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遍览典籍。

他20岁开始游历各地,中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35岁遵父遗嘱出任太史令(史官),开始潜心述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李陵北击匈奴,不久却传来其降敌的消息,武帝大怒。

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求情。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传闻李陵助匈奴练兵,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宫刑。

宫刑是对人的奇耻大辱,遭受宫刑的人在当时被认为是家族的污点,受到亲友的鄙视。

绝望的司马迁一度想到了死,但他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于是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就了巨著《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完成。

翌年,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这为《史记》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司马迁的主观努力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游历,二十壮游之旅踏遍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奉使西征之旅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为撰写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材料;泰山封禅之旅见证了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有很多帮助。

父亲司马谈,老师董仲舒、孔安国,孔子所著的《春秋》都对司马迁著书起了重大影响。

父亲司马谈坚定了司马迁著史的决心。

他临终前流泪嘱咐后事,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太史,承继历史的使命。

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父亲要好好守着这个神圣的事业。

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教给了司马迁著史的有效方法。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氏对司马迁的影响有:反对暴政、尊王攘夷以及把崇让、尚耻作为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代孙,古文经学创始人。

他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他注重利用古文典籍撰述历史。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关于其生卒年,学界颇多争论,现取较为可信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典籍。

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

他起初任职郎中。

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抚少数民族。

翌年父丧,立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

两年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专心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

在秦汉时期的夏阳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18里的高门原。

司马迁少年时在这里读书、耕牧。

在他死后四个多世纪的西晋永嘉年间,后人才于此地建立纪念祠及祭祀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夏阳之西北,即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跨越黄河两岸的一道天然门户。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游历,(一)二十壮游之旅,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奉使西征之旅,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县制度。

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三)泰山封禅之旅,司马迁从公元前11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其中泰山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

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三万强敌围困,李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

武帝大怒,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并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汉朝。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因此陷入耻辱与痛苦的深渊。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西汉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一)司马迁的游学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史官,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又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20岁时,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

司马迁的这次全国性的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

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7岁时,司马迁结束了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入朝担任郎中。

(二)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10 岁开始读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人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同年,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

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与史记优质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优质课件

司马迁的历史观在当代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
司马迁的历史观在当代有很多应用,首先它被广泛应 用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领域,为历史学家和学者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其次它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化 传承和创新领域,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和 启示。
价值
司马迁的历史观具有极高的价值,首先它为我们提供 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瑰宝——《史记》,为我们 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其 次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智慧和经验,指导我们 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最后它为 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推动我们 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06
总结与思考
对司马迁与《史记》的总结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 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线,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 的中国历史画卷。
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对史料的收集、考证和整理有着极高的要 求,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司马迁历史观的思考与评价
司马迁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儒家 色彩,他认为历史的变迁与社会 道德、伦理密切相关,强调了人
的作用和价值。
司马迁重视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 系统性,他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 前因后果,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
必然性。
司马迁的历史观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
他经历了汉武帝时期,一生为官,多次出使,最终因直言极谏而遭宫刑,完成了 史学巨著《史记》。
司马迁的背景与时代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的 时代。
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史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 司马迁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模块三:国学经典3- 4司马迁与史记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兆琦教授是著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被誉为“中国《史记》研究大家”。

几十年来,曾先后出版《史记通论》、《史记题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选注汇评》、《史记评议赏析》、《史记博议》、《中国传记艺术》、《中国传记文学史》、《汉代散文史》、《史记题评》等二十余部专著。

其中2005年出版的9卷本《史记笺证》,是韩教授受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嘱托,穷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史记》研究巨著。

全书500余万字,是《史记》原文的10倍多,该书一经出版即轰动国内外《史记》研究界,为《史记》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同时也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韩教授同时还主编过《史国文学史》、《唐诗选注汇评》等著作,在台湾出版的还有《史记新译读本》、《史记博议》等。

主要内容一、司马迁与《史记》的基本情况1.司马迁的时代、家世司马迁的时代:司马迁出生生活于汉武帝时代,在世五十余年。

司马迁的家世:祖辈出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管理家。

司马错帮秦灭巴蜀,司马靳帮助秦国名将白起氏打败赵国的赵括,活埋赵国军队降兵四十万。

其父司马坛是著名的史学家,在学术方面尤其是对黄老思想的研究方面特突出。

家世对司马迁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对司马迁写成百科全书式的《史记》形成奠基氏作用。

2.《史记》其书的学术定位(1)《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是纪传体的史书,自秦始皇开始至汉武帝结束的以人为中心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传记式史书。

(2)《史记》是古代最杰出的文学著作之一司马迁是我国写人文学的开创者。

《史记》被两千年来公认为古代散文的典范,而且其写人成就具有超前的成熟,对我国后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一位评论家称:“我国古代的写人艺术优良的高峰,一个是史记,一个是《红楼梦》。

”(3)《史记》具有古代百科全书的意义司马迁是对先秦的各行各业、各门学问都进行了研究、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归纳。

史记是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是我国研究古代任何一门学术的门径、是一个台阶,因而我们研究学问由此入手则可事半功倍。

3.《史记》在今天的进步意义(1)《史记》进步的民族观:《史记》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都归为黄帝的子孙,是兄弟,包含北方的匈奴和南越,这一思想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在《史记》中全面表述出来。

司马迁既是倡导这种认识,也是实践这种立场的。

他鲜明的站在各民族一边,维护民族平等友好,谴责汉武帝对外战争。

这一立场、思想为今天人民欢迎接受。

(2)《史记》进步的经济思想:第一,司马迁认为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是人的本性。

第二,司马迁认为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决定一国强大的是经济,不想儒家所说能够实行仁义就行了。

第三,主张工、农、商、虞(打猎,开发)并重,反对片面的“重本抑末”,但未得到汉武帝重视。

他在《推准书》里对汉武帝推行的催垮私人工商业的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被压制了两千年,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才发现他的思想的进步。

孔子之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均受到厚待,因为子贡的缘故,因子贡经商富甲天下。

(3)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尤其对汉景帝(司马迁认为他制定政策和为人处世很阴毒)和汉武帝的为人及所推行的各种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司马迁也因此被处以极刑:宫刑。

(4)《史记》歌颂、赞扬了一种积极而又奋发有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史记》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一般都有积极上进,勇于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都想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特点。

这些人也可能是为了某种道德观念,或是为了个人的某种利益或扬名,对此我们不必过多追究,关键是看他们客观实践的效果。

《史记》歌颂了很多为正义、为崇高目标献身的人。

《史记》一方面歌颂重于泰山的死,一方面又否定轻于鸿毛的死,他赞扬留下生命忍辱奋斗的干一番事业。

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与刘邦3.楚汉战争,司马迁写出了刘邦胜利之必然,但感情在项羽一方。

刘邦三个月收复汉中,发展到大军五十多万,骄傲自满,在彭阳被项羽三万骑兵战败。

充分尊重和使用韩、张二人,收复彭越在项羽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分化项羽的大将青部。

在形阳一带拉锯战持续两年多,两年以后形势变化。

(1)司马迁如实地写出了刘邦胜利的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韩信、张良等军事家、谋略家的杰出作用。

其二,萧何、陈平、郦食其、随何等在进行根据地建设,在对敌展开政治攻势方面所进行的卓越的工作。

而项羽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刘邦扩大统一战线、孤立项羽,如陈平收买项羽身边的大将,刘邦给陈平充足的财宝让其做策反工作。

其三,刘邦的审时度势,顺应民心,以及他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意见、从谏如流的思想人格魅力。

(2)司马迁的感情在项羽一方司马迁如何写刘邦?其一,刘邦在生活上、性格上的一些黑暗;其二,在战场上的惨败,怯懦自私。

其三,刘邦撕条约,背信弃义,言而无信。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其一,项羽致命的弱点是残暴,但司马迁一带而过;其二,突出了项羽人格的厚道、诚实其三,突出描写了项羽在战场上的非凡勇敢其四,项羽在该下被韩信打败后饮酒作歌、东城之战、乌江自刎,写的慷慨悲壮、豪气动人。

韩信三十万人将项羽的十万人马装进口袋,最后达到近留下二十八个人,项羽又几次发起突围,冲到乌江后,项羽听到四面楚歌,疑为楚地全被刘邦占领,于是拔剑自刎。

三、司马迁笔下的韩信与萧何、张良(一)韩信1.韩信被萧何推荐为大将韩信:幼年贫寒,钓鱼,讨饭,遇到一个洗衣妇女给予衣食后厚报。

遇到一个流氓让其在跨下钻过去,韩信的忍耐大度,后又任用这个流氓为官员,说明韩信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韩信起初投奔项梁和项羽,韩信给项羽当侍卫(郎中,护卫),却始终未受重用。

鸿门宴后,韩信投归刘邦,仍不被刘邦重视。

韩信受夏候婴推荐与萧何交谈,萧何特别赏识韩信,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始终不听。

韩信一见如此干脆又走了。

萧何一听说韩信跑了,于是顾不得向刘邦报告,就自己亲自骑马去追,并想极力推荐韩信当大将军。

《淮阴侯列传》对此事有精彩的描述。

2.韩信的拜将演说刘邦封韩信为大将的仪式举行过后,刘邦将韩信请到上座,迫不及待地问韩信:“萧丞相多次向我介绍将军的奇才,我想请将军教导我今后打天下的路子应该怎么走?”韩信分析道:项羽目前的势力虽大,但由于他不得人心,所以很快会由强边弱;关中地区他派了三个秦将为王,但由于刘邦在那里的群众基础好,三个秦将让关中的老百姓痛恨,所以你一篇檄文发过去,关中就可以兵不见血刃的夺回;你这里眼前的势力尽管有些弱,但你的将士是仁义之师,今后的形势定会是天下无敌。

古人对韩信这段拜将演说评价很高:明代董份说:“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唐顺之说:“孔明之初见昭烈(刘备)论三国,亦不能过。

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王世贞说:“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刘秀)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劵而责之,又若合劵焉!噫,可谓才也已矣!”3.韩信主要军事才干《淮阴侯列传》写了破魏、破赵、破齐,《高祖本纪》中写了垓下破项羽,写出了韩信的军事天才。

韩信是我国古代少有其比的军事家,对中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受到历代好评。

明代茅坤的《史记钞》说:“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

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韩信所主导的战争都是非常规性的,常人所想象不到的,战略与战术都出神入化。

4.韩信的鸟尽弓藏,被刘邦、吕后杀害韩信的故事主要是见于《史记》的《淮阴侯列传》,表达了司马迁对韩信的同情。

第一,每打一个胜仗刘邦给收掉军队让其重新组新兵;第二,项羽两个大臣到韩信处当说客,说你打败项羽刘邦就收拾你了;第三,刘邦因听说韩信要造反,听了陈平的意见,抓起了韩信,又放出,但降职并软禁韩信;后来趁刘邦外出,吕后把韩信给杀了,杀之前韩信真后悔了,说最终死在老娘们孩子手里。

《淮阴侯列传》的主题有两方面,一是写韩信浴血奋战,为刘邦平定诸国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写刘邦对韩信的种种控制与防范。

在韩信率军东征的整个过程中,头上总有一支大黑手在盘旋着,先是不断地抓走韩信的军队,待韩信最终破杀项羽后,大黑手便把韩信也抓起来了。

5.韩信有其取死之道其一,韩信灭齐后,是他先自立为齐王,先斩后奏,这一点在《项羽本纪》里有明确交待。

其二,在垓下灭项羽之前还有一次固陵之战,由于韩信、彭越不按规定出兵,致使刘邦又被项羽打败;等张良劝刘邦预先为韩信、彭越划分出地盘后,韩信等这才率兵合围项羽于垓下。

由于韩信、彭越的这种行为,使项羽最后被灭的事件后延了三个月。

此事载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而《淮阴侯列传》只字未提。

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对韩信的回护。

其三,韩信傲慢自大,不仅瞧不起樊哙诸将,而且在军事方面也不把刘邦看在眼里。

(二)萧何四、《史记》在史料学方面的贡献与其叙事中的疏漏1.很重要的事件在《史记》里面说的。

(1)几个重要人物屈原:贾伊到了湖南才听说屈原,在洛阳听不到。

淮南王刘安,读过屈原书。

汉文帝之前没有人提屈原。

在贾伊和淮南王的基础上司马迁写了屈原。

战国时期,中原不知其名。

自司马迁是中原皆知。

孙武:首先冒出这个人是在史记,孙武与武子绪去打楚国。

孙武是吴国军事家、练女兵等出自《史记》。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要懂政治的。

有人提出孙武不一定是个军事家,但很熟悉军事,读书很多。

孙斌没问题,武起没问题。

司马迁第一次将孙武跟战争、吴王、武子绪联系起来。

范蠡(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这个人。

越王的一般将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粤语下才大讲特讲。

战国中期人物,是黄老的标本人物出现。

范蠡在越王灭吴后告老云游天下了。

但在《史记》里说的详细,说到了齐国做到宰相,又改名换姓后经商,一方面赚钱升官,一方面又认为人不可过于出名。

后来又带西施出走。

到底有否此人说不准。

蔺相如毛遂(2)孟轲孟子在宣传、继承孔子思想方面做出了贡献,有辩才。

荀子为儒家学派,对孟子批驳各派对孟子看得较低。

司马迁对孟子评价极高,但又对孟子没有详细叙述,汉朝孟子地位亦不高。

西汉后期杨雄比较高评孟子。

到韩愈则推崇孟子,到宋代把孟子的书当作考试内容之一,从此孟子地位大增。

总之孟子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有关。

以上这些人如果没有司马迁还不知能否被人们知道。

2.《实际》叙事中的疏漏与诈误班固说:“采经摭传,分散文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语”,这话是有事实根据的。

(1)苏秦、张仪之活动年代《史记》叙苏秦、张仪为同时代人,为同门师兄弟;且说苏秦出道在前,张仪出道在后。

如《张仪列传》叙此事曰:“张仪者,魏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