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八单元主题阅读练习(全册有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外阅读理解答案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理解参考答案1、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一)1、正月十五赏花灯买各种花炮燃放吃元宵2、再一个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
3、形状各类4、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元旦、元宵节。
因为处处张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
5、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不唯一)7、喜欢。
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中可以看出来。
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高兴、幸福的感情。
(二)1、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一点共同之处。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2、除夕真热闹。
3、时间热闹安静4、气味、颜色、声音除夕的热闹及人们的喜悦心情5、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6、略读写迁移:略2、腊八粥课内阅读。
1、搅拌浓密放松资历2、A3、(1)夸张(2)拟人4、语文心理迫不及待盼粥5、心理夸张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6、(1)八儿看到煮腊八粥的时候“喜得快要发疯了”,突出了他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的心理。
(2)八儿的妈妈告诉他可以吃粥的时间,八儿说“那我饿了!”,做出要哭的样子,写出了八儿苦苦等待而不得的着急的心理。
7、太阳落山时天真、可爱又贪吃读写迁移:略3、古诗三首1、xiān yíng mò2、《古诗十九首》3、主人公是织女,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藏戏课内阅读1、在藏戏里,不同颜色和形状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身份,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2、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在于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3、略读写迁移:略课外阅读:(一)饺子1、饺子;时间顺序。
2、粉角、角子、馄饨、饼饵。
3、列数字。
4、“至少”不能去掉,它说明最晚在唐朝就出现了饺子,表示饺子出现的时间,去掉后表意不准确。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试题附参考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试题附参考答案班级:姓名:分数: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0分)hèsèniàn dao dān wu zhà lanfùgài liú shìbō nòng pāo qì二、比一比,再组词。
(10分)难(______)阅(______)跤(______)崖(______)堵(______)瘫(______)悦(______)绞(______)涯(______)赌(______)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5分)截(______)不(______)进进(______)荒(______)人(______)无(______)于(______)心平(______)与(______)隔(______)跃(______)欲(______)千门(______)念(______)叨(______)(1)AABB式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AABC式的词语有___________。
(2)含有数字的词语有___________,再写两个这样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对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的词语是___________。
(4)用画“”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0分)不是……而是……即使……也……如果……就……之所以……是因为……1. 地球的资源(___)谁的恩赐,(___)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___)这些设想能够实现,(___)是遥远的事情。
3.(___)地球被破坏了,我们(___)会别无去处。
4.我们(___)要好好保护地球,(___)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
五、按要求写句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
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即不同的脸谱。
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在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
它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要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手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等处)。
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耳目。
还有一种特殊的变脸手法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军退去之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2套)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一、请认真读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4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泣涕.(tì)蒜.瓣(suàn)B.汤匙.(shí)熬.粥(āo)C.机杼.(shū)初旬.(xún)D.杂拌.儿(bàn)公侯.(hòu)2.下列对加点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纤纤擢素.手(白皙)B.泣涕零.如雨(落下)C.春城..地白树栖鸦(家庭里)..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D.中庭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B.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成为开创藏戏的开山鼻祖。
C.藏戏的艺人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八儿的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
4.下面关于句子的转换,正确的一项是()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A.改为转述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B.改为双重否定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不会不喜欢的。
”C.改为反问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喜欢吗?”D.改为拟人句——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像是办喜事,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清明节。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
与七夕有关的诗句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D.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松。
6.下列四句中,与“风来花自舞”对仗最工整的一句是()A.千树落花红B.云傍马头生C.山高月上迟D.春到鸟能言7.下面这段话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类文阅读故乡的元宵(节选)汪曾祺上街去看走马灯。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乾陞(s hēnɡ)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
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
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下面安四个轱辘(ɡū lu),可以拉着走。
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m iè)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
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
西瓜灯、蛤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
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
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画的是《封神榜》,另一处画的是《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有删改)1.选文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短文,体会文章细致的描写,完成练习。
(1)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上街去看走马灯”这一内容的?()A.具体描写各种走马灯的样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阅读练习 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根据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作答。
《顶碗少年》.1填空:(少年)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1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这些话我们不难体会到;描写,“观众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这是对观众的。
其作用是回答:)(2①从哪些地方看出杂技表演精彩优美?②从哪些地方看出杂技表演难度很大?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下列各题。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给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含义。
(1)A、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B、不知哪一颗桃花心木树苗会枯萎。
C、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
①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A、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B 理解下面句子。
3)(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就桃。
就人而言,指在指,“巨大的能量”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的表达方法。
这是一种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阅读文中一段话,完成练习。
3.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讨好生抵活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训练-第一单元附答案人教部编版

第一单元【阅读目标】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短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日历(节选)冯骥才我喜欢用日历,不喜欢用月历。
为什么?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
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
它就守候在门外。
如果你静下心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1)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每年1月1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 )着油墨的芬芳。
我很欣喜: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就看你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 )不到的。
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 )无痕迹。
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它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2)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让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摘自《快乐阅读》)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是说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曾经是日历上每一张纸上的日子。
( )(2)“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表现了作者对时间不珍惜的态度。
( )(3)“我”喜欢日历只是因为迷恋日历散发出的油墨的芬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答案(全册)

部编版⼩学六年级语⽂下册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答案(全册)统编版六年级语⽂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第⼀单元)⼀. 阅读《北京的春节》⽚段,回答问题。
(⼀)照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冻死寒鸦”,这是⼀年⾥最冷的时候。
在腊⼋这天,家家都熬腊⼋粥。
粥是⽤各种⽶,各种⾖,与各种⼲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是⼩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天还要泡腊⼋蒜。
把蒜瓣放进醋⾥,封起来,为过年吃饺⼦⽤。
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味双美,使⼈忍不住要多吃⼏个饺⼦,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
孩⼦准备过年,第⼀件⼤事就是买杂拌⼉。
这是⽤花⽣、胶枣、榛⼦、栗⼦等⼲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们喜欢吃这些零七⼋碎⼉。
第⼆件⼤事是买爆⽵,特别是男孩⼦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风筝、空⽵、⼝琴等。
孩⼦们欢喜,⼤⼈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象。
腊⽉⼆⼗三过⼩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擦⿊,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糖的,糖形或为长⽅块或为⽠形,⼜甜⼜黏,⼩孩⼦们最喜欢。
过了⼆⼗三,⼤家更忙。
必须⼤扫除⼀次,还要把⾁、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店铺多数正⽉初⼀到初五关门,到正⽉初六才开张。
1.这个⽚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段中找出⼀个谚语是: 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 。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是⼩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
4.腊⼋这天,还要泡腊⼋蒜,腊⼋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5.“⾊味双美”的意思是颜⾊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蒜⾊味双美的句⼦是:. 。
6.孩⼦们准备过年,有哪⼏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
7.“零七⼋碎⼉”在⽂中具体指什么?. 。
8.找出⼀个过渡句。
. 。
9.哪句话说明了“⼤⼈们也忙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端午日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1.【理解词语】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龙舟比赛。
2.【选词填空】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健康伶俐B.结实伶俐C.结实灵敏D.健康灵敏3.【句子品读】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龙舟竞赛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出龙舟竞赛场面的热烈。
4.【提取信息】下面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的场面。
C.短文细致刻画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游泳追鸭子的场面。
5.【整体感知】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6.【写法探究】短文对以下内容,描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为什么这样安排?A.茶峒人去看划船比赛B.龙船的样式C.船与船的竞赛D.人与鸭子的竞赛这样安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文对照】如果仔细研读短文,再对照插图,你会发现图与文并不相符。
在哪一点上不相符呢?请你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下面几个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选自沈从文《腊八粥》)【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
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选自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
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
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
我在旁边地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
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选自老舍《过年》)1.【信息提取】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填空。
片段一写的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故事。
片段二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三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出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A.腊八粥、饺子、对联B.小米饭、饺子、对联C.腊八粥、鞭炮、对联D.对联、饺子、腊八粥3.【感受方法】读三个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完成练习。
A.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场景和描写人物的言行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方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片段一______ 片段二______ 片段三______4.【迁移运用】请仿照相关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粽子元宵赛龙舟猜灯谜舞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类文阅读1.D2.B3.C4.A5.B6.C 龙船竞赛是端午节最重要、最盛大、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也最能体现茶峒人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面貌,因此刻画得最细致具体。
7.插图中擂鼓的人坐在船头;而文中茶峒人赛龙舟时,擂鼓打锣指挥划桨节奏的人多坐在船只的中部,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不是坐在船头来指挥的。
微群阅读1.除夕夜吃饺子和拜年拿压岁钱的故事。
过年写对联、贴对联的故事。
传统节日里的民风民俗趣事。
2.A3.C B A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梗概: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由此坠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同一块蘑菇吃右边就变矮,吃左边就会长高,狗发脾气时便咆哮和摇尾巴,而猫咆哮和摇尾巴却是因为高兴。
在这个世界里,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有古怪。
她还遇到了一大堆人和动物:渡渡鸟、蜥蜴比尔、柴郡猫、疯帽匠、三月野兔、睡鼠、素甲鱼、鹰头狮、丑陋的公爵夫人。
她在一扇小门后的大花园里遇到了一整副的扑克牌,牌里有粗暴的红桃王后、老好人红桃国王和神气活现的红桃杰克(J)等。
爱丽丝帮助兔子寻找丢失的扇子和手套,帮三个园丁躲避红桃王后的迫害,还在荒诞的法庭上大声抗议国王和王后对好人的诬陷。
在这个奇幻疯狂的世界里,似乎只有爱丽丝是唯一清醒的人,她在探险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
突然,砰!砰!她撞到一大堆树枝和枯叶上,终于停止了坠落。
爱丽丝一点儿也没受伤,所以一骨碌就从地上爬了起来。
她抬头看看,上面一片漆黑;前面又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那只白兔还依稀可见,正在通道里匆匆走远。
没时间磨蹭了,爱丽丝一阵风似的追了过去,可是一眨眼间,兔子就没影儿了。
爱丽丝发现自己在一个低矮的长长大厅里,天花板上挂着一排灯。
大厅周围都是门,全都锁着。
爱丽丝走过去,试了试每扇门,然后郁闷地回到中间,不知道怎么才能从这里出去。
忽然,她发现一张三腿小桌。
“那上面摆着一把金色的小钥匙,肯定能打开大厅里的哪道门!”可她一试,哎呀!哪一把锁都显得太大,或者说,这把钥匙过于小了,试了半天,一道门也打不开。
不过,试第二遍时,发现了一道小布帘;帘子后有道小门,只有十五英寸高。
试试小钥匙,正合适!爱丽丝高兴极了。
打开门,发现它通向一条小走道,比老鼠洞大不了多少。
她跪下来往里一瞧,哇!里面有个非常美丽的花园!她多想离开这个阴森森的大厅到花园去走走呀,可惜她太大了,连脑袋都伸不进那个小道口。
“唉,要是能缩小成望远镜里的小人有多好!(爱丽丝常把望远镜倒着看,一切东西都可以变大或变小,所以她认为望远镜可以把人放大或缩小。
)也许能成,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头。
”你瞧,一会儿工夫发生了这么多怪事,爱丽丝都以为没有不可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