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首先,信息获取是网民互动的首要目的之一、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
要平台,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
网民借助引擎、社交媒体等工具,获取
各种各样的信息。
他们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浏览各类
网站、论坛、博客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其次,意见表达是网民互动的重要行为之一、网络环境为网民提供了
一个相对匿名的平台,使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网民对于
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等有强烈的评论欲望,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留言、发帖、评论等。
他们追求言论自由和信息公开,对于有争议的话题也经常进行激
烈的讨论。
最后,群体行为是网民互动的一种行为模式。
在网络中,网民往往会
聚集在兴趣相同的群体当中,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效应。
这些群体通常
围绕着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展开互动,并共同维护、追随着特定的价值观和
信念。
群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民的意见表达和行为模式。
总的来说,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与传统的社交行为有一定
的差异。
网络环境下,网民更加注重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的自由,同时也
更强调社交和群体行为。
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网民对于信息、自由和社交的需求,也对网络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现代媒介环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发声平台,使得个体的声音能够被放大和传播,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探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及其行为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探讨现代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心理现象,以期为理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供有益的参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书中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勒庞认为,当个体聚集成为群体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往往表现出冲动、易受暗示和极端化的特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乌合之众》的理论框架出发,结合现代媒介环境的特点,分析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心理表现。
我们将探讨网络匿名性对网民心理的影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网民在群体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现代媒介环境的特征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网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现代媒介环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的多元化和泛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多元化和泛在化的媒介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信息,这种即时性、便捷性对网民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媒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现代媒介环境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一个互动参与的平台。
网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网民的心理更加复杂,他们在享受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可能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浅析热点事件中网民行为与心理-以安徽芜湖女大学生坠楼案为例

中 图 分 类 号 :G2 0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9-5349 (2016) 2 1 - 0 0 7 1 - 0 3
一 、事件回顾
2016年 新 年 第 一 天 ,网 上 曝 出 安 徽 芜 湖 一 名 大 二 的 女 生 在 跨 年 夜 与 两 名 学 弟 一 起 开 房 后 坠 楼 的 新 闻 ,随即引起 广 大 网 民 的 极 大 热 议 。 “女 大 学 生 跨 年 夜 坠 楼 ” 升 温 为 网 络 热 点 事 件 ,加 之 媒 体 及 网 络 社 交 平 台 以 敏 感 词 汇 加 以 渲 染 ,随 即 引 发 舆 论 震 荡 。各 方 裹 挟 着 道 德 伦 理 观 念 ,纷 至 沓 来 ,热 议 围 观 。
了黑发送白发
@ 月 子 曰 :# 芜 湖 女 大 学 生 坠 亡 爹 事 件 , 我 觉
得有几大疑属* 一 :女孩何时跟两个男生出 去 喝 酒 的 ?在 哪 喝 ?何 时 从 喝 酒 地 点 离 开 ?
二 :女 孩 具 体 的 死 亡 时 间 ?具体的死亡原 因 ?坠 亡 ?酒 精 过 敏 ?还 是 其 他 ?三 :事发
二 、 多元意见的碰撞
在 新 媒 体 时 代 ,话 语 权 平 权 趋 势 越 来 越 明 显 , 网 络 已 经 成 为 当 今 社 会 最 大 的 舆 论 集 散 地 。空 间 不 是 自 然 性 的 , 也 不 是 一 个 物 质 性 的 器 皿 ,它 是 一 种 充 斥 着 各 种 意 识 形 态 的 产 物 [1],基 于 经 济 地 位 的 区 分 、 身 份 文 化 的 认 同 、 社 会 阶 级 的 差 异 ,影 响 着 社 会 空 间 中 社 会 关 系 和 意 识 形 态 的 流 动和生产。
手机网民社交软件使用行为的心理嬗变

收稿日期:2018-12-29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多屏融合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的研究”(〔2017〕-JKGHYB-0069)。
作者简介:李悦悦,女,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
手机网民社交软件使用行为的心理嬗变李悦悦(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 要:媒介格局处于信息源日趋多元,传播生态日益丰富,终端内容日渐庞杂的阶段。
手机网民的媒介使用心理和反馈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行为的变化源于心理的嬗变。
本文着重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角度对手机用户社交软件使用行为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研究最敏感的信息渠道及其内容获得对人类媒介使用行为有理性审视。
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行为折射了手机网民的心理态势和选择。
关键词:需求层次;使用满足;文化圈层;社会呈现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16-02 正如研究其他媒体的需求一样,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与用户的心理驱动和切实需求息息相关。
匡文波认为“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1]“人们对一项手机应用的关注,往往会有以下四个维度的活动过程:首先是接触,即发现并下载尝试某项应用程序,这是对应用程序的认识过程;其次是使用;再次是信任,也就是对一项手机应用,开始使用并且信任它,共享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则是依赖或者放弃。
”[2]智能手机对于传统媒体的技术兼容和与互联网交互的便利性,更加剧了用户的使用依赖,并在无形中成为一种尺度,人们越来越乐意从中探寻标准,认知自己。
麦克卢汉关于传播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一些预判得到证实,人们正经历着新的媒介力量带来的种种革新。
一、传播学研究角度下的使用心理(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上、安全上和感情上的需要属于低级的,通过外部条件可以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
中国社交网络(SNS)用户心理行为研究

目录摘要 (2)1 绪论 (2)1.1研究背景 (2)1.2研究思路及方法 (3)1.3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中国社交网络(SNS) (3)2.1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3)2.2以人人网为例看中国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发展 (4)3 传播心理学 (5)3.1传播心理学的存在意义 (5)3.2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5)3.3传播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6)4 传播心理学与社交网络的存在 (6)4.1社交网络的传播影响 (6)4.2社交网络的发展与人际传播 (7)4.3社交网络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7)4.4社交网络的开发与用户心理体验 (7)5 结论与展望 (8)5.1结论与分析 (8)5.2对SNS的建议 (8)参考文献 (9)中国社交网络(SNS)用户心理行为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运营商为用户建立的社交网络(SNS)服务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在美国哈佛大学Facebook交友网站在世界大学生中扩展以来,中国也开始大量涌现了如人人网、开心网、赛我网等多家社交网络平台。
基于我国网络的发展现状,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分析了我国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及心理行为特征,进而提出结论与建议,使得社交网络(SNS)能够为社会提供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社交网络(SNS);传媒心理学;人际传播;用户体验1 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国际科学技术地日益发展和不断创新,打破传统大众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主导的互联网,也已经从Web1.0时代向信息更加集中、传播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周全的网络Web2.0时代迈进,使得先前网络分散的用户身份也渐渐转变为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进而形成一个由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不明确区分“传播者”和“受众”身份的信息交流平台。
随着社会需要,大量新兴网络如Blog、SNS、WIKI等社交平台开始大量涌现在互联网用户的眼前,交互性强、信息量大、信息编辑、发布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界限不明确、“去中心化”等新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都有较明显的体现,但是其中涉及范围最广、用户数量最多的就是SNS社交网络了。
新媒体背景下社交依赖表现及原因分析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李彤彤,汤伟莉,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手机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手机意味着“连接”,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有力工具。
但当我们通过网络与他人在虚拟社会中建立关系并沉溺其中时,社交依赖便会产生。
所谓“社交依赖”,即用户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更青睐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一旦长时间内看不到手机,便会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
随着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多,社交依赖现象愈发明显,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因为年龄和心理原因,社交依赖问题更为严重。
一、社交依赖表现(一)安全感的需要在各类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人类社会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逃脱对社交媒体的依赖。
起床第一件事是找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吃饭、坐车、排队、上厕所,都会习惯性的拿出手机看几眼,确保自己没有错过重要信息,会一遍又一遍的打开QQ 、微信等社交软件,这些行为来自于我们对安全感的需求。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当我们一个人独处时,孤独感很容易产生,这个时候便会寻求与他人的连接,确保还在与这个世界相通,网络社交便是其连接的桥梁,使人们从中获得安全感。
(二)现实与网络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上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口拙木讷的内向者。
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会重新塑造用户形象,用户的头像、个性签名、朋友圈都会反映出其爱好、性格等,完美的形象塑造使用户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情侣在网络中的相处语言比在现实生活中更亲昵,因为网络中沟通以文字为主,一些词语在输入过程中可以经过思考和修饰,并且表情包的使用会使网络聊天更加亲切,但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一些话便不会轻易说出口,双方则会产生落差感。
在现实生活中,网恋奔现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这是由于在社交网络上的自己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青年群体匿名化社交的心理动机研究——以小红书momo群体为例

青年群体匿名化社交的心理动机研究——以小红书momo群体为例□ 侯茜苑摘 要:热衷于匿名社交的青年群体momo在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异军突起,网络互动空间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在追求个性的现代社会,为何momo们反其道而行?本文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下探析青年群体匿名化社交的心理动机,认为青年群体匿名化社交出于三种需求:大数据时代自我保护的需求、缓解生活前台扮演的社交疲惫、群体认同建立情感归属。
关键词:匿名社交;使用与满足;小红书;momo网络匿名社交现状及momo群体概况(一)网络匿名社交现状网络社交空前繁荣,人们一边热衷于在公共空间表明身份立场,彰显辨识度;一方面又需要“树洞”来倾吐心声和宣泄情绪,隐藏真实身份,因此匿名化成为一种社交需求。
从QQ时代的全民隐身,到以微信摇一摇、漂流瓶为代表,各大社交平台相继推出匿名功能,如微博中的匿名转发功能、微信分组三天可见。
网络上涌现大量匿名用户,如豆瓣上名为“已注销”的群体用户、知乎上ID为“匿名用户”的群体、贴吧中的“佚名”用户等等。
应用市场也开始推出匿名社交软件,如陌陌、探探、Soul等,彰显出当代网民对社交匿名化的需求。
(二)小红书momo群体概况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小红书男性用户占比25.93%,女性用户占比74.07%,集中在18-35岁年龄段。
他们热衷于在此分享日常,以图文视频的方式“标记我的生活”,以评论点赞转发的方式进行社交互动,小红书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交新宠。
momo也叫么么龙,是一个由网友自发组成的匿名群体,他们统一使用momo昵称和粉色小恐龙头像,抹去了自身标识成为匿名大军。
随后还出现了恐龙形象的衍生变体和momo字体的更多形态。
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继魔弹论之后,20世纪40年代学者们把目光对准大众,以心理学为出发点,站在受众角度对他们使用媒介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
温达尔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心理学出发,认为人们基于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而选择性地接触媒介,使用媒介的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存在和扩散,不仅扭曲了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也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网民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影响,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视角,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概念、特点和产生原因,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背景。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网民群体心理在非理性网络舆论形成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其群体认同感、情绪释放和群体极化等心理现象。
本文还将分析非理性网络舆论对个体心理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等方式,促进网民理性思考和健康表达。
本文将对非理性网络舆论和网民群体心理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支持。
二、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成因分析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但这种匿名性也导致了一部分网民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的情绪,发表过激的言论。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网民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难以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从而容易被误导,产生错误的判断。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为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了不满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放大和扩散。
同时,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往往选择报道一些具有争议性和煽动性的内容,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蔓延。
网民群体心理的复杂性也是导致非理性网络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互联网上,不同背景的网民形成了多元化的意见群体,这些群体在交流和互动中往往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对立,从而导致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交媒体网民的行为和心理。
一、群体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网民通常会以一种群体的形式出现,网民之间会互相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心态”。
群体心态是人们在参与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
在社交媒体上,群体心态通常表现为情绪传递、跟风行为、拥护或反对某种事物等。
例如,某些热门话题会引起网民的关注,大量的网民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个话题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会通过社交媒体传递到其他网民中,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二、自尊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理。
自尊心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所抱持的感受。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主页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成就,以及与权威人士的交往关系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同时,也会在别人发布的消息下面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展示自己的高见。
这种自尊心理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感,但是也容易导致争吵和冲突。
三、妄想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一种妄想心理。
妄想心理是指人们在情绪激动或受到挫折时所产生的不现实或不合理的想法。
在社交媒体上,妄想心理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或谣言传播等。
例如,某些网民在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论或照片时,会被激怒并产生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谣言传播则
是指网民在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为了吸引眼球而散布不实信息。
这种妄想心理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安全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风险或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社交媒体上,由于信息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隐私信息和个人安全感到担忧。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人们通常会在社交媒体上采用虚假信息、设置隐私保护等方式,以限制他人的了解和接触。
但是这种安全心理也容易导致信息的不透明和互相猜测,从而影响人们的沟通和信任。
五、情绪管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面临各种情绪的冲击,如悲伤、愤怒、焦虑等。
情绪管理是指人们在受到情绪冲击时,能够有效地处理并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
在社交媒体上,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人们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心理健康。
例如,当看到一些负面的评论时,我们可以采取沉默或冷静地回应,以避免情绪的升级和误解的产生。
六、情感需求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情感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关注和支持。
这种情感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情感诉求,二是对他人的情感回应。
例如,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些照片、视频或言论,往往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而他人的情感回应,则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增强自尊心和归属感。
七、个性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个性特征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个性心理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
性特征和生活经验,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念,以此来引起他人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一些讲究个性和自由的网民,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穿搭、风格和审美观念,以表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表达。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和宽容的态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商和思考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和挑战。
同时,也要注意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和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