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从产生过程看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体现在:(1)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
(2)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马基笔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说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性、创新性、阶段性、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主要是关于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或理论。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辨析)*首先,各门具体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是以自然、社会或人的思维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提示的是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规律;而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为对象,所研究问题的范围具有普遍性,提示的是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
其次,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或者让哲学充当具体科学的裁判;一是借口哲学与科学的不同,否定哲学,由科学替代哲学或让哲学充当科学的奴仆。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或者说,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哲学史上一般把这个问题称之为认识论问题。
4.什么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它们在历史上分别有哪几种形态?(或者说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⑴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由于对思维、观念、精神理解上的差异,唯心主义又可区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马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让你逃课也不会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让你逃课也不会挂逃课也让你不会挂的马哲笔记~~~~~~+...分享作者:╭小丶怪兽已被分享2次评论(0) 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与具体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哲学上的A 与具体科学上的A 的关系 哲学上的A 与生活中/社会中的A 关系 物质与物体的关系 ①看的到 物质 存在 客观 人类社会+自然界唯物主义②想到 意识 思维 主观 精神 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例:张三、李四、王五、 一人/几人 个体 现实 具体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例: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部分 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例:人 全部 抽象总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个体、现实、具体 近代形而上学:部分、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全部、抽象现代:部分古代:个体(考试指) 科学结论都是形而上学可知论:认识、百分百认识 不可知论:不认识、没有彻底认识 ①一致性(相同、共性) ②不可分性 A:矛盾的同一性:事物的质与事物具有之间同一性辩证法:形容世界怎么样 / 状态怎么样 / How形而上学:6种情况→其他都是辩证法①孤立②片面③静止④否认矛盾⑤夸大外因⑥贬低人的主观能力动性A: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与人无关、无人也会有人的大脑不能决定它有和无B表现形式:①宏观物质②粒子和磁场③所有的客观关系例:XX关系、XX规律=都是物质④客观属性⑤剧中人、国家、大学→意识⑥现实中的人、国家、大学→属于物质C:创造从无到有→意识制造从有到无→物质例:①文学、艺术、科学结论、公式、报告、方针、定理、定律、规则、用语言、文字概括的就是意识 ②物质: 生产力 阶级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 生产方式 阶级斗争 经济基础①只要表示“ 变”通通都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每一个事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 运动的特点: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变的(人的特点) 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与运动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犯什么错误 → 唯心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犯什么错误 → 形而上学①位置没有发生转移,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静止特点: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可变的(毛的特点) ③运动=绝对运动 静止=相对运动例:①物质是绝对运动的A ×改为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物质运动是绝对的B √因为运动特点绝对的例:①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左”、相对、关门、冒险、怀疑、经验、诡辩论②承认静止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绝对、教条、本本、保守、无政府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的错误(共性)①把.....看的太死了夸大:稳定性、不定性、确定性事物的静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绝对、形而上学、不可知、右) ②在马原中:夸大 = 承认 = 看的;贬低 = 否认 = 看不到 ③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绝对主义 = 教条主义 = 本本主义 = 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 =右=太活了①把....看的太活了夸大:变动、可变、不确定事物的动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不可知、“左”、诡辩论)②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相对主义 = 怀疑主义= 经验主义=关门主义 = 冒险主义 = “左”= 太活了静止之中有运动运动之中有静止例: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物(物理)衡量尺度或衡量标准静止是过去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①时间的特点:具有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导致时间宝贵,强调时间重要)②每一个现实的事物它们都有时间和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一、什么是马克思?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函(1)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2)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2、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理解(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最深刻,是详细的证明和应用,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科学,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规律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和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和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巨大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要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
(参考教材P4—P6第1段)●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
(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
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03709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从产生过程看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体现在:(1)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
(2)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4革命性体现在:(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现。
(3)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四个分清: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学透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性问题(本体论):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问题(认识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直观、猜测)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中国“五行说”(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性。
(3)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外化”。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二、世界物质性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的涵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之外、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此外,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
人类生存的地球,比人类先存在45亿年。
其次,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既是人、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又是一种物质实践。
所以说,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
再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定方式或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意识起源于生物演化和社会的演化,其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
【意识论】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是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是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三是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四是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坚持这一原理才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掌握和坚持这一原理才能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反对有神论,做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
【运动观】一、运动的含义运动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可分割)具体表现在:⑴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A、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形而上学观点B、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进行----唯心主义观点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 、静止的含义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运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⑶物质的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4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两种错误倾向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阿基里斯追乌龟、飞矢不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时空观】(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和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具体表现在: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尺缩钟慢效应)(四)时空观上的错误观点1、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2、旧唯物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相对性(五)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六)方法论意义珍惜时光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时间、空间的条件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一)“实践”及其特征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
5、以实践为中介理解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从宇宙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3、方法论意义(1)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