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与分析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刘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高祖本纪》。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重点介绍他对历史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刘邦的哪些事迹?
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想表达什么?
4. 深入研读
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从他的出身、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他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刘邦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高祖本纪》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大丈夫当如沛公——读《史记·高祖本纪》心得分享

大丈夫当如沛公——读《史记·高祖本纪》心得分享

大丈夫当如沛公——《史记·高祖本纪》心得分享汉高祖刘邦,既有过人之处,又有缺陷不足,他的形象在司马迁的笔下十分鲜活丰满。

他既是个天才政治家,又是个地痞流氓。

在《史记》的记载中,司马迁虽也写了他发迹前的神异,但并没有将他刻画成一个神明。

刘邦是沛县丰邑人,他天生样貌非凡,高鼻梁,突额头,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

他喜欢去酒店喝酒赊帐,喝醉了就躺在店里睡觉。

人们常常看到他醉卧的上方有龙盘旋,十分惊奇。

并且每次刘邦来喝酒这天,店里卖出的酒总比平常多几倍。

所以酒管总是免掉刘邦的酒钱。

有一次,沛公作为泗县亭长押解犯人,看很多犯人都跑了,就把他们都放了。

有一些人愿意跟着刘邦。

路上遇到一条大白蛇,人们请求往回走,刘邦却说:“壮士行,何畏!”于是将蛇斩为两段。

后来遇到一位老妪夜哭,称自己的儿子是白帝子,化作大蛇,补赤帝子斩杀。

正当人们不相信她的话,打算鞭打她时,老妪“因忽不见”。

于是人们更加敬畏刘邦。

刘邦的政治才能令人敬佩。

他善于游说,有很强的鼓动能力。

说明沛县百姓杀掉县令,并选择刘邦作为沛公,响应陈胜;他的言论甚至还可以自保,因此鸿门宴上他才得以脱身。

另一方面,刘邦还擅于识人、用人,张良、郦食其、萧何、樊哙、韩信、周勃……无一不为刘邦奔走效劳。

他们当中有些还曾投靠项羽,但最终都归顺于沛公。

这也是沛公认为自己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之一。

他的应变能力也很强。

一次,项羽安排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口,但为了稳定军心,他大喊“虏中吾指”。

其应变之快非常人所及。

但他也有不足。

他性格卑劣,好侮辱人,连他的部下都说:“陛下慢而侮人”。

而且他只求利已,毫无信义。

尤其是登基后,猜忌诛杀功臣的行为更是令人发指。

韩信、彭越、黥布等皆被灭族。

但这点小的瑕疵不能掩盖他智慧的光芒。

“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他统一天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沛县时作的。

刘邦虽然没有像项羽一样将都城定在自己的家乡,但他并没有忘记这里。

《高祖本纪》之刘邦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高祖本纪》之刘邦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祖本纪》之刘邦⼈物形象分析教案⼀:学习⽬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表现⼈物形象的主要有⼈物的语⾔、⾏为等细节描写。

学会在⼈物描写中运⽤细节描写。

2、过程与⽅法:通过对⽐的⽅法突出刘邦的⼈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邦的⼈物形象,分析作者对刘邦的态度,形成⾃⼰对刘邦的认识。

⼆:学习重点:掌握运⽤细节描写⼈物,塑造⼈物形象。

分析作者对刘邦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难点:通过对⽐来展现⼈物形象,抓住细节。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段Ppt多媒体课件展⽰六: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给加横线字注⾳⼆:解释加横线的字1.贳酒( shì ) 1. 啖以利:利诱沛公从从百余骑:使跟从2.折券( quàn ) 2. 沛公3.啖以利( dàn ) 3. ⽴诛曹⽆伤:杀死4.轵道( zhǐ) 4. 及项⽻杀宋义等到沛公以以为诈:认为5.馈饷( kuì) 5. 沛公(⼀)导⼊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祖本纪》,对刘邦的个⼈经历有了⼤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在前⾯学习的基础上进⼀步来分析刘邦的⼈物形象。

(板书“⼈物形象——刘邦”同时打出幻灯⽚)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项⽻本纪》,我们回忆下项⽻具有怎样的⼈物形象呢?(学⽣讨论总结归纳)。

我们知道项⽻有⼀个主要竞争对⼿刘邦,在《项⽻本纪》中对刘邦有所涉及,如⼤家都知道刘邦有句⼝头禅是“为之奈何”这主要反映了刘邦什么性格?(没有主见,同时⼜善于听取别⼈意见)。

刘邦是不是就这些性格特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起来分析刘邦的⼈物形象。

(⼆)分析⼈物形象就要抓住⼈物的语⾔、⾏为等⽅⾯。

俗话说“⾔为⼼声”,语⾔就是⼈物形象的外在表现。

我们知道项⽻出⾝于楚国贵族,少时学书、学剑均不成,学万⼈敌⼜不肯竟学,⽽其叔⽗却认为他是奇才。

为什么?(找出书上原话“以此奇籍”)关键在于项⽻说了⼀句话“彼可取⽽代也”。

这是项⽻说的话,也就是他的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的志向(远⼤)由此我们联想到同样年少的刘邦,他有没有这样的志向,他⼜有怎样的语⾔呢?⼤家快速阅读《⾼祖本纪》之1-3段找出刘邦相关的语⾔。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项羽和刘邦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环境共同作用,使他们在历史的拐角处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和刘邦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能够在秦朝走向末路时无数起义军当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强大的军队领袖。

然而促成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

项羽身强力壮,性格豪爽,虽讲义气,杀起人来却也毫不手软。

他杀了想要与他合作的郡守,与叔父共同起义,也正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士气满满,战斗力极强。

而项羽则是与萧何等有志之士一同鼓舞人民起义。

他虽不像项羽那般出身贵族,但他以自己的谦虚和礼贤下士成功得到众人的爱戴和忠诚,在手下聚集了许多谋士,因而具有先进的军事策略。

当历史推进至楚汉之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便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对比楚军、汉军进入咸阳城的举动。

刘邦进城后,对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制定一系列仁政,成功收买民心,得到咸阳人民的一致好评,也为此后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项羽一进城便烧杀抢掠,还把谏言者给煮了,打算回楚地称王,对比刘邦为成大局的冷静克制,他如此放肆,百姓更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当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更是显出他的匹夫之勇,想着与刘邦打一架来解决问题。

比起这位贵族英雄的天真,刘邦竟是截然相反。

刘邦善于的是暗中用计,并且准确无误地击中项羽的要害,项羽由于自己的多疑,逼死了范增,杀死怀王,身边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和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却仍不悔悟于自己的骄傲和个人主义。

刘邦集身边所有贤士的智慧,与最终孤独一人的项羽一战,结果自然是刘邦胜了。

项羽的孤傲促成了他悲壮的死局。

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天下,而是痛快,所以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还要坚持顽抗,以寡敌众,所以才不愿渡过乌江屈辱地活着,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选择自刎。

刘邦虽是“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他的礼贤下士和圆滑成就了他的江山。

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锐分不开的。
这些人和习 之。 这时, 刘邦随歌而 感慨伤怀, 舞, 潸然落泪。
司马迁重视刻画人物形象 , 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 此时的 刘邦是暮年的英雄。 虽然他已 经打败了 强敌项羽, 但
鲜明性。司马迁记载了作为开创西汉基业的汉高祖刘邦一 是内忧外患依然存在。这首诗歌的重要性在于清楚地表达
语文 学刊
2 1 第 3期 00车
论《 史记》 刘邦形 象塑造
。杨 贺琰
( 陕西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 摘 要 ] 《 史记》 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区别主要袁现在其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刘邦形象的塑造
而言, 司马迁善 于选择材料 、 安排 材料 , 独具 匠心地运 用了“ 互见法” 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 用对 比、 复等文学 , 反
吉又观 止
杨 贺琰 /论《 史记》 邦形 象 塑造 刘 总而言之,史记》 《 中许多材料并不是为了情节发展 , 而 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在塑造人物的主要性格时, 司马迁经
统一。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在塑造刘邦形象时发挥了重要
作用。
《 高祖本纪》 是为刘邦写的单传, 该传记载了刘邦一生的 常运用多则材料塑造出生动而典型的人物形象。 功绩。按照李景星《 史记评议》 中的观点, 这篇传纪“ 篇幅虽 此外 ,史记》 《 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司马迁善于用 长, 约而言之, 可分五截读”3。 分别讲述了刘邦的“ 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形象。司马迁在《 l】, 0 J 出身 报任安书》 中言:所 以 “
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
《 史记> 国史学的 是中 奠基之作, 也是文学与 史学 结合的
典范, 其文学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塑造 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 《 史记》 共一百三十篇, 其中涉及刘邦的篇章有三十余篇。

《史记·高祖本纪》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史记·高祖本纪》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史记·高祖本纪》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史记·高祖本纪》是中国古典史著中最精彩的一部,其中尤以汉高祖刘邦的伟大运筹著称。

作者利用对比手法,展示了汉高祖刘邦的智慧和智慧。

首先,汉高祖刘邦及其敌人之间的对比:“刘邦独智,其诸将无比,而昔田臣夷,亦一英雄气。

”作者书写汉高祖刘邦和反抗他的田臣夷的对比,表达出汉高祖刘邦与当时异族勇士田臣夷的差别:一个是智慧的英雄,独辟蹊径;一个是纯粹的武勇,用武术与刘邦争斗。

刘邦的智慧最终取胜夷,不仅称霸江东,还征服了其他少数民族。

此外,汉高祖刘邦面对不同情况时所表现出的仁政及其智慧也经过了对比:“刘邦在贵宾中正以此言论而分别,以天下为敌者招致以及;而以天下为朋友者亦得以示拔。

”作者在语言上巧妙地利用了对比手法,描写了汉高祖刘邦在处理不同情况时的智慧和仁政。

他坚持以比较平和的方式来解决差异,“招致以及”,从而取得了联合天下之伟大的成就。

同时,他也以敌视而谦恭的态度,“示拔”于朋友,妥善地处理了与他们的关系。

这种宽大的心态,不止为他赢得国家的和平,还赢得了外族的尊敬,乃至神州大地的尊重。

最后,作者又用汉高祖刘邦智慧征服少数民族及被尊为四方之王的统一大业,对比了他建立中原集团组成方式上的巧妙。

刘邦将江陵、潼关、张仪两家统一,称其为“建前国”。

他将集团内的政治分为中原及各夷,把夷族作为“子”,各夷的诸侯服从中原的领袖,中原的诸侯服从刘邦,其后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汉朝。

通过利用对比手法,作者显示出了汉高祖刘邦伟大的才智、政治手腕和慈悲仁和所取得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成就,让我们崇敬古今中外伟大的英雄,并模仿其先进的智慧。

可以说,《史记·高祖本纪》是中国古典史著完成撰写以后最富有对比手法的作品。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汉高祖刘邦的形象是怎样的

汉高祖刘邦的形象是怎样的

汉高祖刘邦的形象是怎样的刘邦是汉朝的开朝皇帝,出身农家,那么汉高祖刘邦的形象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希望对你有帮助!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刘邦被认为是无赖、流氓,这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在家乡还没当亭长之前,刘邦懒得从来都不干农活,经常吹牛,也没有收入,而且嗜酒,就连刘太公也看不下去指责了他。

由于文化水平很低,缺乏教养,他在骂人的时候经常说脏话,如会用“乃公”、“竖儒”等词。

刘邦是个贪图享乐、好色淫乱的人。

当年刘邦入关,看到秦朝宫廷如此奢华壮观,就想住下来享受一番。

樊哙劝他说:“天下还没有统一,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辙。

”但是刘邦不听,后来还是在张良的劝说下才撤回灞上的。

他曾经有过一个情人曹氏,娶了吕雉之后又在一次避难时看上了戚姓老人的女儿,就是美丽的戚夫人。

成为皇帝后,刘邦极为宠爱戚夫人,甚至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另外,他的性取向混乱,跟一个叫籍孺的男宠同榻而睡。

《史记》中写道刘邦为了自己的安危还抛弃过自己的儿女,说明他是个自私、狠心的人。

当时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溃败逃亡,由于敌军的紧逼,在路上曾经三次将自己的儿女踢下车,以减轻重量跑得快些,幸好夏侯婴把他们救了。

所以作为父亲,刘邦是不合格的。

他是一个极不厚道、心狠手辣、奸诈的人。

登上帝位后,刘邦逐渐猜忌、排挤那些劳苦功高的异性王,用武力、计谋等手段除掉了韩信、张敖、彭越等人,并让刘氏家族的人取代他们。

刘邦的性格特点1、抱负远大好多人认为他是个游手好闲好色又嗜酒的人,就连他的爸爸都觉得他不会称气候,《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能说明刘邦这人还是有抱负的!2、知错就改,虚心纳谏史料记载,有一位叫郦食其的,自认为德才兼备,然后向刘邦进言。

可是刘邦却坐在床上让侍女伺候自己洗脚,郦食其就说了:“您如果想消灭残暴无道的秦国,不应坐着接见长者。

”刘邦听罢就起来,向郦食其道歉。

还有次,刘邦攻入咸阳以后,暴露出了贪财好色不好的一面,但是经过大臣们的劝说,就翻然悔过,还和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与分析
作者:杨子盛
来源:《祖国》2018年第22期
摘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详尽的叙述,使其个人形象能够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司马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刘邦进行描写,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讓我们能对《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形象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笔下深入地了解刘邦其人——古代的一个经典的政治人物,复杂多变,有血有肉。

我们在品读时,能感觉到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时至今日,刘邦的个人形象仍值得细细研究。

本文结合材料,从其出生到成就霸业,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性格及形象特征。

一、出身卑贱,平民形象
刘邦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刚登场时便给人一种卑贱的、平凡的市井形象。

刘邦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出身并不好,父亲被称为刘太公,而母亲则叫刘媪,均为下层社会的俗称。

刘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之后做了官,喜好捉弄地方的小官小吏,喜欢喝酒,也好美色,到他人处赊账买酒喝,醉酒便睡。

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贵,与日后他的对手项羽出身楚国贵族相比差得相当远。

早年的汉高祖一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形象,爱与官吏处理好关系。

《高祖本纪》载:“(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这种布衣经历,为他成就大业其实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异人之处,帝王之相
司马迁虽然把刘邦早年打造为一个卑贱的平民形象,但也给予了他许多美化的色彩。

司马迁在着手写《史记》时,已经是汉武帝时期,距离刘邦过世已经有一百年左右。

《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在出生前后发生过奇事异象:“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湖的岸边休息,在睡梦中与神相遇,当时电闪雷鸣,刘太公跑去看,发现有蛟龙在刘媪身上显现。

不久她便有了身孕,生下来刘邦。

在现在看来,在梦中与蛟龙相会产下一子是不可能的事,这如同神话传说一般离奇古怪。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记载,可能是采自民间传说,或是出自其他用意。

这样就给刘邦的出身增添了不凡的色彩和异人之处,也为刘邦作为天命之子的正当性提供了理据。

喜好给人相面的吕公认为刘季的面相无人比得上,遂将女儿嫁给了他。

之后一老汉给刘邦一家相面,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这些算命一般的术士之言,为后面记载刘邦打江山、夺天下埋下了伏笔。

刘邦做亭长时,在押送囚徒途中,走在前面的人回来报告说“前有大蛇当径”,刘邦则“拔剑击斩蛇”。

有人见一老妪在暗夜中哭泣,便问她为什么哭,老妪说“人杀吾子故哭之。

”路人又问:“妪子何为见杀?”老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众人以为老妇人在说谎,要上前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这段故事也颇具离奇色彩。

三、深谋远虑,帝王心术
为了权力,刘邦努力向世人展现出他仁爱,宽容的一面。

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荒淫无度所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刘邦在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自己仁爱的形象:“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将领们劝刘邦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刘邦不为所动,而是选择了宽厚容人。

刘邦的仁德在暴秦的统治的反衬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在入关之后,也没有大肆烧杀抢掠,坐享其成:“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刘邦非常明白自己和百姓的“鱼水关系”,就算自己存在私心,或是喜好美色,也没有取百姓之一丝一毫。

这样,自然能赢得百姓的好感和拥戴:“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业,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沉得住气、遇事稳重。

刘邦先于各路诸侯入关,有人游说他:“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刘邦虽据函谷关自守,最后也没有和项羽大军硬碰硬。

在之后的鸿门宴上在得知军中出了曹无伤这个“蛔虫”后也是面不改色,脱身回到军中之后“立诛曹无伤”。

司马迁在记述的时候用的是“立诛”,很好地体现了刘邦沉住气之后的爆发和果断。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人对刘邦说:“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

”刘邦心生怒火,但为了稳住招摇自大的韩信,
干脆将其封为“真齐王”。

从《高祖本纪》中这短短几十字不难看出韩信的轻浮草率和刘邦的老谋深算,也为日后刘邦剿灭韩信埋下了伏笔。

四、知人善任、谦恭虚己
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刘邦和项羽的描写中认识到,在领兵打仗、攻城略地、军事指挥这一方面,刘邦肯定是逊于项羽的。

但刘邦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一个领袖,在选才用人,广纳贤才这方面,可以说使死对头项羽完败。

一个领导者不一定要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一定要会用,善用人才。

在团队事务管理这方面,刘邦处理得十分出色。

韩信、英布,原来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但最终都纷纷倒戈,被刘邦招致麾下。

张良、萧何都是刘邦身边重要的谋士,在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邦用人展现出来的是大气,是非凡。

后来刘邦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他将自己评价了一番,也是对他最终笑傲群雄的一个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军中也不乏优秀的谋士和军事将领,但最终却失了人心,被汉军打败,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由此看来,刘邦对自己情况十分了解,何为优势,何为劣势。

利用自身的长处,并避开短处,看似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刘邦不但善于用人,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沛公率军西进时,郦食前去拜见刘邦,《高祖本纪》简要记述,将刘邦敢于认错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 沛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他夺取天下起到了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高祖本纪》为我们塑造了汉高祖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政治人物,我们可以通过《高祖本纪》对刘邦的刻画来了解他的性格以及特点。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宗旨来描写的刘邦的个人形象,为后世对其人物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详细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