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剩余污泥量计算
剩余污泥量计算方法

剩余污泥量计算方法在活性污泥工艺中,为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每天需不断有剩余污泥排出。
它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降解有机物BOD所产生的污泥增殖,二是进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悬浮固体的沉积。
因此,剩余干污泥量可以用式(1)计算:ΔX=(Y1+Kdθc)Q(BODi-BODo)+fPQ(SSi-SSo)(1)式中ΔX———系统每日产生的剩余污泥量, kgMLSS/d;Y———污泥增殖率,即微生物每代谢1kgBOD所合成的MLVSSkg数; 0.6Kd———污泥自身氧化率,d-1; 0.08θc———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d;Y1+Kdθc———污泥净产率系数,又称表观产率(Yobs);Q———污水流量,m3/d;BODi,BODo———进、出水中有机物BOD浓度,kgBOD/m3;fP———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部分占SSi 的百分数;SSi,SSo———进、出水中悬浮固体SS浓度,kgSS/m3。
德国排水技术协会(ATV)制订的城市污水设计规范中给出了剩余污泥量的计算表达式[1]。
此式与式(1)本质相同,只是更加细致,考虑了活性污泥代谢过程中的惰性残余物(约占污泥代谢量的10%左右)及温度修正。
综合污泥产率系数YBOD(以BOD计,包含不可降解及惰性SS沉积项)写作:YBOD=0 6×(1+SSiBODi)-(1-fb)×0 6×0 08×θc×FT1+0 08×θc×FT(2)FT=1 702(T-15)(3)式中fb———微生物内源呼吸形成的不可降解部分,取值0 1;FT———温度修正系数。
比较(1),(2)两式,可知在ATV标准中动力学参数Y,Kd分别取值0.6和0.08d-1,进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悬浮固体(fP部分)占总进水SS的60%。
由于剩余污泥中挥发性部分所占比例与曝气池中MLVSS与MLSS的比值大体相当,因此剩余干污泥量也可以表示成下式: ΔX=YobsQ(BODi-BODo)f(4)式中f=MLVSSMLSS;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水污染控制工程计算题分析解析

1计算题 1.1 已知某小型污水处理站设计流量Q=400m 3/h,悬浮固体浓度SS=250mg/L.设沉淀效率为55%。
根据实验性能曲线查得u 0=2。
8m/h,污泥的含水率为98%,试为处理站设计竖流式初沉池.设计参数:污水在中心管内的流速v 0=30mm/s=0。
03m/s 表面水力负荷q =u 0=2.8m 3/(m 2·h)(1)估算竖流沉淀池直径,确定池数。
设计沉淀池数为四只,池型为圆形,估算单池的直径约为7m ,符合要求。
单池流量Q′=Q/4=100m 3/h(2)中心管的截面积和直径(3)喇叭口直径d 1=1。
35d=1.35×1。
1=1。
5m(4)反射板直径=1.3 d 1=2。
0m(5)中心管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间的间隙高度h3.。
(6)沉淀区面积(7)沉淀池直径(8)沉淀区的深度:h 2=vt =2.8×1.3=3.64≈3.7m(设沉淀时间为1.3h)D /h 2=7/3.7=1.89〈3符合要求(9)污泥斗的高度和体积取下部截圆锥底直径为0.4m,贮泥斗倾角为55°,则h 5=(7/2—0。
4/2)tg55°=4。
7mV 1=(R 2+Rr +r 2)πh 5/3=(3。
52+3.5×0.2+0。
22)π×4。
7/3=64m2(10)沉淀池的总高度HH =h 1+h 2+h 3+h 4+h 5=0.3+3.7+0。
3+0。
3+4。
7=9。
3m(11)污泥区的容积排泥周期按2d 设计,则污泥区容积在工程设计中还包括进水槽、出水槽、出水堰、排泥管等设计内容.1.2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流量为30000m 3/d ,时变化系数为1.5,经沉淀后的BOD 5为200mg/L,总氮为30mg/L,总磷为3mg/L ,拟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希望处理后的出水BOD 5为20mg/L 。
试计算与设计该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1. 工艺流程的选择计算处理效率E:根据提供的条件,采用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池采用推流廊道式,运行时考虑阶段曝气法和生物吸附再生法运行的可能性,其流程如下:2。
废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题目废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目录一、前言 (3)1.1制革工艺简介 (3)1.2生物接触氧化法 (4)二、设计任务 (4)三、工艺流程选择 (5)3.1工艺流程图 (5)3.2工艺流程说明 (5)四、设计说明 (6)五、工艺设备计算 (6)5.1生物接触氧化池池体的设计 (7)5.1.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有效容积(即填料体积)(V) (7)5.1.2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总面积(A)和池数(N) (7)5.1.3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池深(h) (7)5.1.4生物接触氧化池内有效停留时间(t) (8)5.2供气系统的设计 (8)5.2.1需氧量(Oa) (8)5.2.2供气量(Qa) (8)5.2.3布气器设计 (9)5.3二沉池的计算 (10)5.3.1沉淀区表面积(A) (10)5.3.2沉淀区有效水深(h2) (10)5.3.3沉淀区有效容积(V) (10)5.3.4沉淀池总长度(L) (10)5.3.5沉淀区的总宽度(B) (10)5.3.6污泥斗的容积(V) (11)5.3.7沉淀池的总高度(H) (11)六、主要构筑物图 (12)七、小结 (13)八、参考文献 (13)九、图纸附件 (13)一、前言1.1 制革工艺简介皮革工业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行业,由于其独特的卫生性能和力学性能,特别适合于穿、用等方面,备受人们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皮革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向全球供应商品的出口创汇产业,但目前制革行业的发展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制革“三废”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制革加工的过程是借助化学、机械、生物等手段,将原料皮中除胶原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如毛、表皮、油脂、纤维间质等逐步清除,并适度分散胶原纤维,再加入鞣质交联,加脂剂润滑,着色剂染色,涂饰剂涂饰的过程。
剩余污泥计算公式及取值

剩余污泥计算公式及取值剩余污泥计算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经过沉淀池、厌氧池或活性污泥池处理后产生的剩余污泥的数量的计算。
剩余污泥的计算公式及取值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工艺和系统来确定,在以下部分中将对常用的计算公式及取值方法进行介绍。
1.剩余污泥产率计算公式及取值方法:剩余污泥产率是指单位进水量产生的剩余污泥的重量或体积,通常以kg MLSS/kg BOD5或kg MLSS/m3 BOD5来表示。
其中,MLSS指的是活性污泥的混凝土悬浮物浓度,BOD5指的是进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
a.常规活性污泥工艺:剩余污泥产率=混凝土悬浮物浓度/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通常,混凝土悬浮物浓度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或定期取样测试来确定,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可以通过进水水质测试来确定。
b.空气提供式悬浮式生物膜(MBBR)工艺:剩余污泥产率=悬浮床悬浮物浓度/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悬浮床悬浮物浓度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或定期取样测试来确定,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可以通过进水水质测试来确定。
2.污泥产量计算公式及取值方法:污泥产量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系统中产生的污泥的重量或体积,通常以kg或m3为单位。
a.常规活性污泥工艺:污泥产量=混凝土悬浮物浓度×污水流量×时间其中,混凝土悬浮物浓度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或定期取样测试来确定,污水流量可以通过流量计来测量,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b.空气提供式悬浮式生物膜(MBBR)工艺:污泥产量=悬浮床悬浮物浓度×污水流量×时间悬浮床悬浮物浓度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或定期取样测试来确定,污水流量可以通过流量计来测量,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3.污泥干固物含量计算公式及取值方法:污泥干固物含量是指污泥中固体物质的含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污泥干固物含量=(干泥重量/总污泥体积)×100%其中,干泥重量可以通过干燥法或烘箱法来确定,总污泥体积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计算来确定。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实现秒出结果的专业技术路径一、引言在环保工程领域,生物接触氧化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装置,其设计和运行需要精确的计算以实现最佳的运行效果。
然而,传统的计算方法往往复杂且耗时。
本报告将介绍一种能够实现秒出结果的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方法,通过结合先进的理论模型与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基本原理与计算难点生物接触氧化池是一种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在池内装填生物膜载体,使污水与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然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计算涉及多个因素,如反应时间、氧气供应、微生物生长速率等,这使得计算过程变得复杂且耗时。
三、秒出结果的专业技术路径为了解决传统计算方法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计算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数学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实现了秒出结果的目标。
1.数学模型建立:根据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物理特性、微生物生长规律以及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多种因素,如污水流量、污染物浓度、氧气供应等。
2.计算机程序开发: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程序。
该程序能够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3.实时监测数据采集: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收集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各项运行数据,如污水流量、污染物浓度、氧气供应等。
这些数据作为输入参数传递给计算程序。
4.秒出结果的技术实现:通过将在线监测数据输入到计算程序中,程序根据数学模型进行快速计算,并即时给出处理效果预测和优化建议。
由于整个计算过程在秒级时间内完成,因此实现了秒出结果的目标。
四、专业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这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计算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率:通过自动化计算和实时监测,实现了秒出结果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2.精确性:数学模型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处理效果。
3.灵活性:该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计算方法一
计算方法一
计算公式 Q'=Q/24
V=Q(S1-S2)/Nv A=V/H f=A/2 L=f/B
t=24*n*f*H/Q
H0=H+H1+H2+H3+H4 V0=n*f*H0
t'=n*f*(H0-h1)*24/Q D=k*Q/24*60
计算参数 500
20.83333333 500 100 3.2 62.5 3
序号
参数名称
1
设计最大流量
2
小时流量
2
进水BOD
3
出水BOD
4
填料容积负荷
5 好氧池有效容积
6
填料高度
7
好氧池面积
8
水池格数
9
每格水池面积
10
水池宽
11
水池长
10 接上水深
13
填料层间隙
14
配水区高度
15
总高度
16
池体总容积
17 污水总停留时间
18
汽水比
19
曝气总量
20 生物接触氧化池污泥
21 集水槽出水堰负荷
22
出水堰长度
符号 Q Q' S1 S2 Nv V H A n f B L t h1 h2 h3 h4 H0 V0 t' k D W q L
单位 T/d T/H mg/L mg/L kg/(m3*d) m3
m2
m2 m m h m m m m m m3 h m3/m3 m3/min kg L/(s*m) m
不检修取0.5,检修取1.5
一般取10-15 按每公斤产生0.35-0.4干污泥计算
一般取2.0-3.0 取整数
活性污泥法公式

反应器最大体积和 分格化的反应器
UASB<2000m3 ; EGSB<500m3 ; AF<2000m3;接触工艺<5000m3。
多个反应器利于布水,便于维修。
配水孔口负荷、配水方式(一管一点、一管多孔、分支式)、三相分离器、管道设计、出水
收集设备、排泥设备(泥床上部、偶尔底部)、建筑材料、加热保温。
TA
=
24.Cs Ls .m.C A
Qs、Cs—进水量(m3/d)、BOD5(mg/L); CA—曝气池内MLSS浓度,mg/L; V—曝气池容积,m3; e—曝气时间比; n—周期数,周期/天; TA—个周期的曝气时间,h。 1/m—排出比; 注:充入比事实上和排出比差不多是同一概念,指的是每个周期进
接触时间/(Min) 沉淀速度/(mm/s)
剩余量/(mg/L) 备注
消毒《考试教材》P112、384
液氯
二氧化氯 臭氧
一级排放时:20-30
二级排放时:5-10
2~5
30
10~20
15
1-1.3
>0.5
0.4
高 pH>氯 >氯
NH2Cl
缺氧/好氧(ANO)工艺动力学计算公式《教材三》P250
项目
−
. 760 DA) P
Vmax = 4.6×104 ×CA−1.26 TD—排水时间,h
(MLSS≥ 3000mg/ L)
N—池的个数,个
r—一个周期的最大进水量变化比(变化系数)
ΔQ’—在沉淀和排水期中可接纳的污水量,m3; (1)为安全量留在高度方向时 (2)为安全量留在宽度方向时
OD—每小时的需氧量,kg/h; CSW—清水T1(℃)的氧饱和浓度,mg/L; CS—清水T2(℃)的氧饱和浓度,mg/L; T1—以曝气装置的性能为基点的清水温度,℃; T2—混合液水温,℃; DA—混合液的DO,mg/L; α—高负荷法取 0.83,低负荷法取 0.93; β—高负荷法取 0.95,低负荷法取 0.97; P—处理厂大气压,mmHg 绝对大气压。
水污染控制工程计算题分析解析

1.1
设计参数:污水在中心管内的流速v0=30mm/s=0.03m/s
表面水力负荷q=u0=2.8m3/(m2·h)
(1)估算竖流沉淀池直径,确定池数。
设计沉淀池数为四只,池型为圆形,估算单池的直径约为7m,符合要求。
单池流量Q′=Q/4=100m3/h
(2)中心管的截面积和直径
(3)喇叭口直径d1=1.35d=1.35×1.1=1.5m
选择风机二台(一用一备),风压5mH2O,风量40m3/min。
曝气系统的设计计算同活性污泥法。
1.5
1.设计水量计算
平均日设计水量:qv=180×50000×(l+10%)/1000=9900m3/d
式中,10%为污水管网的地下水渗入系数,设计取平均日污水量10000m3,一级处理构筑物设计流量参照总变化系数kz(kz=1.59),以提升泵房的提升泵最大组合出水量为设计流量,生化处理构筑物取最大日10h平均流量,本题取最大日10h变化系数为1.3。
(3)磷(P)
每日从废水中可获得的总磷量为:P1=0.003×30000=90kg/d
每日污泥所需要的磷量为:BOD5:P=100:1;则P=54kg/d
每日随出水排除的P量为:90-54=36kg/d,相当于1.2mg/L
废水中N和P营养源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需求,无需向废水中补充氮源和磷源,但出水中氮和磷的浓度不能满足废水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2)根据所需的氧量计算相应的空气量
1)若空气密度为1.201kg/m3,空气中含有的氧量为23.2%,则所需的理论空气量为:
2)实际所需的空气量为:
3)设计所需的空气量为:
1.4
1.设计参数
有机填料容积负荷Nv=2.0kgBOD5/m3·d,采用组合填料,每片填料直径150mm,填料层高度2.5m,填料片连接成串,每串填料左右间隔160mm,串中每片填料上下间隔80mm,采用微孔曝气,气水比2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剩余污泥量计算接触氧化池主要由池体、填料床、曝气装置及进出水装置等构成,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图3-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要点:(1)生物接触氧化池一般不应少于2 座;(2)设计时采用的BOD5负荷最好通过实际确定。
也可以采用经验数据,一般处理城市污水可用1.0~1.8kgBOD5/(m3·d),处理BOD5≤500mg/L的污水时可用1.0~3.0 kgBOD5/(m3·d);(3)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1~2h(按有效容积计);(4)进水BOD5浓度过高时,应考虑设出水回流系统;(5)填料层高度一般大于3.0 m,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应分层装填,每层高度为1 m,蜂窝孔径不小于25 mm;当采用小孔径填料时,应加大曝气强度,增加生物膜脱落速度;(6)每单元接触氧化池面积不宜大于25m2,以保证布水、布气均匀;(7)气水比控制在(10~15):1。
因废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本次设计采用二段式接触氧化法。
设计一氧池填料高取3.5m,二氧池填料高取3m 。
3.5.1 填料容积负荷Nv=0.2881Se0.7246=0.2881*200.7246=1.443[ kgBOD5/(m3*d)]式中 N v —接触氧化的容积负荷, kgBOD 5/(m3*d); S e —出水BOD 5值,mg/l3.5.2 污水与填料总接触时间t=24*S 0/(1000* Nv)=24*231/(1000*1.443)=3.842(h)式中S 0 ——进水BOD 5值,mg/L 。
设计一氧池接触氧化时间占总接触时间的60%: t 1=0.6t=0.6*3.842=2.305(h)设计二氧池接触氧化时间占总接触时间的40%: t 2=0.4t=0.4*3.842=1.537(h)3.5.3接触氧化池尺寸设计一氧池填料体积V 1V 1=Q t 1=1500*2.305/24=144m 3 一氧池总面积A 1-总:A 1-总=V 1/h 1-3=144/3.5=41.2(m 2)>25 m 2 一氧池格数n 取2格,设计一氧池宽B 1取4米,则池长L 1: L 1=144/(3.5*4)=10.3m剩余污泥量:在《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规程》中推荐该工艺系统污泥产率为0.3~0.4 kgDS/kgBOD 5,含水率96%~98%。
本设计中,污泥产率以Y =0.4kgDS/kgBOD 5,含水率97%。
则干污泥量 用下式计算:W DS =YQ(S 0-S e )+(X 0-X h -X e )Q式中 W DS ——污泥干重,kg/d ;Y ——活性污泥产率,kgDS/kgBOD 5; Q ——污水量,m 3/d ;S 0 ——进水BOD 5值,kg/m 3; S e ——出水BOD 5值,kg/m 3; X 0——进水总SS 浓度值,kg/m 3;X h ——进水中SS 活性部分量,kg/m 3; X e ——出水SS 浓度值,kg/m 3;。
设该污水SS 中60%可为生物降解活性物质,泥龄SRT 取5d , 则一氧池污泥干重:W DS =0.4*1500*5*(0.231-0.0462)+(0.126-0.126*0.6-0.027)*1500×5 =648.9(kg/5d )污泥体积:Q S = W DS /(1-97%)=648.9/(1000*0.03)=21.62m 3泥斗容积计算公式Vs=(1/3)*h(A ’+A ’’+sqr(A ’*A ’’) 式中 Vs ——泥斗容积,m 3;h ——泥斗高,m ;A ’——泥斗上口面积,m 2; A ’’——泥斗下口面积,m 2;设计一氧池泥斗高2.0m,泥斗下口取1.0m×1.0m,则一氧池泥斗体积:Vs1=(1/3)*2.0*(41.2+1.0+sqr(41.2*1.0)=32.4(m3)>21.63 m3一氧池超高h1-1取0.5m,稳定水层高h1-2取0.5m,底部构造层高h1-4取0.8m,则一氧池总高H1:H 1=h1-1+h1-2+h1-3+h1-4+h泥斗=0.5+0.5+3.5+0.8+2.0=7.3(m)则一氧池尺寸:L1* B1* H1=10.3m*4.0m*7.3m 二氧池填料体积V1V 2=Q t2=1500*1.573/24=98.3m3二氧池总面积A1-总:A2-总=V2/h2-3=98.3/3=32.8(m2)>25 m2二氧池格数n同样取2格,设计二氧池宽B1取4米,则池长L2:L2=32.8/4=8.2m设该污水SS 中60%可为生物降解活性物质,泥龄SRT 取5d,则二氧池污泥干重:WDS=0.4*1500*5*(0.0462-0.00924)+(0.0378-0.0378*0.6-0.01134)*1500×5=139.23(kg/5d)污泥体积:QS= WDS/(1-97%)=139.23/(1000*0.03)=4.64m3本设计接触氧化池泥斗高0.9m,泥斗下口取0.5m×0.5m,则二氧池泥斗体积:Vs2=(1/3)*0.9*(32.8+0.25+sqr(32.8*0.25)=10.77(m3)>4.64 m3二氧池超高h2-1取0.5m,稳定水层高h2-2取0.5m,底部构造层高h2-4取0.8m,则一氧池总高H2:H 2=h2-1+h2-2+h2-3+h2-4+h泥斗2=0.5+0.5+3+0.8+0.9=5.7(m)则二氧池尺寸:L2* B2* H2=8.2m*4.0m*5.7m一氧池污泥和二氧池污泥汇合。
污泥量=21.63+4.64=26.27 m3,选用DN175mm排污管,流速=0.7m/s,i=0.56%,排泥时间=3.57min。
3.5.4 校核BOD 负荷BOD 容积负荷为:I=QS0/[(V1+V2)*1000]=1500*231/[(144+98.3)*1000]=1.43[kg/(m3*d)]BOD 去除负荷为:I’= Q(S0-Se)/[(V1+V2)*1000] =1500*(231-9.24)/[(144+98.3)*1000]=1.37[kg/(m3*d)]均符合设计要求。
3.5.5 填料选择计算本设计采用YCDT 立体弹性填料,YCDT 型立体弹性填料筛选的聚烯烃类和聚酰胺中的几种耐腐、耐温、耐老化的优质品种,混合以亲水、吸附、抗热氧等助剂,采用特殊的拉丝,丝条制毛工艺,将丝条穿插着固着在耐腐、高强度的中心绳上,由于选材和工艺配方精良,刚柔适度,使丝条呈立体均匀排列辐射状态,制成了悬挂式立体弹性填料的单体,填料在有效区域内能立体全方位舒展满布,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渗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又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这一特征与现象是国内目前其他填料不可比拟的。
由于该填料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优良的材质工艺选择,使其具有使用寿命 长、充氧性能好、耗电小、启动挂膜快、脱膜更新容易、耐高负荷冲击,处 理效果显著、运行管理简便、不堵塞、不结团和价格低廉等优点。
YCDT 型立体填料与硬性类蜂窝填料相比,孔隙可变性大,不易堵塞;与软性类填料相比,材质寿命长,不粘连结团;与半软性填料相比,比表面积大,挂膜迅速、造价低廉。
因此,该填料可确认是继各种硬性类填料、软性类填料和半软性填料后的第四代高效节能新颖填料。
YCDT 型立体填料材质特征[26]如表3-2 所示。
表3-2YCDT 填料材质特性填料单元直径:150mm 丝条直径:0.35mm 安装距离: 150mm 成膜后重量:50~100kg/m 3 填料上容积负荷: 2-3kgCOD/m 3·d比表面积:50~300m 2/m 3 空隙率:>99% 填料安装:一段接触氧化池内填料安装的根数: 长:0.15*(n+1)=5.15 n=34 宽:0.15*(n+1)=4.0 n=26则一段接触氧化池填料安装根数:(34*26)*2=1768 根 二段接触氧化池内填料安装的根数: 长:0.15*(n+1)=4.1 n=27 宽:0.15*(n+1)=4.0 n=26则二段接触氧化池填料安装根数:(27*26)*2=1404 根 氧化池共有填料:1768+1404=3172 根填料安装:采用悬挂支架,将填料用绳索或电线固定在氧化池上下两层支架(10cm )上,以形成填料层。
用于固定填料的支架可用塑料管焊接而成, 栅孔尺寸与栅条距离与填料安装尺寸相配合。
3.5.6 接触氧化池需气量计算Q 气=D 0*Q=18*1500=27000( m 3/d)=18.75 (m 3/min) 式中 Q 气—需气量,m 3/d ,D 0—1m 3污水需气量,m 3/m 3,一般为15~20 m 3/m 3; Q —污水日平均流量,m 3/d一氧池需气量:Q 1-气=0.6 Q 气=0.6*18.75=11.25 (m 3/min) 二氧池需气量:Q 2-气=0.4 Q 气=0.4*18.75=7.5 (m 3/min)结构部件 材质 比重 断裂强力 拉伸强度(MPa) 连续耐热温度(℃) 脆化温度(℃) 耐酸碱稳定性 丝条 中心绳 聚烯烃类 (聚酰胺) 0.93 0.95 120N 71.4DaN ≥30 ≥15 80-100 80-100 -15 -15 稳定 稳定接触氧化池曝气强度校核:一氧池曝气强度:Q1-气/A1=5.25/(41.2/2)=0.25[m3/( m 2*min)]=15.3[m3/( m 2*h)]二氧池曝气强度:Q2-气/A1=32.8/2=16.4[m3/( m 2*min)]=12.8[m3/( m 2*h)]二池均满足《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规程》要求范围的[10 ~20 m3/( m 2*h) ].综合以上计算,接触氧化池总需气量Q气=18.75 m3/min,加上15%的工程预算Q S=18.75*(1+15%)=21.56 m3/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