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学基础讲课ppt课件

思考题:
1:本病症前后阶段各属什么证? 2:试用阴阳转化的理论分析证
的变化机制。
参考答案:
1:本病症前阶段属阳证、(实)热证,后阶段属阴证、 (虚)寒证。
2:该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而发病,风热侵于口鼻,故 鼻塞、咽喉肿痛。风热犯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咯 痰,痰色黄稠。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故微恶寒、发热, 热邪入里,邪热炽盛,则高热、汗出。在这一阶段, 因感受阳热之邪,阳热偏盛,从而表现出实热证。持 续阳热亢盛,热盛耗伤阴津,损伤阳气,导致热及生 寒,阴阳转化,出现了阳气欲脱的表现。阳气衰,不 能温养肢体,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阳衰,宗气 泄,呼吸短促、神志模糊。阳气衰,不能固摄,则大 汗淋漓,气随汗泄,病情危笃。
一: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
阴。 上—下;内—外;南—北;冬—夏;
太阳—月亮;男—女; 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1、定义: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规定性:以“水火”为征 兆。
3、相对性:阴阳之中还可分 阴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五:肾—作强之官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
二阴。 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六腑与奇恒之腑
教学目标: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 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
胆(中正之官):主决断;帮助消化。
胃(仓廪之官):主受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熟;主降浊。 小肠(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 清浊。
作业
1、请用阴阳、五行的属性理论对 人体组织器官进行分类。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药物专著的问世
《 神 农 本 草 经 》—— 第 一 部 药 物学专著。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部经典出现
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 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朱震亨 滋阴派 相 火 论 “ 阳 常 有 余 , 《 格 致 余 论 》 阴常不足”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
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 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精选ppt课件最新
38
五脏—肾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先天之精”——父母 “后天之精”——饮食及脏腑活动的中化生的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精选ppt课件最新
39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 (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 (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
※血——循行于脉管之中,布于全身,营 养和滋润脏腑组织
※津液——不断新陈代谢,在生成、输布 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
精选ppt课件最新
2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阴阳学说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饮食不节 (一)饥饱失常(食量失常) 1、过饥 (1)损伤胃气 (2)日久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组织失养 (3)正气亏虚
2、过饱 (1)损伤脾胃→食积。 (2)宿疾复发→食复
(二)饮食不洁 (1)食腐败变质→损伤胃肠
(2)有毒或疫毒→中毒或死亡 (3)寄生虫污染→各种寄生虫病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1)偏嗜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 生 (2)偏嗜辛温香燥→灼伤胃阴、胃肠积热 2、五味(种类)偏嗜→某味相应的营养成分 缺乏或过剩
2、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病位:“善行”,即游移不定,行无定 处。 病症特点: (1)“数变”:即发病迅速,变化无常。 (2)“主动”:即常见一些动摇不定的 症状,如抽搐、震颤等。
3、风为百病之长 病症特点: (1) 致病广泛 (2) 易兼邪致病
(二)寒 为冬季的主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易伤阳气”,即多见有恶 寒、肢冷、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寒象。
劳逸过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即“形劳”。 (1) 过劳耗气:即“劳则气耗”。 1 (2) 劳损形体:即筋骨、关节、肌肉 积劳成疾。 2、劳神过度:即“心劳”或“神劳”。 3、房劳过度:即“肾劳”,肾精亏损。
(二)过逸:易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正气虚弱、脏腑功能低下。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2、 六淫的形成 (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 “太过”与“不及”。 (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 阴雨等。 (3)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不 能耐受适应气候与天气的变化。
(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口鼻、肌表而 入发为外感病。 2、 季节性:六淫致病与发病有明显的季 节倾向。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病位:“趋下”、“阴位”,即症状多 见于腰以下部位。
(五)燥
秋季的主气。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1、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干涩”、“易伤津液”即 多见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 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 不足之症。
2、燥易伤肺 病症特点:“易伤肺”,即燥邪为病常 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
2、湿性重浊 病症特点:“重浊”。 “重”即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 身体困重。 “浊”即湿邪致病其分泌物与排泄物多 呈秽浊不清之态,如面垢眵多、浊涕浓 痰、泻下脓血、女子带下等。
3、湿性粘滞 病症特点:“粘滞” (1)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 作,病程较长。 (2)湿邪致病,症状表现多滞涩不爽。
痰饮
1、 概念: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 病理产物。
一、 概念 1、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 的总称。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等。 2、 疫疠:由疠气所导致的一类疾病的 总称。
二、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险恶 2、 传染性强,病状相似 3、 一气一病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七情
一、 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 物的不同反应。
3、易生风动血 病症特点: (1)“生风”即见有肢体震颤、四肢抽 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筋脉拘急之 症。
(2)“动血”即常见吐血、鼻血、牙龈 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各种出 血之症。
4、易致肿疡 病症特点:多见“阳性肿疡”,包括疮、 疖、痈、疡等,有红、肿、热、痛之象 。 5.易扰心神
疠气
(六)火(热)
为夏季的主气。又称温热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上”即头面。如口舌生疮、牙 龈肿痛、面红目赤。
病症特点:“炎(热)”即常见高热、 大汗出、肌肤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秘 结等火热证象。
2、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伤津耗气”,即口渴喜饮、 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津伤及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之症。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升散”、“伤津耗气”即 多见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唇干 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 等症。
3、暑易夹湿 病症特点:除暑邪致病特点外,兼见湿 邪致病特征,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 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症。
(四)湿 是长夏的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阻遏气机”、“损伤阳 气”。即见有脘腹痞满、脘腹冷痛、水 肿泄泻等症。
第六章 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 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分类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生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3、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4、其他致病因素:各种外伤、虫兽 伤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概论 (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 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 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3、 区域性:六淫致病有相应地方性常见 病与多发病。 4、 相兼性:六淫可单独也可两种或两种 以上兼夹致病。 5、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性质可发生相互转化。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论
(一)风 为春季的主气。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阳位”,即头面、肌表。 病症特点:“其性开泄”。即皮毛腠理 开泄,多见汗出、恶风等症。
正常情志特点: 1、诱因明确 2、反应适度 3、稳定灵活 4、可自制性 5、情绪效能
情志伤的形成: 1、不符合正常情志的特点 2、突然的情志刺激 3、强烈的情志刺激 4、持续不良的情志刺激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多发为情志病 4、情志波动影响病势及预后转归
饮食失宜
2、寒性凝滞(主痛) 病症特点:“凝滞”即气血阻滞不通, 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疼痛,遇寒尤甚, 得温则减。
3、寒性收引 病症特点:“收引”即筋脉、经络、肌 表等收缩牵引。如肢体曲伸不利。
(三)暑 为夏季的主气,致病仅见于夏季。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炎热”即多见高热、面赤、 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
2、过饱 (1)损伤脾胃→食积。 (2)宿疾复发→食复
(二)饮食不洁 (1)食腐败变质→损伤胃肠
(2)有毒或疫毒→中毒或死亡 (3)寄生虫污染→各种寄生虫病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1)偏嗜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 生 (2)偏嗜辛温香燥→灼伤胃阴、胃肠积热 2、五味(种类)偏嗜→某味相应的营养成分 缺乏或过剩
2、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病位:“善行”,即游移不定,行无定 处。 病症特点: (1)“数变”:即发病迅速,变化无常。 (2)“主动”:即常见一些动摇不定的 症状,如抽搐、震颤等。
3、风为百病之长 病症特点: (1) 致病广泛 (2) 易兼邪致病
(二)寒 为冬季的主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易伤阳气”,即多见有恶 寒、肢冷、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寒象。
劳逸过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即“形劳”。 (1) 过劳耗气:即“劳则气耗”。 1 (2) 劳损形体:即筋骨、关节、肌肉 积劳成疾。 2、劳神过度:即“心劳”或“神劳”。 3、房劳过度:即“肾劳”,肾精亏损。
(二)过逸:易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正气虚弱、脏腑功能低下。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2、 六淫的形成 (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 “太过”与“不及”。 (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 阴雨等。 (3)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不 能耐受适应气候与天气的变化。
(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口鼻、肌表而 入发为外感病。 2、 季节性:六淫致病与发病有明显的季 节倾向。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病位:“趋下”、“阴位”,即症状多 见于腰以下部位。
(五)燥
秋季的主气。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1、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干涩”、“易伤津液”即 多见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 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 不足之症。
2、燥易伤肺 病症特点:“易伤肺”,即燥邪为病常 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
2、湿性重浊 病症特点:“重浊”。 “重”即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 身体困重。 “浊”即湿邪致病其分泌物与排泄物多 呈秽浊不清之态,如面垢眵多、浊涕浓 痰、泻下脓血、女子带下等。
3、湿性粘滞 病症特点:“粘滞” (1)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 作,病程较长。 (2)湿邪致病,症状表现多滞涩不爽。
痰饮
1、 概念: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 病理产物。
一、 概念 1、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 的总称。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等。 2、 疫疠:由疠气所导致的一类疾病的 总称。
二、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险恶 2、 传染性强,病状相似 3、 一气一病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七情
一、 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 物的不同反应。
3、易生风动血 病症特点: (1)“生风”即见有肢体震颤、四肢抽 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筋脉拘急之 症。
(2)“动血”即常见吐血、鼻血、牙龈 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各种出 血之症。
4、易致肿疡 病症特点:多见“阳性肿疡”,包括疮、 疖、痈、疡等,有红、肿、热、痛之象 。 5.易扰心神
疠气
(六)火(热)
为夏季的主气。又称温热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上”即头面。如口舌生疮、牙 龈肿痛、面红目赤。
病症特点:“炎(热)”即常见高热、 大汗出、肌肤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秘 结等火热证象。
2、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伤津耗气”,即口渴喜饮、 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津伤及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之症。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升散”、“伤津耗气”即 多见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唇干 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 等症。
3、暑易夹湿 病症特点:除暑邪致病特点外,兼见湿 邪致病特征,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 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症。
(四)湿 是长夏的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阻遏气机”、“损伤阳 气”。即见有脘腹痞满、脘腹冷痛、水 肿泄泻等症。
第六章 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 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分类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生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3、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4、其他致病因素:各种外伤、虫兽 伤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概论 (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 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 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3、 区域性:六淫致病有相应地方性常见 病与多发病。 4、 相兼性:六淫可单独也可两种或两种 以上兼夹致病。 5、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性质可发生相互转化。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论
(一)风 为春季的主气。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阳位”,即头面、肌表。 病症特点:“其性开泄”。即皮毛腠理 开泄,多见汗出、恶风等症。
正常情志特点: 1、诱因明确 2、反应适度 3、稳定灵活 4、可自制性 5、情绪效能
情志伤的形成: 1、不符合正常情志的特点 2、突然的情志刺激 3、强烈的情志刺激 4、持续不良的情志刺激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多发为情志病 4、情志波动影响病势及预后转归
饮食失宜
2、寒性凝滞(主痛) 病症特点:“凝滞”即气血阻滞不通, 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疼痛,遇寒尤甚, 得温则减。
3、寒性收引 病症特点:“收引”即筋脉、经络、肌 表等收缩牵引。如肢体曲伸不利。
(三)暑 为夏季的主气,致病仅见于夏季。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炎热”即多见高热、面赤、 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