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身体改善免疫系统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身体改善免疫系统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身体改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关键系统之一。

而中医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积累了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来改善免疫系统。

一、饮食调理饮食在中医养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滋养身体,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1. 中医养生饮食的原则中医强调调养养生,主张根据自身的体质来制定饮食方案。

一般而言,养生饮食应以清淡、均衡为原则,减少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粮的比例。

2. 按照“五行”调理中医讲究“五行”平衡,即金、木、水、火、土。

每个人的体质都与某一种元素相关联,可根据个人体质来调整饮食中不同元素的比例,达到平衡调理的目的。

3. 食疗的应用中医食疗是一种药物食品同源的治疗方法,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效果。

例如,食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材如党参、黄豆等可以提高免疫力,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可以增强抵抗力。

二、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和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煎煮、蒸腾等制作工艺提取药效并应用于临床。

在免疫系统调理中,中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中医药中有许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材,如人参、黄芪、党参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

使用中药调理免疫系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合理用药和相应疗程。

2. 中药膏方的应用中药膏方是一种将中药煎煮浓缩后制成的药膏,直接外敷于皮肤表面。

通过吸收中药的药效,对皮肤进行调理,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例如一些含有黄芪、田七等中药成分的膏方,对于改善皮肤状况、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刺激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方式,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古人十大养生法

古人十大养生法

古人十大养生法古人十大养生法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注重养生。

养生方法很多,但十大养生法是由古人总结出来的最常用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饮食养生法古人认为饮食对养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他们认为,只有合理调配饮食,才能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和脏腑的功能。

古人提倡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合理搭配荤素,避免过于油腻,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数量和时刻。

有些食物还有特定的养生功效,比如燕窝具有补肺养颜的功效,枸杞有明目滋阴的作用。

二、运动养生法古人认为“动之则通,不动则滞”。

因此,他们提倡运动养生。

古人把运动分为内运和外运两类。

内运指的是气功,包括吐纳、太极、五禽戏等,外运则是指体育运动,比如跳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运动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强体质、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消除疲劳和调整情绪。

三、寻常养生法古人认为,养生也要注重日常的生活习惯。

他们提倡“寻常养生”。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应该及时空窗户换气,晒太阳;中午午休时要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悦,晚上要按时上床睡觉,保证睡眠质量;同时要注重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和卫生,以预防疾病。

四、水疗养生法水疗是古人很受推崇的养生法之一,更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的方法之一。

古人认为水能够清洁身体,同时也可以舒缓肌肉,消除疲劳。

他们的水疗方法很多,比如盐浴、水晶浴、足浴等。

不同的水疗方法有着不同的功效。

比如盐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水晶浴可以舒缓神经,足浴则可以帮助血液循环和调节内分泌。

五、针灸养生法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术语,在现代仍被广泛应用。

古人认为,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保持健康。

现代科学也证明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六、草药养生法草药治疗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健康、恢复平衡的一种
养生之道。

基本原则:遵从自然节律,合理调节饮食,采取适当方式运动和
休息,加强脏腑调理,注重外治与内治结合,培养安心情绪,调节心
灵意志,让心情放松,保持节制守序,以此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方法:饮食调养:饮食要清淡,巩固五谷类为主,适当调养水果
蔬菜类,如酸枣、橘枣的饮食。

运动养生:要适当锻炼身体,坚持有氧体育运动、呼吸运动等,
并有节气、按摩、心理调节等。

心境养生:要经常放松心波,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控制内心情绪,练习禅悟修炼,静坐观照修炼;还可以借鉴古人智慧,采用读书写作、画画音乐、植物园艺等多种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以及一种调
整身心、调养生命力的心境。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仍然在现代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饮食调理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食物不仅需要提供营养,还需要有药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味道和属性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辣味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酸味可以收敛,甜味可以补充能量,咸味可以润肤。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运动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运动都被视为养生功法。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拳术,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平衡五脏六腑,还可以扶正祛邪,具有治疗功效。

现代医学也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提高心肺功能。

草药保健中草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益气养血;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祛瘀止血。

通过吃草药或者泡草药水,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

心理调节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也非常受欢迎。

例如,冥想就是一种通过调节身心的方法,提高个人安全感和质量感。

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滋生。

通过心理调节,可以改善情绪,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方法和理念始终为现代人所应用。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非常贴近生活,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华文化中充满了养生的智慧。

以下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几个方面:
1.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还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出现之前就防范和调理身体,使身体跟疾病保持一定距离。

2. 中华饮食养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均衡,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饮食中还注重食物的药用价值,如姜、葱、蒜等常见的调料,就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改善身体状况。

3. 中华武术养生:武术是中华文化中流传最广、最深厚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武术养生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拳、剑、棍、刀等器械,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4. 中华养生保健:中华养生保健包括太极拳、气功、按摩、针灸等多种方式,是中华文化中最为广泛的养生方式之一。

这些方式强调身心统一,运用身体的自然能量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改善身体状况。

总之,中国养生之道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实践经验,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养生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身体状况,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1 -。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罗显坤化学2班摘要:中国传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民以食为天”, 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 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 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饮食; 养生; 健康;食品营养正文: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与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 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 绝谷则危”, 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 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 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 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 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不是治“ 已病”, 而是治“未病”。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饮食传统传统饮食文化的健康智慧

饮食传统传统饮食文化的健康智慧

饮食传统传统饮食文化的健康智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饮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传统的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智慧,它们是我们取得生活平衡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健康智慧,并带领读者一起领略这些智慧的魅力。

一、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养生智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而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也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支撑。

首先,中华饮食文化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五品为养”。

这种养生理念表明了饮食以谷类为主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搭配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

其次,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烹饪和烹调方法非常讲究,如蒸、煮、炒、烤等方式,都能够保持食物的自然口感和营养价值。

再次,中华饮食文化还强调食物的颜色、味道和气味的搭配,以达到平衡、融合和调和的效果。

这些养生智慧都为我们提供了健康的饮食指导。

二、日本传统饮食文化的健康智慧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深受世界各地的喜爱,其中蕴含着许多健康智慧。

首先,日本人饮食以米饭为主,且注重面和粉制品的摄入。

这种饮食结构使得日本人的饮食变得轻盈且富有营养,有效避免了肥胖和慢性病。

其次,日本人的饮食以新鲜、天然和少油脂为特点,他们更喜欢食用生鱼片、豆腐等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

此外,日本烹饪注重“五味调和”,追求食物的新鲜口感和健康营养的平衡。

这些养生智慧为日本人带来了较高的预期寿命和较低的慢性病发病率。

三、印度传统饮食文化的健康智慧印度的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而其中蕴含的健康智慧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推崇。

首先,印度人崇尚的素食理念不仅符合道德伦理,也有助于预防各种疾病。

素食摄入更多的植物蛋白质、纤维和维生素,有效改善肠道健康和心血管健康。

其次,印度饮食非常注重调味品的应用,如姜、大蒜、辣椒、咖喱等,这些调味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风味,也具备很高的抗氧化和抗炎效果。

此外,印度饮食强调饮食的正直和平衡,倡导“草草不吃,酒醉不酒”,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罗显坤化学2班
摘要:中国传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民以食为天”, 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 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
生理论和文化, 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饮食; 养生; 健康;食品营养
正文: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与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 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 绝谷则危”, 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 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 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 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 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不是治“ 已病”, 而是治“未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1.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 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科学理论认为,食品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营养。

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

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营:经营,营造;养:养护,补养;营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中国有句俗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发慌”!一个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能存活三天三夜,也就是救援的黄金72小时,没有了食物,就没有了能量,人就会慢慢地死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可见,饮食能提供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

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1]。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2. 食品,“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

关于如何摄入食物以保持健康这一问题,他强调保持与自然和谐,尤其要注意“太过”和“不足”所造成的伤害。

这种观念就是要强调均衡饮食。

孙思邈还提出“食疗”的概念。

他认为对食品,食用和药用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即“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2]。

中医历来强调主张“治未病”,预防在先。

能治未病者,可谓上工。

全面膳食、饮食有节、调和五味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唐代孟诜编有《食疗本草》,1936 年著名营养学家侯祥川教授编写了《中国食疗之古书》。

古医学家在临床上创造了许多利用食物调养疾病的方法,既方便又可去疾。

例如中医有西瓜是“天然白虎汤”之说。

可见,食疗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食品中有不少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例如,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

可蔬,是指嫩姜因质脆嫩,辣味不烈,可腌制成卤菜食用,开胃生津;可和,指的是姜可作为烹饪菜肴的调料,在烹饪和烧汤时,姜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它能去除肉腥和鱼腥,并起到增香和提味的作用:可果,说明姜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小吃,如姜糖、姜蜜饯等具有开胃健脾,消除口腔异味的作用;可药,则说明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现代科学证明,姜有止咳、治气喘、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保护肠胃、止泻、保护肠胃等方面的疗效。

食品可看作药物,医食同源, 寓医于食。

3. 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是人们长寿的保障。

中国古代营养学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非常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强调以人为本,力倡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在膳食结构上倡导均衡饮食观。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3]。

中国传统食品的特点基本体现了“ 素食养身,医食同源,源于农耕,和谐自然”[4]。

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是人们长寿的保障。

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 并以此为主食, 在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菜、为助的五果配合下, 主副食互为补充, 辩证施食, 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气味和而服之”是指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 才能补精益气, 利于健康。

4.一日三餐,合理分配, 反对暴饮暴食。

养生之道:早餐吃得象皇帝,午餐吃得象平民,晚餐吃得象乞丐。

营养早餐专家认为,很多年轻的上班族都不太注重早餐,随便用饼干对付一下,甚至不吃早餐,等到中午“补”回来。

营养早餐学家认为,早餐加盟可以提供全天30%的能量和营养,是其他餐次补不回来的。

不吃早餐除了会造成低血糖,很多胆、胰腺的疾病也与不吃早餐有关。

“营养早餐要吃得像皇帝。

”这是营养早餐专家们的饮食建议,不吃早餐是不行的,但早餐吃得过于精细也是无益的。

“吃得像皇帝”不是指早餐要多奢侈精细,而是说早餐营养要全面。

牛奶、鸡蛋、主食、水果、蔬菜营养不同样样要有。

精美的西点虽然口味好,但营养单一,而且很容易被消化,不“顶饿”。

营养早餐学家认为,好的早餐不仅要有营养还要“顶饿”,因为上午通常是人们工作比较集中的时间,如两个小时就消化完了,10点多钟就饿了,接下来就没法工作了。

5. 饮食要合乎时序, 注意时令
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 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支柱之一。

调和饮食滋味, 要合乎时序, 注意时令, 以饮食养生疗疾, 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6.结语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它的许多理论和原则都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人人合同、五行相调观念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艺术思想, 在指导中国人民健康生存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渗透于原料组配、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方法、饮食卫生以至丰富多彩的各类食品之中, 具有丰富、深邃的科学内涵, 其正确性正逐步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并将随着科学、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 1] 陈诏著. 中国馔食文化[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2] 李铎著. 食品营养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
[ 3] 王庆宪著. 医学圣典[M] .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134.
[ 4 ] 李里特著. 中国传统食品的营养问题[J] .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