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课本删郭沫若作品 乐山教师称遗憾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白鹭 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白鹭 教案

课题白鹭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字。

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8个生字,会写“素、宜” 11个字。

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白鹭的图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

(出示课件2)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出示课件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白鹭》也作《鹭鸶》。

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新教材删古诗该怎么看?

新教材删古诗该怎么看?

新教材删古诗该怎么看?作者:仲余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4年第10期中小学开学在即,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被发现变“薄”了,其中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共有《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被删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声骤起,当然也不乏支持声。

这里精选两篇文章,分别代表反方、正方观点,同时选载上海教委对删改教材的回应,希望能对您理性评价“删诗事件”有所启发。

反方声音:古典诗词的启蒙作用不可轻视近日,有地方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删去了旧体诗词,据称是为了给学生减负。

这件事成了社会焦点,引发了争议。

我认为,这个举动有其唐突和粗疏之处。

这件事也反映了公众和社会对中华文化传统的高度兴趣,以及有的部门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状况的忽视。

今天看来,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倡导一个背诵古诗词的潮流,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

这应该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和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的一部分。

诗词既要从小学习,也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文化资源。

诗教传统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方面,诗词源远流长,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中笔下,是所谓“活的经典”。

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警句都来自诗词。

人们也公认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划时代的文学高峰。

从屈原到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大诗人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

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正是以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诗词。

古典诗词也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

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中国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而且,每个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些诗词名句。

即使是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的普通人,也能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

人教版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初中频道提供大量初中生学习资料,在第一时间更新初中资讯。

以下是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运用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等词语。

2、了解新诗的特点及其郭沫若的创作。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和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技巧和借助想像、联想的表现手法。

3、拓展阅读,对《星空》中的其他诗篇做一些泛读。

〖德育目标〗。

郭沫若多篇作品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分析

郭沫若多篇作品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分析

第34卷第12期2019年12月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12,Vol.34Dec.,2019DOI:10.16069/ki.51-1610/g4.2019.12.015郭沫若多篇作品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分析廖久明a,王春燕"(乐山师范学院a.文学与新闻学院,b.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尽管高中教材目前仅出版一册,郭沫若已有4篇作品入选。

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两个:(1)新的编写理念为郭沫若多篇作品选入奠定了基础,(2)郭沫若多种风格、体裁的作品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关键词:郭沫若作品;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9)12-0093-030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为我们留下了风格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对郭沫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

遗憾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郭沫若作品却有着不同的现实境遇。

在过去影响较大的教材版本中,郭沫若作品从选用数量上来看整体呈减弱趋势,甚至一度消失在语文课本中,例如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删去了《天上的街市》《静夜》两首诗歌。

选用体裁也显得尤为狭隘,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以《天上的街市》出现频率最高。

或许新诗的成就过于耀眼以至于掩盖了郭沫若其他体裁作品的光芒,郭沫若历史剧和散文鲜有被各种版本语文教材选入。

就入选学段而言,作品集中在中学,小学段除长春版五年级下、湘教版三年级上曾选入《天上的街市》外,则仅有散文《白鹭》一文选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令人惊喜的是,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尽管高中教材目前仅出版一册,郭沫若已有4篇作品入选:除初中教材重新选入《天上的街市》外,另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选入散文《白鹭》、历史剧《屈原(节选)》、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和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和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和作品《少年闰土》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四川乐山人。

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的作品主要收集在基本诗集中:分别是《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其中《女神》的成就最高,因而被成为他的代表作。

《天窗》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鸟的天堂》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乐山市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史以明鉴,察古以晓今。

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紧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各大博物馆a_______________,纷纷推出了新颖有趣的活动。

人们可以在乐山市博物馆挖掘汉代崖墓形制元素,在峨眉山博物馆探寻儒、释、道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b_______________,在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体验竹纸制作技艺,在铁道兵博物馆了解铁道兵的奋斗历程和他们c_______________的英雄事迹……①同时,智慧博物馆依托数字技术跨越时空,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让馆藏文物“触手可及”。

②无数时光留下的礼物,在博物馆里被珍藏。

③博物馆是“没有墙垣的大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

④只有发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才能让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1)依次填入文中a、b、c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异想天开源头可歌可泣B.异想天开渊源顶天立地C.别出心裁源头顶天立地D.别出心裁渊源可歌可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B.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C.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D.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回眸历史,是劳动书写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tiào wàng(a)征途,是奋斗铺就了抵达梦想的坚实路基。

高速磁浮列车chíchěng(b)大地,拉林铁路穿梭雪域,“悬崖村”华丽蝶变,西海固千山披绿……每一处风景背后,①。

【初中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8 人教版

【初中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8 人教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双枣初中郭之好前阶段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和学)作为教师来说,存在着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备课时自身储备不足,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学生的智能积累情况不是很了解。

作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学会自觉地听记、自觉地预习和复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老师的检查和监督才能完成。

教学目的:1、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2、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3、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深意。

知识点:1、掌握“缥缈、鲛人”的音、形、义;2、了解郭沫若的基本常识。

能力点: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教学要点】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老师范读,明确节奏和重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 17 屈原(节选)》研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  17 屈原(节选)》研讨课教案_1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语文课本删郭沫若作品乐山教师称遗憾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4年,今年教初一的乐山外国语学校教师梅小东,在拿到新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时发现,整本书的内容和去年的旧版本对比起来简直就是大“变脸”,不仅单元的顺序打乱了,而且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更换,同时还单独增加了“写作”的内容,此外一些插图、排版、细节上也变化不少。

“这么大的变化在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调整中还是头一次。

”梅小东认为,目前的新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容易,对于老师而言,教起来也会更凸显目的性,“很不错”。

但对于其中将乐山文豪郭沫若经典作品《天上的街市》、《静夜》删除,却让身为乐山人的梅小东觉得特别惋惜,“对外又少了一次让更多人了解郭沫若、了解乐山的机会,对本地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中看到乐山文豪出现的兴奋和激情。


单元上大调整
开学第一课讲亲情
梅小东拿出新初一课本,并找来一本去年的教材,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挨页对比,给记者指出其中的调整内容。

就封面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翻开封面后的第一页,变化就开始了。

旧版本第一页的插画是“鲁迅”和“青年时代的冰心”,而新版本中的“鲁迅”则换成了“泰戈尔像(徐悲鸿画)”,且与“青年时代的冰心”调换了位置。

除了插画外,目录的变化就更大了。

首先很直观的就是单元顺序上的重新排列。

据梅小东介绍,新版本中六个单元的课文是通过对旧版本中六个单元课文的撤并、顺序调整及新增其他作品后形成的。

比如,以前课本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在山的那一边》,而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调到第四单元,新课本的第一篇文章则是《散步》,但该篇文章在旧教材中则在第五单元。

此外新课本第一单元还增加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

“新课本的第一单元文章主要讲家庭亲情主题,而且六个单元的课文难度强调循序渐进,这离学生的生活更近,学起来也要更容易一些。

”梅小东如是说。

总篇数不变
三分之一篇目已更换
尽管两个版本的课文都是30篇文章,但其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已更换。

经过认真逐一对比,记者发现,新课本中删掉的课文有: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

新增的文章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而老版本中的《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变。

据梅小东介绍,新课本删掉了比较深奥难懂的文章,比如《山市》、《风筝》等,增加了《秋天的怀念》、《我的早年生活》、《风雨》等凸显真情的作品,还有像《河中石兽》和《小圣施威降大圣》有趣的作品,“这样更换后的课文更浅显易懂,更有真情实感,更接近学生生活真实的体验”。

但对于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的删除,梅小东却一声叹息,一方面出于对这两首经典诗在课本中的消失而倍感惋惜,另一方面出于对乐山文豪在该册课本中的“隐退”而深感遗憾。

强调学生作文
“写作”部分独立成块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突出了“写作”内容。

据了解,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在写作上相对欠缺,写出的文章很难突出真情实感,但此次教材的变化,用梅小东的话说,有可能带来质的改变。

在旧课本里,每个单元后面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章节,每节有一个主题,比如第一单元是“这就是我”,第二个单元是“漫游语文世界”,但对于写作的具体讲解很笼统,不具体。

而新课本里,每个单元都把“写作”板块独立出来。

据梅小东介绍,每个单元的作文与阅读内容紧密呼应,且每一个写作指导都各有侧重,并逐步推进,“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一步步让学生了解作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学生学以致用非常有益。

同时,把“写作”独立出来,对老师来说也是可操作性更强,训练起来也更有系统性。

细节上变化多
更突出视觉上的享受
除了大的变化之外,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新课本在对每一篇文章的引子及课后习题的装饰上使用了显眼的深灰色底纹,在写作版块加上了有趣的文字配漫画,在一些栏题的字体使用上更加清新活跃,在附录中“写好硬笔行楷字”中增加了具体的写作技巧介绍……这些细小的变化,从视觉上和感官上都更给人带来舒适和亲近的享受。

据介绍,此次教材的修订原则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材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本目标。

要学好语文
学生需多读书、勤写作
“这次的调整体现了我们的教材更加多元,有包容性,更能让学生拓宽视野。

”在乐山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陈秋看来,每一部语文教材实际都有其时效性和时代性。

那么,进行大“变脸”后的初一语文课本,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是不是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何才能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技巧?
对此,陈秋也提出了她的看法:于学生,要想真正学好语文,还需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多读课外书,而且还要多尝试写作;而于老师,教材只是范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自行取舍文本和增加文本,拓宽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陶清清)
相关链接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有《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这份介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王本华老师写的。

王老师是这套教科书的学科编委会副主任。

介绍写道,2004年、2008年、2010年编写组三次前往各地调研。

2011年3月申报统编教材。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启动统编教材的编写、审查、修改。

这次修订选择文章的标准有三条:经典、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适合教学。

这次修订教材主要是根据2011年新课标要求,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改变过分夸大教材人文性的倾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

二是重视阅读,强调“读书”,包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


三是增加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要避免走进一些误区。

比如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该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等。

新教材虽然有这样一些优点,但是有很多处错误,这也反映现在的编辑们不认真、不严谨。

教材都有错误,学生还相信什么呢?如下列错误:
1.P20 “读一读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

2.P33 “读一读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

3.P53 第三行“……传不习乎?”缺后引号,应加上。

4.P117 《化石吟》一诗,第4行和第5行之间应该空行。

5.《后记》倒数第六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缺后书名号,应加上。

6.该册教材彩色本(2013年3月第2版)除上述更正外,另有:P105注释第3行,“佳,好、美”应为“嘉,好、美”。

还有些错误有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