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合集下载

地幔柱2

地幔柱2

地幔热柱-热点-大陆裂谷-大洋扩张演化系列
地 幔 柱 成 因 是 三 联 点 隆 起 裂 谷 的 形 成 和 演 化 简 图
-
3、热点与板块活动的参照关系 在板块构造研究盛行的年代,热点和地幔柱曾经被作为板 块运动和方向的参照系而受到特别重视。 以热点为参照系是测量真极移TPW(true polar wander)的重 要方法之一,其前提就是假定热点是固定不动的,因而可以作 为独立的参照系。 对南海无震脊和洋岛的几何学与地质年代研究表明 (Duncan,1981),热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位置的 说法可以得到很好的证实。以印度板块为例,印度板块处于大 西洋扩张脊和印度洋扩张脊之间,并发育一系列热点,其中相 当一部分还是“活动”的热点,它们记录了南大西洋打开的整 个历史过程。现在已经确认了板块在热点之上移动的5条轨迹, 它们均是NE向延伸,相互平行而且近于等距离排列,位于各个 轨迹之上的火山岩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逐渐变老。
4、地幔柱与板块的相互作用 虽然在实验室模拟出来的地幔柱有一个对称的球状顶冠,但 实际情况可能不那么简单,比如,板块的漂移可能使地幔柱顶 冠偏向于板块漂移的方向而不在对称(图2-6)。
地幔柱与停滞板块(左)或漂移板块(右)相互作用的关系 (据Wilson,1997)
另外 ,洋中脊处的地幔 柱也具有不对称发育的特 点,典型例子是冰岛。在 那里,扩张的洋中脊为地 幔柱物质的喷发提供了有 利条件,但冰岛北部洋中 脊断裂带的存在以及 MORB 源区本身岩浆的向 南流动,使得冰岛北部的 冰岛地幔柱的不对称模式(据Mertz等,1991) 地幔柱的形态不同于南部 ( 图 3-6) 。冰岛的情况还说 明,在给定的位势温度条 件下,薄的洋壳板块易于 产生更大的熔融体和更多 的熔融体,而厚的大陆板 块则产生相对小的熔融体 和少得多的熔融体 ( 图 2-7) 。

地幔柱成矿系统_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地幔柱成矿系统_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第12卷第1期2005年3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Vol.12No.1Mar.2005收稿日期:20050201;修回日期:20050218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2SW 2125);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作者简介:胡瑞忠(1958—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矿床地球化学专业。

E 2mail :huruizhong @ 地幔柱成矿系统: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胡瑞忠, 陶 琰, 钟 宏, 黄智龙, 张正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HU Rui 2zhong , TAO Yan , ZHON G Hong , HUAN G Zhi 2long , ZHAN G Zheng 2weiKey L 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 ry ,I nstit ute of Geochemist ry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Gui y ang 550002,ChinaHU Rui 2zhong ,TAO Yan ,ZH ONG H ong ,et al 1Mineralization systems of a m antle plume :A case study from the Emeishan ig 2neous province ,southw est China 1Ea rt h Science Frontiers ,2005,12(1):0422054Abstract :The theory of mantle plumes casts a new light on explaining intraplate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dynamics of the Earth 1Several important ore deposit types have strong links with the Emeishan igneous province which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a mantle plume 1Using the Emeishan as a case study ,we discuss the metallogeny of various deposit 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eralization and magmatism of a man 2tle plume 1Magmatic Cu 2Ni 2P GE deposits are important ones in the mineralization system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1Studies on the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ization of typical Cu 2Ni 2P GE deposits ,indicate that the ore 2bearing intrusions have genetic link with the Emeisha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 (ECFB )1The parental magma of ore 2bearing intrusion is a high 2Mg basalt originated from high degree partial melting in center of the mantle plume 1The Cu 2Ni 2P GE deposits are originate within the inner zone of the mantle plume ,f rom which low 2Ti basalts are erupted 1The paper provides a summary study of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four giant V 2Ti magnetite deposits in the Pan 2Xi area ,and concludes that the parental magma of the deposits originated f rom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The magmas experienced crustal contamination 1Furthermore ,multiple pul 2ses of magma ,magma mixing ,double diff usion at the crystallization f rontier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hyth 2mic ores 1We also discuss the large 2scale native 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between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1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is copper mineralization is asso 2ciated with magma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terminal stage of lava eruptions and the inception of hydrothermal activation 1Taking the Huize Pb 2Zn deposit as an example ,we have studie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ishan basalt and Pb 2Zn deposits in terms of ore 2forming age ,ore 2forming material source ,ore 2forming flu 2id source and metallogeno 2thermal dynamics 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allogeny of the Pb 2Zn deposits in the distric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placement of the ECFB 1K ey w ords :Emeishan mantle plume ;mineralization system ;magmatic Cu 2Ni 2P GE deposit ;V 2Ti 2magnetite de 2posit ;native copper deposit ;Pb 2Zn deposit摘 要:地幔柱沟通了地核、地幔、地壳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提供了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机制。

《地幔柱构造学说》课件

《地幔柱构造学说》课件

地Hale Waihona Puke 柱与地 震活动的关 系地幔柱与矿 产资源的关 系
地幔柱与地 球深部结构 的关系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发展前景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提出,为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发展,有助于揭示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应用,有助于预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幔柱:地球内部热对流形成的柱 状结构
应用:地幔柱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地 质学家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Part Five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 未来展望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研究方向
地幔柱的形 成机制
地幔柱与板 块运动的关 系
地幔柱与火 山活动的关 系
Part Three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 研究历程
早期的地幔柱研究
1960年代:首次提出地幔柱概念 1970年代:通过地震波研究地幔柱 1980年代:通过地磁研究地幔柱 1990年代: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地幔柱
现代地幔柱研究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 地幔柱构造学
说首次提出
20世纪70年代, 地幔柱构造学 说得到广泛认

地幔柱的形态: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是圆 柱形的,而另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是扁
平形的
地幔柱的规模: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的规 模较小,而另 一些科学家认 为地幔柱的规
模较大
Part Four
地幔柱构造学说的 应用
地幔柱构造学说在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应用
地幔柱构造学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地幔柱构造学说解释了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原因 地幔柱构造学说提供了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动力来源 地幔柱构造学说在预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_以冀北地区为例

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_以冀北地区为例

1996年矿 床 地 质M IN ERA L DEPO SIT S 第15卷 第4期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以冀北地区为例牛树银 李红阳 孙爱群(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 罗殿文 叶东虎 王金锁(河北地勘局,石家庄)提 要:冀北地区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表明,金、银等成矿元素除部分萃取自含矿围岩外,主要来自深源。

幔枝构造是重要的热源释放体系,控制着深源含矿流体的迁移、聚集和成矿,从而构成了以幔枝构造为中心,内带为金、外带为银多金属的构造-岩浆成矿系列,并据此归纳出幔枝构造成矿模式。

主题词:地幔热柱 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冀北地幔热柱是指地球深部核幔边界附近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高温低粘度热物质流,其顶部呈喇叭形张开,形成具有半球状顶冠和细颈尾柱的蘑菇状构造,并可出现多级演化[1~3,18~21]。

它不仅可以引起地壳深熔、大规模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以及地壳伸展、变质核杂岩隆升,也是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运移的重要载体和成矿控矿构造 。

本文以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与区域构造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冀北地区金、银多金属成矿集中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成矿背景及主要控矿因素。

在解剖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划分了金、银多金属成矿类型,分析了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共生组合关系,建立了构造-岩浆成矿系列,归纳了总体成矿模式。

1 区域成矿控制因素探讨冀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可以燕山运动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前燕山期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古亚洲域阶段最重要的地质事件是太古代东西向岛链状古陆的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溢以及裹挟于其间的幔源侵入体将深部成矿物质带到地表,构成金、银矿的早期富集及背景值较高的初始矿源层。

尔后,华北地台北缘一直作为活动陆缘及板内活动带,直到中生代早期,这种陆缘(间)活动带才告结束,并让位于巨大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带[4](图1)。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以及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使冀北地区成为受三大板块运动制约的强烈活动带。

与地幔柱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主控因素

与地幔柱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主控因素

与地幔柱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主控因素徐义刚;王焰;位荀;何斌【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10【摘要】地幔柱是地球动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形成规模巨大的大火成岩省,也形成了众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床类型.由地幔柱形成不同的岩浆系列显示了特有的成矿专属性,如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与钒钛磁铁矿矿床和钢镍硫化物矿床,科马提岩与铜镍硫化物矿床,斜长岩与钒钛磁铁矿矿床,过碱性花岗岩系列与铌-钽-锆-稀土矿床,金伯利岩与金刚石矿等.在分析与地幔柱相关矿床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地幔柱结构、岩浆源区特征、结晶分异过程、硫化物饱和、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等是地幔柱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本文还对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以及几种潜在的地球化学找矿/评价指标(如橄榄石的Ni含量、单斜辉石和磁铁矿中的Cr 含量,层状岩体的PGE含量和Re-Os同位素联合示踪等)进行了评述.【总页数】16页(P3307-3322)【作者】徐义刚;王焰;位荀;何斌【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和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5;P611【相关文献】1.康滇地区元古宙构造运动Ⅰ:昆阳陆内裂谷、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 [J], 王生伟;蒋小芳;杨波;孙晓明;廖震文;周清;郭阳;王子正;杨斌2.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综述 [J], 毕金龙3.海南岛地幔柱及成矿作用初探 [J], 戈金明4.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 [J], 汤庆艳;张铭杰;余明;王启立;尚慧5.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的多样性 [J], 王焰;王坤;邢长明;魏博;董欢;曹永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幔柱名词解释

地幔柱名词解释

地幔柱名词解释
地幔柱(Mantle plume)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的是地球内部热量上升并形成的热柱状物质运动。

这种物质运动的来源是地幔深处的热量,其中包含了较高温度和较低密度的物质。

地幔柱的形成是由于地幔上升的热量和物质集中在一个热点上,并向地球表面传播。

地幔柱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造山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当地幔柱穿过地球的岩石地壳时,它们会通过热量传递和物质运动形成火山和岩浆洪流。

这些火山和岩浆洪流可以形成山脉和岛屿。

地幔柱也是地球上现存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原因之一。

地幔柱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历程非常重要。

科学家们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探测地幔柱,例如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量和地球磁场的变化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幔柱的认识不断深入,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演化历程的全貌。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第25卷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Vol.25J ul 1No.42009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

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而提出。

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

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5.幔柱构造成矿理论

5.幔柱构造成矿理论

一 、 幔 柱 构 造 理 论
第五章 幔柱构造成矿理论
• Deffeye(1972)认为热幔柱是下地幔上涌形成的。 Anderson(1975)认为地幔柱是一种化学柱,其化学成 分与周围地幔物质有明显的差别,他来源于地幔底部的D” 层;D”层从外地核那里聚集了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放射热 导致D”层具有高温低粘度特征,曾而形成地幔热柱。而 Olsen和Yuen(1982)则认为地幔柱,既是“热”柱, 又是化学柱。 •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Wilson(1973)将热点大致分 为5类:①位于南大西洋中级和东太平洋隆起或其附近的 热点;②洋中脊其他部位的热点;③与裂谷带有关的年轻 热点;④可能固定于海底的年轻热点;⑤已经掩盖的老热 点,这5个类型概括了产于大陆和大洋两个不同地壳环境 中的热点。
二 、 幔 柱 构 造
第五章 幔柱构造成矿理论
二 、 幔 柱 构 造
图5-3 地幔热柱构造体系示意图
第五章 幔柱构造成矿理论
分别起源于和返回地球深部的多级次的热幔柱与冷幔 柱,直接制约和决定了地球演化各阶段引张和挤压两 大构造动力体制,从而制约和影响着地球浅部各个圈 层至近地表各部位。不同级别与序次的热幔柱与冷幔 柱之间的相互制约与转化,又决定了引张、挤压两大 构造体制的相互制约与转化,呈现出热点、大陆裂谷、 大洋扩张等引张构造与俯冲、碰撞、造山带等挤压构 造的演化和复合叠加。 地幔柱,又有一次柱、二次柱、三次柱之分,包括超 级地幔柱、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及地幔幔枝几个不 同级次。它们主要反映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特点,不 包括冷幔柱的级次,暂时不作为整个幔柱构造体系分 类依据进行体系划分。
第五章 幔柱构造成矿理论
二、幔柱构造 Maruyama (1994)将在地幔中受一些大的垂直的地幔柱流控制的 动力学区域,称之为地幔柱构造,提出了包括作为地幔柱构造一部 分的板块构造的地幔柱构造学初步概念。幔柱构造和作为显生宙幔 柱构造一部分的浅部岩石圈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的两个极端类型。 幔柱构造中并存的热幔柱与冷幔柱的运动,为地球演化各阶段地幔 物质的主要运动形式,导致前寒武纪超大陆解体-聚合旋回,驱动显 生宙板块运动,导致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特别是壳-幔相互作用。 热幔柱发育,导致岩石圈减薄和超大陆解体,以及大陆岩石圈构造 体制向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对应着热点、裂解的超大陆、大 陆裂谷、大洋扩张、伸展盆地、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等各种张性引张-伸展-离散环境。冷幔柱回流,引起超大陆聚合、大陆裂谷天 折造山和洋壳俯冲消减碰撞造山,以及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 造体制转变,对应着大陆聚合、俯冲、逆冲推覆、碰撞造山等各种 汇聚-碰撞-挤压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摘 要:自核幔边界上升的物质,当其汇聚成圆柱状的结合体,并因其相对于周围地幔环境来说具有温度更高、活动性更强、粘度更低等特点而能够上升到壳幔边界时,一般可以演化成为具有宽厚的冠状构造和细长的尾部构造的地幔柱。

地幔柱进一步与地壳发生作用,可以在地表记录下一系列的热点或形成巨大的火成岩省。

根据地幔柱最后出露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洋壳和陆壳环境下产出的两种基本类型,也可以根据其演化历史分出不同的阶段,如初始阶段、上升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中国西南部地区可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地幔柱冲击,二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一个古生代晚期演化比较彻底的地幔柱留下的记录,而新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活动可能正在发育,深部物质的大规模上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个原因,大量的散布的幔源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可能是中国西南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地幔柱分类;地幔柱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西南中图分类号:P51;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3006706收稿日期:20010105;修订日期:200106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资助项目(G 1999043203)作者简介:王登红(1967—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及地幔柱方面的研究。

1 一些基本概念与认识地幔柱的概念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趋向于认为自核幔边界上升、在地幔中演化、到近地表与地壳发生壳幔相互作用的圆柱状地质体。

这一地质体在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与其成生的环境(主要是正常地幔)之间具有一定的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差别,因而可以被人类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来说主要是地球物理的方法识别出来。

但是,地球物理方法只能识别现代的正在形成或演化之中的地幔柱,对于古代已经消亡的地幔柱则只有通过研究其在地表留下的地质记录(包括物质的岩石学记录、构造的形态学记录和能量的热演化记录等)来推断地幔柱的存在。

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去寻找古代地幔柱,如峨眉地幔柱的“柱子”在哪里,在目前看来难度很大,但并不能因为找不到而否定其曾经存在。

无疑,对于年代越古老的地幔柱,越难研究[1,2]。

目前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就是250Ma 以来的地幔柱,但研究古代地幔柱是极为重要的,如Isley 等人(1999)编制了38~16亿年间地幔柱活动的时间表[3];R 1A 1Sproule (2000)研究了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地幔柱成因岩浆岩[4];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还将35亿年以来全球200多个属于地幔柱头部产物的大型火成岩省按地质年代进行了排队,并在2000年巴西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了展示。

关于地幔柱及热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已在不同的文献中作过介绍[5,6],此不赘述。

古代的地幔柱当它停留在岩石圈下部,没有完全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上升到地表的话,可以称为“固化地幔柱”,Lee 和Halliday 等(1994)提出固化的地幔柱头部的概念来解释喀麦隆线状分布的火山[7];地幔柱喷发到地表的部分当其面积很大时一般称为大型火成岩省(L IP ),面积较小并且是在海洋中喷发的话则一般称为洋岛玄武岩(O IB )。

实际上,O IB 只是地幔柱留下的部分记录,当地幔柱刚到达洋壳的底部,地幔柱自身的能量也可以导致地壳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8No.3Sep.2001特别是古老陆壳(如因为裂谷化而沉入海底的古老陆壳)发生重熔形成酸性岩浆。

另外,地幔柱中巨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分异出酸性的岩浆来。

因此,地幔柱不但可以产生O IB,同样可能产生中酸性岩浆岩(如Kergulen地幔柱产生的粗面岩,SiO2质量分数平均可达63.46%)[8,9]。

这在大陆环境下产生的L IP中是常见的(如西伯利亚、峨眉、德干),在大洋主要是新生洋壳环境下产生的L IP中也是存在的(如冰岛)。

近现代活动的地幔柱在地表留下的记录通常称为热点,但仅仅有能量上的异常记录还不足以证明存在地幔柱。

因此,往往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火山岩,尤其是碱性玄武岩(洋壳)或碱性的中、酸性岩浆作用(陆壳)相耦合,才比较容易使人相信是地幔柱在起作用。

反之,也并非所有的地幔柱在温度上一定高于周围的环境地幔,为此,Anderson早在1975年就指出地幔柱与其说是“热”柱不如说是“化学”柱[10],Bonatti(1990)也进一步证实地幔柱不一定真的很“热”[11]。

目前一般用化学地幔柱的概念来指代那些温度不一定明显偏高但在物质成分上与环境地幔明显不同的地幔柱(如拥有大量活动性组分K, L REE,C,高温压状态的水等)。

显然,偏高的温度有助于地幔柱物质的重熔,活动性组分,如水的存在,也可以降低熔点,从而增强地幔柱物质的活动性。

Schilling等人还提出用“湿热点”来指代那些不是很热也不像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热点[12],类似于笔者提出的起源670km深处不连续面、活动范围主要在上地幔和地壳中的一类地幔柱[5]。

一般将海洋环境中由地幔柱形成的高出海底一定高度又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体叫做洋岛,但对于大陆壳环境下形成的面积又不大的地幔柱产物(有别于L IP)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自核幔边界上升的地幔柱,既可以出现在洋壳环境,也可以出现在陆壳环境。

因此,当地幔柱在大陆壳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时一定也会留下记录。

这一部分“记录”对于成矿作用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一旦发生大规模火山作用,巨大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和能量作用可能更显著地破坏已经形成的矿床。

对于这部分在大陆环境下发生的、由地幔柱头部物质和能量形成的地质记录,目前既是地幔柱研究的难点,也是“热点”。

说它难,是因为用地球物理的方法难以识别(因为规模小)、用地球化学的办法也难以分辨(因为有地壳物质的混入);说它“热”,是因为它往往对应着强大的成矿作用,特别是一些大型、超大型矿床以及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很可能与地幔柱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因而引起了矿床学家的特别关注,以至于Sillitoe早在1974年就在N at ure上撰文论述热点与锡矿的关系[13]。

但办法总是会有的,对于与热点有关的锡矿,人们可以利用非造山碱性花岗岩来作为热点的一个标志(尽管还存在分歧);对于其它的成矿作用,人们还在努力寻找办法,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向是“煌斑岩是否可以作为地幔柱头部在大陆上留下的记录?”。

尽管M1Storey等人(1989)将煌斑岩(130~110Ma)作为Kerguelen地幔柱头部的标志产物之一[14],但由于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复杂性,这一标志似乎还没有被广泛运用。

2 关于分类的探讨虽然Wilson(1973)曾对热点进行过分类,包括(1)南大西洋中脊和东太平洋隆起或其附近的热点;(2)洋中脊其它部位的热点;(3)与裂谷带有关的年轻热点;(4)可能固定于海底的年轻热点;(5)已被掩盖的老热点[15]。

显然,这种分类并未揭示地幔柱的源区特征(或深度),也没有揭示地幔柱的演化特点(阶段性)。

笔者(1998)曾提出,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可以根据产出环境的不同将热点分为产于大陆上的热点和产于海洋中的热点两大类,理论上还应分出产于海陆过渡部位的热点;在研究的深化阶段,可以分出起源于核幔边界的深源地幔柱和起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幔边界的浅源地幔柱,还可以根据地幔柱本身的演化规律区分出初始阶段的地幔柱、上升阶段的地幔柱、作用于地壳的地幔柱及衰退阶段的地幔柱(表1)。

表1热点与地幔柱的分类Table1A classification of mantle plume and hots pot按起源深度分按演化阶段分按产出环境分深源:2900km核幔边界浅源:670km不连续面初始阶段的地幔柱上升阶段的地幔柱壳幔相互作用阶段的地幔柱衰退阶段的地幔柱产于大陆地壳的地幔柱(热点)产于大洋地壳的地幔柱(热点)产于洋壳与陆壳过渡环境的地幔柱(热点) 据王登红(1998)[5]略修改。

不难想象,自核幔边界2900km深处上升的地幔柱到了只有几十km的近地表环境后,其自身的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状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它68 王登红/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1,8(3)与地壳发生壳幔相互作用并喷发出地表之后,人们所得到的样品在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等方面又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对于前者,主要涉及到地幔柱自身的演化及其与环境地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问题,目前国际上也还只是通过地球物理的途径来观察并利用实验手段和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尚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对于后者,更多地涉及到壳幔相互作用的问题,实际上是地幔柱与地壳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问题,目前国际上大量的研究都聚焦于此。

显然,假设物质组成和能量结构相同的地幔柱,只是由于所作用的对象不同,其结果也会明显不同(当然,不同的地幔柱与不同的对象发生作用,其结果会更复杂)。

因此,首先有必要将地幔柱按“出露”的环境不同,分为两大类,即陆壳环境下产出的地幔柱(不妨简称陆柱,即CP)和洋壳环境下产出的地幔柱(不妨简称洋柱,即OP)。

这是为了方便人们研究而划分的,实际上CP和OP在其发源地并无此区别,只是因为最终作用的对象不同而不同,CP产物中或多或少会留下陆壳物质混入的记录,而OP则会留下洋壳物质混入的记录。

洋壳物质主要是硅镁质、陆壳物质主要是硅铝质,因而同样是玄武岩(SiO2质量分数为45%~50%),西伯利亚暗色岩的Al2O3质量分数多大于15%,MgO质量分数多小于8%[16];而夏威夷玄武岩的Al2O3质量分数多小于11%, MgO质量分数多大于16%[17]。

因此,将地幔柱按结果分为两大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当然,实际上还存在第三大类,即混合型,主要指板块俯冲环境下产出的地幔柱,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产出的地幔柱既可能受到俯冲洋壳物质的混入,也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污染。

另外还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情况,如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还没有到达近地表环境就遇到正在下插的或古老的但还没有被地幔“消耗”掉的洋壳板片,抑或地幔柱在穿透大陆壳时遇到的是由古老洋壳褶皱造山形成的偏硅镁质成分的陆壳,等等。

这些情况,在研究新生代以前的地幔柱时会经常遇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开拓思路,特别是在利用地球化学图解时更应注意。

3 演化地幔柱自核幔边界上升到地表,最终以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形式喷发或侵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