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的总结三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的总结三篇

【导语】民族精神是⼀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成的精神样态。

它是种族、⾎统、⽣活习俗、历史⽂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成的⽂化慧命,也可说是⼀个民族的内在⼼态。

以下是整理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的总结三篇,欢迎阅读!【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的总结 我校围绕“爱我中华,兴我国防”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进⾏爱国爱家的教育,弘扬民族⽂化,培育民族精神,收到可喜效果。

先将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依照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制定“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计划。

2、布置各班级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多途径、多⽅法地对全体少先队员进⾏爱国主义教育。

学⽣以假⽇⼩队的形式开展参观罗盛教纪念馆、洋溪“万⼈堆“等教育基地,搜集查找交流有关抗⽇战争的相关知识资料的活动,阅读或收看有关的书籍和电视节⽬,了解抗⽇战争的历史,并写下读后感或观后感。

3、组织各年级学⽣参加“传承郑和精神”的征⽂活动。

学⽣通过上、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法,了解郑和航海的经历,感悟郑和精神。

4、开学后,组织低年级各班开展“抗⽇故事会”班会活动,以说故事的⽅式交流英雄们的事迹。

组织⾼年级各班利⽤周五的班会时间交流读后感,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交⼤队部。

5、以⼴播站为途径,向全校学⽣介绍英雄少年的故事,宣传他们的英勇事迹,给学⽣树⽴学习的榜样。

6、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展览假期学⽣搜集的有关抗⽇战争的⽂字、图⽚资料,对学⽣进⾏勿忘国耻、建设国防的教育。

7、利⽤国防教育⽇和“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对学⽣进⾏国防教育。

教育学⽣从⼩⽴志建国防、从⼩热爱和平。

8、我校召开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主题会,各班按照要求,以合唱、舞蹈、朗诵、武术、⼩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在筹备、排练节⽬的过程中,全校师⽣全⼒以赴、全情投⼊,节⽬质量较⾼,演出很成功。

本次活动还有许多⽋缺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小学教育的道德品质培养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小学教育的道德品质培养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小学教育的道德品质培养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小学教育的道德品质培养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小学教育作为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起点,应当致力于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诸多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教导人们要讲信用、守承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其次,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了孝顺亲长的道德要求。

孝顺亲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教导人们要尊重父母、关爱长辈,培养学生孝顺亲长的品质,有利于他们树立家国情怀和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此外,中华传统美德还强调了勤劳勇敢的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品质,它教导人们要努力工作、勇敢面对挑战,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质,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小学教育中的美德培养方法小学教育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有效培养学生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首先,小学教育应注重对传统美德的渗透和宣传。

例如,在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经典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同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讲解和讨论,以启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崇尚。

其次,小学教育应注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例如,在历史和地理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中国优秀人物和传统节日的故事,来传达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师承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小学教育还应注重教育实践的有效引导。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增强他们对美德的认同和愿景。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需要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以此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团结进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弘扬中华文化的途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传承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传承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和传统,从而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增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文化传承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纽带,也是一个社会的凝聚力。

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文化传承能够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弘扬中华文化的途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另外,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手机App等,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多种途径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中华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提倡孝顺和传统美德。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博爱和仁爱。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倡导大爱无疆的精神。

再次,中华民族精神鼓励勤劳和拼搏。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演讲稿(3篇)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演讲稿(3篇)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演讲。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年来的社会风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丰盈的物质生活,却也丧失了一些美好的传统。

我们的社会逐渐泛滥着欺诈、劣币驱逐良币、道德沦丧等不良现象。

因此,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成为了时代的呼唤,亦是我们每个人肩上的责任。

传承中华美德,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中华美德,则是其中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内涵。

有孔子的仁爱之道,有老子的无为而治,有孟子的民主平等,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有庄子的自由豪放……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和价值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这些美德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代代相传,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物质的满足已经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精神的需求才是我们更为迫切的期望。

传承中华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盈,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和精神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精神世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众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民族精神,比如勤劳奋斗的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精神、创新进取的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都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然而,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于缺乏民族精神的指引。

有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恶意竞争,造成了诚信危机;有人只顾自己的生活舒适,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有人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和毅力。

这样的问题影响着我们全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回归我们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的灵魂,赋予我们民族新的生机和活力。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在学校中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机构。在学校中,应该 注重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观看具 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在社会中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
统美德,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起自己的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2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作为支撑。弘扬中 华传统美德,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地进行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它包括尊老爱幼、诚实 守信、勤劳节俭、爱国 敬业、谦虚谨慎、有容 忍之心等众多方面
这些美德凝聚了中华民 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 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 蕴
2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弘扬中华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社会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倡导文明礼仪等。同时,也需 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工作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培养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提
3
全民族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手抄报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手抄报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抄报内容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个民族⽣命⼒、创造⼒和凝聚⼒的集中体现,是⼀个民族赖以⽣存、共同⽣活、共同发展的核⼼和灵魂。

店铺下⾯为⼤家带来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抄报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标语 1、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2、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局意识、创新意识,振奋民族精神。

3、传承中华传统⽂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光辉榜样,做“四有”新⼈。

5、传承中华⽂明,共铸民族精神。

6、⼤⼒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化、加强全民族精神⽂明建设。

7、发扬中华⽂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化,屹⽴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8、犯我中华之天威者,虽远必诛。

9、⾼举民族旗帜,弘扬⽂化精神。

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学⽣思想道德建设。

12、弘扬民族传统⽂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3、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14、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科学发展。

15、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6、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传承传统⽂化。

我国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 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强不息,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舍⽣忘死、坚贞不屈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统⼀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团结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我们的祖先进⾏了坚决的⽃争。

精忠报国的抗⾦英雄岳飞;“⼈⽣⾃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的⽂天祥;“浑⾝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的于谦,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都是为捍卫国家统⼀,民族利益,英勇抗击外族侵略,被后⼈世代传诵和敬仰的民族英雄。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可以加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也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传承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一步是要传承并弘扬优秀的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戏剧和音乐等的重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二、强调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强调创新精神。

现代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在这个历史时期尤为重要。

如何发扬创新精神呢?我们可以加强教育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引领人才。

三、秉持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需要我们承接这一精神核心。

我们应该到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爱精神可以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根本的传承。

四、倡导节俭生活
中华民族的节俭传统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浪费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节俭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倡导节俭精神,将这个传统再次解读和落实。

总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积极多元地去推动。

只有保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对创新精神的推崇、对仁爱精神的秉承,对节俭的倡导,才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优秀8篇)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优秀8篇)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优秀8篇)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篇一朋友!你还记得那首震撼人心的《国歌》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这雄壮的歌声响起时,我每每被震撼。

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已形容不了我的心情。

我怀疑这不是歌声,对!这不是歌声,不是歌声!这是咆哮,是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呐喊,是四万万生命在呐喊:我们不愿做奴隶!这是爆炸,是团结的力量在爆炸: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多少人在这咆哮声中赴汤蹈火,有多少人在这呐喊声中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在这爆炸声中贡献了一切。

赵一曼、杨靖宇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我们是“不愿做奴隶”的民族,我们是“万众一心”的民族,我们是敢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我们是能够“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民族。

正因为是这样的民族,即使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屈服,而且毅然接受了强敌的挑战。

《国歌》就是中华民族发出的吼声、前进的号角。

在硝烟弥漫的时候,《国歌》曾是我们迎接挑战的回答。

而今,国泰民安,春光明媚,你也许会说,何必再唱《国歌》,迎接什么挑战呢?何必造成一种危机感呢?是的!现在你也许看不到刀光火影,又哪来生死存亡?但是,不知你是否看到无声的战场,无形的战线?中华民族仍处于最危险的时候!苏美的强大、英法的先进、德意的发达、日本的崛起,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我们要奋起应战!我们不能忘记用鲜血换来的教训:我们的先辈在最危险的时候,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而今,我们在危险的时候,就要向先辈那样,毅然接受挑战,毅然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大业,不自叹、不自哀,发愤图强,贡献一切。

中华民族能否强大?中华能否崛起?最终将取决于我们能否继承并光大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冒着炮火前进”的团结精神、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

只有如此,我们的中国才能以强大的姿态迈入世界先进之列。

拥有世界上最有才干的人民和丰富天然资源的中国,才会成为世界上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我们需要这样的国家!前进,不甘落后的人们!前进,迎接挑战的人们!前进,为了中华的强大!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篇二亲爱的同学: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通风即可报"讯","讯"手即可拈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班会教案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伟大而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公正无私、诚实笃信、戒奢节俭、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中华传统美德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有着重要的维系、规范、保障和动力作用。

但是,由于五四运动中的错误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和极左态度,对孔子全面打倒、全面批判、全面否定,不分精华与糟粕将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统,统统抛尽了历史垃圾堆,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神资源。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

本着“古代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已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等。

重点讲四个方面:
(一)关于对爱国的理解与把握
(二)关于对明礼的理解与把握
(三)关于对诚信的理解与把握
(四)关于对孝道的理解与把握
•关于对爱国的理解与把握
爱国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

爱国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以及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等等。

革命家陈天华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

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关于对明礼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在古代社会会中“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含有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内容。

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解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陈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于是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了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家门。

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场所,人们肆意地高声喧哗和乱吐乱扔;在公共汽车门口,人们相互拥挤;在经济交往中,虚假广告满天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商品无所不在开车不愿礼让,都想抢先争道,不懂得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抢位置;不懂照顾老弱病残者;只注重小家庭的卫生和美化,而随意糟蹋公共卫生;在开会、看文艺演出时使用手机或电话,甚至打游戏、睡觉;看望朋友、同事、上司不预约时间;接电话不愿先报自己的姓名;至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恶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更是常见。

为人要有礼貌,这是做人处世的最起码的要求。

礼貌是尊重自己的表现。

对人有礼貌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强调礼节礼貌的重要性。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要求人们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虚,待人和气,亲切热情。

彬彬有礼的人,必然赢得人们的依赖和尊重。

•关于对诚实守信的理解与把握
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

在现代条件下,如何进行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认为,重要的是系统准确地理解诚实守信的规范。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这段话中“与国人交,止于信”,其意思是,讲诚信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本国人、熟人朋友、讲诚信的人。

诚信是相互的。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诚实守信,不要“轻诺”,要“重然诺”。

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前要三思而行。

合乎义则诺,不合乎义,则不诺。

对合乎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

•关于对孝敬父母的理解与把握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春秋战国时,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
放在教学首位,说是道德的根本。

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墨子提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

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父义母慈是对子女的伦理义务,是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期待、培养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是孝,其具体义务,不仅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尊亲。

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

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

汤药,非口亲尝拂进,仁孝闻天下。

”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倡“孝”,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

总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

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不愿
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

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和谐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总体水平,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

同时,也有利于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及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