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汤治产後心中烦闷不解方
竹叶汤_嵩崖尊生卷十四_减法方剂树

竹叶汤_嵩崖尊生卷十四_减法方剂树竹叶汤_嵩崖尊生卷十四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人参1钱,白术2钱,当归2钱,川芎7分,甘草4分,陈皮3分,黄芩8分,枣仁1钱,麦冬1钱,远志8分,生地5分,竹叶10个。
(2)1.2.功效:妊娠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2)1.3.来源:《嵩崖尊生》卷十四。
(2)2.健脾生化汤 (2)2.1.减:陈皮、黄芩、枣仁、麦冬、远志、生地、竹叶 (2)2.2.组成:川芎1钱,当归3钱,人参3钱,白术1钱半,甘草5分。
(3)2.3.功效:妇女产后块不痛。
(3)2.4.来源:《灵验良方汇编》卷下 (3)3.四妙散 (3)3.1.减:人参、甘草、陈皮、枣仁、麦冬、远志、生地、竹叶 (3)3.2.组成:当归2钱,川芎1钱,白术1钱(蜜炙),黄芩1钱。
(3)3.3.功效:胎漏。
(3)3.4.来源:《叶氏女科》卷二 (3)4.加味芎归汤 (3)4.1.减:人参、甘草、陈皮、枣仁、麦冬、远志、生地、竹叶 (3)4.2.组成:川芎1钱半,当归1钱半,黄芩(酒炒)1钱,白术1钱。
(3)4.3.功效:妊娠外感头痛者。
(3)4.4.来源:《万氏女科》卷二 (3)5.安胎散 (3)5.1.减:人参、川芎、陈皮、枣仁、麦冬、远志、生地、竹叶 (3)5.2.组成:白术1钱,当归1钱,黄芩1钱5分,甘草(炙)3分。
(3)5.3.功效:妊娠胎动。
(3)5.4.来源:《济阴纲目》卷八 (3)1.原方1.1.组成:人参1钱,白术2钱,当归2钱,川芎7分,甘草4分,陈皮3分,黄芩8分,枣仁1钱,麦冬1钱,远志8分,生地5分,竹叶10个。
1.2.功效:妊娠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1.3.来源:《嵩崖尊生》卷十四。
2.健脾生化汤2.1.减:陈皮、黄芩、枣仁、麦冬、远志、生地、竹叶2.2.组成:川芎1钱,当归3钱,人参3钱,白术1钱半,甘草5分。
2.3.功效:妇女产后块不痛。
竹叶汤_普济方卷七十三_减法方剂树

竹叶汤_普济方卷七十三_减法方剂树竹叶汤_普济方卷七十三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淡竹叶(洗净)3握,黄连1两,青钱2-7文,大枣10个(去核),车前子(切)5合。
(2)1.2.功效:眼赤痛。
(2)1.3.来源:《普济方》卷七十三。
(3)2.大枣煎(《千金》卷六。
) (3)2.1.减:青钱、车前子 (3)2.2.组成:大枣7枚(去皮核),黄连2两(碎,绵裹),淡竹叶(切)5合。
32.3.功效:目热眦赤,生赤脉侵晴,息肉急痛,闭不开,如芥在眼碜痛。
(3)2.4.来源:《千金》卷六 (3)3.黄连汤 (3)3.1.减:青钱、大枣、车前子 (3)3.2.组成:黄连2两(去须,捶碎),淡竹叶50片。
(3)3.3.功效:眼生赤脉胬肉,急痛不开,如芥子在眼。
(3)3.4.来源: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二 (3)4.黄连煎 (3)4.1.减:淡竹叶、青钱、车前子 (3)4.2.组成:黄连半两,大枣1枚(切)。
(3)4.3.功效:眼赤痛。
(3)4.4.来源:《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 (3)5.车前子散 (3)5.1.减:淡竹叶、青钱、大枣 (3)5.2.组成:车前子1两,黄连(宣州者,去须)1两。
(3)5.3.功效:目受风热,昏暗干涩,隐痛。
(4)5.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4)1.原方1.1.组成:淡竹叶(洗净)3握,黄连1两,青钱2-7文,大枣10个(去核),车前子(切)5合。
1.2.功效:眼赤痛。
1.3.来源:《普济方》卷七十三。
2.大枣煎(《千金》卷六。
)2.1.减:青钱、车前子2.2.组成:大枣7枚(去皮核),黄连2两(碎,绵裹),淡竹叶(切)5合。
2.3.功效:目热眦赤,生赤脉侵晴,息肉急痛,闭不开,如芥在眼碜痛。
2.4.来源:《千金》卷六3.黄连汤3.1.减:青钱、大枣、车前子3.2.组成:黄连2两(去须,捶碎),淡竹叶50片。
《伤寒论》113方——竹叶石膏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竹叶石膏汤,典型医案1发热——闫云科医案杜某,女,67岁。
身热3周,初以饮食不减,无大不适,未予诊治。
日来渐感乏力,动则短气,始来门诊。
询知发热至午益甚,体温多在37.8℃~38℃,自汗出,汗后热不减,不恶寒,口气蒸手,咽干唇燥,思饮欲冷,消谷善饥,大便日一行,夜尿频。
素日足膝疼痛,午后足跗水肿。
望其面色微红,形体略瘦,精神尚可,舌质红、苔少。
诊得脉象沉滑略数,重按无力,腹软无压痛。
化验室检查:甘油三酯正常,血糖空度4.2mmol/L,餐后二小时7.9mmol/L。
观其脉症,此阳明胃热,气阴两虚证也。
阳明热则消谷善饥,口渴思饮;气阴虚则少气乏力,咽干脉弱。
治宜清阳明、益少阴,拟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0g石膏30g甘草10g沙参15g麦冬15g苏子15g粳米30g三剂二诊:发热汗出减(体温35.9℃~36.8℃),口渴易饥亦轻,膝仍痛,仍肿。
舌脉同前。
原方加白芍治之。
《经方躬行录》论:发热者,是太阳病营卫不和,也阳明腑热之外证。
自汗出,是营卫不和,也是阳明之外证。
汗后热反不减,此是胃热。
消谷善饥,也是胃热。
脉沉滑略数者,滑数者,阳盛郁格,气津两伤也。
胃腑之燥盛,而却见水气之浮肿?夜尿频者,水能外泄,还病跗肿?难懂?2发热——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
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
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
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
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2克,生石膏40克,麦冬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
服5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
唯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克,阿胶10克以滋阴降火。
又服7剂,诸症得安。
按语:本案发热于午后,伴见口渴欲饮,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属于“阳明气津两伤”无疑。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竹叶石膏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竹叶石膏汤【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温服)。
【原文】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6)【解说】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而见形赢少气,气逆欲吐。
治当以补气养阴,清解余热为法。
本方为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
以竹叶、石膏清解余热;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粳米滋养胃阴;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妙在以辛温之半夏与寒凉滋润之石膏、麦冬相配,一则使石膏凉润而不致呆滞;再则使半夏降逆而不致温燥。
于清热养阴,和胃降逆方中用此最宜。
在实际运用中,凡于热病过程中,见有气阴两伤,身热有汗不退,发热,烦渴,呕吐,虚烦不眠,舌红少苔,脉虚数等,使用本方皆有较好疗效。
【运用】一、发热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
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
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
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
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2克,生石膏40克,麦冬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
服5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
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克,阿胶10克以滋阴降火。
又服7剂,诸症得安。
按语:本案发热于午后,伴见口渴欲饮,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属于“阳明气津两伤“无疑。
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故见气逆欲吐。
正与竹叶石膏汤证机相合,用之即效。
二、肝癌发热陈家俊医案:许某某,男。
原发性肝癌,行B超导引下肝癌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当进行到第3次后,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检查无异常发现。
经方直解伤寒方解第五竹叶汤

经方直解伤寒方解第五竹叶汤林盛进民间中医,经方临床实践者,华夏中医论坛讲师。
著有《经方直解》一书。
竹叶汤方:竹叶12克,葛根15克,桂枝5克,炮附子5克,防风5 克,人参5克,桔梗5克,生姜25克,甘草5克,大枣5枚。
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者,炮附子加至8克,呕者,加半夏21克。
太阳病至此,则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之证全矣。
竹叶汤之病理,概而言之,为内则血虚津伤,外则受风寒表郁也。
本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相比,两者同为太阳温病,然桂枝加葛根汤证仅为津伤而已,本汤证则为血虚津伤也。
其表证较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轻,彼尚有轻微之恶寒,故曰恶风,本汤证则仅为头痛而巳,即使有恶风寒之症,亦极轻微;然其血虚津伤较桂枝加葛根汤证更重,故其人发热更甚,而面正赤;因二证同为表闭不开,故可见喘也;血虚津伤,则口燥渴自不在言下也。
血虚津伤之人,以其血虚,故里多虚寒。
胃肠虚寒之人则喜汗出,其理已于桂枝汤证处详解也。
喜汗之人则表虚津伤,故易受风而病痉,其理巳于葛根汤证处详解之。
喜汗之人多津伤,胃肠缺津液之濡润,故常可见便秘,此即太阳病便秘之理,于桂枝汤处亦有详解。
临床有谓“调和营卫,止汗治便秘”之法,其理亦根子此。
竹叶汤之药理:因本汤之血虚、津伤程度较重,故用葛根之余,更加竹叶以清热生津。
竹叶能清胃热而除烦,又能行血运而解表,兼能通水运而利小便,故以之为主药。
用桂枝之余,更加附子、人参、防风、桔梗以助血运而解表,用生姜以助胃阳,其甚者更加半夏温胃止呕,用大枣以补胃液,用甘草以安肠补液也。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温病之轻者,本汤证为太阳温病之重者。
其条文言产后者,欲人更明其血虚津伤之理。
其所以治者,并不限于产后也。
其方后加减:颈项强则更加附子之量者,以颈项强为汗出而津伤更甚也,故更增附子之量以温阳止汗。
此与桂枝加附子汤中加附子,以治汗遂漏不止者同理。
其呕加半夏者,欲用半夏以温胃阳止呕也。
历代前贤注解《伤寒杂病论》时,多谓太阳病一篇仅有桂枝、麻黄二汤。
竹叶汤_千金卷三_减法方剂树

竹叶汤_千金卷三_减法方剂树竹叶汤_千金卷三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生淡竹叶1升,麦门冬1升,甘草2两,生姜3两,茯苓3两,大枣14个,小麦5合。
(2)1.2.功效:产后心中烦闷不解。
(2)1.3.来源:《千金》卷三。
(2)2.甘麦大枣汤 (2)2.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生姜、茯苓 (2)2.2.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2)2.3.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
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22.4.来源:《金匮要略》 (2)3.解散甘草汤 (3)3.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大枣、小麦 (3)3.2.组成:甘草1两半,茯苓1两,生姜1两。
(3)3.3.功效:服石散发,烦闷不解。
(3)3.4.来源:《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3)4.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卷下。
) (3)4.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生姜、茯苓 (3)4.2.组成:甘草3两,小麦1升,大枣10枚。
(3)4.3.功效:脏躁。
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
现用于癔病及神经衰弱属心脾两虚肝郁者;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憟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小儿啼泣不止者。
(3)4.4.来源:《金匮》卷下 (3)5.下气方 (3)5.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甘草、茯苓、大枣 (3)5.2.组成:生姜5两,小麦1升。
(3)5.3.功效:上气短气。
(3)5.4.来源:《千金》卷十七 (3)6.温脾汤 (3)6.1.减:生淡竹叶、麦门冬、生姜、茯苓、小麦 (3)6.2.组成:甘草4两,大枣20枚。
(4)6.3.功效:食饱而咳者。
(4)6.4.来源:《千金》卷十八 (4)1.原方1.1.组成:生淡竹叶1升,麦门冬1升,甘草2两,生姜3两,茯苓3两,大枣14个,小麦5合。
竹叶石膏汤组成,功效主治,加减运用医案

竹叶石膏汤组成,功效主治,加减运用医案【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组成】竹叶10g 石膏30g 半夏10g 麦冬15g 甘草6g 粳米15g 人参6g 【煎服】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热病后,身热不退,心烦少气,气逆欲吐者。
【禁忌】1. 有表证者,忌之。
2.口渴思冷、脉有力者,忌之。
3. 无气逆症者,不宜。
【类方】1.小柴胡汤:同可治热病后身热不退、干呕欲吐。
不同者,小柴胡汤证属枢机不利、表里不和,故重在和解退热。
竹叶石膏汤证属津液损伤、热邪未净,故重在滋阴清热。
2.白虎加人参汤:同可清热补虚,治疗烦渴。
不同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热邪重而津伤轻。
竹叶石膏汤证,热势轻而津伤重。
3.枳实栀子豉汤:同可治热病后发热。
不同者,枳实栀子豉汤证之身热,为病愈后因伤食而复,必有心烦懊恼,胸腹胀满,心下拒压之症状。
【临床运用】1. 上半日咳者,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张氏医通》)2. 脉虚数而渴,当以此汤治之。
(《伤寒溯源集》)3. 治伤寒时气表里倶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
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
(《和剂局方》)4. 治骨蒸劳热,咳而上气,衄血、唾血,燥咳烦闷,不能眠者。
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
(《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5.治伤暑,发渴脉虚。
(《兰台轨范》)6. 伤寒、肺炎、麻疹等急性热病后期,余热不清,口渴、烦满、眠不安或恶心干呕,虚汗易出,或鼻衄、齿衄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浅议】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虚火上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低热不退,心烦少寐,口渴思饮,干呕,呛咳,短气乏力,舌红嫩无苔,脉象细数为目标。
热淫于内,则身热汗出;热扰神明,则心烦少寐;气阴不足,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而神疲短气,饮食不思,干呕呃逆,呛咳。
伴有舌瘦小,质红少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象虚数,渴欲饮冷,便干,尿赤等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状。
中医强心药之竹叶

中医强心药之竹叶中医强心药之竹叶2022-03-02 16:02·宗良玉竹叶是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淡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亦可入药。
主产于长江流域各省。
鲜叶随时可采。
竹叶卷心,通常于清晨采摘为佳。
竹叶载于《神农本草经》,原文为“竹叶,味苦、平。
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
汁,主风痉痹。
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中医认为,味辛、甘,性寒,归心、肺经。
本品清心除烦,且可散上焦风热之邪,适用于温热病初起,心胸烦热,及热病后期,烦热口渴之证。
温热病,烦热神昏可用竹叶卷心。
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小肠经。
功能清热,除烦,利尿,可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竹叶长于清心泻火除烦,且能生津,尤其是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之力更强。
《本草汇言》引唐代孙思邈之语,谓其为“肃清气分,凉心胃邪热之药也”,故多用于热病烦渴之证;竹叶卷心还善治温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者。
用于热病烦热口渴。
竹叶能清心除烦,生津。
常与石膏、麦冬、芦根等同用。
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及小儿惊热诸证。
竹叶常与木通、生地黄等同用治疗口糜;配钩藤、朱茯神、灯心草治疗小儿惊热夜蹄。
用于热淋及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小便淋痛。
竹叶有清心,利尿作用。
常配车前子、灯心草、木通等药同用。
竹叶与灯心二药常配伍应用,功效均能清心利水,但灯心偏治五淋、尿道涩而小便不利;竹叶偏治心中烦热,舌红尿赤而小便不利。
灯心兼入肺,竹叶主入心。
竹叶茶对人类心脏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它不但能营养心肌,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心肌缺血发生。
平时经常冲泡饮用竹叶茶,可以提高心脏功能,防止心脏功能减退,更能预防多种心脏病发生。
竹叶茶还能保护人类的心血管,能防止血管老化,也能净化血液,经常饮用还能预防三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