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
作文范文之作文《鸿门宴》中的刘邦或项羽

作文《鸿门宴》中的刘邦或项羽【篇一:鸿门宴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鸿门宴》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项羽兴兵四十万。
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大从今。
刘邦隐忍以行,前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脱。
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德,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告张良。
鸿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害死刘邦的暗示。
项庄舞剑意在刘邦,项伯舞剑保护刘邦。
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杀良机。
【写作素材】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竖子不足与谋。
3、为人处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范增向项羽进谏,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项羽即发令攻打刘邦;项伯劝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即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打算,以至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樊哙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项羽即感有愧。
项羽的缺乏主张,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另一方面又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点,刘邦做得非常好,他在坚持自己的主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
4、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有的团队。
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
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
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
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团队的力量,不在于突出个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间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长互补所短,形成整体的强大能量。
完美的团队,力量是超乎想象的。
就像刘邦,他拥有一支出色的队伍,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负责谦恭事人,樊哙负责临危救驾,张良负责善后,所以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
可见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团队力量至关重要。
鸿门宴故事概括

鸿门宴故事概括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当时,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儿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但由于其暴
虐无道,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抗。
其中,项羽和刘邦两位英雄
人物率领各自的军队,对抗秦朝的统治。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
刘邦率领的军队围攻秦
国都城咸阳,项羽则率领大军前来支援。
刘邦派遣自己的谋士张良
与项羽的谋士范增进行交涉,希望能够与项羽合作对付秦朝。
在鸿
门宴上,刘邦设宴款待项羽,两人共商对策。
在宴会上,刘邦和项羽互相试探对方的意图,展开了一场政治
和军事上的较量。
张良和范增也在一旁暗中交流,试图为各自的主
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最终,经过一番周旋和权衡,刘邦和项羽达成
了一项协议,决定共同对付秦朝,争取各自的利益。
鸿门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宴会不仅
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更体现了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
史人物的智慧和胆识。
他们能够在敌对的情况下,通过交涉和妥协,达成共同的目标,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新的历史时代。
总的来说,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展现了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的激烈场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物的智慧和胆识。
这段历史故事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人物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谈谈《鸿门宴》中精明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42学习版《鸿门宴》中刘邦的精明首先体现在项伯告密的相关故事情节中,当刘邦惊闻项羽要灭掉自己这一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
从最初的“为之奈何?”到紧接着的“且为之奈何?”这就是主帅刘邦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刘邦没有丝毫的高高在上、自高自大。
这就和后文中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反衬出刘邦的礼贤下士,也反衬出刘邦集团的和谐团结、同心同德。
因此,张良给刘邦定下了化解此次危机的大政方针,对外一致说“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精明还和他的用人不疑有关,当项伯劝张良与自己一道逃走,不要留下来和刘邦一道送死时,刘邦并未怀疑张良似乎对己不忠,只是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仿佛也谈不上是怀疑张良,即便有,也恐怕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罢了,“现正是要通过张良结识拉拢项伯为己解除危局的关键时候,哪里容许自己有那么多的怀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
”从后文刘邦对张良的倚重来看,也表现出了刘邦对张良是充分地信任,没有丝毫的怀疑。
在这一部分故事情节当中,除了刘邦的礼贤下士、主动问计以及与张良之间的上下同心、团结协作之外,还叙写到了刘邦对项伯这个人物的拉拢和利用。
项伯者谁?项羽季父也!“季父”何意?也就是项羽的叔父。
在项羽决定出兵灭掉刘邦的前夜,项伯的出现,无异于是刘邦的救命菩萨。
刘邦清醒地知道,现在自己和项羽实力相差悬殊,文中也交代了,“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现在自己在项羽面前不能摊牌决战,只能示弱搞好关系。
刘邦意识到,抓住了项伯这一关键人物,就能让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
用好了项伯这颗棋子,就会盘活整个棋局,使整个不利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刘邦主动地邀请项伯见面,并对项伯以兄长相称,更是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这一方面体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与机动灵活,一方面也体现出刘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通过统一战线的手段让敌方的人甚至是敌方主帅身边的人为己所用。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

2、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 明确:①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马上放弃进攻 ②胸无城府,妇人之仁 脱口出卖曹无伤,一经谢罪马上和解 对樊哙未有以应 ③优柔寡断,养奸贻患 沛公逃席,安然受璧 ④史料记载,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 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说,但他说, 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人知道。
处事篇较量
劣势之下,忍辱负重,转危为安 优势之下,侍勇骄横,转胜为劣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 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授命。 •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题乌江亭
杜牧
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李清照 七律·
毛泽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文名:项羽 别名:项籍 西楚霸王 家乡: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 之 孙。(楚国贵族)
出生年月:公元前233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202年 所处时代:秦 职业:军事 将领 重要事件: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 名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导语】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不要让追求之⾈停泊在幻想的港湾,⽽应扬起奋⽃的风帆,驶向现实⽣活的⼤海。
®⽆忧考⽹⾼⼀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年级语⽂⽂⾔⽂《鸿门宴》原⽂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伤使⼈⾔于项⽻⽈:“沛公欲王关中,使⼦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怒⽈:“旦⽇飨(xiǎng)⼠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兵四⼗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关,财物⽆所取,妇⼥⽆所幸,此其志不在⼩。
吾令⼈望其⽓,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季⽗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从俱死也。
”张良⽈:“⾂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具告沛公。
沛公⼤惊,⽈:“为之奈何?”张良⽈:“谁为⼤王为此计者?”⽈:“鲰(zōu)⽣说(shuì)我⽈:‘距关,⽏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料⼤王⼠卒⾜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请往谓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秦时与⾂游,项伯杀⼈,⾂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孰与君少长?”良⽈:“长于⾂。
”沛公⽈:“君为我呼⼊,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吾⼊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与⾮常也。
⽇夜望将军⾄,岂敢反乎!愿伯具⾔⾂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旦⽇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沛公⽈:“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因⾔⽈:“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乎?今⼈有⼤功⽽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主要情节内容

鸿门宴主要情节内容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当时,项羽和刘邦两位当时的霸主在鸿门相会,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政治较量。
这场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内容,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首先,鸿门宴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
当时,项羽和刘邦都是战国时期的豪强,他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对立。
项羽是楚国的霸主,刘邦是汉国的霸主。
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鸿门宴的举行。
其次,鸿门宴的主要情节是项羽设宴款待刘邦。
当时,项羽派出了美女虞姬,以及珍宝美玉,向刘邦示好。
而刘邦也带着自己的忠诚部下,前去参加宴会。
整个宴会的气氛非常紧张,两位霸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紧接着,鸿门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项羽在宴会上设下了圈套,企图消灭刘邦。
但刘邦却洞悉了项羽的阴谋,及时离开了宴会。
而虞姬在宴会上的表演更是让刘邦心生怜悯,最终选择了投奔刘邦。
这一幕,成为了鸿门宴的转折点。
最后,鸿门宴的结局是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场鸿门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的故事,也是政治斗争中的经典案例。
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内容,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权谋之间的较量,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变化。
总的来说,鸿门宴主要情节内容是围绕着项羽和刘邦两位霸主之间的政治斗争展开的。
整个宴会,充满了阴谋、勾心斗角和人性的考验。
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场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政治斗争中的经典案例,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人性,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鸿门宴故事概括

鸿门宴故事概括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死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
鸿门宴的故
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阴谋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
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
据史书记载,鸿门宴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关键时刻。
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鸿门,情势十分危急。
项羽派人邀请刘邦前去鸿门,刘邦独自前往。
在鸿门宴上,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并亲自担任
主持。
酒过三巡,项羽突然变脸,指责刘邦谋反,并准备动手将其
擒杀。
然而,刘邦却镇定自若,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最终成功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
项羽和刘邦
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们之间的争斗也是一场智慧与胆识的较量。
鸿门宴不仅是一场宴会,更是一场政治角逐的舞台,两位主角在这
场宴会上斗智斗勇,最终刘邦巧妙地脱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
代英雄。
鸿门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当
时的政治风云,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鸿门宴的
故事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等多种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它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较量,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深受人们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刘、项同为楚军将领,在项梁任统帅期间,两人曾有并肩作战的经历。
他们曾一同攻秦于城阳、濮阳、定陶、雍丘、陈留等地,协同作战期间,两军将士之间彼此都很熟悉,刘、项的融洽关系也由此而奠定。
项梁败死后,刘、项相约退保彭城,拱卫楚都。
在这种重大战略决策关头,两人进退一致,足见相互间非常默契。
按刘邦的说法,他与项羽有兄弟之约,[1]时间应该是在两人退保彭城之后,也只有在这个短暂时期,两人才有机会相聚在楚怀王心的朝中。
之后不久,两人就分别踏上灭秦之路,直到鸿门宴时才重新见面。
由于两军经常合作,刘、项对对方的部属大概也不陌生。
鸿门事件就是由刘邦部下曹无伤的密报而引发,曹与项或原本认识。
而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溃败,眼看就要被楚将丁公活捉,情急之下,刘邦开口讨饶,丁公也就放刘邦一条生路。
[2]项羽失势后,楚军将领包括项氏族人成批投奔刘邦,靠的正是这种彼此捻熟的老关系。
刘项间的上述渊源是广为人知的,但两人间另有一要害关系恐怕容易被忽略,即刘邦是从秦嘉、景驹部投靠项梁的,靠着项氏的兵源支持才得以羽毛丰满,终成气候。
[3]到鸿门事发时,虽然这段早期经历已成为历史,但在实力声望都远远超出乃叔的项羽心目中,这种早期形成的关系基调已在无形中决定了刘项关系的未来形式。
而鸿门宴的发生与结局,基本上就是这种基调的偏离与回归过程。
鸿门宴之前,项羽已发布命令,要剿灭刘邦。
从表象上看,是曹无伤搬弄是非,说刘邦欲王关中。
殊不知这正是项羽的一块心病。
按楚怀王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灭秦号令,[4]刘邦确实有在关中称王的权利,而这正是项羽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不能容忍的事实。
项羽率领楚军精锐在黄河以北降服了秦军野战主力,令天下诸侯归心。
鸿门事发时,项羽集楚国上将军及诸侯上将军于一身,而身为楚将的刘邦也名正言顺地归其领导。
如果让旧秦的关中之地这个最大的战利品如约落入刘邦之手,就意味着项羽的战功要大打折扣,意味着项羽的宏图大志(详见后文)要成为泡影。
对此,项羽显然不会甘心。
在与秦军决战前,项羽杀了惧敌畏战的楚上将军宋义,自命为假上将军。
当时他的部下都说:“立楚国者,将军家也。
”[5]此话正中项羽心态。
日后,分封天下时,项羽声称:“怀王者,我家项梁所立耳。
”[6]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派头。
作为项氏利益的当然代理人,项羽决不会听任靠项氏发迹的刘邦称王关中。
所以,他一听曹无伤的告密,便勃然动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7]其实质是,刘邦当时的地位及行事方式已大大偏离了刘对项的从属关系。
在这种前提下,刘项之间原本存在的战友情份及融洽关系都挽救不了冲突的爆发。
面对项羽行将动武的危急局面,刘邦也猛然醒悟到自己与项氏之间存在着的微妙关系。
在他托项伯转告项羽的言辞中,就有“臣之不敢倍德也”[8]之辞,似指这种深层关系。
可见这种关系确实存在,刘项二人彼此心照不宣。
在双方力量对比不变的情况下,项羽发出了要求遵从历史的信号,刘邦除了屈服之外,别无选择。
站在项羽的立场,因为刘邦听懂了项羽的信号并遵从之,刘项关系算是基本理顺。
在此前提下,再谈杀掉刘邦,则既非项羽所愿,也为情势不容。
二、形势转换及刘邦的对策刘邦的屈服非常明智,他与项羽力量悬殊过大,而且刘邦的“王关中”企图确实犯了众怒。
军事解决了章邯部后,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已将关中视为囊中之物。
刘邦先取关中对联军的这种良好自我感觉无疑是一场毁灭性打击。
如刘邦不肯将关中之地拱手相让,联军上下将同仇敌忾,必灭刘而后甘。
这就是鸿门宴之前的联军心态及刘邦的处境。
曹无伤的告密并非凭空捏造。
楚怀王心的号令天下皆知,刘邦入主咸阳后,又将怀王之令告布秦人,以安民心。
不仅如此,刘邦还企图独占关中,他派出兵将扼守函谷关,阻止诸侯军队进入,然后又招募秦人从军,使其军力从破武关前的数万人,增至十万人,企图以力抗拒诸侯。
[9]到了项羽击破函谷关,兵临城下欲以武力解决时,刘邦才不得不收敛起王关中之心,唯求自保。
看来怀王的许诺及秦关的险阻都保不住已到手的果实,甚至生命都大有可虞,只有刘邦的机变才能救他自己。
至于项羽要以武力解决“王关中”问题,刘邦也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直到项伯欲救张良时才知道。
函谷关被破,项刘两军冲突在即的势态就出现了。
曹无伤卖主求荣之举即表明了刘邦阵营中的惶急之象。
军力悬殊使刘邦看不到一点胜机,恰好项伯的到来给刘邦带来了希望。
刘邦的机变也由此得以施展。
刘邦的第一个步骤是笼络项伯,约为姻亲,以期其卖力为己开脱。
仅靠口头转达是不够的,还得写一通书信才显得郑重。
在交兵在即的当口,也只有项伯这样为项羽亲近的人才能完成这种使命。
刘邦这步棋非常见功,项伯确实为刘邦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是在鸿门宴上以身蔽翼刘邦,阻止项庄行刺;其次,在分封时为刘邦多争取到一郡之地;[10]最后,还阻止了项羽杀害刘父的企图。
[11]刘项隔阂既成,就决非第三者从中斡旋所能化解,必须要刘邦亲自当面解释才能补救。
于是,就上演了震烁古今的鸿门宴。
因刘邦欲王关中而派军扼守函谷关,项、刘两军之间便含有了较深的敌意。
为了化解两军的对立情绪,也为求自保。
刘邦亲临项羽军中解释,尽管充满危险,却也是不得而己。
当此之际,刘邦的全部依靠便是早先的战友情份。
有关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言辞,司马迁只记载了一句开场白,辞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
”仅寥寥数语,但非常厉害。
这段话首先照顾到战友情谊,次及战略分工,再及无意立下大功,终及不详其名的小人“离间”事实。
战友情份原本存在,毋庸置疑,引发二人对立的乃是刘邦先行入关的新局面。
对此,刘邦仅用战略分工及无意中建功便将自己已遭猜忌之处全部撇清。
有此一说,项羽便或多或少能容忍刘邦得头功之事。
鸿门宴上,刘邦绝不会只说这一句话,其余未见于史的言论,多半是亟言其对项氏的忠诚,以期平息项羽心中的杀机。
须知,项羽对刘邦立头功一事始终耿耿于怀。
刘邦的重新效忠,就表明了要把名义上受其领有的关中之地拿出来供项羽发落。
项羽兵不血刃就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如再要对刘邦动武,就显得无理之极,且在政治上得不偿失。
前面说过,在刘邦欲将关中据为己有的前提下,视关中为囊中之物的项羽联军自然会同仇敌忾与刘邦争夺胜利果实。
一旦刘邦自愿放弃本应该归其享有的权利,则联军的斗志也必然会松懈。
历史没有交待刘邦曾向诸侯军晓谕已决定放弃关中权利之事,但两军近在咫尺,又相互捻熟,刘邦要行游说也是极方便的事,且这种可能性极大。
从历史的有关记载中或可看出刘邦这样做的蛛丝马迹。
如樊哙在鸿门宴上责备项羽的话与刘邦对项伯之言及项伯开说项羽之辞如出一辙即可为证。
樊哙说:“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3]刘邦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4]樊哙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5]刘邦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6]樊哙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17]项伯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8]上述言辞明显地掩盖了刘邦欲王关中拒诸侯入内的事实,又如此一致地义正辞严,显得受了莫大的委屈。
这显然是事先对好口径的缘故。
而这些用在项羽面前洗刷刘邦的言辞,也完全可以拿到联军中广为传布,以正视听。
项伯可能已经为刘邦这样做了,刘邦也可以派出部下到联军中宣传,甚至随刘邦赴宴的百余随从也可在项羽军营内大肆宣扬。
一旦这种对刘邦的洗刷在项羽部队中扩散开来,那么,无论是对刘邦部动武,还是对刘邦本人动武,都不能得到联军甚至楚军的全力支持。
这种前景,刘邦知道,项羽也知道。
因此,樊哙所说“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19]的前景,确实令项羽慎重对待杀刘问题。
道义上的压力决非可以忽略不计。
三、项羽的立场及其对策由于刘邦拱让了关中之地的主宰权,项羽所面临的形势已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不论是感情上,还是理智上,剿灭刘邦已不再是项羽的当务之急。
根据项羽日后的行动推断,此时项羽有两大宏愿,其一为灭秦社稷宗室以泄愤,其二为总揽天下之权。
任何事情,包括对刘邦的处置在内,都应以不妨害此两事为度。
项羽“才气过人”,[20]他自然知道刘邦的不同凡响之处。
经过鸿门宴前的诸般风波,兼之项羽已动过杀机,刘项关系已不可能和好如初,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放眼当时,可以对项羽未来统治模式构成威胁的,也只有刘邦一人。
如以此为意的话,确实应该按范增的策划,将刘邦杀了干净。
但杀刘是有代价的。
后人根据刘项相争的最后结局,或者对此代价视而不见,作为当事人项羽则无法不正视这种代价的沉重存在。
此代价即为,由杀刘引发的关中大乱。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须知,秦亡之后,天下的两支精锐为由刘邦和项羽分别统领的楚军。
虽然项部更加强大,但刘部也是百战之师,其实力不容低估。
若杀了刘邦,其部众群龙无首,竟尔屈服,关中固然不会乱。
一旦刘部不肯就范,以武力相抗,则局面不易收拾。
楚军内讧一起,旧秦民众或许会重新集结在秦国宗室的周围,与诸侯军队周旋到底。
秦民训练有素,又已归顺了刘邦,刘邦遇害势必使秦人更畏惧项氏的暴虐将加诸己,其将作殊死抗争,亦在情理之中。
大乱一起,无论是灭秦宗室还是总揽天下之权,都将成为泡影。
这种风险,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尝试。
所以,项羽很爽快地接受了刘邦的归顺。
而这与当初欲剿灭刘邦竟毫不矛盾。
道理很简单,刘邦不归顺,则灭秦宗室及总揽天下之权均无从着手。
至此不难看出,项羽欲灭刘邦也罢,欲纳刘邦也罢,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两大宏愿,绝不允许节外生枝。
何况刘邦的归顺,使得刘项关系与项羽心目中的固有模式相一致,在这个前提下,也使项羽愿意保持与刘邦的战友情谊。
尽管项羽据情据理已决定不杀刘邦,但他对刘邦的怨气还是有的。
其根源在于刘邦抢得了灭秦的头功,即使刘邦拱让出关中的主宰权,这种怨气仍然存在。
日后项羽废止了楚怀王心的主约权,其底蕴即为怀王的战略部署使项羽后天下约。
[21]这种局面的产生,项羽自己或许应负一定责任。
秦军投降时,刘邦尚未攻入旧秦,若项羽毫不懈怠,未必会落到刘邦后面破秦。
更有甚者,从项羽取得军事优势到秦军归降,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22]如果项羽加紧进军,恐怕更要先于刘邦灭秦。
但项羽没有自责之心,即便有懊悔之情,也转化为迁怒于人。
当然,到刘邦屈服之后,项羽的怨气表现得有所克制。
而鸿门宴上,项羽对范增做出的杀刘邦的暗示默然不应,而对项庄别有用心的舞剑也听之任之,这些都可视作为项羽既如愿以偿又怨气逼人的矛盾心态的具体表现。
由于项羽当时已无诛刘邦之心,所以他才能容忍樊哙的无礼冲撞。
综合项羽的言行变化,是否可以这样说,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处境只是有惊无险。
后人将此结局归咎于项羽的沽名钓誉或许还有几分道理,但指责项羽错过了解决日后政敌的良机则是误会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