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及发展

合集下载

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症状及治疗peresanz/Shutterstock)在第一次约会或面试这样的情况下感到不安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但是,当这种紧张感升级为极度不适、恐惧或对正常社会交往的恐惧时,就会导致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PA),社交焦虑障碍包括在社交或表现情况下感到尴尬或被看不起的严重焦虑和不适。

引发社交焦虑的典型情况是使用公共洗手间,与陌生人互动和公开演讲。

“KDSPE”“KDSPs”社交焦虑会使人感到衰弱,以至于干扰了一个人的日常工作能力,参加社交聚会,甚至工作,据美国的焦虑和抑郁协会说。

(ADAA)这种疾病常与害羞混淆,但并非所有害羞的人都有社交恐惧症。

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2011年对1万多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青少年被认为害羞,在这个数字中,只有12%的人符合社交焦虑的标准。

据NIMH所说,社交焦虑症患者的“KDSPE”症状在社交环境中是高度担忧的,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神经偶尔更为严重。

“KDSPE”“KDSP”通常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

尼姆说,他担心被别人严厉审判,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种感觉,当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每个人都在看着他们。

根据梅奥诊所的说法,他们通常害怕表现得像傻瓜一样,并强烈害怕让自己难堪。

症状可能是身体上的,如出汗、发抖、精神错乱、肌肉紧张或心率加快。

脸红或脸红是这种疾病的另一种生理表现。

患者可能会感到晕眩或胃部高度不适。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说法,有些症状可能在事件发生前几周或几个月出现,并通过简单地考虑即将到来的社会状况而出现。

社交恐惧症严重抑制了一个人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

为了应对,很多人会完全避免社交场合,或者严格限制自己的活动。

如果他们真的参加了一个社交聚会,他们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他们很少单独参加活动,需要带一个他们认识的人去寻求安全。

“KDSPE”导致“KDSPs”不同于其他焦虑症,人们对社交焦虑症的病因知之甚少。

焦虑症和人格特质不同人格类型对焦虑症的易感性

焦虑症和人格特质不同人格类型对焦虑症的易感性

焦虑症和人格特质不同人格类型对焦虑症的易感性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人们对焦虑症的易感性存在差异,这往往与人格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不同人格类型对焦虑症易感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一心理疾病。

一、人格类型对焦虑症的易感性的影响1. 外向型人格外向型人格的人善于社交,性格开朗,乐观向上。

他们通常与周围的人保持密切联系,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相对较少出现焦虑症。

外向型人格更倾向于积极面对压力和困难,他们习惯将问题分享和沟通,从而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2. 内向型人格内向型人格的人相对内向,宁静,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思考问题。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焦虑症。

由于内向型人格的人倾向于内化情绪,较少与他人沟通,可能更难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增加了焦虑症的易感性。

3. 精神质人格精神质人格的人通常情绪较为稳定,乐观向上。

他们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不会过于纠结,能够比较快速地从不良情绪中恢复过来。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相对不易患上焦虑症,因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强。

4. 神经质人格神经质人格的人情绪容易波动,比较敏感。

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过于敏感,容易陷入焦虑中。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相对易患焦虑症,因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对压力和困难的适应能力较低。

二、如何降低焦虑症的易感性尽管人格类型对焦虑症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个体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降低焦虑症的易感性。

1. 培养积极心态一个积极的心态对于降低焦虑症的易感性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乐观向上的思维方式,积极寻找和发展个体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降低焦虑症的易感性。

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以及抵抗焦虑症的能力至关重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持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都能帮助个体保持稳定的心态,降低焦虑症的易感性。

3. 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面对压力和困难,个体可以学习一些有效的应对技巧,例如积极寻求社会支持,降低对压力的自我要求,寻找放松的方式等。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中,人格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格形成和变化的模式和机制。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人格发展理论之一,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冲突和解决方式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道期和生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特定心理冲突和解决机制相关。

二、人格发展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潜力。

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渐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巴特勒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发展任务和关键问题,个体需要通过适应和成长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个体通过积极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以上三种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格发展的机制和过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冲突的解决方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关注个体自我和他人认同的实现,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思维和知识构建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困惑和冲突。

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

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

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同的个体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之一就是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问题易感性的影响,并提供一些预防和管理这些问题的建议。

导言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体的人格类型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和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行为模式,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内向型、外向型、神经质型等。

这些不同的人格类型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易感性。

一、内向型人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内向型人格的人通常喜欢独处,并更倾向于内省和思考。

虽然他们在自我反省、学习和创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内向型人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也相对较高。

由于他们常常内心压抑情绪、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容易陷入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这种情况下,一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他们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二、外向型人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与内向型人格相比,外向型人格通常更善于社交和表达情感。

他们乐观积极,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但也存在一些易感性。

外向型人格通常对外界评价和社交关系很敏感,对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有着强烈的需求。

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否定时,易感受到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卑和焦虑情绪,从而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神经质型人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神经质型人格的人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易怒和敏感。

他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往往比较强烈,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和消极情绪的循环。

这种情况下,神经质型人格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较高。

他们更容易受到压力和焦虑的困扰,同时还可能导致失眠和其他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

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无论个体的人格类型如何,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通用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1. 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资源共享,减轻心理压力。

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咨询报告

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咨询报告

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咨询报告作者:李忠伟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02期〔摘要〕以一例社交焦虑的初中生为对象,依据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对其回避、情绪驱动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暴露与替代行为结合认知技术的干预策略,开展为期11周14次的咨询。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其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测评和干预。

11周结束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来访者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均有明显下降,回避行为明显减少,情绪驱动被大量替代,社会功能恢复正常。

这说明,社交焦虑的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能有效指导个案概念化的建构和咨询实践。

〔关键词〕社交焦虑;个案概念化;认知行为疗法(CBT);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41-05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患有一般的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对大部分或所有的社交场合都感到害怕,当个体处在被他人关注的社交或工作场合,会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同时伴有脸红、出汗、颤栗、恶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行为且伴随痛苦体验。

同时,社交焦虑个体特别害怕外界对自身的负性评价。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整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对社交焦虑(SAD)的心理病理机制所做出的解释,是目前干预青少年SAD非常安全有效的疗法。

SAD认知理论认为,正常人对于一定的场所或环境也会有担心害怕,这种心理大多能自行消除,不会引起不良的行为;而SAD患者持续地体验这种恐惧,他们将注意转到自身,用自身内部的信息来推断他人对自己的认知,自我关注与知觉社会情境的危险性这两个环节之间构成了恶性循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会采取一些回避行为。

进一步来看,个体的这种负性解释与其更深层次的不合理信念有关。

社交焦虑症的名词解释

社交焦虑症的名词解释

社交焦虑症的名词解释社交焦虑症,又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它使得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安、紧张和自卑,对于与人交谈、交流、以及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极度困难和抵触。

这种心理状况不仅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重大影响,还可能导致社交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

社交焦虑症的症状可以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患者在面对人群时常常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咽喉干燥、面红耳赤、手汗等。

这些症状往往反映了患者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其次,患者对于社交场合和交谈往往感到非常不自在,害怕自己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而被他人嘲笑或评价。

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心自己的形象、声音、话题选择等,试图通过控制自己的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不仅如此,社交焦虑症患者经常对自己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自我怀疑。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有趣,从而导致其自尊心受到打击。

社交焦虑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个人的性格、社会经历和环境因素有关。

性格上,患者通常具有内向、敏感、紧张和自我意识过强等特点。

而在社会经历方面,负面的社交经验如受过欺凌、被拒绝或是经历过尴尬的场面等,可能导致个体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此外,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也可能对社交焦虑症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高度重视责任感和社交期望的家庭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症。

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帮助等。

心理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以及暴露疗法,帮助患者逐渐面对并克服社交场合的恐惧。

此外,药物治疗可以辅助心理治疗,例如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心情状态。

另外,患者可以采取一些自我帮助的措施,如参加支持小组、学习放松技巧、培养爱好等,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然而,社交焦虑症并非不可治愈,个体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慢慢克服焦虑和恐惧。

焦虑理论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高中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高中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高中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面临着社交焦虑的困扰。

本文将对高中生社交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 自我意识过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了更多的关注。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表现会不会被他人嘲笑或否定,从而导致社交焦虑。

2. 缺乏自信心:高中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产生怀疑,缺乏自信心。

他们担心自己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害怕被拒绝或被孤立,因此回避社交场合。

3. 过度关注他人评价:高中生往往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度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他们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他人挑剔,从而导致社交焦虑。

4. 缺乏社交技巧:有些高中生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技巧,不懂得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和焦虑。

二、解决方法1. 提高自我意识:高中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不要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

他们应该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2. 培养自信心:高中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

他们可以参加社团、参与志愿者活动或参加一些培训课程,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 改变关注点:高中生应该将注意力从他人的评价转移到自己的内心感受上。

他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不要过度担心他人的看法。

4. 学习社交技巧:高中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沟通技巧培训或向老师、家长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学习一些社交技巧。

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主动与他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5. 寻求支持:高中生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和焦虑,获得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技能培训班或社交焦虑康复小组,与有相同困扰的人交流和分享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研 究 ・ 理
界压力的共同作用 。该模型提出后受到 了很多学 2 0 ) 0 1。 者 的关注 ,并 尝试着用来解释其他精神疾病 的形
而在 以上 的研 究 中 ,对 于社 交焦 虑 背后 的人 成 过 程 ,随 着 相 关 理 论研 究 的 不 断 开 展 和 深 入 , 格 特征 的探 讨较 少 ,社交 焦 虑 易感人 格 是指 个 体
d t i 。上世纪末 ,学者们针对精神病患者的 aes 对人 际处 境 的紧张 与 害怕 ,当社交 焦 虑 的个体 感 (ihs)
素 ,以此 来 觉 自己暴露 在陌 生人 面前 ,会表 现 出明显 的焦虑 , 发病 机理 ,提 出 了 “ 质 一压 力 模 型 ” 会担 心 自己 的言行 会使 自己难堪 。 说 明精神 病 的形 成 主要 源 于个 体 的人格 特 征 和外
学研究 中主要关注其心理因素1 2 ] 。
于社交焦虑认知模型结构 的构建 ,而忽视 了对易 感个体 内部人格结构 的探索 ,在该问题上的探究 将有助于我们对社交焦虑易感个体更好 的筛查和 发现 ,从而有利于实际社交焦虑预防工作的展开,
2 研 究 意 义 .
在 近代 心 理 学 的历 史 中 ,针 对社 交 焦 虑 的 产 并且在人才的选拔 以及个性培养等实践活动也会 生原因,研究者们提出了大量 的关于社交焦虑的 有着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
本文得到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 目 ( 批准号 S IE 0 )经费资助 C O 1 I
作者简介 :江瑞辰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 ,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1 2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 期 2 1 年第 7 7 3 6 02 期 总第 7 1 8页
1 ] ,如果在早期阶段不进行及时 误 估计 ( “ 如 如果 犯错 误 了 ,别 人会 不会 与 我交 到青春期明显增多f
往 ” ,以及 对 自己 的否定 性评 价 ( “ ) 如 我觉 得 自 的矫 正 或者 治疗 ,会对 个 体 以后 的生 活 、学 习和 己很差 劲 ”。 ) 或多 种人 际交往情 境 中会 有 强烈 的忧 虑 、紧张 不 安或 恐惧 的情绪 反应 以及 回避行 为 ( 晓薇 , 郭
96 K sa i 对 自己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 “ 如 与人交往时我 U, 1 9 )。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发 现 ( ah n JH, racaH,19) 90 ,社交 焦 虑 的发 生率 从儿 童期 不 可 以出 现错误 ” ,对 他人 评 价 的过 度关 注 和错 Ovshl )
依 恋、社 交焦虑 易感 人格和 社 交焦虑 的连续性 关 系等方 面展 开论 述 ,为社 交易感人 格 的模 型
建构提 供借 鉴和理论 依据 。 关键 词 :社 交 焦虑 人格 易感性 依 恋 展 望
综 合 以上 观 点 ,可 以认 为 社 交 焦 虑 指 的 是 :
1概 念界 定 .
在对社交焦虑患者本身的人格调查中也发现 ,
如 霍 尼就 认 为人 际焦 虑 源于 于童 年 期 的不 安 全 感 患者患病往往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学者们发现 , 以及被 忽视 感口 为和学 习理论 认 为社交 焦 虑是 社交焦虑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 5 . 6 . ;行 9 —7 %,其 0 8 通 过 经典 条 件反 射 而 产生 的 ,而对 于 焦 虑为 何 长 中 与 回 避 型 人 格 障 碍 的共 病 率 为 4.%一00 7O 6 . %
模型中 “ 素质 ”一词逐渐被 “ 易感性 ”所代 替 , 在 与外 界 压力 交 互 作用 的过程 中 ,使 得个 体 更 易 其实质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 “ 易感性 ”不仅包括 于 患社 交焦 虑症 或 者焦 虑情 绪 持续 增 长 的稳 定 的 个体的遗传素质和生理特性 ,还包括认知、人格 、 人格倾 向性 。从 目前研究来看 ,对于社交焦虑的 应对方式等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 ,而在心理 原 因 的探究 ,人 们往 往关 注 于表层 的认 知 ,注重
12易 感性 。
工 作 等 带 来 严 重 不 良影 响
( ow r J Wod ad L,
egs M,20 ) o 01。 国内学者郭晓薇将社交焦虑定义为在某一种 FrusnD
20) 00 ;李波 ( 李波 , 0 3 2 0)等认为社交焦虑是指
易感性
(unr it 也 可 以 称 为 素 质 vlea ly b i)
11社 交焦虑 .
个体在社交情境 中对 自己持负面评价 ,过度关注
别人 对 自身 的看法 ,从 而 体验 到 的一 种 紧 张和 不
适感 ,并且常常伴 随社交 回避行为。美 国一项调
在 对 社交 焦 虑 的概念 界 定 问题 上 ,国外学 者 查 研究 显 示 :在 已发 现 的威 胁人 类 的 种种 心理 健 Bc ek和 E r (95 提 出了社 交恐惧 图式 理论 , 康 问题 中,社交焦虑仅次于抑郁和过度饮酒之后 me 18) y Mae ,Et W,Wice W o thnH t 他们认 为焦 虑个体 存在着 三种不 正常 的核心信 念 : 排 在第 三 位 ( ge J a nW
理论 ,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
知 理论 。古典 精 神分 析 理论 主要 强 调根 源 于 压 抑 在潜 意 识 内 的某些 本 能 欲望 、意 念 、情 感 、矛盾
3相 关 研 究 .
31社 交焦 虑的主 要 易感人格 因素 .
情绪与精神创伤等因素 ,新精神分析理论则认 为 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焦虑产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 学 第 2 卷 7总第 16 3期2 1 年第 7 02 期 总第 70 8 页
社交焦虑 的人格易感性 :概念 、理论及发展
江瑞辰
摘 要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其特征表现为对人际情境的过分担心与紧张, 目 前对于社 交焦虑 的人格 影响 因素研 究较 少 ,本 文 围绕社 交 焦虑 的概念 、社 交 焦虑 相关人 格特征 ,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