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项羽和鸿门宴
读鸿门宴评价项羽性格作文

读鸿门宴评价项羽性格作文大家都知道鸿门宴这出大戏吧,那可真是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饭局”。
这其中的项羽啊,那性格特点就像夜空中最闪亮又最奇特的星星,特别扎眼。
首先呢,项羽这个人,那是相当的自负。
你想啊,他当时可是势力强大得很呢,自认为是天下无敌的大英雄。
在鸿门宴上,刘邦都已经到他的地盘上来了,就像一只小羊进了狼窝。
可是项羽呢,他就觉得刘邦不足为惧,根本没把刘邦当成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对手。
范增在旁边一个劲儿地使眼色,还举玉玦暗示他该动手杀了刘邦,可项羽呢,就跟没看见似的。
他心里可能想的是:“我这么厉害,刘邦能翻出什么大浪?”这种自负就像一个膨胀得过大的气球,看着威风,其实一戳就破。
而且啊,项羽还特别优柔寡断。
这可是他性格里的一个大毛病。
明明有绝佳的机会除掉刘邦,可他就是下不了决心。
你要是真觉得刘邦不是威胁,那也罢了,可他又不是这么想的。
他在杀与不杀之间摇摆不定,就像一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迷路者,不知道该往哪走。
这要是换了那些果决的人,刘邦早就人头落地了,哪还会有后来的楚汉争霸啊。
他的这种优柔寡断就像是一把钝刀,砍也砍不动,拖拖拉拉的,最后只能让机会溜走。
不过呢,项羽也有他单纯直率的一面。
他心里想什么,脸上大概都能看出来。
他不像是那些老谋深算的政客,整天算计来算计去的。
在鸿门宴上,刘邦几句好话一说,他就有点飘飘然了。
他觉得刘邦对自己很恭敬,是真心臣服于他,就放松了警惕。
他这种单纯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里,就显得有点傻气了。
就好比是在一群狡猾的狐狸当中的一只莽撞的野猪,只知道横冲直撞,却不懂背后的阴谋诡计。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的自负、优柔寡断让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这个最大的威胁,而他的单纯直率和重情重义又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
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曾经无比耀眼地划过天空,但最终还是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迅速陨落。
不过呢,也正是他这种独特的性格,让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有那么多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后人去品味、去感慨。
论鸿门宴项羽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论鸿门宴项羽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那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鸿门宴吧!你们都知道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就是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硬汉子,可惜最后却在那场宴会上被算计了。
说实话,每次想到项羽那悲惨的下场,我就有一种"冤有头债有主"的感觉。
你想啊,当年项羽可是呼风唤雨、马革裹尸的人物,可就是因为一时大意,竟然中了别人的圈套,最后只能含恨而终。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从这件事也能到一些有趣的启示。
比如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对手,再小再弱的家伙,只要你掉以轻心,就有可能会被他钻了空子。
另外保持谦逊很重要,骄兵必败可不是开玩笑的。
再者,别让自己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项羽当年被算计后,一气之下就想杀了亲朋好友,这可不是一个英雄该有的作为。
最后,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贸然行事可就是项羽这种下场了。
鸿门宴这桩旧事给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教训。
只要我们时刻怀着一颗谦逊、理智、宽容的心,就一定能避免重蹈覆辙。
有木有到我的点啊?那我们下次再聊~。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作文人和角度

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作文人和角度《从人和角度看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叫鸿门宴。
在这个故事里呀,有个很厉害的人物叫项羽,可他却失败啦。
项羽这个人特别勇猛,力气也大得很,但是他有个大缺点。
比如说,他不太听别人的意见。
他的手下范增一直跟他说,刘邦这个人以后会是大麻烦,得赶紧除掉。
可项羽呢,觉得自己厉害得很,根本没把范增的话放在心上。
还有呀,项羽太容易冲动啦。
刘邦在鸿门宴上特别会说话,把项羽哄得高高兴兴的。
项羽一高兴,就把要杀刘邦的事儿给忘啦。
要是项羽能冷静一点,多想想范增说的话,说不定结果就不一样了呢。
小朋友们,咱们可不能像项羽这样,要多听听别人的好建议,做事情也不能冲动哟。
《从人和角度看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项羽吗?他在鸿门宴上本来有机会赢的,但是却失败了。
项羽呀,他自己很能打,可是他不太信任自己的伙伴。
就像在鸿门宴上,他的谋士范增一直给他出主意,让他赶紧杀了刘邦,可项羽就是不听。
而且呀,项羽的心不够细。
刘邦在宴会上表现得很老实,项羽就相信他了。
他没有好好想想,刘邦是不是装出来的。
咱们小朋友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可不能像项羽这样,要相信朋友,还要多想想事情。
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你们说对不对呀?《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从人和角度)》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这里面的项羽本来很强大,可为啥失败了呢?项羽呀,对人不够好。
他的手下范增那么聪明,给他出了好多好主意,可他不领情,还经常发脾气。
还有哦,项羽太骄傲啦。
他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谁也比不上。
刘邦在他面前装可怜,他就觉得刘邦没什么威胁,结果错过了好机会。
小朋友们,咱们可不能学项羽骄傲,要对朋友友好,这样大家才喜欢和咱们一起玩。
《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从人和角度)》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鸿门宴。
项羽在这为啥没成功呢?项羽不会用人。
比如说范增,多聪明的一个人,能帮他出好多点子,可项羽不好好珍惜。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
读完《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篇,我的心情沉痛而激荡。
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让人对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感慨万分。
首先,鸿门宴中的权谋和狡计让人不禁感叹人心险恶。
项羽在鸿门宴上陷害刘邦,几经波折之后,刘邦得以幸存,最终逆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
这一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政治斗争中的无常。
历史的转折点往往隐藏在谋略之中,每一个人物的决策都可能改变整个局势,这令人心潮澎湃。
其次,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聪明机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不仅保持冷静,还化解了项羽的谋害,最终成功突围。
刘邦的机智和果断展现出真正的领袖气质,令人由衷敬佩。
这也让我思考在逆境中,领导者的智慧和果断决策是多么关键,而这些品质往往需要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得以彰显。
最后,鸿门宴的结局让人深感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项羽最终败北,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而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
这个转折充满悲剧色彩,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轮回。
历史是残酷而深刻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受到时局和个人选择的制约,这一点让我对人
生的变幻无常更加深刻地有了认识。
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篇,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沉痛、人性的复杂以及领导者在危机时刻的智慧和果断。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权谋斗争的惨烈和历史的无常,也启示着我们对待人生、抉择人生道路时需要谨慎而深思。
鸿门宴的现实意义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著名故事,讲述了刘邦与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上的明争暗斗。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策略与智慧: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智
谋较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策略和智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形势、制定合适的计划,并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2. 知人善任:鸿门宴中,刘邦能够成功逃脱,得益于他的谋士张良和樊
哙等人的帮助。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3. 诚信与背叛:在鸿门宴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因为刘邦的背叛而感到愤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立身之本,背叛他人最终会导致自己失去信任。
4. 权力与利益的冲突:鸿门宴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和无情。
在现实
生活中,权力和利益的冲突时常存在,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和利益冲昏头脑。
5. 历史教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给后人提供了宝
贵的历史教训。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鸿门宴》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重视人才,保持诚信,正确处理权力与利益的冲突,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资料编辑)1、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2、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此乃英雄末路的挽歌。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3、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注:对项羽的思念与歌颂4、《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不期:难以预料。
2.包羞忍辱: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
3.认为项羽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5、《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诗人认为不可能卷土重来。
7、为纪念南京解放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毛泽东于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一枝独秀,几经磨难,终于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夺取天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西汉”几百年基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乌江亭》(王安石)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
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
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