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第三节油气的运移

二、油气二次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各 种运移。 种运移。
①油气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运移 油气沿断层、 ②油气沿断层、裂缝和不整合面的运移 ③由于油气藏破坏而使油气重新分布的 运移
(一)二次运移相态
连续油相,连续气相。 连续油相,连续气相。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动力:构造应力、浮力、水动力、 动力:构造应力、浮力、水动力、扩散力 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 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水动力
1、构造作用力
由地壳运动造成的各种地质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
(1)构造应力促使岩层变形或变位, 构造应力促使岩层变形或变位, 驱使地层中的流体发生运移。 驱使地层中的流体发生运移。 (2)构造作用力为油气二次运移创 造了有利条件。 造了有利条件。
2、浮力
3、水动力
(1)压实水动力 水流方向呈离心状, 水流方向呈离心状,主要是由 盆地中心流向盆地边缘, 盆地中心流向盆地边缘,由深处流 向浅处。 向浅处。
2、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海相盆地中油气运移距离较大 陆相盆地中油气运移距离较小。 陆相盆地中油气运移距离较小。
横向:几米 上百公里 垂向:几米—几千米 上百公里; 横向:几米—上百公里;垂向:几米 几千米
我国部分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距离
盆地名称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 江汉盆地 南襄盆地 酒泉盆地 准噶尔盆地 运移距离(公里) 一般 小于40 小于40 小于20 小于10 小于10 5~20 30~50 60 30 15 20 30 80 最大
(二)主要动力
1.压实作用 1.压实作用 2.水热增压作用 2.水热增压作用 3.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3.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4.甲烷气的作用 4.甲烷气的作用 5.其他作用 5.其他作用
油气二次运移

第二节油气二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相态:油气从烃源岩经过初次运移进入渗透岩石之后,就开始了二次运移。
由于二次运移的介质环境的改变,主要为孔隙空间、渗透率都较大的渗透性多孔介质,毛细管压力变小,渗透率变大,便于孔隙流体(包括水、油、气)的活动。
因此,二次运移中油气一般以连续游离相进行运移,应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作用。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从物理角度讲,油气二次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含水介质中的机械渗流过程。
对于单位质量的油气质点受到以下4个力的作用:垂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向上的浮力;水动力和油气在孔隙介质中运移所受的毛细管阻力。
油气的二次运移要看是否具备了运移的条件,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油气饱和度,只有当油气饱和度大于临界油气饱和度时,才有相对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
其次,油柱必须大于临界油柱高度,具有足够的浮力和水动力来克服毛细管阻力。
在静水条件下,油体上浮的条件是浮力Fr应大于毛细管阻力差Pc;在动力条件下,油体运移的条件是浮力Fr和水动力Fo之矢量和Eo大于毛细管阻力差Pc;当两者相等时,油气产生聚集。
油气的净浮力和水动力的矢量和为油气的力场强度:Eo=ρw/ρo·Ew-(ρw-ρo)/ρo·gEg=ρw/ρg·Ew-(ρw-ρg)/ρg·gEo、Eg取决于Ew,即水的力场强度。
因此,当水由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时,油气也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自发地从油气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渗流,油气存在势差是二次运移的动力源。
1、二次运移的阻力二次运移的阻力即孔隙介质对油气的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取决于储集层孔隙半径、烃和水界面张力、润湿角。
影响烃水界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是烃类成分、温度等,气水界面张力一般比油水界面张力大。
据Schowalter(1979)的资料,温度升高,界面张力降低。
第11章 油气运移

促使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多种多样,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要排烃动力有差异,即上 述各作用力的作用时间及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在中-浅层深度,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 中-深层以异常压力为主要动力,由于油气大量生成主要发生 在中-深层,因此,异常压力更显得重要.
泥质烃源岩不同阶段的排烃动力 埋藏深度 m 0~1500 1500~4000 4000~7000 温度 ℃ 10~ 50 50~150 有机质 热演化阶段 未 熟 成 熟 油气运移动力 正常压实,渗析,扩散 正常压实-欠压实,蒙脱石脱水, 有机质生烃,流体热增压,渗析, 扩散
F浮力 = V ( ρW ρ O )g
g--重力加速度; ρo--石油的密度.
式中:V--油相体积; ρw--水的密度;
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在水平地层 水平地层条件下,油气垂直向上运移至 水平地层 储盖层界面;在地层倾斜 地层倾斜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 地层倾斜
2,水动力 水流的方向性: 水流的方向性: ▲ 压实水流 压实水流的流动方向:是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 ▲ 地表渗水 地表渗水的方向:是从盆地边缘露头区向盆地内部流动. ▲ 局部地区或局部构造 局部地区或局部构造:水的流动可以沿水平地层作水平运动,也 可以沿倾斜地层向下倾或沿上倾方向运动. 因此,水动力在油 气运移过程中的作 用(阻力 动力) 要 阻力或动力 阻力 动力 看水流动方向与油 气浮力方向是否一 致而定.
膨胀型粘土(蒙脱石) 向非膨胀型粘土(伊 利石)转化的数量随 深度增加的曲线(据 Schmidt, 1978)
蒙脱石
随D T
104.4—110 C, 加入钾云母
脱去层间水和有机质分子(进入粒间孔隙)
伊利石
石油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四、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
(5)异常地层压力: 如果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 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地层压力。
(6)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地层 压力与该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压力系数>1: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1:异常低压
埋深(m)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1)润湿性:
润湿作用是指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液体取
代的一种作用。
(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
θ=0:称完全润湿 θ<90:称润湿
接触角: θ>90:称不润湿
润湿流体:易附着在固体上的流体,又称为润湿相 非润湿流体:不易附着在固体的流体,又称非润湿相
(2)岩石的润湿性 ①水润湿的(water-wet):
③沉积物恢复压实平衡状态
①
②
③
①
颗粒+流体
2.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
0
(1)沉积盆地异常高压十分普遍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辽东湾地区地层压力与埋深关系
深度(m)
预测压力(MPa)
30
60
90
120
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静水压力趋势线
常压带
第一超压带 第一压力过渡带
②烃源岩中含水很少,初次运移的相态是什么?
一、运移相态
①石油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运移的; ②水溶相态和游离相态对天然气的初次运移都是 重要的,天然气还可以呈扩散状态运移
③油气可以以互溶(油溶气、气溶油)相态运移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油气二次运移(1)

2rσt >
2σ rp
2rσ=
2σ r
(据Berg,1975, 转引自Tissot,1978)
Pc
2 ( 1
rt
1 rp
)
(2)毛细管力的方向:从喉道向孔隙,从小孔隙向大孔隙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力
2. 浮力和重力
(1) 浮力的大小
浮力:物体(油)排开水的重量
Fb Vw g
重力:物体(油)本身的重量
Fg Vo g
油的上浮力: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F V(w o )g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力
(2) 在浮力作用下油的运移方向 在水平地层中,油垂直向上运移至储层平面
在倾斜地层中,油沿储层顶面向上倾方向运移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力
3.水动力
(1)水动力的概念 ❖静水压力状态:各点剩余压力相等(0),地 层水不流动,没有水动力。
—剩余压力
hA
hB
B
hC
A
C
❖动水压力状态: 各点的剩余压力不相2等, 1 地层水将发生流动
泄水区
水动力:连通储层两点之间剩余压力的差值(剩余压力差)
水的流动方向:从剩余压力高值区流向剩余压力低值区, 而与其地层压力的大小无关。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力
(2)不同水动力环境盆地中水的流动规律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力
A
静水压面
B
H1
H2
C
D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力
供水区
测压面
hA
hB
B
A
hC
C
泄水区
2 1
水头(水压头):地层压力能使水从测点
向上升的高度(静水柱高度)
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Clq 2019/7/7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和岩石介质孔渗性
• 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度: 应与生成油气时温度相近,可能在50-250℃±。对应的深
度取决于地温梯度。 •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力,主要受控于深度。 • 油气初次运移时岩石介质的孔渗性:
烃源岩,孔渗条件很差;需克服巨大的Pc。
Clq 2019/7/7
但是普遍认为,石油呈单独液相从生油岩中进行 初次运移是不大可能的。石油的初次运移应以高分散 烃相为主。只有在石油进行二次运移方以分相单独运 移为主。
关于石油以高分散游离相态从生油岩中向 外运移的理论已为实践所证实,而且可能是初 次运移的主要形式。
Clq 2019/7/7
第三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
在岩石学上,我们已知道,泥岩的压缩率很大,而 砂岩却较小,从而造成了泥岩中流体所处的压力较大, 而砂岩中流体的压力较小(理解时可先假设两岩层的流 体相互未流动运移)由此造成了二岩层之间的流体压力 差,从而使得生油岩中流体向储集层中运移。
Clq 2019/7/7
对于较薄的生油岩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均衡压实作 用下,油气运移的载体水在1000m左右时即被很快排出。
Clq 2019/7/7
第一节 概 述
油气运移: 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
生的流动。 油气运移可以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的
适当部位(圈闭)的富集,形成油气藏,这叫做 油气聚集。也可以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消 失,此即油气藏被破坏。
Clq 2019/7/7
油气运移的证据
Clq 2019/7/7
流体运移方向为其受力减弱方向。 此外,构造运动造成地层倾斜,产生裂缝,沟通 岩石中各种孔隙,形成不整合风化带,为油气二次运 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章 石油、天然气运移

2、初次运移:石油、天然气自生油岩向储集层的运移,排烃,烃源岩内运移。
3、二次运移:石油、天然气在邻近生油岩的储集层中、直到第一次聚集的运 移。 4、三次运移:石油、天然气在第一次聚集后的运移。
( 1)事实上,二次运移和三次运移 不易区分,常常把二次运移和三次运移统 称二次运移。 (2)同一油气质点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显然有先后,但不同油气质点运移可能 是交替发生的 。
5、垂向运移、侧向运移:
6、穿层运移、顺层运移:
油气运移基础
(一)地层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 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 象。
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 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 体积密度逐渐增加。 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欠压实 或压实不平衡
(二)地层流体压力
地层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中的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也称地层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如果地层孔隙流体
主要是水,那么地层水主要承受其自身重量造成的
静水柱压力,即静水压力。地层压力等于或接近静 水压力时,可称为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明显高 于或低于静水压力时,便称为异常地层压力,包括 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的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异常地 层压力,其中大部分盆地为超压。
在三种地温梯度下,正常压力带水的比容-深度 关系图 (据真柄钦次,1974)
3、成烃增压
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烃类化合物,体积增 加,从而流体压力增加,有助于油气初次 运移。
4、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粘土矿物在成岩过程中,由一种粘土矿物(如:蒙脱石)变成另一种粘土矿 物(如:伊利石)时,释放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从而增加流体和流体压力, 有助于烃类排出。
日本秋田地区地温梯度对石油运移的影响
4-3油气二次运移解析

任课人:逄 雯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 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 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主要内容:相态、动力和阻力、通道、时期、 方向和距离
σ:油水界面张力;rt:孔隙的喉道半径;rp:孔隙的半径
把石油体积V换成单位面积的高度,则石油运移
的临界高度:
Zo = [2σ(1/rt-1/rp)] / [(ρw-ρo)g ] 石油在储层中开始运移的条件:油柱高度大于 临界高度。临界气柱高度: Zg = [2σ(1/rt-1/rp)] / [(ρw-ρg)g ]
或沉积间断,往往使下伏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和溶解
淋滤,形成区域性稳定分布的高孔高渗古风化壳或
古岩溶带,有利于油气长距离运移。若不整合面上
覆地层不具备封闭性,则地层不整合就只能成为类 似一般具孔渗性的地质单元。
4、地层不整合面
不整合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在时空上具有稳定
性,不仅能大面积汇集油气并形成长距离的运移通
油气在岩石中会选择最小阻力方向通道运移, 即沿最大孔隙和喉道所组成的路径运移。
(一)二次运移的阻力
油气在多孔介质中最主要的 阻力是孔隙介质对油气的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在水润湿系统中,毛细 管中油气界面所产生的指向石油的 压力。其大小取决于孔隙半径,烃 水界面张力、润湿角。 毛细管压力的
方向由润湿相指向非润湿相(如由水指向 油)。
3、断层
断层可作为油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气以断层作为通道的运移有两种方式:一 是横穿断层的横向运移,一是沿断层面的垂 向运移。断层能否作为运移通道取决于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
从物理角度讲,油气二次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含水 介质中的机械渗流过程。对于单位质量的油气质点受 到以下4个力的作用:垂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向上的浮 力;水动力和油气在孔隙介质中运移所受的毛细管阻 力。
油气的二次运移要看是否具备了运移 的条件,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油气饱 和度,只有当油气饱和度大于临界油 气饱和度时,才有相对渗透率和有效 渗透率。其次,油柱必须大于临界油 柱高度,具有足够的浮力和水动力来 克服毛细管阻力。在静水条件下,油 体上浮的条件是浮力Fr应大于毛细管 阻力差Pc;在动力条件下,油体运移 的条件是浮力Fr和水动力Fo之矢量和 Eo大于毛细管阻力差Pc;当两者相 等时,油气产生聚集。油气的净浮力 和水动力的矢量和为油气的力场强度:
4、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分布具有区域性,故它对于油气作远距离运移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它能把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勾通起来。因此,是垂向穿 层运移的重要通道。
四 油气在二次运移中的相态
1.石油二次运移的相态与转换
2.天然气二次运移的相态与转换
对天然气的二次运移来说虽也存在水溶相、油溶相、 气相和扩散相这四种运移相态,但它们的重要性却有 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二次运移的相态的重要与否也 要从聚集的角度来衡量。
3、裂缝系统 裂缝系统对于改善孔隙间的连通性和渗透性,尤其对于改善致密岩石 的渗透性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具有一定的方向和组系, 往往不受层面限制,延伸较远,是穿层运移的主要通道;成岩裂缝的特 点是受层理限制,多平行层面,形状不规划,缝面有弯曲,是储集层内 运移的重要通道。碳酸盐岩中裂缝是重要的二次运移通道。
油气总是沿优势通 道运移,所以优势 通道就是二次运移 的指向。在以浮力 和水动力为主要动 力的驱动下,油气 二次运移的方向总 是循着阻力最小的 路径由高势区向低 势区运移。
当水动力(倾斜岩层中水动力的垂直分力)与浮力方向一致时,水 动力起到增加浮力的动力作用;当它与浮力方向相反时,水动力减
少油体浮力,起到阻力作用。
(3)扩散力
烃类只要存在着浓度差,烃类的分子扩散就可以在任 何时空中发生。
2.二次运移的阻力
油气二次运移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阻力就是毛细管压 力。(第一节已讲)
三、二次运移的其它问题
(一)二次运移的时期
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二者常常是连续 过程,或者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此时,除 少部分油气会沿原有倾斜地层向上倾方向运移, 大部分会分布于水平地层的储层顶部。大规模 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 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二)二次运移的方向
三、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
1、孔隙系统 渗透性岩石的孔隙系统是最广泛、最基本的二次运移通道。在静水条 件下,油气微滴可能从渗透性岩层底部向顶部累积,当累积到一定数量 后,便可在层内发生侧向的顺层运移。
2、断层和裂缝面 断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条件而造成断层圈闭,也可成为油气二次运 移的通道,特别在穿层和垂向运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二次运移主要模式
1.多相渗流模式 对于地下孔隙水中呈连续烃相的油气,二次运 移过程中的渗流大多是油、气、水三相渗流。 多相流体渗流最合理和方便的表述是用水势描 述油、气势。
油气的势差是 二次运移的动 力源,油气总 是自发从高势 区力是烃 浓度差,因此烃源岩 是烃类扩散的源头。 烃类的扩散同样也经 历了初次和二次运移 的全过程,并最终到 达地表面而散失(图 6-34)。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 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 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 引起的再次运移。
相态:油气从烃源岩经过初次运移进入渗透岩石之后, 就开始了二次运移。由于二次运移的介质环境的改变, 主要为孔隙空间、渗透率都较大的渗透性多孔介质, 毛细管压力变小,渗透率变大,便于孔隙流体(包括 水、油、气)的活动。因此,二次运移中油气一般以 连续游离相进行运移,应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作用。
(1)浮力
浮力是阿基米德浮力。石油地质学中常将浮力与重力 同时考虑,并将浮力与重力的代数和称为净浮力。故 石油质点的净浮力可用下式表示。
F=V(ρw-ρog)g 式中F为浮力,N;V为连续油的体积,m3;ρw为地层 水的密度,ρog为地下水油气密度,kg/m3;g为重力加
速度,9.8m/s2.
如果把体积V换成单位面积乘高(Z),则上式变为:
地层中的水动力可以由差异压实作用和重力作用而产 生,并形成压实水动力和重力水动力。
压实水动力和重力水动力
两种水动力一般是随盆地 演化先后产生(图6- 22),并可在地层剖面 上呈旋回式出现。
在地层倾斜情况下,存在水动力沿地层上倾或下倾方 向运动两种情况,其作用亦可表现为阻力或动力两种 结果。
水动力不仅影响二 次运移动力的大小, 而且还影响着油气 运移的方向。
F=Z(ρw-ρog)g
在自由水重或自由水面 之上任一高度的油气所 受到的浮力,实际上就 等于该高度的静水压力 与静油压力之差(图6 -20)
当地层倾斜时(图6-21) 其浮力公式表示为:
F=Z(ρw-ρog)g .sina
浮力作用与油滴数量关系
(a)
(b)
(c)
(2)水动力
水动力是推动地层孔隙水流动的动力。因此,它也是 推动水溶相油气或密度与水接近的重质油进行二次运 移的主要动力。
Eo=ρw/ρo·Ew-(ρw-ρo)/ρo·g
Eg=ρw/ρg·Ew-(ρw-ρg)/ρg·g Eo、Eg取决于Ew,即水的力场强 度。因此,当水由高势区向低势区流 动时,油气也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 自发地从油气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渗流, 油气存在势差是二次运移的动力源。
二、二次运移的机制与模式
(一)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与阻力 1.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一方面,油气以游离相进行二次运移,在静水条件下 其动力主要是浮力,在动水条件下除浮力外,水动力 视其大小和方向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对天然气来说, 无论是游离相运移还是水溶相运移,都存在有分子扩 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