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个躁动不安的时代。
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革命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这种富裕社会还存在少数人的贫困,正是这种贫困使得美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虽然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创伤依然存在,西方世界陷入冷战状态,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势不两立,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变化,普通劳动人民开始崛起,民主意识越发强烈,黑人和妇女的主权意识逐渐觉醒。
黑人民权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民运动的主体,也是它的先导,一度达到高潮。
妇女解放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
黑人运动和妇女解放運动的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的升级,使得整个美国社会陷入泥潭,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社会背景。
迷惘的人们精神信仰崩溃,价值观坍塌,似乎失去了方向,开始思考人类文明的前途。
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找不到信仰的出路,他们不再相信权威,主张追求自我,企图用另类方式寻找情感和心理宣泄口,反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文化背景。
从这些情况来看,反英雄形象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反英雄形象的历史及其嬗变“反英雄(anti-hero)”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小说、戏剧或电影里的一种角色类型,他们兼具反派人物的缺点和英雄人物的气质。
“反英雄”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术语,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英雄主义的一种消解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新建构。
《朗曼20 世纪文学指南》(1981 年版)对反英雄的概念做了简要解释:反英雄否定行为的准则或先前被视为文明社会基础的社交行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小说的主人公逐渐从最初的伟人英雄和王子公爵演变成普通人。
早期的反英雄人物是指一些有理想有上进心的普通人,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的男主人公。
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深陷泥潭,国内反战
运动高涨,经济危机不断,加上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衰退,国家形象受到影响。
2.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开
始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外交上出现了离心倾向。
3.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误。
美国的外交政策失误,特别是越南战争,
削弱了美国的软硬实力,进一步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学者:五十年代的基调是顺从一致,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反叛与抵制权威。
评论家欧文豪在其《大众社会与后现代派小说》中精辟总结出战后是“大萧条时期焦虑的结束,焦虑时代的开始。
”
60年代: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年轻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印第安人的保留传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运动。
60年代的主导情绪:疏离感及与官方的敌对情绪
新自由主义是在30年代左派瓦解后演化出的一种立场,核心人物聚集在纽约学术界,他们不再信仰苏联与共产主义,但仍致力于社会改革,不再贬损美国文化而鄙夷其大众化的趋势。
存在主义:人有绝对的自由。
】,但要对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责,既自由又负责的状况导致巨大的焦虑,因为在进行选择时无理性标准可依。
同时人们都知道终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就是虚无与恐惧绝望。
表现自我思考与分析,不在意社会行动。
疏离感不再是现代人的通病,而成为超越群众顺从心理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荒谬性无需也无法克服,而要以各种方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李明滨北大出版社
60年代时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主要倾向的一种手法
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价值观-相信崇拜权威
6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金钱主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加深,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的混乱。
犹太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美国评论界最重要的两大文学中心:一是以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为首的南方文学,另一个则是一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JD塞林格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的犹太文学。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
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与这些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登上60年代美国政治舞台的,是一波采取不同于街头巷战、但同样表达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的运动,这就是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hippies,特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社会中的青年群体。
他们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嬉皮士的:“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
其特征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致幻的麻醉剂或大麻。
”嬉皮士生活的四个主要元素——奇装异服、毒品、摇滚乐、群居——体现了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反叛,不满。
总的来说,嬉皮士作为一场文化反叛,它针对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嬉皮士们在60年代所努力争取的和平,友爱和自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失败,相反却是逐渐地深入人心。
“嬉皮士”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举起了反主流的大旗。
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暴力革命的风潮由此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美国却出现了相对平和的嬉皮士运动,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爱”。
Hip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的髋部,后来有人用这个词描述吸鸦片者,因为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
在“垮掉派”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或者那些最有魅力的人。
Hip后面加上后缀“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也可翻译成“业余垮掉派”。
从这个词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嬉皮士们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来自纽约的“垮掉派”诗人。
不同的是,加利福尼亚和煦的阳光让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1967年的美国出现了只有中国“文革”“大串联”时才能看到的景象。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学者:五十年代的基调是顺从一致,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反叛与抵制权威。
评论家欧文豪在其《大众社会与后现代派小说》中精辟总结出战后是“大萧条时期焦虑的结束,焦虑时代的开始。
”
60年代: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年轻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印第安人的保留传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运动。
60年代的主导情绪:疏离感及与官方的敌对情绪
新自由主义是在30年代左派瓦解后演化出的一种立场,核心人物聚集在纽约学术界,他们不再信仰苏联与共产主义,但仍致力于社会改革,不再贬损美国文化而鄙夷其大众化的趋势。
存在主义:人有绝对的自由。
】,但要对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责,既自由又负责的状况导致巨大的焦虑,因为在进行选择时无理性标准可依。
同时人们都知道终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就是虚无与恐惧绝望。
表现自我思考与分析,不在意社会行动。
疏离感不再是现代人的通病,而成为超越群众顺从心理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荒谬性无需也无法克服,而要以各种方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李明滨北大出版社
60年代时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主要倾向的一种手法
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价值观-相信崇拜权威
6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金钱主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加深,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的混乱。
犹太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美国评论界最重要的两大文学中心:一是以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为首的南方文学,另一个则是一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JD塞林格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的犹太文学。
美国文化革命与1960年代的社会变革

美国文化革命与1960年代的社会变革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被誉为"美国文化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黄金年代。
在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
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对全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文化革命。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文化风气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质疑,年轻一代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各种新的音乐、电影、文学艺术涌现而出,不仅影响了美国国内,也深深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音乐文化是文化革命的重要一环。
60年代,摇滚乐和嬉皮文化兴起,成为当时年轻人的代表。
比如,披头士乐队的音乐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他们的音乐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规范的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此外,摇滚音乐和嬉皮文化还成为了和平运动和反战运动的象征,鼓舞了大量的反战示威活动。
电影也是文化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60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从传统的商业片转向更加自由、开放的创作方式。
导演们开始探索更深入的主题,讲述关于种族、性别和战争等社会问题的故事。
60年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和电影,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马丁·斯科塞斯的《的值得一看的生活》。
这些电影不仅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的变化。
与文化革命密不可分的是社会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迎来了一波重要的社会运动,其中最突出的包括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力图打破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和公正。
马丁·路德·金恩和他领导的运动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争取种族平等的权益,通过抵制、示威等方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最终,这场运动达到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如《民权法案》的颁布,废除种族隔离等。
这场运动不仅在美国内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权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

1.减税原因。(1)克林顿时期的“三高”(高增长率、高利润率、高生产率)和“三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信心下降、制造业萎缩、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率下降。美国经济增长乏力。(2)经济理念发生重要转变。小布什政府的经济理念是,宏观经济政策由强调适当政府干预向更多强调自由竞争转变。美国经济的基础是企业,要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相应削减公共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美国需要的是小政府和大市场。小布什的这一经济理念在税收政策上体现的淋漓尽致。(3)税制存在弊端。一是边际税率过高,抑制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私人储蓄和投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二是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因素。例如,美国原税制存在对婚姻的惩罚性征税因素,已婚夫妇联合申报往往适用比较高的税率,比单身要多缴税。三是若干减免、扣除及其他优惠规定使税收制度复杂化,既提高了征管成本,又给纳税人偷逃税以可乘之机。
里根政府减税政策
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期间大规模减税可以说是其政绩的一大亮点。下面简单回顾里根政府减税的背景及重大措施。
1.减税原因。(1)当时美国国内经济“滞胀”。生产长时间大幅下降,生产率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对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经济政策理论背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却解不了“经济滞胀”的结。此时,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认为:只有解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使用效率等“总供给”问题,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活力。减税是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和劳动的有效工具,它使经济中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增加,从而增加总供给。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实行以减税为主要手段的“供给管理政策”,以最终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3)当时美国税制本身也是剪不断,理还乱。主要表现:一是税率过高严重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还导致了公开欺骗活动和“地下经济”的猖獗。二是税收优惠繁多,造成纳税负担不均衡,并且阻碍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通货膨胀影响税制公平。四是税制复杂加大征管难度,而本身又漏洞百出,因此不断刺激人们逃税避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Beatles helped shape the culture, politics and fashion of the Sixties, as well as the music of those that followed them.
Drug Use : first widespread and socially accepted
The expansion of military in Vietnam fueled the antiwar movement at home.
Many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like the burning of draft cards(征兵证).
Other people saw the counterculture as self-indulgent, rebellious, unpatriotic, and destructive of America's moral order.
Dr. Martin Luther King delivered his now infamous “I have a dream” speech out side the Lincoln Memorial in 1963. He recognized that civil rights movement neede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John F. Kennedy symbolized a new beginning for a new generation.
People’s Opinion
To some Americans, counterculture reflected American ideals of free speech, equality, and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1960s oI. Politics -- social movements
1950s ,the new affluence and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Women& Blacks & Minorities
A group of artists- The Beats ( the 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 代)
The Beats: Jack Kerouac & On the Road
Allen Ginsberg & Howl
Music & literature: offered fresh and candid perspectives of American society
Inspired the Young to seek out views different
The Free Speech Movement was a student protest took place during the 1964–1965 academic year on the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In protests students insisted that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lift the ban of oncampu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acknowledge the students' right to free speech and academic freedom.
(LSD/acid 迷幻and marijuana 大
麻
Acid Test 兴奋剂实验
Ken Kesey 肯`克西(“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 人院) & “Merry Pranksters”
The crimes had shocked the nation and symbolized the darkest elements of the counter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