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诗经 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1《诗经》三首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1《诗经》三首课后巩固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填空。
《诗经》(简称《诗》)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总集,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______的优秀传统。
收录诗歌跨越两.个时代:自________初年至________中叶。
收录诗歌________篇,故又称为“诗三百”。
诗句多为________。
收录了约________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精华。
《诗经》“六.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的分类,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的写作手法,合起来叫做“六义”。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________________”,“兴者,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现实主义西周初年春秋305 四言500 风雅颂赋比兴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背诵默写。
(1)氓之蚩蚩,________。
________,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________。
既见复关,________。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岂曰无衣?与子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________,与子________!岂曰无衣?与子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________,与子________!岂曰无衣?与子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________,与子________!(3)静女其姝,________。
________而不见,搔首________。
静女________,________彤管。
彤管________,________。
自牧归荑,___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___。
(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无衣》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3.《无衣》《静女》两首诗的重章复唱的形式特点。
[教学过程]一、研习《无衣》(板书)1.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回忆第一课时所概括的诗歌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教师补充解释: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让学生仔细诵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每一章的第一句用的都是反问句,每一章只有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三、四个字,第五句的三、四个字不同。
教师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板书:重章复唱(解说:设计此题除了让学生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3.提问:每章的首句运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答句中的“同袍”等起什么作用?明确:首句的反问加强语意和语气。
答句中“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
4.集体背诵课文,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5.提问:《无衣》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属于什么手法?明确:陈述铺叙,属于“赋”的表现手法。
6.《无衣》小结: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说课稿说课稿

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说课稿说课稿一、说教材: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教读课文,本单元为《诗经》到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
根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现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⑴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㈢重点:⑴理清线索,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难点:引导学生读出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我在教这一单元时,根据诗歌语言简炼、节奏鲜明、易于记诵的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㈠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㈡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㈢比较法:将课外知识与课堂内容比较阅读,延展课堂容量,发展学生思维。
三、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教案:诗经三首教材:诗经三首(《关雎》、《桃夭》、《卫风·硕人》)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及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3. 锻炼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关雎》、《桃夭》、《卫风·硕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诗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 动态理解并解读诗经中的意象;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诗经。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学习《关雎》(20分钟)a. 教师朗读《关雎》,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关雎》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3. 学习《桃夭》(20分钟)a. 教师朗读《桃夭》,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桃夭》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4. 学习《卫风·硕人》(20分钟)a. 教师朗读《卫风·硕人》,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卫风·硕人》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展示(15分钟)a.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b. 学生们展示自己对诗经的感悟和理解;c.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其他诗经的作品,并独立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以诗经为基础,编写一首自己的古诗,并进行比赛和评比。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感知古代文化的魅力。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基础字词氓.(méng)之蚩蚩匪我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尔卜尔筮.(shì)自我徂.(cú)尔咥.(xī)其笑矣及尔偕.(xié)老隰.(xí)则有泮.(pàn)静女其姝.(shū)俟.我于城隅(sì)搔首踟蹰..(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yí) 彤管有炜.(wěi) 自牧归荑.(tí)说怿女..美(yì rǔ)将.(qiāng)子无怒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渐车帷裳.(cháng)将.(j iāng)军赴汤.蹈火(tāng)循序渐.进(jiàn)衣裳.(shāng)大将.(jiàng)2.通假字于.嗟鸠兮(于,通“吁”,)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与子同泽.(泽,通“”,内衣)爱.而不见(爱,通“”隐藏)说.怿女美(说,通“悦”)自牧归.荑(归,通“馈”,赠)3.古今异义至于..顿丘(至于:古义:到达;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秋以为..期(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渐.车帷裳(渐:古义:浸湿;今义:逐步)总角之宴.(宴:古义:欢乐;今义:酒席)爱而不见..(不见:古义:不出现;今义:看不见)4.一词多义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就是)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既见复关(已经)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既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壬之秋,七月既望。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第一课计划词七首【教学目标】1.了解七个字的不同表现特点,体验优雅豪放的不同风格。
2、分析掌握含义深刻的词句。
品味词中含蓄精警,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3.理解写景、咏史和抒情的结合;看到场景中的感觉,一层一层地叙述;使用典故句和借用古今表达的功能。
4、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其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5、了解现场中“雨、雨、铃”一词的写作特点,带情感悟,尽情叙说。
6、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7.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志向和报国的爱国热情。
8、了解《扬州慢》了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重点难点】1.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和特点。
2.体验婉约词的风格,学会识别和扬弃感伤情感。
3、能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过程】虞美人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唐末代领导人李煜写的一首诗,他在宋朝的都城汴京被俘并被软禁。
春花秋月使他伤心。
他回忆起过去南唐的朝廷生活,非常悲伤。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渔在政治上是无能的,但他在历史、文学和艺术方面是无所不知的。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善于欣赏,善于理解节奏,尤其是词。
早期的词作主要反映了自己的朝廷生活,没有多少思想意义。
被俘后的词作表达了亡国之痛,以及对屈辱的监狱生活的怨恨和悲伤。
它们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清新的声音、丰满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小令,双调。
二、规划和意图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
三、等级制度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高中语文 1 (诗经)三首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疱丁巧解牛文题解读《氓》以对男子的称呼为题。
是从遭遇不幸的女子角度来叙述自己的婚姻历程的。
视角独特,感情真挚。
《无衣》是秦哀公出兵前所写的鼓舞士气的诗歌,从中可以读出其出兵的决心和战士们生死与共、同仇敌忾的豪迈之气。
《静女》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
“静女”是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文章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
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是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风”又可分为卫、X、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
“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背景纵览《卫风·氓》春秋时期,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
轻轻告诉你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
——莎士比亚《秦风·无衣》《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著名的申包胥哭师的故事: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兵,靠墙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动了,就“为之赋《无衣》”,表示出兵的决心。
这说明《无衣》一诗最晚是产生于秦哀公时代的。
而秦哀公并没有称“王”,他之前秦国更没有人称“王”。
秦国首次称王是哀公之后200多年的秦惠文王。
秦国无王之称,就不能说“王于兴师”的“王”指秦王了。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能够理解和解读《诗经三首》的意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对《诗经三首》的基本情感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 《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2. 《诗经三首》的文本分析2.1 《关雎》•通过分析《关雎》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学生可以理解古代人民对爱情的表达和思考。
2.2 《蒹葭》•通过分析《蒹葭》的意象和叙事手法,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2.3 《采葛》•通过分析《采葛》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劳动的艰辛以及对农民生活的赞美。
3. 《诗经三首》的课堂活动设计3.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表演。
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2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符合《诗经三首》风格的诗歌。
通过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3 诗歌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经》篇目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篇目的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前导导入法:通过对《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互动讨论法:在诗歌研究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诗经三首》的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创作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人教版第三册《诗经》三首教学指要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
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一、解题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岂日/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俟:(si )等待。
娈(luan ):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怿(yi ):喜爱。
“归”通“馈”,赠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
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
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
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
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
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