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与静止教案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生,教学内容为《运动和静止》。
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物理量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度量。
2.能力目标:•掌握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示和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特点,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的好奇心。
2. 概念解释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按照不同的角度解释运动、静止的概念,然后交流分享,进行概念澄清。
3. 运动和静止的分类让学生探究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特点,并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度量方法。
4. 实验设计引入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
5.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梳理归纳了课程中所提到的各种概念和物理量。
同时,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案分析1.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程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2.本节课教师提供了多种视觉资源,如图示和运动影片,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得到充分的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3.本节课教师采用了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概念。
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2.在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难以操作实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引导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理论概念难以理解,可能需要更加详细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 运动和静止

1选什么为参照物时,小男孩是运动的?选什么为参照物时,小男孩是静止的?
2从上面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思考教材60页“交流讨论”中的问题。
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相关内容,思考
1从运动的路线来分,物体的运动可分为哪两类?
2你能举出生活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吗?
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新课讲解
进行新课
一,参照物与机械运动
让学生观察教材第59页图3-1和图3-2,教师提出问题
1,刘东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感觉自己是静止的,却看到树木是向后运动的,这是为什么?
2青山是静止的,船夫划水使竹排向前运动,感觉自己是静止的,却看到青山向后运动,这又是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1)要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椎物体叫做参照物。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于所选取的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2)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情况
2,能结合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情景,我们总感觉路两边的树木再向后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小组讨论后回答;
1选大地或地面作为参照物时,小男孩是运动的,选小女孩或小车作为参照物,小男孩是静止的。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运动一、动与静二、快与慢三、直线运动力一、什么是力二、力的描述三、弹力力的描述四、重力五、摩擦力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压强一、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三、连通器和液压技术四、大气压强流体的力现象一、在流体中运动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二〕三、沉与浮功与机械一、功二、杠杆二、杠杆〔二〕三、滑轮四、功的原理及应用五、机械效率六、机械能七、改变世界的机械运动一、动与静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例分析、比照、交流与讨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方面的题材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想像力,说明相对运动这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大用处的。
摄像师要以什么为参照物才能拍摄出我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课后作业】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使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运动与静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系统,机械运动影片片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我们生活中常见到汽车的行驶,鸟儿的飞翔,白云的飘动,奔腾的河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么?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位置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们是运动的。也有些物体我们看到是相对静止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运动和静止。
学生记在笔记本上
加深记忆
※选取参照物的三点性质
那么参照物由是如何选取的呢?
学生思考
让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拿起粉笔盒移动,问学生粉笔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们选择谁为参照物?
板书:如何选择参照物
1)任意性(除本身外);
学生说是运动的,以讲桌、黑板、老师、学生椅子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我们都没有选择粉笔盒本身,可见不能选本身为参照物。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并学会如何分析。
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同学们做的很好,那么如果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你们会不会选择参照物呢?
学生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带着学生做一个例题,让学生把刚总结的知识应用的习题中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并学会如何分析
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加深本节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四、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总结归纳,并回答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并加深印象
作业:书P61 3、4题 ; 课时练:1、3、5、8、9
板书设计
一、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3-1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fourbrow@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
但用物理的语言去描述运动,用物理的方法去判断运动,却是学生欠缺的。
因此,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时,我力求从学生身边入手,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并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与生活,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的运动类型。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分析。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本节课可分为7个部分,10个环节。
这10个环节分别为认一认、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
1.引入新课<认一认>出示爱因斯坦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么?听说过他提出的重要理论么?[生]相对论。
[师]说的很对,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种生活中的相对。
引出今天的课题《运动与静止》,并板书。
2.参照物[师]同学们肯定知道许多生活中静止的或运动的例子,请各举几例。
[生]静止的例子:树木、课桌、楼房……运动的例子:行驶的汽车、空中飞行的飞机、滚动的足球、操场上跑动的学生……<找一找>[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这里也有一个例子,看大家能不能找到——谁运动了。
[投影]图片“谁在动”,并简单介绍图片说明——“坐在石头上的小女孩,松开手后,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哪位小朋友运动了?”[生]①号。
师马上提出问题:“你凭什么认为1号小朋友运动了?”引起学生思考,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运动与静止教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杨林中学公开课
物理主讲人:徐希
课题: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1课时运动与静止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参照物。
5.掌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重点: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三、难点: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找出所选的参照物。
四、教学设计
引入
播放图片让学生感知我们处在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
提问引入。
2、授新
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播放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再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静止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1)以树为参照物,骑车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一起骑车者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再引出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以是静止的或运动的物体。
2、参照物一旦选定,假定其处于静止。
3、不能选择要研究的物体自身为参照物。
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通过一个小的学生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参照物选取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橡皮(或直尺)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缓慢运动。
两人讨论互答:
选取课桌作参照物,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参照物,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橡皮作参照物,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观察图片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找出所选的参照物。
观察图片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应用:空中加油站,同步卫星,接力赛传棒。
在引导学生得出相对静止的条件:(1)运动快慢相同(2)运动方向相同机械运动根据运动的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课堂小结:
一、运动与静止
1、运动是绝对的
2、机械运动
3、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机械运动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下列几项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B)
A、春天桃树上结出了桃子
B、秋天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
C、上课铃声传到同学耳中
D、晚上探照灯照向天空炼
2、“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船相对于河岸是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的。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4.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以电梯为参照物
②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以人或电梯为参照物
5、课后作业课堂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