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

合集下载

《鸿门宴》人物

《鸿门宴》人物
果决才是做大事应有的态度。
素材4.项羽讲究仁义,接受项伯的建议,在宴会 上不忍杀死刘邦;刘邦参乘樊哙闯入军帐,斥责 项羽,项羽也心存仁义,没有怪罪反而赐与酒肉。
提炼观点:讲仁义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心存仁 义之心只能被敌人利用。
素材5.在鸿门宴上刘邦自降身份,曲意逢迎项羽, 樊哙更是将项羽与怀王相提并论,项羽的虚荣心和 尊严感得到大大的满足。于是,项羽出于“不忍” 之习和自得之意,错失了一次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
项羽 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不善用人、优柔寡断、 轻敌自大。
刘邦 知人善用、能言善辩、
狡诈虚伪、随机应变
群像
范增:老谋深算、高瞻远瞩、脾气暴躁 张良:干练精明、处事不惊 项伯:甘被人用 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 项庄:有勇无为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提炼观点:
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 忽略了对手的存在;
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对付对手不 能过于傲慢自负。
素材2.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 小 …… 此 天 子 气 也 。 急 击 勿 失 ” ; 项 伯 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也。不如因善遇之”。 提炼观点: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 而从之;对待不同的意见自己要有主见,不能 人云亦云。 素材3.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 攻打刘邦的计划; 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 项羽默然不应。 提炼观点: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


诛杀无伤

故事情节
全文以“鸿门设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 杀刘邦”为故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无伤告密 项羽欲击 范增献策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邦约婚 项伯游说 沛公谢罪 范增举玦 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张良告急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无伤被杀

谈谈《鸿门宴》中精明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谈谈《鸿门宴》中精明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42学习版《鸿门宴》中刘邦的精明首先体现在项伯告密的相关故事情节中,当刘邦惊闻项羽要灭掉自己这一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

从最初的“为之奈何?”到紧接着的“且为之奈何?”这就是主帅刘邦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刘邦没有丝毫的高高在上、自高自大。

这就和后文中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反衬出刘邦的礼贤下士,也反衬出刘邦集团的和谐团结、同心同德。

因此,张良给刘邦定下了化解此次危机的大政方针,对外一致说“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精明还和他的用人不疑有关,当项伯劝张良与自己一道逃走,不要留下来和刘邦一道送死时,刘邦并未怀疑张良似乎对己不忠,只是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仿佛也谈不上是怀疑张良,即便有,也恐怕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罢了,“现正是要通过张良结识拉拢项伯为己解除危局的关键时候,哪里容许自己有那么多的怀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

”从后文刘邦对张良的倚重来看,也表现出了刘邦对张良是充分地信任,没有丝毫的怀疑。

在这一部分故事情节当中,除了刘邦的礼贤下士、主动问计以及与张良之间的上下同心、团结协作之外,还叙写到了刘邦对项伯这个人物的拉拢和利用。

项伯者谁?项羽季父也!“季父”何意?也就是项羽的叔父。

在项羽决定出兵灭掉刘邦的前夜,项伯的出现,无异于是刘邦的救命菩萨。

刘邦清醒地知道,现在自己和项羽实力相差悬殊,文中也交代了,“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现在自己在项羽面前不能摊牌决战,只能示弱搞好关系。

刘邦意识到,抓住了项伯这一关键人物,就能让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

用好了项伯这颗棋子,就会盘活整个棋局,使整个不利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刘邦主动地邀请项伯见面,并对项伯以兄长相称,更是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这一方面体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与机动灵活,一方面也体现出刘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通过统一战线的手段让敌方的人甚至是敌方主帅身边的人为己所用。

影片《鸿门宴传奇》中的言语行为和人物描写——以刘邦为例

影片《鸿门宴传奇》中的言语行为和人物描写——以刘邦为例

影片《鸿门宴传奇》中的言语行为和人物描写——以刘邦为例摘要: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影片《鸿门宴传奇》中刘邦的三种典型微观言语行为—威胁、许诺和道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说明言语行为在人物描写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而言语行为理论则可为文学剧本解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微观言语行为;人物描写《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其情节和人物描写可谓深入人心。

但《鸿门宴》写于西汉时期,其文本尽是古文,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李仁港导演的影片《鸿门宴传奇》是对其古文文本的艺术再现。

翻译剧本应合表演之用(洪深,1957:466),译入语受众的期待和译入语戏剧系统的制约,是影响戏剧翻译的重要因素。

(Bassnett &Levefere, 2001:93)李仁港导演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倾向和理解能力,对其话语部分采用了直译和部分改译。

译后的话语更加通俗易懂,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从古至今,许多专家学者对《鸿门宴》的情节、人物、语言、战略政治理念和美学等诸多方面进行过研究,但似乎并未从言语行为方面进行过探讨。

因此,本文尝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影片《鸿门宴传奇》中刘邦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希望为文学剧本解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言语行为理论及其适用范围Austin 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开创者,其基本观点是:话语具有“施为”功能,即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 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Austin:1980)Searle系统地发展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单词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而是言语行为。

每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

Searle 修正了Austin 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

他指出:说出的每个语句都包含三种次行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和言外示力行为。

其中,言外示力行为是核心。

言外示力行为又可分解成言外之力和命题成分。

鸿门宴刘邦性格分析

鸿门宴刘邦性格分析

果断
善于拉拢人心
毛泽东这样分析刘邦的胜利: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 王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 刘邦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哲学家和政治家, 是一个在急剧动荡的年代,依然能够坚守自己信仰 的人,这样的人做皇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出身贵 族世家的楚霸王项羽败了,而且败在了被认为是, 流氓无赖的刘邦手里。按中国的历史传统习俗,成 者王侯败者寇,胜了的刘邦人模狗样地当了皇帝, 败了的项羽便只好自认倒霉,不但再也当不成霸王 ,还得去见阎王。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 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 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 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 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 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疑心重
君安与项伯有故?
行事果断 遇事冷静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谢谢观看
谨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能言善辩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能屈能伸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 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 此
能忍 能屈能伸
沛公北向座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 军于此。今者有小人言,今将军与臣有郤。
有心机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 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善于拉拢人心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沛公起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
为之奈何?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

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下面笔者试从《鸿门宴》一文中分析刘邦的个性特征。

一、坚忍克己,胸怀大志。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忍克已,因而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为他将来胜算项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鸿门宴上,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隐忍不发,甘居下坐。

二、善用人才,虚怀若谷。

刘邦善用人才,像张良,樊哙等这样一批能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

同时,他又虚怀若谷,善于采纳他人意见。

他每走一步棋,必然卑躬征询。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三、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忠诚勇敢
对刘邦忠诚
张良始终忠诚于刘邦,为其出谋划策 ,为刘邦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勇敢担当
在危机时刻,张良敢于担当,为刘邦 化解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精神。
善于谋划
战略眼光
张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 为刘邦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布局。
谋略策划
在关键时刻,张良能够精心策划谋略, 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他意识到刘邦是项羽未来称霸的潜在 对手,因此极力主张消除后患,以确 保项羽的霸权地位。
果断狠辣
在鸿门宴中,范增展 现出了果断狠辣的一 面。
他对局势的判断和行 动都非常果敢,不拖 泥带水,不留后患。
当机会出现时,他毫 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试图一举消除刘邦的 威胁。
谢谢观看
善于激励
刘邦懂得如何激发人才的潜力,让他们在工作中 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宽容大度
对于有才能的人,刘邦总是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 和尊重,不轻易怀疑和猜忌。
02项羽的人物形象 Nhomakorabea英勇善战
总结词
项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奠定了 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详细描述
项羽勇猛果敢,擅长运用骑兵突袭和快速机动战术,使他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 利。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形象使他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尊敬与拥戴。
冷静沉着
01
02
03
面对危机不慌
在鸿门宴危机中,刘邦表 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 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善于控制情绪
无论在胜利还是失败的时 刻,刘邦都能保持冷静, 不轻易表露情绪。
深思熟虑
刘邦在做决策时总是经过 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的 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共同点: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

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下面笔者试从《鸿门宴》一文中分析刘邦的个性特征。

一、坚忍克己,胸怀大志。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
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忍克已,因而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为他将来胜算项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鸿门宴上,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隐忍不发,甘居下坐。

二、善用人才,虚怀若谷。

刘邦善用人才,像张良,樊哙等这样一批能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

同时,他又虚怀若谷,善于采纳他人意见。

他每走一步棋,必然卑躬征询。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三、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

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读者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四、能屈能伸,有勇有谋。

为了化解两军的对立情绪,也为了求得自保,刘邦亲临项羽军中释嫌。

明知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可他能够从容赴宴,这既表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又表现了他的才能和胆识。

为了用言辞进一步打消项羽的戒心,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言辞,可谓尽显其智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刘邦首先讲到自己和项羽的战友情谊,接着讲到他和项羽的战略分工,再言及自己无意立下了大功,终没料自己对项羽的赤胆忠心却遭到了不详其名的小人的“离奸”。

寥寥数语,却分析得鞭辟入理,有理有节,使项羽对他的猜忌全部撇清。

鸿门宴虽是楚汉之争的开端,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刘项两人的不同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