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临翔区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教案+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会立体、多面地评价作品人物。
2.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达情感。
3.了解中外文学语言的差异,感受文字的魅力。
4。
积累诗句名句。
5.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交流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1.提高阅读兴趣,学会立体、多面地评价作品人物。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迥异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又是怎样评价我们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呢?请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回顾课文内容,多角度评价人物1.回顾所学课文,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长篇小说。
课文梗概是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故事。
课文节选部分则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慢慢适应岛上孤独的生活,学会生存的过程.《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节选部分写了主人公尼尔斯被变成小狐仙后到骑上自己家中的雄鹅旅行前的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
本课节选的是“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一精彩片段,写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
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是如何获得这些感受的?(1)鲁滨逊是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有坚毅的精神和英雄本色,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意志极为坚强、生活信念十分执着、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的人。
(2)尼尔斯原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不爱学习、懒惰任性、爱捉弄小动物,变成小狐仙后,在骑鹅旅行的途中经历了许多的锻炼和磨砺,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点,改掉了身上的毛病,成了一个好孩子。
(3)汤姆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教师用书(含教案 ) 部统(统编)人教版

部统(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师用书(含教案)单元概述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排的,是在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下册“中国古典名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的视野,从中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3篇文章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节选的片段的编排方式。
《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主要记叙了小男孩尼尔斯变成拇指般大小后,遭到了院子里昔日被他欺负的禽畜们的嘲笑和起哄等情节,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以强欺弱的道理。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主要写了汤姆·索亚和贝琪从山洞中脱险回家后的故事,表现了汤姆·索亚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引人关注。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一起来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
“习作”部分要求学生选择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板块。
其中“交流平台”讨论的是在阅读名著时怎样评价人物;“词句段运用”则列举文中一些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让我们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列举了不同译者对同一句子的不同翻译,让我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我们积累一些关于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快乐读书吧”一方面意在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们认识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提供阅读名著的方法,引导我们阅读更多的名著。
1.能够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各国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片段欣赏)、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外国名篇名著。
重点1.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5 鲁滨逊漂流记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惧、凄”等14个字,正确读写“航海、荒岛”等词语。
2.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3.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原著的愿望。
【重点难点】重点: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难点: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流落到了荒岛上,没有电,没有食物,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他将怎样在荒岛上生活下去呢?让我们走进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看一看鲁滨逊是怎样在荒岛上生活的。
板书:鲁滨逊漂流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指导学生认读、书写。
生字:惧凄寞宴霉籍聊乏栅控贷剔袭覆3.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笛福。
(2)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别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课文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3)了解什么是梗概。
(大略的情节。
节选是小说中节选的部分,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而梗概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写)(4)读了梗概,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个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5)梗概中介绍了他遇险后,在岛上都做了些什么?(简略地说,两三个字:动词+名词:搬物品、搭帐篷、打猎、捕鱼、养山羊、种麦子、救野人、救船长、回英国)(6)从梗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会是什么?(写他在岛上遇到的困难,他怎样想方设法克服的)三、阅读梗概,了解内容1.默读梗概。
思考,鲁滨逊面对着哪些困难呢?他又是怎么克服的?指名学生回答。
(先说困难,再说方法)2.想一想,除了面临物质生活上的苦难,他还面对着什么困难?(孤独)3.面对困难,鲁滨逊是怎样做的?读梗概第4-7自然段。
4.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
语文六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本文将针对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教案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设计出更优秀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情感、评价等词语的理解,二是古诗词的学习。
其中,情感、评价等词语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重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情感、评价等词语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并学会背诵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
3.能够通过表情、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情感、评价等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四、教学内容与教法1.情感、评价等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1)情感词语的介绍。
如:高兴、悲伤、愤怒等。
2)评价词语的介绍。
如:好、坏、美、丑等。
3)情感和评价词语的异同之处。
4)情感和评价词语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点读法,让学生通过点读词语来理解词语的发音和意思。
2)分类法,将情感词语和评价词语分开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
3)模仿表演法,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思和使用方法。
2.古诗词的学习和背诵教学内容:1)古诗词的介绍。
2)古诗词的咏诵和朗诵。
3)古诗词的韵律、意义、文化背景等。
4)古诗词的选读和背诵。
教学方法:1)朗诵法,通过朗诵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义。
2)音乐伴奏法,结合音乐演唱,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词。
3)分组背诵法,让学生分组背诵古诗词,增强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情感、评价等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方法(1)通过PPT呈现情感、评价等词语的图片,并进行点读和讲解。
(2)对学生进行分类讲解,如:将情感词语和评价词语分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多种角度展示情感和评价词语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更好地掌握。
2.古诗词的学习和背诵(1)介绍古诗词的概念和种类,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5.鲁滨逊漂流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读过的外国名篇名著。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第三课时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二、理解字词入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单元第1课总计2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2年2月28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试着讲一讲。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含七课的教案)

写句子。
(2)全班展示交流。
6.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1)自由读一读,同桌之间交流你更喜欢哪一个。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第一句中“伟大场面”“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比“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最激动人心的”更能让读者体会当时镇上人们的心理活动,这是第一次,足以见得那天晚上的不一般。
7.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体会深刻含义,学习表达方法。
(1)明确关键词的含义和类别。
抓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的理解文章主要人物形象、情感的学习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词体会概括。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词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名师备课教案

尔斯看到了什么?他会有什么变化呢?
交流小结:懂得爱护动物,懂得犯罪是要受到严厉的惩办的。
懂得人要善良,不该由复仇之心。
懂得犯了罪就丧失公民权。
4.好,同学们,读了刚才两段话,是不是觉得这部童话故事更加神奇,更加有趣了。
课后让我们都捧起这本书吧。
如果你以前读过,这一次可以特别关注尼尔斯如何慢慢变成一个好孩子的?当然走进书,你还能领略瑞典的美好风光、风俗人情,感受植物、动物的神奇世界呢!
【板书设计】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材分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是本单元的第三篇,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选取了这部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片段从讲述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东返回家后的故事。
故事先讲述了萨契尔太太和汤姆姨妈悲痛欲绝的心情,以及汤姆和贝奇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
先悲后喜的剧情对比充满戏剧气氛。
接着,汤姆自己的描述他和贝奇在山洞中的历险经历,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法官口中意外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后面的情节怎样,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小说语言轻松、幽默而略带讽刺夸张;故事有趣,引人入胜。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汤姆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关照生活中的自己,以获得共鸣;二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现代文阅读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水平,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阅读理解。
【教学内容概述】1.让学生了解现代文的定义及重要性;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3.让学生学会阅读感悟现代文;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对现代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2.倡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现代文的特征、发展历程及正确的阅读技巧;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文艺作品的前一单元,从中过度到现代文;2.通过课堂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文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让学生了解现代文的概念及特征1.课前布置《现代文的概念及特征》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回答问题,理解现代文的概念;2.通过媒体、小组讨论等方式,课堂上强调现代文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1.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大意;2.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提高速读和粗读的技巧;3.通过展示各种文艺作品和全文阅读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全面阅读的技巧。
四、让学生学会阅读并感悟现代文1.通过讨论和解读文艺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好阅读现代文;2.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小兵张嘎》、《家》等现代文,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现代文的内涵。
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1.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适当表达,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总结,巩固知识,作业布置1.向学生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2.留作业,培养学生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检查生字,新词。
2、轻声读课文交流读懂的地方。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北京的春节总共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是什么句?
(总起句和总结句)
这一段作者采用什么结构?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1、学生自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交流以下内容:
除夕: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学能正确的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14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时间风俗习惯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这
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师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除夕。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
夕的热闹?
(3)正月初一。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
(4)元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①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熬腊八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蜜饯、掺和、零七八碎、鞭炮、风筝、万象更新、麦芽糖、截然不同、寺院、、张灯结彩
听写词语。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交流:
第一部分(1-6)
春节前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2、自由练读。
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习略写部分
课文的略写部分是哪些部分?
小组讨论回答。(课文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同时也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②泡腊八蒜: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第二部分(7)
大年三十
第三部分(8-10)
正月初一
第四部分(11-12)正月十五
第五部分(13)
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 二 单 元
单元
教材
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五、布置作业
1、书写课后生字;
2、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ﻬ第 三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单元
课时
安排
《北京的春节》3课时
《藏戏》1课时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①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使用了对比的方法。用除夕的闹来对比正月初一的静。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元宵节的花灯?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③元宵节的灯美吗?
④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除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可以说明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写元宵节的什么句?
1、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语
2、师生共同归纳: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
地区的民风民俗。
3、学习要求:(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完成下面形近字组词练习: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2、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
①熬腊八粥: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1、读文,交流完成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 “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
长,有一个多月。)2、填表来自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全班交流
《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
《和田的维吾尔》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1课时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主备人
张彩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