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课件:治则治法

中医学课件:治则治法

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 外,”、 “标本缓急”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 论》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临 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 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 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 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 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 的治疗。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 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 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 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 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 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 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 用。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床中 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 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 调整阴阳
疾病发生根本原因-----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 破环,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寒热虚实的病 理变化
损有余 补不足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四 扶正祛邪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 “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 “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 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 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 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 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 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 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 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因地制宜

中医学:治则治法-复旦精品课程

中医学:治则治法-复旦精品课程
凉药治疗寒证(真热假寒)。
例:热邪内炽,里热太盛,阳郁于内,格阴于外, 出现四肢厥冷证候。当用寒凉药治其假寒之证,就是 以寒治寒的“寒因寒用”。
2020/9/3
23
反治法
• 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的证候。
例: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因其病的本质为虚, 采用补中益气健脾的方法从其闭塞而治。
2020/9/3
7
治法包括内治和外治两个方面。 内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
消、补八种方法。
2020/9/3
8
治则
➢ 预防为主 ➢ 治病求本 ➢ 正治反治 ➢ 标本缓急 ➢ 扶正祛邪 ➢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 因时 因地 因人制宜
2020/9/3
9
预防为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治则与治法
复旦精品课程
2020/9/3
1
治则治法的源流研究
从远古时代的治法开始,随着实践的积累,中医学 逐渐有了治则的内容,《内经》集先秦治则治法研究 之大成,提出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正治反治、扶正 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的基本内容,由此 奠定了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2020/9/3
2
治则治法的源流研究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不少药物,为治则治法的发 展奠定了药物基础,辨证论治大师张仲景,创制了不 少著名的方剂,为治则治法奠定了方剂基础。
2020/9/3
3
治则的定义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用以指 导治法的纲要。
2020/9/3
4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 大法”。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 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 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 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的治疗规律。它上承诊断、下启治法,联系临床,是 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治则治法 ppt课件

治则治法  ppt课件

PPT课件
16
2、寒因寒用: ➢ 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
病证。 ➢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
热假寒证。 ➢ 真热假寒证——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
证候。如热厥证。
PPT课件
17
真热假寒证
❖ 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 ❖ ——真热 ❖ 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假寒
PPT课件
36
五、温法
➢ 温法又叫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 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 适用于里寒证,虚寒证。 ➢ 温法分为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法。 ➢ 注意:温热药性多燥热,易耗伤阴血,故对于
阴虚、血虚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均应 慎用或禁用。
PPT课件
37
六、清法
➢ 清法也叫清热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 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大法。
➢ 适用于里热实证。 ➢ 具体包括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脏腑
热四种治法。 ➢ 注意:清热药多具寒凉之性,常能损伤脾胃阳气,
一般不宜久用。
PPT课件
38
七、消法
➢ 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 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 的一种治疗大法。
孕妇均慎用。
PPT课件
34
三、下法
➢ 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 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 的一种治疗大法。
➢ 本法主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肠道,以 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 下法具体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瘀等法。 ➢ 注意:下法,特别是峻下易伤正气,对于邪不在里,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二、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调理气血
1、调气 2、理血
六、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 性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七、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一、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 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 盾的病症。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 实夹杂证。

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治则

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治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调摄情志
坚持锻炼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顺应自然
生活起居有规律
防止邪气侵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二)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既病防变
控制传变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清脏腑热 邪热入于脏腑
大黄泻心汤、龙胆泻肝汤
清热除湿 湿邪为患
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
清热解毒 时疫温病、热毒疮溃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施护要点
1.辨别真寒假热 2. 清、寒护理 3.煎服药护理 4.病情观察 5.饮食护理
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1)正治 虚者补之
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
阳气虚证—温阳益气法 阴血虚证—滋阴养血法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1)正治
实者泻之
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法治疗。
食滞证—消导法 水饮停聚证—逐水法 血瘀证—活血化瘀法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 用”、“通因通用”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二十二分。
(2)反治 寒因寒用
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症,适用于 “假寒真热”证的治疗。
如:内热过盛 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急性热病高热不退 四肢厥冷

(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相同病因病机,给 予相同治法治疗。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
基本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
个性的、具有特定运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如:辛温解表、健脾补气
一、汗法(Diaphoresis)
阴阳
虚寒
实热 虚热
实寒
阴平阳秘 阳气不足 阳盛 阴不足 阴盛
四、扶正祛邪
(一)扶正: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虚则补之 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祛邪:
—— 实则泻之
(三)扶正与祛邪兼用——补虚泻实并举。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病因病机不同, 正邪消长差异,运用不同治法治疗。
2、具体运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 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
补 法(Invigoration)
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健脾养心,滋肝补肾 峻补、平补、缓补 3、注意事项 体实、邪实需慎用 配合理气疏导
八、消 法(Promoting digestion)
1、概念
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运用消食导滞、 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 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寒、热、燥、湿等邪气内结以及水结、宿 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下 法(Purgation)
寒下
逐水
温下
攻瘀
润下
攻痰
驱虫
3、注意事项
耗伤正气,实证选用
中病即止
虚人、虚证、孕妇慎用
四、和 法(Reconciliation)
1、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法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 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咽喉痰涎壅阻,顽痰停滞 胸膈,宿食留滞胃脘,误食毒物尚在胃 中。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 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 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 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特点(煎膏):膏性滋润, 有滋润、补益作用,含量 高,适用于慢性病和虚弱 病人。
特点(软膏):是将药物细 粉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 林油、蜂蜜等)调和成半 固体,用于患处,如眼药 膏、消瘀膏等。
特点(硬膏):是将药物加 油煎熬去渣而制成,又叫 膏药,古称薄贴。用时直 接贴在患处或穴位上。如 狗皮膏、暖脐膏等。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 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 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 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 治法。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 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 等。
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 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 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和解 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 表半里的证候。
适应症: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伤寒邪在少阳,气血不和,营卫不和。
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 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 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 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 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 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 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 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 补八法尽之”。
特点:丸者,缓也,吸收 较慢,药效持续时间长, 适于慢性病人。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 去渣,浓缩成半固体。
流浸膏 Nhomakorabea

内服 浸膏







分类

煎膏(膏滋)





软膏(药膏) 外用

硬膏(膏药)


组成变化
剂型 增减 变化
剂型增减变化指药味、药量 不变,只更换服用剂型的一 种变化形式。根据病情的轻 重缓急来运用这一形式,运 用这一形式,原方的功效、 主治没变。
二、方剂的剂型
汤剂
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煎 煮,去渣取汁。
特点:汤者荡也,吸收快, 作用强,便于加减,适用 于病情较重或病情不稳定 的病人。
中医 治则与治法
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国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 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 论。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 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常用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 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 取的治疗方法。
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 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的一种治法。
作用: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 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 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汗法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 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 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 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 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散剂
将药物粉碎成细粉,混匀。 用温开水冲服。
分类内 外服 用 :金 粗 细黄 散 散::如 如 散银七银厘翘散
特点:散者散也,有发散、 疏散之意,吸收较快,服 用方便,但药力不如汤剂。
丸剂
将药物细粉加粘合剂制成 球形药丸。常用的有蜜丸、糊 丸、水丸、蜡丸、浓缩丸等。
组成变化
药味 增减 变化
①佐使药的加减,功效基本 不变,主治与原方基本相同。
②臣药的加减,会使方剂功 效、主治发生根本变化。
组成变化
药量 增减 变化
①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没有改 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 主治与原方基本相符。
②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改变原 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 与原方随之改变。
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使人体脏腑或 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
适应症:适应于各种虚证。
中药与方剂
方剂的基本知识
概念
以临床四诊资料综合分析,辩证 审因,确立治法,按照组方原则,选 择适当的药物及每一味药物合适的用 量,配伍而成的复方。
一、组方原则和组成变化
组方原则
君药
①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② 药力居方中之首。
酒剂
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 将药物用酒浸泡或加热隔水炖煮, 去渣饮酒。
特点:酒能活血通络,易于助长
药效。故适于祛风通络,舒筋活 血,以及补益剂中使用。外用尚 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丹剂
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丹剂 剂型不固定,有丸有散,常以药效 显著,药品贵重的命名为丹。外貌 和丹剂,一般称丹药,是用某些矿 物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谷称炼丹。 常研粉涂撒疮面,止血生肌。亦可 制成药条、药线外用。
组方原则
① 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之药。
使药
② 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③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 使方剂更加完善,如桂枝汤服后啜粥。
组方原则 君药
桂枝汤
臣药 佐药
使药
桂枝,解肌发表,
散外感风寒
白芍,益阴敛营
一一 治治 卫营 强弱
生姜,解肌发表,暖胃止呕 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
炙甘草,调和诸药
臣药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 症的药物。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组方原则
佐助药
①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②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药
佐制药
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反佐药
①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 效相成之药。 ②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 轻。
三、方剂的应用
(一)煎药法
《医学源流论》“煎药方法。 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 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