.1纳米银颗粒的拉曼光谱特征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在300cm-1附近出现较强的拉曼散射峰,这是纳米银颗粒的特征峰。
此外,在400cm-1至1000cm-1范围内,还有多个较弱的拉曼散射峰。
这些峰反映了纳米银颗粒的晶格振动模式和表面振动模式。
2.2纳米银颗粒尺寸对拉曼光谱的影响通过改变沉淀剂的浓度,我们可以调控纳米银颗粒的尺寸。
实验发现,随着沉淀剂浓度的增加,纳米银颗粒的拉曼散射峰强度逐渐减弱,峰位发生红移。
这说明纳米银颗粒的尺寸对拉曼光谱有显著影响。
2.3纳米银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将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纳米银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在纳米银颗粒表面吸附的分子,其拉曼散射信号得到显著增强。
这种现象为利用SERS技术检测痕量分子提供了实验依据。
结论本研究利用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纳米银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拉曼光谱技术在纳米银颗粒的制备和表征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纳米银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为实现痕量分子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这为拉曼光谱技术在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纳米银颗粒;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溶胶-凝胶法;环保。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纳米材料的特殊物性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其中,纳米银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一、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其中,化学法制备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应用最为广泛。
1. 物理法物理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溅射法、磁控溅射法和高能球磨法。
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银颗粒粒径一般在10~100 nm之间,具有很高的晶格度和稳定性。
而由于这些方法制备过程中需要高温、高能、真空等特殊条件,导致制备成本较高,且所得产物晶粒尺寸难以控制。
2. 化学法化学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溶胶凝胶法、沉淀法、还原法、微波合成法等。
其中,还原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还原银离子制备纳米银颗粒,可以在常温下制备,且使用简单、成本低廉。
同时,该方法也可制备出形貌和结构不同的纳米银颗粒,如球形、棒状、四面体等。
由于该方法不需要高温、高能等特殊制备条件,因此,制备成本也相对较低。
3. 生物法生物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细菌法、真菌法、酵母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利用了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还原酶等,来制备纳米银颗粒。
这种方法不仅环保、低成本,而且易于控制纳米颗粒粒径和形态。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建立稳定的微生物培养体系,制备过程比较繁琐。
二、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研究纳米银复合材料由于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纳米银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1. 抗菌性能纳米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水净化、医疗器械、餐具等领域。
研究表明,纳米银颗粒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DNA等结合,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细胞死亡或抑制细胞生长。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纳米技术, 2012, 2, 50-57doi:10.4236/nat.2012.2301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2 (/journal/nat.html)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silver*Haoquan Zhong#, Weijie Ye#, Xiaoying Wang†, Runcang S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ulp & Paper Engineering, School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Email: †xyw@Received: May 28th, 2012; revised: Jun. 12th, 2012; accepted: Jun. 19th, 2012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nanosilver material, including chemical reduction, physical reduction and biological reduction. In chemical reduction, the silver nitrate or silver sulfate and reducing agent react in the liquid phase, which can make the nanosilver with small size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 Physical reduction includes optical quantum reduction and microwave reduction, it has high efficiency and no hysteresis effects. Biological reduc-tion is the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or natural materials for preparation of nanosilver, it shows great potential because of broad raw materials and green and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paper reviews the superior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ilver in thermal, optical, electrical, mechanical field, as well as its stro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At last, we prosp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nosilver.Keywords: Nanosilver; Prepa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纳米银的研究进展*钟浩权#,叶伟杰#,王小英†,孙润仓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Email: †xyw@收稿日期:2012年5月28日;修回日期:2012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12年6月19日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还原法,物理还原法和生物还原法等。
三角板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2095-6835(2023)03-0005-04三角板纳米银的研究进展耿爽,王倩,张润,孟卫(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摘要:银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可通过其尺寸和形貌的调控来实现。
三角板纳米银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因而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医疗诊断、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三角板纳米银的特殊光学性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并着重阐述了光诱导法、热还原法、超声化学法和生物合成4种经典方法的制备过程和原理。
关键词:三角板纳米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诱导法;热还原法中图分类号:TQ13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03.002银纳米粒子在光学、等离子体光子学和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与粒子的大小、形状、组成等密切相关,因而,制备形貌、尺寸可控的银纳米结构对于调控其功能至关重要。
目前已有纳米球、纳米立方体、纳米棒、纳米线、纳米板、纳米八面体、纳米十面体等不同形貌的银纳米粒子相继被制备,其中,三角板纳米银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在纳米材料科学、多相传感、制药、环境检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
1三角板纳米银的应用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交变电场的驱动下与入射光共同振荡,这种集体振荡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与大块固体金属不同,金属纳米粒子的诱导电荷不能沿金属表面传播,而是被限制集中在粒子的表面,这种现象被称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
三角板纳米银因其结构特殊性,在300~800nm范围内有3个LSPR特征吸收峰,最强的面内偶极吸收峰的位置具有结构依赖性,可随三角板纳米银尺寸、厚度的变化发生位移,因此,可通过特征峰的移动或体系的颜色变化来实现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纳米银粒子的生物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Z HANG Qi n g s h a n ,YUE Xi u p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Ta i y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Ta i y u a n 0 3 0 0 2 4 ) Ab s t r a c t Th e me t h o d s a n d me c h a n i s m f o r b i o s y n t h e s i s o f s i l v e r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i n r e c e n t
定 基体 中分散 形成 的宏 观材 料[ 1 ] , 其优 异 性 能取 决 于本 身 独 特的微 观结 构 。纳 米 材 料具 有量 子 尺 寸 效 应 、 热、 电及 催 化 等特性 。 纳米 银 粒 子 具 有 独 特 的物 理 化 学 性 质 , 广 泛 应 用 于 催 化、 光 电学 、 光学 、 生物科学及制药等方 面_ 2 ] 。因此 , 研 究纳 米银 的制备方 法具 有重要 的 意义 。 目前 , 纳米 银 粒 子可 以通
纳米材 料是指 纳米 结 构按 照 一定 的方 式堆 积 或者 在 一
物 利用 , 有 利于 环保 , 植物 叶及 种子 资 源丰 富 , 具 有极 强 的再 生 能力 , 利 用果皮 、 植 物 叶及 种 子 等 的 提 取物 制 备 纳 米 银 粒 子 极具潜 力 。与微 生物相 比, 采用 果 皮及 植 物制 备银 粒 子 虽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 2018, 8(2), 9-16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journal/nathttps:///10.12677/nat.2018.82002Progress 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of NanosilverShuhong Sun, Wenbo Li, Yong Liu, Yan Zhu*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Received: Mar. 20th, 2018; accepted: Apr. 27th, 2018; published: May 4th, 2018AbstractNanosilver has good electrical, thermal, catalytic, optical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This article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f nanosilver prepa-ration: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and biological method. The application of nanosilver in the fields of catalytic materials, optical materials, biomedicine, new energy and electronic device was reviewed.KeywordsNanosilver,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Biological Method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孙淑红,李文博,刘勇,朱艳*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18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7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4日摘要纳米银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催化、光学及抗菌性能。
纳米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纳米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纳米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摘要: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溶液法、化学合成法、物理气相法等制备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纳米银在抗菌、传感器和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银;制备方法;应用研究一、引言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材料,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银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性、热导性和抗菌性能,因此在电子、光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1.溶液法溶液法是一种常见的纳米银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成银纳米颗粒。
常用的还原剂包括氢气、土石污泥和化学物质等。
溶液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工艺稳定,但还原剂选择、反应条件控制和产物的纯度都是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常用的是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是将金属前驱物通过溶胶-凝胶作用形成纳米银颗粒。
共沉淀法是通过混合合适的溶液使金属离子沉淀形成纳米银颗粒。
化学合成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单分散、规律形状的纳米银颗粒,但其缺点是制备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物理气相法物理气相法是通过物理的方式制备纳米银,常用的有蒸发法和溅射法。
蒸发法是通过加热源将银粒子蒸发,然后通过冷凝使其重结晶生成纳米银颗粒。
溅射法是通过高能粒子轰击固体靶材将材料溅射到基底上形成纳米银薄膜。
物理气相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大面积、高纯度的纳米银材料,但其缺点是设备复杂、工艺难度大。
三、纳米银材料的应用研究1.抗菌应用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因此,在医疗领域中可以应用于制备抗菌纤维、抗菌涂层和抗菌药物等。
纳米银抗菌材料的优点是能够全面杀灭细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中。
其中,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纳米银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趋势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纳米银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1.特性:纳米银材料指的是粒径在1到100纳米的银颗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首先,它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使得其表面能够与生物分子充分接触;其次,因为其尺寸很小,纳米银材料能够在生物组织中穿透到更深处,为治疗和诊断提供更好的条件;此外,纳米银材料还具有优良的光学、热学和电学特性,可以应用于各种生物传感器、光学成像以及微纳加工等领域。
2.制备方法: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化学还原法、物理气相沉积、激光烧蚀、电化学法、微乳液法等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还原银离子制备纳米银颗粒。
但是,由于化学还原法中存在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因此也有人开始关注绿色纳米银材料的制备,如生物还原法等。
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银材料在治疗感染方面的应用纳米银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能力,并且可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烧伤创口感染、牙周病等。
2. 纳米银材料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纳米银材料的高敏感度和优异的光学、电学特性,使得它在生物传感器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分子探测、细胞成像、荧光标记等。
3. 纳米银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纳米银材料可以被作为光热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载体,以使得其提高了药物的作用效率、减少毒副作用。
同时,纳米银材料也有利于肿瘤的光热治疗,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局部高温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三、未来研究趋势虽然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其应用,同时也要关注其安全性和环保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1
纳米银的生物活性
纳米银的抗菌活性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银具有广 谱杀菌作用 , 并
用银来杀菌消毒. 近年来 ,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 展, 纳米级无机 抗菌剂的应用日益广泛 . 其中纳米银 系列抗菌剂是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纳米抗菌材 料 , 有关纳米银的抗菌活性的报道层出不穷, 研究 发现, 纳米银对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 的抑制作用 , 不 同研究小组还分别 报道了 纳米银对枯草芽孢杆菌[ 8, 6 1] 、 铜绿假单胞菌 [ 62 63] , 鼠伤寒少门 氏杆菌[ 64] 、 真菌[ 65] 等 的抗菌作用 . 随 后 H ern ndez Sierr a 等报 道了其 对口腔 细菌 : 致 龋菌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 9, 66] . Aro ra 等研究了 纳米银颗粒经细胞毒性实验、 动物实验 , 证明纳米 银基本属无 生物毒性的纳米材料, 其具有高效抗 菌活性并且使用安全[ 67 68] . 支志明课题组 系统研 究了纳米银 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 并探讨了其 抗菌机制, 说明纳米银可能是通过 破坏细菌细胞 膜 , 从而消耗其质子驱动力 , 这样来达到其抗菌效
注 : 其中 ( a) 银纳米线 ; ( b) 银纳米立方 ; ( c) 银纳米棒 ; ( d) 银纳米球 ; ( e) 银纳米三角和 ( f) 银纳米双锥体 . 图片经允许分 别转载自文献 [ 25] 、 [ 26] 、 [ 29] 、 [ 30] 、 [ 31] 、 [ 32] , 威立 , 2005, 2006; 美国科 学促进会 , 2002; 美国化学 学会 , 2007, 2009, 2010, 版权所有 .
7 nm 的银纳米立方结构 . 该课题组还使用多羟 基还原的方 法, 通过控制纳米银种 子晶型来控制 最终产物的 形貌, 选择性的合成出 不同形状的银 纳米结构, 如纳米三角、 纳米双锥体、 纳米棒、 纳米 线、 纳米束、 纳米立方体、 纳米球等结构 , 并通过调 节 A gNO 3 浓度 , P VP 与 A gNO 3 的比例等因素也
夏幼南课题组报道在 PV P 存在下 , 用乙二醇 还原 Ag NO3 , 以 Pt 或 Ag 的小粒径的纳米颗粒作 为晶种, 合成出长度 50 m, 直径 30~ 40 nm 的银 纳米线[ 23 24] . 夏幼南课题组还报道了使 用多羟基 还原的方法 , 在 PV P 存在条件下, 通过改变 PVP 与 Ag NO 3 的摩尔比, 可控合成了平均粒径为 80
[ 30]
. 李亚栋课题组通过溶剂
[ 34]
热法 , 合成三角片、 球型、 立方体形状的纳米银 . 化学还原法操作简单, 容易控制 , 常使用表面活性 剂( 如 P VP、 CT AB、 P EG、 SDS 等 ) 防止 纳米银颗 粒聚集, 并诱导其晶体生长. 1. 2 物理还原法 物理还原法主要是指借助于物理手段或方法 等辅助条件将 Ag 还原为单质银的方法 , 主要有: 紫外光照 射 法、 电 子 束辐 射 法、 微 波 还原 法 等. Giov anna 等 使用紫 外光照 射的方 法制 备出 2~ 4 nm 的纳米银 颗粒 [ 35] . 在 聚乙 烯醇 ( PVA ) 存在 下, 通过电子束辐射, 可将 AgN O3 还原制得稳定 的银纳米粒子 . 而微波法由于具有 加热速度 快、 加热均匀、 无温度梯度、 无滞后效应等特点, 近 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纳米银颗粒的制备 . 在乙二 醇溶剂里 , 通过微波加热可制备得到粒径为 10 nm 左右 的 纳 米 银 颗 粒 . 俞 书 宏 课 题 组 发 现 在 AgNO 3 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氨基 酸、 淀粉 , 通过微 波加热也可合成出平均粒径约为 26 nm 的纳米银 颗粒
图 1 不同粒径的纳米银颗粒透射电镜图 F ig . 1 T EM imag es o f silv er nano pa rticles w ith different sizes
注 : ( a) 10 nm; ( b) 20 nm; ( c) 30 nm; ( d) 50 nm ; ( e) 80 nm 和 ( f ) 100 nm. 图 片经允 许分 别转载 自文献 [ 16] 、 [ 17] 、 [ 18] 、 [ 20] 、 [ 21] 、 [ 22] , 美国化学学会 , 1999, 2007, 2009, 2010; 爱思维尔 , 2008, 版权所有 .
陈 嵘 , 荣凯峰 , 吕 中 , 曾琦斐 , 丘奕怡 , 梁惠强 , 余响林 ( 1. 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 , 湖北 武汉 430074; 2.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3.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 香港 )
[ 39] [ 38] [ 36 37] +
图 3 施 氏假单胞菌细胞的超薄切片的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Fig . 3 T EM of a thin sectio n o f P st utzeri A G259 cells. L ar ge cr ystalline A g 0 and A g 2S particles a re deposited between t he cell w all and the plasma membr ane.
5 nm 的银纳米立
方结构 . 钱逸泰课题组使用水热法 , 并以氯化银 作为前驱 体 反应 生 成银 的 纳米 线, 其 长 度可 达 500 m, 平均直径约为 100 nm [ 25] . M aiy alag an 利 用多元醇方法通过改变 AgN O3 与 PVP 的比例, 得到不同长径比, 还具有 抗病
, 抗肿瘤
[ 12 13]
等生物活性. 正是这些显著的
了使用多羟 基还原的方法, 以乙二 醇为溶剂和还 原剂, 并且使用聚丙烯酸 ( PAA ) 为表面活性剂, 得 到了粒径为 20 nm 的银纳米颗粒[ 17] . 夏幼南课题 组在引入少量 NaCl 的条件下, 以乙二醇为溶剂和 还原剂 , 可得到粒径为 30 nm 左右的银纳米颗粒 及其二聚体
[ 28]
. P iet robon 等采用
水热法, 并以柠檬酸为还原剂 , 将单分散的纳米银 颗粒 , 自组装成银的纳米棒结构 [ 29] . L iang 等采用 水热法, 使用聚乙二醇 ( PEG) 作为还原剂和溶剂, 通过控制 PVP 与 A gNO 3 的摩尔比 , 制备出了单 分散的银纳米球结构
目前, 除了用各种方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的银纳 米颗粒外, 人们也制备出了银纳米线[ 23 25] 、 纳米立
方[ 26 27] 、 纳米棒[ 28 29] 、 纳米球[ 30] 、 纳米三角片[ 31] 、 纳 米双锥体[ 32] 等不同形貌结构( 如图 2 所示) .
图 2 不同形貌的纳米银扫描电镜图 F ig . 2 SEM images of silver nanopar ticles w ith different shapes
[ 10 11] [ 4 9] [ 3]
中 , 根据所用还原剂或还原方法的不同 , 主要分为 三类: 化学还原法、 物理还原法、 生物还原法. 1. 1 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是制备纳米银最简单也最常用的
方法. 一般 指在液相条件 下, 将 Ag + 还原为 单质 银 , 所用还原剂常有硼氢化钠、 柠檬酸钠、 乙二醇、 抗坏血酸、 葡萄糖等 . 不同的还原剂和分散剂对纳 米银的形貌 和大小有很大的影响, 在纳米银颗粒 的合成中, 人们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 , 分别得 到了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银颗粒 ( 如图 1 所示 ) . 例如, Lo gar 等以 NaBH 4 为还原剂, 制备得到颗粒 大小为 7 nm 左右的纳米银颗粒[ 15] . L ee 课题组报 道了利用 1, 2 二羟基十六烷还原 A g + 得到晶种并 通过银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 得到粒径为 10 nm 左 右的单分散纳米银颗粒
0
引 言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 展, 纳米材 料因其独
生物活性和其产业化应用 .
1
纳米银的制备
在不同形貌和大小的银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特的量子效应、 小尺寸效 应以及大的比表面积而 显现出特有的性质 , 引起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研 究人员在纳米材料的制 备、 表征上 做了大量 工作, 取得了丰 硕的研 究成 果. 近年来 , 人们已越来越多的把目光集中在纳米 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上[ 1 2] ,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材 料的合成与制备. 人类很 早就认识到了银具有广 谱的抗菌作用, 银及其化合物 , 已广泛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生物医药领域 . 而近年来, 纳米银的研究 更是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 在众多的纳米 材料中, 无论从制备、 性质 , 还是应用, 纳米银无疑 是一种研究最为广泛、 深入的材料. 在已报道的文 献中 , 人们已经通过不同 的方法合成出不同粒径 和不同形貌的纳 米银 颗粒以 及多种 一维纳 米结 构, 如银纳米线、 纳米棒和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树 枝状的纳米银等 . 在纳米银的活性研究中 , 人们发 现其不但 具有显 著的抗 菌活 性 毒
[ 18]
生物活性 , 使得纳米银在 生物医药和纺织上得到 广泛的应用[ 14] , 并且已有多种关于纳米银的产品 市场化. 本文简要综述了 不同粒径和形貌的纳米 银的各种制备方法, 及其抗菌、 抗病毒、 抗肿瘤等
收稿日期 : 2010 09 04
. 还有报道直接用柠檬酸钠还原硝
基金项目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 ( N CET 09 0136) , 湖北省 自然科学基 金杰出青年 基金 ( 2009CDA075) , 武 汉市科技局对外科技合作与交 流计划 ( 201070934342) , 武 汉工程 大学绿色 化工过 程省部 共建 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开放基金 ( GCP200906) , 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 实验室开放基金 ( RG CT 200902) 作者简介 : 陈 嵘 ( 1973 ) , 湖南长沙人 , 教授 , 博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生物无机化学 , 纳米材料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