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本次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深化学生对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帮助学生掌握本学期数学知识的关键点和难点;3.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合理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 教学内容本次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小数的认识、比较及运算;2.三角形的认识和性质;3.坐标系及平面图形的坐标表示;4.角的认识和分类;5.分数的认识、比较及运算。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本次整理和复习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回顾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特别重点突出小数、分数和角的认识、比较及运算,因为这些内容是本学期的难点之一。

2.教学难点:本次整理和复习课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小数、分数、角的认识和运用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这方面的内容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练习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 教学方法本次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1.认真复习和理解上课讲解的知识点;2.分析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和交流;4.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5.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五. 教学过程1.整理和复习本学期的知识点;2.强化小数、分数、角的认识和运用;3.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解答;4.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讨论;5.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六. 教学反思本次整理和复习课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回顾和强化对本学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气氛较为轻松活跃,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小数、分数和角的运用方面存在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课堂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整理和复习(一)》-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整理和复习(一)》-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整理和复习(一)》-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14整理和复习(一)》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还不到位,需要通过复习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复习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太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的复习。

2.难点:对于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整理和复习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7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7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7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整理和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数的认识和运算:深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掌握四则运算规则及简便计算方法。

2. 几何图形:掌握线段、角、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基本的测量方法。

3. 数据处理: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及应用。

4. 问题解决: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知识目标:系统复习并掌握本学期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能力目标: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教学难点1. 概念理解: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分数、小数和几何图形的抽象概念。

2. 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分模块系统地复习本学期所学知识,通过提问、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难点讲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展示数学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5. 总结提升:总结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复习。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教学内容的几个主要模块进行设计,每个模块配以关键词、公式、图表等形式,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示核心知识点。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应用题。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

2. 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与练习。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知识点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包括:整数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

(2)重难点讲解与练习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等,进行讲解与练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4.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整理复习》-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整理复习》-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整理复习》-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10整理复习》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复习整理,掌握和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分数和小数等。

教材通过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整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数学知识,对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分数和小数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复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分数和小数的知识。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复习法:让学生自主复习教材,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例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练习题: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3.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3.整理与复习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整理和复习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学习习惯;②知识与技能: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

②思维与表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读小数,体验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④交流与反思: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学习重点难点:归纳整理有关小数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回顾梳理,自主建构教师活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P32~53的内容,回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然后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1.小数的意义?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通过阅读课本,回忆知识点,学生基本能按自己的方式把本单元主要知识点罗列出来。

小数的意义: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3.小数的性质?4.小数怎样大小比较?5.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6.小数怎样单位换算?7.怎样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字大的数就大……以此类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00011001101、、……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最后去掉小数末尾的“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整理和复习(二)》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整理和复习(二)》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整理和复习(二)》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15整理和复习(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四则混合运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整理和复习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算错误和逻辑混乱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2.难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运算错误和逻辑混乱的情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知识点。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点的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这些知识点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练习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整理和复习课,内容涉及前三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方法。

2. 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加减运算。

3. 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教学卡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课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巩固: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有条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包括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的练习题。

2. 提高作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第57页练习十四的第1~8题。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体验到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以及求近似数等知识。

3.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多媒体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 读出下面的数。

25.3310687.2159.031102.450.2650.0170.010
小结:在读小数时,整数部分和以前的读法一样,小数部分无论是中间的0还是末尾的0都要读出来。

师:上面的小数中,哪些是两位小数?哪些是三位小数?哪些小数可以化简?如果把87.21改成三位小数应该怎样写?106改写成三位小数应该怎样写?
巩固练习:试做教材第56页第1题。

(二)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16.01008.710014.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

4.213.121
(1)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问:做题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3.做教材56页第2题。

(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4.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10.0120.1020.120.021
(三)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教材56页第3题。

(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师: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
学生讨论后汇报。

2.练习。

(1)把1.8扩大到原数的100倍是()。

()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是6.21。

(2)把()缩小到原数的倍是0.021。

()缩小到原数的倍是6.21。

(四)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

0.834 2.786 3.895
(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521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67100209500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用“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什么?
4.做教材56页第4题。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师生总结: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了。

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思考下面各个问题。

(1)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4)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5)不同计量单位之间怎样进行单位换算?
(6)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按照要求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师:这节课整理和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学完一个单元,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网。

生2:知识之间是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比如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的近似数都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整理和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A类
1.直接写结果。

2.87×1034.81÷10
3.9×1000
0.003×1002÷10000.67÷100
12.5×1000.148×100 4.6÷1000
(考查知识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能力要求:能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计算)
2.下面是四种动物每分钟奔跑的速度,把它们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列起来。

大象:400m袋鼠:1.2km马:1670m梅花鹿:1km480m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大小比较;能力要求:能进行单位转化比较小数的大小)
3.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025
10.549
9.968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近似数;能力要求:会求小数的近似数)
B类
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小数就扩大100倍。

()
(2)把4.123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扩大3倍。

()
(3)0.1÷10=0.01()
(考查知识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力要求:能解决小数点位置移动问题)
2.填空。

(1)光每秒传播299792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是()。

(2)2002年,亚洲人口约3769000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是()。

(3)2014年,我国公路客运量为3464335万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是()。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改写;能力要求:能按照要求把小数改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28.7 3.48139000.30.0020.0067125014.80.0046
2.1670m>1km480m>1.2km>400m
3.3,3.0,3.0311,10.5,10.5510,10.0,9.97
B类:
1. (1)✕(2)✕(3)
2.(1) 29.9792万千米(2)37.69亿人(3)346.4335亿人
教材习题
教材第57页练习十四
1.略
2.0.8 1.65 4.5
3.23500.4413542000011.034
4.100100.1100
5.(1)✕(2) (3) (4)
6.(1)3.120.05(2)30.0
7.2~90~70~85~9
8.1t=1000kg13÷100×1000=130(kg)130kg=0.13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