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
【机械要点】生物接触氧化池与填料

张小只智能机械工业网张小只机械知识库生物接触氧化池与填料结构包括池体,填料,布水装置,曝气装置。
曝气器,微孔曝气器工作原理为:在曝气池中设置弹性填料,组合填料填料,将其作为生物膜的载体。
待处理的废水经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参数1、生物接触氧化池每个(格)平面形状宜采用矩形,沿水流方向池长不宜大于10m。
其长宽比宜采用1:2~1:1,有效面积不宜大于100m²。
2、生物接触氧化池由下至上应包括构造层、填料层、稳水层和超高。
其中,构造层宜采用0.6~1.2m,填料层高宜采用2.5~3.5m,稳水层高宜采用0.4~0.5m,超高不宜小于0.5m。
3、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端宜设导流槽,其宽度不宜小于0.8m。
导流槽与生物接触氧化池应采用导流墙分隔。
导流墙下缘至填料底面的距离宜为0.3~0.5m,至池底的距离宜不小于0.4m。
4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在填料下方满平面均匀曝气。
(曝气器,膜片曝气器,曝气头)5、当采用穿孔管曝气时,每根穿孔管的水平长度不宜大于5m;水平误差每根不宜大于±2mm,全池不宜大于±3mm,且应有调节气量和方便维修的设施。
6、生物接触氧化池应设集水槽均匀出水。
集水槽过堰负荷宜为2-3l/(s-m)。
7、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应有放空设施。
8 、当生物接触氧化池水面可能产生大量泡沫时,应有消除泡沫措施,比如使用消泡剂或者喷淋方式。
9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有检测溶解氧的设施。
填料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应采用组合填料,弹性填料对微生物无毒害、易挂膜、比表面积较大、空隙率较高、氧转移性能好、机械强度大、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材料。
2 、当采用炉渣等粒状填料时,填料层下部0.5m高度范围内的填料粒径宜采用50~80mm,其上部填料粒径宜采用20~50mm。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氧化池是一种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将污水与氧气充分接触,利用氧化反应将有机物及其他污染物质降解为无害的产物。
氧化池的设计计算是设计一座氧化池所需的基本参数和设计要求,下面将详细介绍氧化池设计计算的相关内容。
氧化池设计计算的目标是确定氧化池的尺寸、氧气供给量以及氧化池的停留时间等设计参数。
首先需要计算氧化池的容积,即氧化池的尺寸。
氧化池的容积需要根据污水流量、COD浓度及氧化效率来确定。
一般来说,氧化池的容积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V=Q×COD/(k×ε)其中,V为氧化池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Q为污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COD为污水中的COD浓度(单位为毫克/升),k为氧化速率系数(单位为立方米/小时.毫克/升),ε为氧化效率(按百分比计算)。
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可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氧化池的容积。
接下来需要计算氧化池所需的氧气供给量,即氧化池的曝气量。
氧化池中的氧化反应需要大量的氧气参与,因此氧化池中需要提供足够的氧气。
氧气的供给量需要根据氧化反应的需氧量来确定。
一般来说,氧化池的氧气供给量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Qa=Q×COD×(O2/COD)×(1-ε)/t其中,Qa为氧化池的曝气量(单位为气体流量,立方米/小时),Q为污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COD为污水中的COD浓度(单位为毫克/升),O2/COD为需氧量分配系数(单位为氧气浓度/COD浓度),ε为氧化效率(按百分比计算),t为氧化池的停留时间(单位为小时)。
通过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可以确定氧化池所需的氧气供给量。
最后需要计算氧化池的停留时间,即污水在氧化池中的滞留时间。
氧化池的停留时间需要根据氧化反应的速率及污水的化学特性来确定。
一般来说,氧化池的停留时间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t=V/Q其中,t为氧化池的停留时间(单位为小时),V为氧化池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Q为污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参数名称
1
设计最大流量
2
小时流量
2
进水BOD
3
出水BOD
4
填料容积负荷
5 好氧池有效容积
6
填料高度
7
好氧池面积
8
水池格数
9
每格水池面积
10
水池宽
11
水池长
10 接触时间校核
11
超高
12
填料上水深
13
填料层间隙
14
配水区高度
15
总高度
16
池体总容积
17 污水总停留时间
18
汽水比
19
曝气总量
20 生物接触公式 Q'=Q/24
V=Q(S1-S2)/Nv A=V/H f=A/2 L=f/B
t=24*n*f*H/Q
H0=H+H1+H2+H3+H4 V0=n*f*H0
t'=n*f*(H0-h1)*24/Q D=k*Q/24*60
计算参数 500
20.83333333 500 100 3.2 62.5 3
21 集水槽出水堰负荷
22
出水堰长度
符号 Q Q' S1 S2 Nv V H A n f B L t h1 h2 h3 h4 H0 V0 t' k D W q L
单位 T/d T/H mg/L mg/L kg/(m3*d) m3
m2
m2 m m h m m m m m m3 h m3/m3 m3/min kg L/(s*m) m
不检修取0.5,检修取1.5
一般取10-15 按每公斤产生0.35-0.4干污泥计算
一般取2.0-3.0 取整数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3.5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进水COD浓度La=650mg/L,出水COD浓度Le=250mg/L。
取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COD容积负荷M为1.5kgCOD/(m3·d)。
3.5.1 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容积根据公式W=(La-Le)Q/1000M,计算填料的总有效容积为1600m3.其中,W为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3;Q为日平均污水量,m3;La为进水COD浓度,mg/L;Le为出水COD浓度,mg/L;M为COD容积负荷率,gCOD/(m3·d)。
3.5.2 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面积根据公式A=W/H3,取填料层高度H为3m,计算接触氧化池总面积为533.3m2.其中,A为接触氧化池总面积,m2;W为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3;H为填料层高度,m,取3m。
3.5.3 接触氧化池格数和尺寸设一座接触氧化池,分3格,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为178m2.每格池的尺寸为30×6=180 m2.每格接触氧化池在其端部与邻接触氧化池的隔墙上设1m×1m的溢流孔洞。
3.5.4 污水与填料接触时间根据公式t=nfH3×180×3×24/Q,计算污水在填料层内的接触时间为6.5h。
其中,t为污水在填料层内的接触时间,h;n为填料层数,取为1层;f为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m2;H为填料层高度,m,取3m;180为每格池的尺寸,m2;3为3格;24为小时数;Q为日平均污水量,m3.3.5.5 接触氧化池总高度接触氧化池的总高度为4.5m。
其中,H为填料层高度,m,取3.0m;h1为池体超高,m,取0.5m;h2为填料上部的稳定水层深,m,取0.5m;h3为填料层间隙高度,m,取0.2m;m为填料层数,取为1层;h4为配水区高度,m,取0.5m。
3.5.6 填料需气量按每去除1kgCOD消耗1kg氧气计算,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需氧量Q1为2400 kgO2/d。
接触氧化工艺的设计参数

A/O接触氧化工艺的设计参数A/O工艺设计参数①水力停留时间:硝化不小于5~6h;反硝化不大于2h,A段:O段=1:3②污泥回流比:50~100%③混合液回流比:300~400%④反硝化段碳/氮比:BOD5/TN>4,理论BOD消耗量为1.72gBOD/gNOx--N⑤硝化段的TKN/MLSS负荷率(单位活性污泥浓度单位时间内所能硝化的凯氏氮):<0.05KgTKN/KgMLSS·d⑥硝化段污泥负荷率:BOD/MLSS<0.18KgBOD5/KgMLSS·d⑦混合液浓度x=3000~4000mg/L(MLSS)⑧溶解氧:A段DO<0.2~0.5mg/LO段DO>2~4mg/L⑨pH值:A段pH =6.5~7.5O段pH =7.0~8.0⑩水温:硝化20~30℃反硝化20~30℃⑾ 碱度:硝化反应氧化1gNH4+-N需氧4.57g,消耗碱度7.1g(以CaCO3计)。
反硝化反应还原1gNO3--N将放出2.6g氧,生成3.75g碱度(以CaCO3计)⑿需氧量Ro——单位时间内曝气池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氧量称为需氧量(KgO2/h)。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消耗溶解氧,而微生物自身代谢也需消耗溶解氧,所以Ro应包括这三部分。
Ro=a’QSr+b’VX+4.6Nra’─平均转化1Kg的BOD的需氧量KgO2/KgBODb’─微生物(以VSS计)自身氧化(代谢)所需氧量KgO2/KgVSS·d。
上式也可变换为:Ro/VX=a’·QSr/VX+b’ 或Ro/QSr=a’+b’·VX/QSrSr─所去除BOD的量(Kg)Ro/VX─氧的比耗速度,即每公斤活性污泥(VSS)平均每天的耗氧量KgO2/KgVSS·dRo/QSr─比需氧量,即去除1KgBOD的需氧量KgO2/KgBOD由此可用以上两方程运用图解法求得a’ b’Nr—被硝化的氨量kd/d 4.6—1kgNH3-N转化成NO3-所需的氧量(KgO2)几种类型污水的a’ b’值⒀供氧量─单位时间内供给曝气池的氧量,因为充氧与水温、气压、水深等因素有关,所以氧转移系数应作修正。
二段式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二段式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设计目标:设计参数:1.排放标准:- 化学需氧量(COD)小于100 mg/L- 生化需氧量(BOD)小于20 mg/L- 悬浮物(SS)小于10 mg/L- 氨氮(NH3-N)小于5 mg/L2.水流量:100m³/h3. 进水COD浓度: 5000 mg/L4. 进水BOD浓度: 3000 mg/L5. 进水SS浓度: 200 mg/L6. 进水NH3-N浓度: 100 mg/L7.氧化剂投加量:COD比例为1:2,BOD比例为1:1,SS比例为1:3,NH3-N比例为1:5设计计算步骤:1.确定一段接触氧化池的高度和直径:1.1根据水质参数和目标排放标准,计算目标出水水质参数:- 目标出水COD浓度小于100 mg/L- 目标出水BOD浓度小于20 mg/L- 目标出水SS浓度小于10 mg/L- 目标出水NH3-N浓度小于5 mg/L1.2确定一段接触氧化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3-4小时):-以一段接触氧化池的水流量和设计水质参数为依据,计算池容积:-COD池体积=COD进水浓度×COD进水量/目标出水COD浓度-BOD池体积=BOD进水浓度×BOD进水量/目标出水BOD浓度-SS池体积=SS进水浓度×SS进水量/目标出水SS浓度-NH3-N池体积=NH3-N进水浓度×NH3-N进水量/目标出水NH3-N浓度-求取最大池体积,然后得到一段接触氧化池的高度和直径。
2.确定二段接触氧化池的高度和直径:2.1根据水质参数和目标排放标准,计算目标出水水质参数,方法同步骤1.12.2确定二段接触氧化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2-3小时):-以二段接触氧化池的水流量和设计水质参数为依据,计算池容积,方法同步骤1.2-求取最大池体积,然后得到二段接触氧化池的高度和直径。
3.设计氧化剂投加系统:-根据进水水质参数和氧化剂投加比例,计算氧化剂的实际投加量。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设计参数是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废水处理方法,通过生物菌群的作用来降解和去除废水中的有和氨氮等污染物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设计参数。
1.水力停留时间(HRT):水力停留时间是指废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停留的平均时间,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HRT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进水水质、废水流量和污染物的降解速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有机物较多的废水,选择较长的HRT可以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果。
2.曝气强度:曝气是生物接触氧化法中的关键步骤,通过给废水冲入氧气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曝气强度通常用曝气量来表示,单位为立方米/小时/立方米。
曝气强度的选择要考虑细菌的需要氧量、废水中的氧需求量以及曝气设备的性能等因素。
3.温度: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一般来说,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运行温度应在20℃~35℃之间,如果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细菌的活性产生不利影响。
4.pH值:pH值是指废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对废水中的细菌生长和降解活动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5,如果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废水中的细菌活性和降解效果。
5.氧化池容积:氧化池容积的大小对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效果有直接影响。
容积过小会导致废水停留时间不够,影响废水的降解;容积过大则会增加处理成本。
根据废水的流量和污染物的特性来确定适当的氧化池容积。
6.澄清池容积:澄清池的主要功能是沉淀污泥和澄清处理后的水。
澄清池容积的大小应根据废水的流量和处理要求来确定,以保证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综上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设计参数包括水力停留时间、曝气强度、温度、pH值、氧化池容积和澄清池容积等。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综合考虑这些参数,以确保废水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和净化。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

各种工艺设计参数一、接触氧化池1、容积负荷表1 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2、生物膜重量氧化池中生物膜重量一般为6200~14000 mg/l,呈悬浮状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一般只有200~300 mg/l,因此可以粗略的以生物膜重量表示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数量。
城市污水中生物膜重量为12000~14000 mg/l。
3、填料(1)填料特性比较表2 填料特性比较(2)填料容积V有效V有效=Q(C0-C1) /I·1000式中Q——处理水量(m3/d)C0——进水BOD浓度(mg/L)C1——出水BOD浓度(mg/L)I——BOD容积负荷(m3)4、停留时间(1)弗鲁因德利希吸附式Q(C0-C1)/V=式中Q——处理水量(m3/d)C0——进水BOD浓度(mg/L)C1——出水BOD浓度(mg/L)V——填料容积(m3)(2)停留时间T=24V/Q=24 (C0-C1)/ 、池体高度一般的氧化池填料高度为3m,底部的布水布气层高度为~,顶部的稳定水层高度为~,所以总池高度一般为~。
6、供气量(1)需氧量(R):生物膜的需氧量(R)包括合成用氧量和内源呼吸用氧量两部分。
即:R=a'·△BOD+ b'·P式中R——生物膜的需氧量(kg/h)△BOD——单位时间内去除的BOD量(kg/h)P——活性生物膜数量(kg)a'、b'——系数从等当量的化学反应来看,每去除1kg BOD需要1kg O2。
但实际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在普通生物滤池法中,污泥负荷低,泥龄长,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彻底,去除1kg BOD的需氧量可大于1kg,系数a'通常为左右;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污泥负荷高,生物膜更新快,泥龄较短,有一部分BOD物质未被氧化就排出系统,因此去除1kg BOD的需氧量往往低于1kg,系数a'通常小于1。
根据实验测定,用于生物膜内源呼吸的氧量为m2·h左右,按照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生物膜的干重(kg/ m3)可推算系数b',在普通生物滤池中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工艺设计参数
一、接触氧化池
1、容积负荷
表1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2、生物膜重量
氧化池中生物膜重量一般为6200〜14000 mg/l,呈悬浮状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一般只有200〜300 mg/l,因此可以粗略的以生物膜重量表示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数量。
城市污水中生物膜重量为12000〜14000 mg/l。
3、填料
(1)填料特性比较
表2填料特性比较
2)填料容积V 有效
V 有效二Q(G-C i)/I • 1000
式中Q处理水量(m/d )
C o――进水BOD浓度(mg/L)
C i——出水BOD浓度(mg/L)
I ——BOD容积负荷(m)
4、停留时间
1)弗鲁因德利希吸附式
Q(G-C i)/V二式中Q处理水量(m/d )
Go——进水BOD浓度(mg/L)
G——出水BOD浓度(mg/L)
V――填料容积(m)
2)停留时间
T=24V/Q=24 (C0-C1)/ 、池体高度
般的氧化池填料高度为3m底部的布水布气层高度为〜,顶部的稳定水层高度为〜,所以总池高度一般为〜。
6、供气量
(1)需氧量(R):生物膜的需氧量(R)包括合成用氧量和内源呼吸用氧量两部分。
即:
R=a BOD+ b -P
△ B0 单位时间内去除的BODS( kg/h )
式中R生物膜的需氧量(kg/h )
△ B0 单位时间内去除的BODS( kg/h )
P――活性生物膜数量(kg)
a,b,---- 系数
从等当量的化学反应来看,每去除1kg BOD需要1kg Q。
但实际
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在普通生物滤池法中,污泥负荷低,泥龄长,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彻底,去除1kg BOD的需氧量可大
于1kg,系数a,通常为左右;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污泥负荷高, 生物膜更新快,泥龄较短,有一部分BOD物质未被氧化就排出系统,
因此去除1kg BOD的需氧量往往低于1kg,系数a,通常小于1。
根
据实验测定,用于生物膜内源呼吸的氧量为m • h左右,按照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生物膜的干重(kg/ m)可推算系数b,在普通生物滤池
中b,=。
(2)供氧量(Q):供氧量Q取决于需氧量(R)和曝气装置氧
的总转移系数K L0,当缺乏K L0资料时,建议按下式计算Q:
Q S=R- K apY
式中K为需氧量不均匀系数。
在实际运转系统中水量与水质是变化的,这样也就形成了需氧量的不均匀性, 水量与水质高负荷时的需氧量往往比平均负荷时要高出很多。
在确定供气系统时必须按最大需氧量考虑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K值按排水制度、工艺生产等实测确定。
a为氧的水质转移系数;p为饱和溶解氧修正系数°a、p 值
视处理水水质而异。
经实验测定,生活污水的a值为,p值为〜;
工业废水,如印染废水的a值只有〜,p值为。
Y 为不同温度时的充氧系数,其值可由表 3 查得。
表3不同温度及溶解氧时的充氧系数 丫值
(3)供气量(w :计算出来的供氧量还需换算成空气量(W W= Q
s
/ p- C (m/h )
式中p ——氧气的容重,在20C 标准状态下,p = m 3
;
根据上式所计算出的供气量应作压力、 温度和水深的修正,后两 项影响较小,略去不计,则可按下式折算成为所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 量(W 示)
1/2
3
W 示=(1+ P) - W( m/h ) 式中P^空气的表压(kg/cm 2
),根据该式计算而得的空气量,即
为供气系统的供气量。
标准状态下空气中含氧量(0)为N ・m 3
,需氧量为R,空气利用率 为£,则标准状态下供气量Q S =R/ £• Q 二、竖流沉淀池
1、不同BODS 荷时污泥产生量
表4不同B0D 负荷时污泥产生量的实验结果
去除每公斤BOE 产生的污泥量
(kg/kg BOD )
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标准状态下
C=。
3
BODS 荷(kg/m • d)
2、竖流沉淀池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斗(下底直径一般为一,倾
角一般为50°—60。
)、缓冲层(〜)、沉淀澄清区、溢流区(〜)、保护层(超高部分)。
3、澄清区
计算澄清区面积的公式为:
F=Q/a
式中F ——澄清区面积(m)
最大污水流量(mVh)
□-- 上升流速(mm/S)或表面负荷(m/ m2• h)
上升流速由污水水质、混合液浓度和污泥沉降性能决定的。
例如, 生活污水有一定的无机物,上升流速可采用稍高值;某些工业废水的污泥由溶解状化学物质合成的,质轻灰分多,上升流速宜稍低。
混合液浓度高时,上升流速宜稍低,反之亦然。
国外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次沉淀池,上升流速差别较大,一般在〜
s之间。
国内设计的二次沉淀池上升流速多在〜s之间,沉淀时间常
采用〜,一般为。
生物接触氧化法二次沉淀池的工作情况有其特殊性,
进水中悬浮物(污泥)浓度较低,一般为200—300mg/L,质轻呈絮
片状,沉降性能不如活性污泥。
但是,目前尚缺乏沉淀试验与实测资
料,在设计时,往往仍然参考上述活性污泥法的数据。
① 澄清区水深h2 计算如下:
h 2=Q・ t / F
式中Q --- 处理水量(m/h )
t ——沉淀时间(h)
澄清区面积(m2)
②澄清区水深H(m)还可按下式计算:
h 2= t X
式中卩——上升流速(mm/9
沉淀时间(h)
4、中心管、喇叭口及反射板
设置反射板,中心管流速V0采用s,则中心管有效截面积为:
f 2=q / V 0
中心管直径为:
1/2
0=(4 f 2/ n)
喇叭口直径为:
1= d 0
反射板直径为:
2= d 1
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为:
3= q / V 1 nd 1
V i 取S。
5、沉淀部分
沉淀区高度h2=^x t X
沉淀区有效断面积f1=Q/a
沉淀区总面积F= f 1+ f 2
沉淀池直径D=(4F/ n)1/2
验算:3 h2>D才符合要求。
6、污泥斗
污泥斗呈圆截锥体形,倾角 a 采用50°〜60°,下底直径(D1)
采用〜,则污泥斗高度为:
h5= (D/2- D i/2 ) X tg a
污泥斗容积为:
WnXh5X (R2+R・ r+r2) / 3 7、沉淀池总高度:保护层高度(h o)、溢流区高度(h 1)、沉淀区高度(h2)、
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高度(h 3)、缓冲层高度(h4)、污泥斗高
度(h5)
H= h0+ h 1+ h 2+ h 3+ h 4 + h 5
三、上向流斜板沉淀池
(1)池表面积(m2) : f=L X B, L(m)为池长,B(m)为池宽。
(2)表面负荷(m3/ m • h): q,=q / f,其中q (mV h)为流量。
(3)斜板数目(块):n=[(L- b • sin30 ° ) xsin 60° / P +1]
XB/a ,
其中 a (m) 为板长, b (m) 为板宽,硬聚氯乙烯塑料板每块ax b=x;P为斜板放置间距,一般为50— 150mm采用100mn者为多;该公式
设置斜板倾角0为60°, 一般为50°~60°。
4 ) 水 流 通 过 斜 板 的 上 升 流 速 (mm/s) :
V=q/(a X PXnXsin60 ° ),国内运转实际证明,上升流速V 宜控制在 1~ S 。
配水区高度H 二(包括斜板支架的有效高度)
斜板高度 H 2=bX sin60 ° =X = 清水区高度 H 3= 保护高度 H 4=
直部总高 H= H 1+ H 2+ H 3+ H 4=
9)澄清部分容积 (m 3
) :W=BX LX (H 1+H 3) 10)澄清部分停留时间 (min) :T 2=W/q
(11)斜板雷诺数Re= Re 小于2000为层流,大于2000则出现
稳流,在斜板沉淀池中,Re 可降到500以下,处于层流状态,对沉 降创造了有利条件。
斜板总面积 (m 2
) : A 1=nX aX bX cos60 沉降流速 (mm/s): V S =q/ A 1
斜板部分停留时间 (min) :T 1= b/ V
8) 沉淀池直部高度(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