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二个陷阱

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
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中的“问”和“答”都是出自《老子》,而选项只说了“答”的内容。
十、拼
典型例题:(2013年广东卷)
12.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与“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没有直接关系。
解题思路
与选项相关的文中内容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论述类文本十大错误

设题误区一:范围概念不清;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原文: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选项:“草原之路”是路上丝绸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的概念缩小原文:苏文提出,在窦娥冤中,张驴儿与窦娥“都没有提出而且无法提出现代司法要求的可靠的直接证据”……选项:苏文认为张驴儿与窦娥都无法提出可靠的直接证据,二人的话究竟谁的可信,只能根据人之常情和一般的逻辑判断来确定;范围扩大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2010年全国I卷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试题第5题C项解析:“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解题技巧提示: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高考例题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项: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试题第2题A项解析:提取原文主干,可以发现“再快一点就是草书”的是“真书”而不是“行书”;草书的来源是章草,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而不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原文:苏文提出:如果窦娥不认罪,而让蔡婆去挨那无情的棍棒,如果蔡婆婆也能挺住刑讯,那么依据当时的法律,就要对张驴儿拷刑,或只能取保放之;然而笔者有理由提出两种可能性更大的假设:一是年迈的蔡婆熬不住酷刑,屈打成招;二是蔡婆被活活打死;选项:针对苏文如果窦娥不认罪及蔡婆婆能挺住刑讯的假设,作者认为这种假设更可能的后果是蔡婆婆不是被屈打成招就是被活活打死;后者是作者提出的“可能性更大的假设”解题技巧提示: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高考例题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国Ⅱ卷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试题第7题A项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理解成“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生存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原文:卖毒药给张驴儿的赛卢医——本案的唯一证人,即使是污点证人,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真凶便会落入法网;选项:作者认为本案的关键证人也是唯一证人就是赛卢医,尽管他是个污点 ,但只要把赛卢医抓捕归案,窦娥一案便会水落石出;解题技巧提示: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高考例题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2010年湖南卷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试题第14题D项解析: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因果颠倒原文: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选项: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强加因果解题技巧提示: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高考例题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2010年广东卷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试题第12题A项解析:“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信息;解题技巧提示: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高考例题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天津卷选项: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试题第6题B 项解析:“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属于无中生有;解题技巧提示: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原文: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路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选项: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到了唐代它就更加繁忙了;解题指导: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再进行判断;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高考例题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2010年江西卷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试题第6题C项解析:推断不合逻辑;解题技巧提示: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高考例题原文: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2009年江西卷选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试题第2题A项解析:从原文可以看出,“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选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明显曲解了原意;解题技巧提示:阅读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以及答题思路

(2)对比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比对选项和原文 中的一些表示时 间、结果的关键 词,如:已经、 将要、完成、成 功…… 命题设误点 设误 类型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 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 混淆 未实现的设想(或推 时态 测)说成既成事 实……
原文: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 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 “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 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 [2014· 重庆卷第6题D项]狄拉克的“单磁核” 假说经实验证实出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 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 (1)有意模糊 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 范围大小 别留心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 ”“全”“都”等修饰词语。
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没有绝对肯定, 而选项表述则态度过于明确,过于武断 (2)有意混淆 绝对;原文判断已经很明确肯定,但选 程度深浅 项却有意模糊其词,貌似留有余地,实 则改变原意。
在比较伦理公理和科学公理时,原文认为这两者的建 立和考验“并无很大区别”,而选项却说“全文意在 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 质差别的”。 结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选项将 原文“并无很大区别”中的否定词“并无”篡改为肯 定词“有本质”,表达的观点与原文明显不一致。
原文: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 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 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 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 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来源:Z#xx#]
原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
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 高度加以理解。 [2014· 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 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七大误区

原文: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 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 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 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 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 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 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 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2. 因果不当
原文:如果人能活到 1200 岁,那么要到 400 岁、 500 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 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 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 有什么意思? 选项: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 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3.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 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 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选项: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 因的序列。
7、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 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 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 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常见错误: 偷换概念漏添改 已然未然混时态 以偏概全特代普 可能必然经常见 时空顺序不太对 条件结果搞错位 肯定否定弄颠倒 强加因果就武断 无中生有常出现 上述错误还不算 注意文本和题干 答非所问迷人眼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碰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就缘故原由而言有主要缘故原由和主要缘故原由,就表现而言1有主要方面和主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主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设误类型

设误方法 3、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 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 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 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 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二、常 见 错 误 类 型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
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 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 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 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1.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 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几点补充:
1、冷静答题切忌先入为主
2、巧用信息(作者、时间、注释等
3、逐题解答圈划题干对应原文的重 点区域(注意题干要求、答题区域及 暗示方向)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 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 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 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 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 合语境判断。
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 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 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 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 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 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 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 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01以偏概全设误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对比分析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02混淆时态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课件

一般设置1道,4分或6分。主要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和 表述能力。
02
常见设误类型分析
张冠李戴
识别方法
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中的信息,注意主谓宾的搭配是否一致 。
示例
原文说“A事物的特点是B”,选项却表述为“C事物的特点 是B”。
无中生有
识别方法
逐项核对选项内容,看是否有超出原 文范围的信息。
示例
原文未提及D事项,选项却说“D事项 对A事物有重要影响”。
偷换概念
识别方法
注意选项中的概念是否与原文中的概念一致,是否有偷换的情况。
示例
原文说“A事物是指B”,选项却表述为“A事物就是C”。
以偏概全
识别方法
注意选项是否将原文中的部分信息扩 大为整体信息,或者将整体信息缩小 为部分信息。
示例
原文说“A事物的某一方面存在B问题 ”,选项却表述为“A事物整体都存 在B问题”。
注重积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建立阅读计划
制定每周或每月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和时间安排,保证阅 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生词、短语和优美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 的语言库。
多角度思考和分析
对于阅读材料中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 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言素养。
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提高学生 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精神。
强化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一、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⑴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
(2010年广州市一模)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
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
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
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
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
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
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
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
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
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
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
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
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
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
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
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
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
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
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
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
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
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
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
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
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广义的法律,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律。
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C.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D.斯多葛派和西塞罗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都试图用自然法来支配人类,以便调和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需要制定法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限制,就会危及社会。
B.自然法的执行缺乏足够约束力,无法确保能够真正得到遵守。
C.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个部分,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支配。
D.由国家制定法律,才能更有效协调社会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二、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例:《论法的精神》12题C项: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三、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
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
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
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
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
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
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第12题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
“。
此项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例: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
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
“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
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12题C项: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原文: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12题B项: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
(强加因果)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五、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7题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原文: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六、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例: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
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