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合集下载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

这就是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

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

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

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

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

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

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

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

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

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

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

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开始演编现代戏。

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

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1. 豫剧的历史背景和起源: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豫剧家乡焦作市,起初是民间艺人在农村和城市的广场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戏曲形式。

2. 豫剧的剧种特点:豫剧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而闻名,它是一种以河南方言演唱的戏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

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和舞蹈等元素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 豫剧的剧目和演出形式:豫剧的剧目包括历史剧、魔幻剧、爱情剧等各种题材。

豫剧的演出形式以传统的舞台剧为主,但也有街头表演和电视剧等形式。

4. 豫剧的发展和传承:豫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起伏,但在现代豫剧家们积极探索、创新,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豫剧的影响和国际传播:豫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也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豫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总结: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
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更是一个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豫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探究豫剧艺术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探究豫剧艺术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探究豫剧艺术的基本概况与发展摘要: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豫剧艺术的基本概况与发展再认识,对豫剧几百年的发展,不可能有我几句话而概括,不对的地方还望专家、老师及同行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豫剧;河南地方剧;基本概况;豫剧流派;豫剧艺术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0-01豫剧的特点,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

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一、豫剧的发展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的起源原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二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的资料证实,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

另外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的《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曲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到了民国时期,豫剧多在城市中的茶馆中演出,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豫剧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当前豫剧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豫剧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行当和表演风格而闻名,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豫剧逐渐面临着观众年龄层次偏高、传承困难等问题。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豫剧需要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

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的推广手段,结合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方式,将豫剧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另一方面,通过豫剧剧目的更新与改编,增加时代元素和现代故事情节,以更好地迎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二、豫剧市场的发展与挑战豫剧作为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然而,与其他娱乐形式相比,豫剧市场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豫剧面临着现代娱乐市场多元化的竞争。

随着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多种娱乐形式的兴起,豫剧需要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其次,豫剧的观众年龄层次偏高,对新一代观众的吸引力有限。

为了扩大市场和观众群体,豫剧需要注重年轻观众的培养和吸引。

可以通过剧目的选择、演出形式的创新以及推广和宣传手段的更新等方式来增加年轻观众的参与和兴趣。

三、豫剧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豫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为了推动豫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大对豫剧艺术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豫剧剧团和演员的资金支持,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演出平台和场所。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豫剧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其次,可以与其他剧种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剧种的创新方式和经验,使豫剧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此外,豫剧院团应加强内部管理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员和导演加入。

豫剧的介绍50字

豫剧的介绍50字

1、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2、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调研报告

豫剧调研报告

豫剧调研报告一、引言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进一步了解豫剧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豫剧调研。

本报告旨在对豫剧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以促进豫剧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我们对豫剧的调研结果。

二、豫剧的历史传承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多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演进,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

经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豫剧的历史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传承,其中包括家族传承和学院传承两种形式。

家族传承是指豫剧艺术家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形成艺术家家族,如豫剧名家傅全香家族。

学院传承则是指豫剧艺术家通过开办学校、培训班等形式,传授艺术技巧和知识,培养新一代豫剧艺术家。

三、豫剧的现状分析1.市场需求:豫剧在中国古典戏曲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面临着日益减少的市场需求。

这主要由于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新一代观众对豫剧的接受度降低。

2.演出形式:豫剧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有大戏和小戏两种。

大戏以长篇剧目为主,演出时间较长,观众参与度相对较高;小戏则以短篇剧目为主,流行于农村和乡镇地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快速,观众对长时间演出的接受度下降,这对豫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传承与创新:豫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难题。

一方面,豫剧需要传承和保护其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技巧,以保持其传统魅力;另一方面,豫剧也需要积极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四、豫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出和支持,豫剧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豫剧的发展。

2.文化交流:豫剧可以通过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并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功经验,提升豫剧的艺术水平。

3.社会认同: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豫剧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培养新一代豫剧观众,是豫剧发展的关键。

豫剧的调研报告

豫剧的调研报告

豫剧的调研报告豫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河南省,主要流行于豫东豫南地区。

豫剧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百戏之母”。

豫剧在宋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豫剧已经成熟并且开始流行于民间。

豫剧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

唱是豫剧最主要的表演形式,主要负责叙事和情感的表达。

念则是指念白,用来解释剧情和情感的演绎。

做则是指肢体动作的表演,用来展示角色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打则是指舞蹈和武打的表演,用来描绘战争和斗争的场面。

豫剧的剧情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说、武侠、爱情等各个领域。

其中历史剧是豫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传说剧则是指传统故事或神话故事的改编,讲述了世间的奇闻与传说。

武侠剧则是豫剧中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以武功高强的侠客为主角,讲述了江湖恩怨和英雄事迹。

爱情剧则是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人们的情感和婚姻观念。

豫剧的演唱风格独特,采用常常使用单音调的演唱方式,称为“尖子调”。

尖子调通过高低音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刚弱悲喜相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豫剧的表演技巧也非常精湛,演员们能够通过精准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剧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豫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观众口味的改变,豫剧在一些地方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为了保护和传承豫剧,许多地方政府和艺术团体都采取了措施,如举办豫剧公益演出、开设豫剧培训班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豫剧进行学习和推广。

总之,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剧情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豫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内豫剧发展现状

国内豫剧发展现状

国内豫剧发展现状豫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剧莍王村。

豫剧的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中原地区非常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魏文侯艺术之乡的代表。

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步、壮大、黄金时期和低谷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是豫剧从莍王村发展至河南省和全国各地的过程,这一时期豫剧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壮大阶段是在豫剧传统戏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

豫剧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豫剧逐渐崛起并成为国内主流的戏曲剧种,豫剧演员纷纷登上国家级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豫剧进入了低谷期,观众人数减少,演员数量也逐渐减少。

如今,豫剧的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豫剧剧团成立,为观众提供精彩的演出。

同时,一些著名的豫剧演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使豫剧焕发出新的活力。

他们将传统的豫剧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豫剧形式。

豫剧的舞台艺术也得到了更加细致的呈现,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制作也更加注重细节,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享受。

另外,豫剧也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使其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例如,豫剧影片的拍摄和放映,通过电影院和电视台的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豫剧,并对其产生兴趣。

此外,豫剧还通过各种艺术节、演出活动和文化交流展览等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国际观众展示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

总的来说,国内豫剧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娱乐选择下,豫剧面临着观众减少和演员流失等问题,但通过创新与进取,豫剧正在走向复兴的方向。

国内各地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发展,加强豫剧的宣传和推广,为豫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豫剧必将再次成为国内戏曲艺术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1-09-28T11:33:33.15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陈丽娜[导读]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
陈丽娜
(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洛阳 471000)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

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

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

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

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

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

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

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二、二八板: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所以叫它“二八”。

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在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板了。

二八板的结构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很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慢板、流水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二八是一个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伴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即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三、流水板: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传统称之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

流水板的结构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

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

流水也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止式和慢板相同,上韵落在主音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

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从慢板或其他板类转,无论是单独使用或者从另外的板类转过来,一般都需要有个催板,就是流水起腔乐句。

这个起腔从结构上、过门上来看和一般的上韵都不同。

流水的节奏比较轻快、行腔不长、过门简短,它的唱腔变化很多,适用于一般的对话和叙事,如:一般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等,所以它能表现各种各样的感情。

什么是非板:“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有许多朗诵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表现悲痛,伤感等情绪。

又可表现愤怒激昂等感情。

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非板的基础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他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

滚白:和非板性质相同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常用于极度悲伤的场面。

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

但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个音或者奏两锣。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板或拍节大体可分一板三眼即4/4节拍,如慢板,一板一眼即2/4节拍,如二八、流水,有板无眼即1/4节拍,如垛子板等,无板无眼,自有节奏,如非板、滚白等。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

在同一时期也有的用三弦,关于三件:一种说是大弦、二弦、三弦。

一种说是月琴、二弦、三弦。

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的发展和需要特别是样板戏的出现,文场增加了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合成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

豫剧锣鼓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是配合身段动作的(包括人物的上、下场,起霸,趟马、走边亮相、开大等等)即为身段锣鼓。

第二是加重语气,在念白的开头语结尾,或句与句之间,用以烘托于其上的昂扬顿挫;即标点符号作用,第三是作为开唱的入头和收尾,或唱与唱的衔接和出现的即唱腔锣鼓。

由于河南是个大省,语言比较复杂,就以郑州开封为中心,东西南北地区的语句唱腔各有不同,加之艺人本身条件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马金凤以及赵义庭、李斯忠、唐喜成、刘忠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以精湛的艺术独特风格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豫剧流派,后总结为豫剧四大流派,即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

已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为“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以许昌以南以南鄢陵,扶沟一带沙河流域唱法称为“沙河调”。

后期艺人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互相吸收自己可去的东西,又创出不同流派结合的唱法,大大丰富了豫剧的育乐语江,增强了表现力,在豫剧历史上也是一个飞跃,建国以后,大量的新文艺音乐工作者,如王基笑老师设计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王豫生老师的《泪洒相思地》;朱超伦老师的《掘公公与犟媳妇》等等。

从事豫剧的音乐工作者,在豫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发展创造除了不少塑造现代戏音乐形象的唱腔,在语句的发展史上又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