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毕业论文(样版)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15篇(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及策略探讨)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15篇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及策略探讨石油工程专业论文摘要:随着石油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化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时间安排要合理、专业英语的内容要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各个方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统一等解决办法。
合理化的建议能够使学生从听、说、读、译等方面得到提高,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石油论文石油石油工程专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及策略探讨一引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工程应用性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1],比较典型的有:德国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澳大利亚强调工学结合(IBL)的专业教育;我国台湾地区是一种实务导向的专业教育;CDIO国际合作组织提出了国际工程教育框架的专业教育等[2]。
特别是德国应用性本科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体系的特点是[3]:在办学理念上,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突出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十分重视需求导向。
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理论重于实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理论(知识、学术)导向”的教学体系[4,5];从理论上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定位、本质与特征,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专科教育的关系,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和产学研结合等问题仍处在探索之中,科学合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石油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石油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石油工程的全程质量管理对于石油企业的良好开展有重要的影响,石油企业只有在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加大管理以及监视力度,严格的落实好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石油工程的质量,接下来是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开展迅速,对于石油工程工程的建立规模也越来越大,对石油工程工程的建立质量要求也逐渐增高。
本文通过对当前石油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展分析,提出了对于石油工程质量管理的完善以及优化建议。
关键词:石油工程;全程;质量管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不断开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立开展,推动了我国石油行业的蓬勃开展,但是在石油企业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必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展解决,完善相关的工程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石油工程工程的设计质量管理,从而促进石油工程的建立质量不断提升,才可以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良好开展,从而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开展。
由于石油工程涉及到的工程工程非常多,使得石油企业投入资金非常宏大,因此必需要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石油工程的质量,让石油企业实现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石油工程的施工企业要协调好石油工程的建立时间和质量管理工作,从而防止石油工程出现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监视不严格以及工程质量不达标现象的发生。
石油企业必需要加强对于质量管理的设计工作,保证石油工程的建立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
通过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进步了我国石油工程工程的建立质量,可以有效的保障我国石油资源的合理开采,而且保证了我国能源的供给,从而保证我国石油工程的顺利开展。
2.1石油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当前我国的石油企业普遍存在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由于石油工程工程涉及到的人员非常多,包括石油工程的技术人员和质量监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因此在管理这些人员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程度和专业素质对于石油工程工程的建立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石油工程论文15篇(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

石油工程论文15篇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石油工程论文摘要:石油工程的安全生产对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安全管理是实现石油行业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财产安全以及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
众所周知,石油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便是安全问题。
要想实现石油工程的安全运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为了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坏,企业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实施人性化管理策略和措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石油论文石油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石油工程在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工程通过对石油进行实地开采,从而提高石油开采率与使用率。
石油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工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影响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虽然我国石油工程开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石油工程的发展。
本文围绕石油工程的实地开采工作与地质结构影响进行分析。
1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作业由于石油工程开采技术理论较为繁杂,导致其与现实施工作业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石油资源在实地开采过程中,必须考虑当地的天气环境,通常情况下,晴朗之日的作业效果优于阴霆之天的作业效果。
原因包括:阳光提供的光线强度存在区别,对开采技术人员的视线能见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晴朗天气下,作业环境较为干燥,不会对石油资源的开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阴霆天气中,会增加空气湿度,影响了开采出的石油资源质量。
通常情况下,寒雪天气对施工现场的硬件设施具有较大影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质量。
我国宪法提出规定,施工企业在开采作业中,必须保障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对其进行破坏。
施工人员在作业中,必须保障不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造成破坏。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手册使用说明一、封面填写按照学校设计的固定格式填写。
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和日期等用“三号仿宋体”填写。
用B5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2厘米。
二、内容及填写1.内容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答辩小组评语,均采用学校统一标准表格。
2.“目录”中的内容选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设置为1.25倍行距。
右侧要注明页码(不加括号),采用两端分散对齐方式。
3.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可以用黑蓝墨水笔或碳素笔填写,也可以打印。
如果打印,一律用B5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2厘米。
任务书、开题报告中的题目、一级标题选用“黑体小四号”,其它内容选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设置为1.25倍行距。
不同项目表格之间采用分页符分开,不能出现在同一页中。
篇幅大小可以根据内容多少进行调整,做到文稿连续,不出现大段空白。
4.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由学生填写(可以扩充页);5.从任务书第一页开始,页脚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页码位于页脚中间,采用“Times New Roman 五号字体”;三、装订与保存1.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答辩小组评语;2.本手册与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等有关材料由学院统一保存。
四、其他1.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等;2.本手册作为校、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的重要依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手册学生姓名: 学 号:专业班级:石油工程2003-1班 指导教师:开始日期:2007年04月09日 完成日期:2007年06月20日目录任务书………………………………………………………………………页码开题报告……………………………………………………………………页码指导记录……………………………………………………………………页码中期检查表…………………………………………………………………页码指导教师评语………………………………………………………………页码评阅教师评语………………………………………………………………页码答辩记录表…………………………………………………………………页码答辩小组评语………………………………………………………………页码成绩汇总表…………………………………………………………………页码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语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评语注:总成绩中平时表现占20%、毕业论文占40%(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分各占20%)、论文答辩占4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设计(论文)原油管道初步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设计(论文)**原油管道初步设计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油气储运工程 **班指导教师:***2006年6月18日摘要**管线工程全长865km,年设计最大输量为506万吨,最小输量为303.6万吨,生产期14年。
管线沿程地形较为起伏,最大高差为346.8m,经校核全线无翻越点;在较大输量时可热力越站,较小输量时可压力越站。
输油管采用沥青加强级外保护的防腐措施。
全线共设热泵站12座,管线埋地铺设。
管材采用 406.4×8.0,X65的直弧电阻焊钢管;采用加热密闭式输送流程,先炉后泵的工艺,充分利用设备,全线输油主泵和给油泵均采用并联方式。
加热炉采用直接加热的方法。
管线上设有压力保护系统,出站处设有泄压装置,防止水击等现象,压力过大造成的危害。
首站流程包括收油、存储、正输、清管、站内循环、来油计量及反输等功能;中间站流程包括正输、反输、越站、收发清管球等功能。
采用SCADA 检测系统,集中检测、管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由计算分析证明该管线的运行可收到良好的效益并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管型;输量;热泵站;工艺流程ABSTRACTThe design of ** pipeline engineering for oil transportation is complete on June 2006.The whole length of the pipeline is 865 kilometer and the terrain is plan.The maximum of transport capacity is 506 million ton per year and minimum of throughout is 303.6 million ton per year.The choice of main equipm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station site are based on the condition of every throughout. After the technical evaluation , one type of steel pipeline called X65 is select. The optimum diameter is 404.6 millimeter and the wall thicket is 8.0 millimeter. The maximum pressure of operating for design is 450MP.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ss of heat, the pipeline is buried under the ground. The pipeline is coated with 7-millimeter thick anti-corrosion asphalt layer and impressed current catholic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pipe from corrosion.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is pump-to-pump tight line operation. Crude oil is heated at first and the pump in each station. There are three 220D-65×10pumps are equipped as the transporting pump. The process of flows in the station includes: collecting crude oil; forward transportation; reverse pumping over sta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station.Along the main line, oil transportation included head station, intermediate heating and pumping station, and terminal station.Through the benefit analysis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operation,the project has a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design is feasible.Keywords :pipeline corrosion ;pump-to-pump station ;analysis目录前言 (1)第一章工艺计算说明书 (1)1.1 设计原始数据 (1)1.2 基础计算及经济管径的选取 (3)1.3 热力计算 (5)1.4 水力计算 (8)1.5 反输计算 (11)1.6 输油工艺及主要设备选型 (12)第二章工艺设计计算书 (16)2.1 基础计算 (16)2.2 工况计算 (19)2.3 设备选型 (26)2.4 开泵方案 (30)2.5 反输计算 (37)结论 (41)致谢 (42)参考文献 (43)前言“输油管道初步设计”是石油储运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之一。
石油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范文高性能封隔器胶筒研制摘要:根据胶筒的使用环境及特点,针对目前市场上小直径特殊胶筒普遍存在耐压差低、寿命短的缺点,开展了小直径封隔器胶筒的胶料配合和结构形状研究。
结果显示:与炭黑/NBR体系相比,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甲基丙稀酸镁可以有效补强丁腈橡胶,MMg/NBR硫化胶的邵A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100%定伸强度均较高;新设计的胶筒结构简单合理、易卸模、成品率高,并通过模拟试验发现,新的结构形状可以有效改善胶筒的抗破坏性能,耐压差性能平均提高5MPa。
研制出的小直径特殊胶筒性能指标达到了耐温120℃、耐压差25MPa,能满足油田大部分套变井的要求。
关键词:封隔器胶筒;过氧化物;甲基丙稀酸镁;结构;模拟试验目录前言 (1)1 封隔器胶筒工况分析 (2)1.1简介 (2)1.2工况分析 (2)1.3胶筒性能的影响因素 (2)2 研究方案设计 (4)2.1技术路线 (4)2.2技术方案 (4)3 配方实验 (5)3.1实验准备 (5)3.1.1 原材料选择 (5)3.1.2 仪器设备 (5)3.2实验方案 (5)3.2.1 补强性能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配方设计 (5)3.2.2 防老化试验设计 (5)3.3实验过程 (6)3.3.1 混炼 (6)3.3.2 硫化 (6)3.3.3 物化性能测试 (6)3.4结果分析 (7)3.4.1 补强性能分析 (7)3.4.2 防老化性能分析 (7)3.5小结 (7)4 结构形状优化 (8)4.1尺寸设计 (8)4.2端部形状设计 (8)5 加工工艺研究 (9)5.1填料方式 (9)5.2胶筒壁厚对硫化时间及温度的影响 (9)6 封隔器胶筒模拟试验 (10)6.1试验设备 (10)6.2试验记录 (10)6.3试验结果分析 (10)6.3.1 结构形状对胶筒性能的影响 (10)6.3.2 初始密封的座封力测定 (11)6.3.3 座封载荷和密封压差的关系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前言近年来,中原油田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井况恶化现象严重,各种新的配套工艺措施不断出现,所需井下工具的结构类型也越来越多。
石油专业论文六篇

石油专业论文六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1从新专业的构成来看,石油工程专业本身就是把原有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
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和管理已越来越需要专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或高层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技术专家型人才,则需长期的培育和实践阅历的积累。
二、地方性、应用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力量结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个高校生除了具备丰富的学问、良好的素养,还必需具备基本的工程师力量。
工程师力量包括理性思辨力量、协同力量、业务力量,其中协同力量包括语言力量(包括外语力量)、组织管理力量、经营管理力量、国际合作力量、应变生存力量等;业务力量包括观看分析力量、猎取学问力量、科学试验力量、工程设计力量、计算机力量等。
而协同力量的核心是意志力,业务力量的核心是制造力,因此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制造力。
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合格人才的力量要求,我们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培育目标[4]。
即对于一般高校生而言,应至少具备肯定的猎取学问的力量、工程设计力量、语言力量和计算机力量,由于这是对一个合格的石油工程专业同学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而言,应在具备比较全面的基本力量的同时,有所侧重。
有些侧重讨论力量,有些侧重语言力量和经济管理力量,有些侧重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力量,有些侧重计算机应用力量等。
同学的奋斗目标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应当给同学一个进展的空间,以利于培育同学的志趣,挖掘同学的潜力,鼓舞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总之,我们认为培育相对意义上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或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石油工业进展和石油高等教育进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内复合或内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的实践,着眼于外复合或外拓宽型石油工程人才培育的探究,是我们人才培育规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们强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标培育、有限目标进展,还同学一个进展空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立足素养、力量的培育是我们必需坚决贯彻执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育方案的鲜亮特色人才培育方案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育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支配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院人才培育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
石油工程论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油气的开采与开拓学习中心:辽河油田学习中心年级专业:网络14秋石油工程学生姓名:刘涛学号:14602252041指导教师:于敏职称:副教授导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16 年06 月20 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发给学员1.设计(论文)题目: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5.文献查阅要求:6.发出日期:年月日7.学员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注:此页由指导教师填写摘要在调研国内外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藏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低渗透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优越性以及目前水平井井网部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手段、经济评价原理,优化设计出一套适合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布置的方法,主要包括直井与水平井联合井网的井网密度优化。
对十井网形式及井网参数的优化,设计了不同井网系统参数与储层参数的组合方案,包括水平井与直井注采井网形式的合理匹配、水平井段方向与裂缝方向的合理匹配、注采井排距与水平井段长度的合理匹配等,并通过各种组合关系所预测的采油速度、累积产量、含水、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进行衡量,最终获得最佳的注采井网形式、水平井段方向、水平井段垂向位置、井排距等参数的最优组合方法。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密度,井网,裂缝,数值模拟目录第1章前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多井型井网在低渗油藏中的适应性分析2.1 低渗透油藏概述2.2 低渗透油藏特点与常规中、高渗透油藏相比,低渗透油藏的具有以下特点 2.3 多井型井网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2.3.1常规直井井网开采不足之处2.3.2水平井井网开采优势2.3.3水平井候选油藏参数分析第3章多井型井网优化设计研究3.1 注采井型的优化设计3.1.1注采井型的分类3.2 水平段延伸方向的优化设计3.2.1地应力对裂缝的影响3.2.2水平段延伸方向优化设计研究第4章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第1章前言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通过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的组织协调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低渗透油田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姓名:学号:性别:专业: 石油工程批次: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年月摘要水力压裂是低渗透油气藏开发评价和增产增注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而油气井压后的压裂液返排又是水力压裂作业的重要环节。
目前,对压裂液返排的控制,大多采用经验方法,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文对压裂液的返排过程和压后井底压力的确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压裂液返排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在以压裂液的滤失量计算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的相关理论以及物质平衡原理,针对返排期间裂缝闭合的过程,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建立了压裂液返排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压裂液返排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研究表明,为了减少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低渗透储层中的压裂井应采用停泵后立即返排的方式,使裂缝强制闭合。
实测井口压降曲线与计算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裂缝闭合过程和压裂液返排过程。
最后,对返排的过程进行了室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岩心实验,发现了返排过程中的一些特定规律。
然后以滤失机理研究为基础,通过了建立裂缝壁面上的渗流模型,编制了返排参数预测程序,可通过对压裂返排效果的预测来指导压裂液返排作业。
关键词:水力压裂;裂缝闭合;压裂液返排;数学模型;井底压力目录第1章绪论 (1)1.1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目前关于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存在的不足 (2)第2章低渗透油田特点及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现状 (3)2.1国外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及特点 (3)2.1.1 国外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 (3)2.1.2 国外低渗透油田的主要特点 (3)2.1.3 国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 (4)2.1.4 国低渗透油田的主要特点: (4)2.2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现状 (5)2.2.1 国外压裂液返排的推荐做法 (5)2.2.2 国压裂液返排的研究现状 (7)2.3裂缝形态的数学模型 (8)第3章裂缝闭合期间压裂液返排模型 (9)3.1裂缝闭合过程中模型的假设条件 (9)3.2压裂液返排的二维数学模型 (9)3.2.1 压裂液从地层返排的数学模型 (9)3.2.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13)3.3模型的数值解法 (14)3.3.1 返排模型的离散 (14)3.3.2 求解方法 (17)3.4裂缝闭合时间及压裂液返排量的确定 (18)3.4.1 裂缝闭合时间确定 (18)3.4.2 压裂液返排量的计算 (18)3.4.3 停泵后裂缝体积变化量的计算 (19)3.5实例计算与分析 (20)3.6室实验模拟研究 (22)3.6.1 实验方法 (22)3.6.2 实验数据及处理 (23)第4章压裂液返排的实验研究 (26)4.1实验仪器材料 (26)4.2实验步骤 (26)4.3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26)4.3.1 采用瓜胶压裂液进行压裂实验 (26)4.3.2 采用田菁胶压裂液进行实验的结果 (29)图4-6 累计流量与渗透率恢复值 (30)4.4结论与建议: (30)第5章压裂过程中的滤失与返排效果预测 (31)5.1压裂液滤失理论 (31) (32)5.1.1 受压裂液黏度控制的滤失系数C15.1.2 受地层流体压缩性控制的滤失系数C2 (32) (34)5.1.3 压裂液造壁性控制的滤失系数C35.1.4 综合滤失系数C (34)5.2一维总滤失体积计算 (35)5.3压裂液返排数学模型 (36)5.3.1 饱和度呈线性分布 (36)5.4实例计算 (37)5.5影响压裂液造壁性滤失系数实验 (38)结论 (39)参考文献 (40)第1章绪论1.1 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压裂工艺是油、气藏增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2]。
随着水力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及其它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其在理论方法、工艺、设备及工具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水力压裂具有多学科性,它是与岩石力学(控制着裂缝几何形态)、流体力学(控制着液体流动与支撑剂的铺置和回流)以及化学(控制着施工的材料性能,如压裂液)密切地联系着的。
由于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性,人们对水力压裂工艺整个过程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水力压裂的指导方法或控制程序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建立在现场工程师的经验之上。
所以,结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对指导水力压裂工艺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即可引导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更合理的水力压裂工艺控制程序。
压裂是重要的油气井增产措施,而压裂液的返排是压裂施工中的一个主要的步骤。
压裂液能否顺利、及时地排出对施工效果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于低渗低压地层,由于返排困难,残液可能造成地层再次伤害,影响增产效果。
研究表明:施工结束后,为了防止残液长期滞留地层造成二次伤害,一般说来应将残液尽可能地快速排出。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由于对地层客观认识不足,对工作液、添加剂选择不当,或施工工艺不合理,使返排率低,造成对储层的伤害。
可见,返排在压裂、酸化工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不能及时排完、排净会给地层带来再次伤害,返排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措施效果。
由于这一过程是在裂缝闭合期间进行的,因而,适当的返排程序通常是保持裂缝良好导流能力的关键所在,压后油气田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裂缝导流能力。
在压裂液返排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往往希望通过对返排流量的控制使支撑剂在产层区获得较好的铺置,继而使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
但是,由于对压后关井期间或返排过程中裂缝闭合情况、支撑剂运移情况、压裂液滤失及流体性质的变化情况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对返排流量的控制经常显得无据可依。
到目前为止,工程现场反馈了很多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对于油气层压力低的井,返排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当油气层压力较高时,油气井产量大时,对于油井,过大的放喷速度会使支撑剂回流;对于气井,过大的放喷速度会产生气窜,使气体将残液分割在地层中不能排出,因此仍然存在排液速度控制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3-4]:一是没有选择合理的时机对支撑剂的运移进行控制,导致大量的支撑剂回流到井筒(吐砂),或在近井筒带破碎,从而使产层区的支撑剂很少或分布不合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裂缝的导流能力,严重的会导致压裂施工的失败;二是返排流量控制不好,使回流的支撑剂冲出井口,刺坏放喷油嘴以及破坏其他设备。
而且,往往发现这些问题时,施工基本完成,想进行挽救为时已晚。
在低渗透储层中,一般都要进行大型水力压裂作业,压后返排出现的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存在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压裂液返排控制中经验成分过多,缺少可靠的理论依据。
从合理控制返排的目标出发,必须对压裂液返排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裂缝的闭合过程,认识压裂液返排的规律。
1.2 目前关于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虽然在低渗油气藏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5-10]:(1)以往在压裂液返排工艺研究上,缺乏量化的操作流程,返排时的井口压力完全依赖经验。
压裂液在储层中的返排过程类似于油(气)驱水过程,井口压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油(气)驱水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梯度,会最终影响排驱效率。
因此有必要建立井口不同返排压力与返排效果的关系,根据油藏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返排井口压力。
(2)以往建立的压裂液返排模型虽然在理论上对压裂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模型一般适合于中、高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没有考虑到低渗透油气藏的实际情况,忽略了低渗透油气藏中启动压力梯度对返排效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于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液返排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指导压裂作业。
(3)影响返排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油气藏,其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也不同,各影响因素(返排压差、渗透率、流体的黏度、界面力、润湿性和孔隙度等)对返排效果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了解不同油气藏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现场压裂作业提供合适可行的方案。
油气藏压裂后压裂液返排过程中虽然是油、水相流动,但在压裂过程中,其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了变化,因此特别有必要建立残液返排的渗流模型,这样更有利于对返排率的预测和压裂后生产井的效果预测。
目前国现场放喷排液基本上还处于靠经验操作的阶段,没有一套科学的排液理论来加以指导和量化,导致排液措施随意性大,往往对施工效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又经常被忽视。
因此,目前急需从机理上研究残液的返排过程,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量化操作的排液措施及排液参数,对于提高压裂施工成功率、提高施工效果和油气井产量是非常必要的。
第2章 低渗透油田特点及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现状2.1 国外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及特点2.1.1 国外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世界上低渗透油田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围广泛,各产油国基本上都有该类型的油田[11-13]。
美国中部、南部、北部和东部,前联的前喀尔巴阡山、克拉斯诺达尔、乌拉尔—伏尔加、西西伯利亚油区和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省都有广泛的分布。
近些年来,小而复杂的低渗透油田比例越来越大。
例如,俄罗斯近年来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新发现的低渗透、薄差层储量已占探明储量的50%以上。
有的地区,低渗透油田连片分布,成为低渗油区。
1999年俄罗斯各油气区中难以开采的石油储量占剩余可采储量的40%以上。
低渗透储层的储量达数百亿吨,其中,渗透率低于50×10-32μm 的低渗透层储量约有150×108t ,占低渗透储量的90%以上,占俄罗斯可采储量的30%以上。
其中60%在西西伯利亚。
这些低渗透层大部分已投入开发。
目前,全俄罗斯从低渗透储集层中采出的石油占全部采出量的20%左右。
低渗透储集层中石油黏度在10mPa ·s 以下,其有效厚度多数在2~10m ,埋藏深度大多为1200~1400m ,采出程度不高。
1998年美国低渗透油气田可采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0%~15%。
据北美172个低渗透油藏统计,渗透率一般在几个毫达西到几十个毫达西。
其中,20~100×10-32μm 的油田占这些低渗透油藏总数的60%,20~1×10-32μm 的占30%,少数低于1×10-32μm ,约占5%。
2.1.2 国外低渗透油田的主要特点从国外报道的情况看,对低渗透油田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1)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
由于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经压实和后生成岩作用使储层变得十分致密,渗透率一般小于0.12μm ,少数低于0.0012μm (统计北美172个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数据)。
(2)储层孔隙度一般偏低,变化幅度大。
大部分为7%~20%,个别高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