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路作文讲评

合集下载

人与路作文中心论点

人与路作文中心论点

人与路作文中心论点“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也便有了路。

”不错,地上就是没有路,我们也能踏出一条路。

我们幸福地走在幸福生活的路上。

少年路——小心点少年之时,生活中可能有成千上万条路。

这时,选择到路的时候要慎重。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是最容易误入歧途的。

这个年龄,我们往往总是把父母和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我不知道我茫然的错误选择会影响我的生活;而这时自己还在为自己的不知事而沾沾自喜。

我们要小心翼翼地选择这条事关我们终身的路。

因为,一旦错误的脚印踏上去,就再也无法抹去,甚至会给自己造成无尽的伤害。

青年路——充满勇气青年时代,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勇气。

当你面对两条道路,一条宽阔明亮,一条狭窄阴冷时,你会选择哪一条哪?你也许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但有勇气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几十年之后,选择前者的人不一定快乐,因为他的人生太顺利了,没有一点的阻碍;选择后者的却愈加坚强,因为他经历了无数挫折,并从失败中崛起,得到了最大的成功。

宽阔的道路有时通向“地狱”,而狭窄的道路却能通向“天堂”。

中年路——每个人都有乐趣人生路上有无数的风景。

驾车飞奔、风驰电掣的宝马人,他们有自己感悟和快乐,但要注意安全;安步当车、不紧不慢、漫步于大地之间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舒适和自由,但要注意速度。

他们都为自己的幸福而幸福,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健康着自己的健康。

老年路——回味人生时间如水,匆匆而过。

人生慢慢,路途遥远。

时值暮年,平淡无奇。

回头观望来路,静静回味一生,淡然坦然!想想我身边的春花,花开花落;想起绿荷盈池,浓荫满地;想起瓜果遍地,香满金秋;想起冬日腊梅,白雪飞天……才知道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并不复杂,并不神秘。

人生的四条路,并非人人都能体验,因为人人都有可能会短路,要么是碰到的断头路。

但无论在哪条上有磕绊,都不能灰心,因为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等待着人们前进。

【高考作文】人与路

【高考作文】人与路

【高考作文】人与路人与路路,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行走和交通,连接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创造了无数条路,而这些路也在与人们的关系中不断发生着变化。

人与路的关系,始终紧密相连。

早在人类还未有文字的时代,路已是人们的重要工具。

人类的祖先猿人爬上树下树,在丛林中探险,破解着未知世界的秘密。

他们踏过了重重荆棘,开辟出了前行的路径。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筑起长长的堤坝,开凿渠道,引导着水流,为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这些工程如同一条条延伸的道路,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行走于自然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路的作用更加显著。

人们建起了城市,修建了桥梁,架设起电线杆,连接起了大江大河。

路成为了人们的血脉,连接起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沿着路途奔波,货物通过路被运输至家门口,人们交流着不同的文化知识,路成为了人们的交流之渠。

路并非完美无缺。

很多时候,路的制约甚至阻挠了人类的发展。

在大街上行走,人们时常被堆积的汽车和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人们铺起了高速公路,省去了农田和村庄,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世界。

这些无疑是对人与路和谐关系的一种伤害。

如何实现人与路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深入开展道路文明的教育。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行驶权,尽量避免违反交通规定;我们也要养成文明横道过马路的好习惯,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为他人积极的交通环境。

我们需要加强对路构筑与环境保护的工作。

在筑路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不能私行破坏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在路边种植树木,营造绿化环境,还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我们应该推动城市交通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加大。

我们应该鼓励低碳出行,提倡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

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对传统燃油汽车的依赖,从而减少对油源的依赖。

科技的发展也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智能交通系统等的应用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人民的出行体验。

高三作文:人与路

高三作文:人与路

高三作文:人与路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变得越来越繁忙,而人与路之间也发生了深刻的关系。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方式、行动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而路却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人与路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对于行人来说,路是他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天都要在路上走来走去。

行人与路之间的互动,包括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

在交通安全方面,行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横穿马路,不闯红灯,不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不在马路上施工等,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此外,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也是每个行人的责任。

在环境卫生方面,行人也应该自觉地保持街头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不乱涂乱画。

只有这样的去行走,人和路的关系才会变得和谐。

对于司机来说,路是他们工作的地方,良好的交通环境是他们行车安全的保证。

司机应该尊重行人的行走权,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酒后驾车、不抢黄灯或者闯红灯,为行人创造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

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行车文明,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

此外,路还是交通工具的运行区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等运输方式的普及,道路上的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对路的规划和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和研究新的交通方式和使用场景,建造智能化的运输系统,提高交通便利性。

总之,人和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资源,并掌握在路上的正确姿势,才能在人与路之间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人与路高考作文范文

人与路高考作文范文

人与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系。

行路如行舟,驾车如操舵。

行走于路上,我们不仅是行车的人,更是路的主人。

在路上,我们不仅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更需要建立起一种文明守礼的交通意识,从而做到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和谐共处。

保护自己,是行走于路上最基本的原则。

每一位行路者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行动姿态。

不管是步行、骑车还是驾车,都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如:乘公交车要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护装备;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尽量避免发生事故。

要知道,人生只有一次,安全第一。

尊重他人,是行走于路上最基本的道德和礼仪。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仅需要自己守规矩,更需要关心他人。

当我们在行走、骑车或驾车的时候,应该时刻注视路上的其他行人、车辆、动物等,避让时应该礼貌、温和地表达,过路时应该时刻留意;在行车时,更应该关注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遵循交通规则,保持车速平稳,时刻有所准备,以便避免发生事故。

和谐共处,是行走于路上最重要的精神与理念。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看待自己,更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共同建设良好行走环境。

要知道,行路虽然只有一天,但是路边的风景却为每个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养成友善、和善、和谐的品质,使行走于路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体验人与路————和谐共处的美好。

正如一位名叫柯南的侦探所说的:“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同样,人与路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作为每一个行走于路上的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尊重他人,和谐共处,这是行走于路上最重要的三点。

让我们一起文明交通意识推广开来,让人与路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人与路作文分析

人与路作文分析

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单位(学校):作者(教师或学生):电话:QQ:邮箱:微信: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人与路”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

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

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

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

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人与路”作文说评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人与路”作文说评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人与路”作文说评人与路我家门前有一条路,田埂一样的质地,中间被来往的行人用足板踩得结结实实,但仍有别听话的小草探出淘气的脑袋,挠人足丫子。

我记得那时大人们总是扛着锄头,拎着篮子,结实的足板踩在地上,头大概顶着天,那样骄傲地:“今年我家菜别错,弄点你尝尝!”我和伙伴们光着小足,呼啦啦从东到西,再呼啦啦从西到东,乐此别疲地在路上奔驰,嬉闹。

春天里,路两旁开满了别知名的小野花,少女子们臭美地摘下往额头一插,别等你看清便已咯咯笑着跑远。

最爱的是下雨天,僵硬的泥土变得松软,踩上去如同母亲最轻柔的抚摸,皮小孩在泥里打滚,一脸璀璨的笑意。

大人们坐在屋檐下,聊着自家的不家的闲话,探讨着今年的收成,间或有个婶婶放下手中针线,向雨中早已没有形象的男小孩大吼一声:“你个臭小子,才刚给你换衣服哪!”但随即又在雨中荡漾开了。

传得最远的惟独小孩的欢叫和女的们的活泼的笑声。

那时的生活,开心而纯粹,天空明朗常有笑靥。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铺着细碎的沙子,没有杂草,间或在旁边的旁边,未被覆盖的泥土里,会钻出几棵营养别良般的脑袋。

大人们仍早出晚归,但是都骑着自行车或拎着包,足上穿着结实的胶鞋,咯吱作响。

小孩们被迫穿上崭新的鞋子,别准再打赤足,那会割伤足板。

于是只好绕远道去田野,瘦瘦小小的田埂成了唯一的寄予。

伙伴们常常托腮望天,看大朵白云飘过,觉得有啥在悄悄地变了。

大人们别再在下雨天围坐屋檐下谈天,即使下雨,他们也要上班,叔叔们惟独下了班才匆忙一聚,喝两盅小酒,意犹未尽,别得别散,生怕睡晚了翌日上班没精神。

妈妈们也非常少在宝宝的床头,用温和的声音哼好听的童谣。

那儿的生活,明丽夹着忧伤,天空中惟独云朵供我们想象。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水泥浇铸,棱角分明,边沿整齐,让我陡然生出深深的恨意。

非常少看见有啥小孩打赤足,连穿鞋的小孩都非常少浮现。

我终于看见村里有个半大的娃娃,表情严肃。

我讲:“来,姐给你吃糖。

”“妈妈讲别要和陌生人讲话。

人与路800

人与路800

篇一:《新建人与路》高一期末考试作文讲评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作文。

“人与路”作文审题指导:“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

可抓住“路”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

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

偏移中心的立意:有的同学没有谈论“创新之路”的必要性,而是大谈“创新”的必要性,没有了原话题的关键词“路”,而成了“人与创新”的话题。

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应该把自己的中心回到原话题中,看看是否符合。

否则,虽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切题,实际上已经离题万里。

人与路高考作文果然是提笔千钧,转而一想: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上。

不禁暗暗自得。

作文恰如行路,有人昂首阔步,气势凌人;有人亦步亦趋,低唱徐吟;有人正气浩然,仰天长啸。

但要记住:怎么走都要走在自己的路上!曾记否?一篇《赤兔之死》轰动文坛,小生有幸拜读,确是佳作。

“人与路”话题作文写作指导.ppt

“人与路”话题作文写作指导.ppt
[考题回放]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 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 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③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读1——材料 材料由两句半话构成。第一句是众所周知的名言警句,第二句 颇有新意。第一句强调的是只要敢于开拓,就可能从无到有; 第二句昭示的是,如果一味走老路,也会从有到无,没有了出 路。考生可以就其中某一句话展开发挥。当然,考生也可以就 这两句话同时展开,但不宜仅仅对这两句话做简简单单的解说。 如果注意到这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就更好了。两句话的共同点在 于: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要敢于开拓创新。所以,以 创新作为文章的立意,应该是比较深远的。 换换角度,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问路的思考上:到底是世上 ‚本无路‛还是‚本有路‛?是正路、大道还是歧路、邪道? 于是‚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等皆可入文。
失误举隅
失误一:审题有误,偏离题意
人与路
‚母亲是什么?‛这个题目的答案是丰富多彩。她是我们人生 的引路人。
首先,母亲是孕育我们的人。自从母亲怀胎十月起,她就承受 着巨大的痛苦。母亲在我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就开始隔着肚皮 与我‚对话‛。虽然当时的我只能静静地倾听母亲肯(恳)切 的话语,但是打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渐渐明白。母亲将从此成 为我幼年时引路人,成为我人生的风向标,指引我向正确的方 向大步前进。
路是人走出来的,不错,但如果一条路走的人多了,那么这条 路也就不成路了。 就如同桥一样,负荷过重,桥也会坏的。 一首歌,开始时风靡,传唱的人多了,便无味了,就是‚无 路‛。 超市减价,许多人排队购物。这对大家来说是好事,可是如果 人多了顺序不好了,那也就开始混乱,最后不得不暂停。这也 是一种毁路过程。 路,走的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人生的路也一样,事做得 太多则繁,有时也会错。 路是一个鸡蛋,人就如同一双手,拿起它的时候,力量不能太 大,否则就会把它毁了。 贝多芬,一个音乐天才。他不屈权贵,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 创作出举世震惊的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路”作文讲评一、审题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

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人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因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读者并不明白。

可以具体化为:创新之路、个性之路、奉献之路、尊严之路等,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偏移中心的立意:有的同学没有谈论“创新之路”的必要性,而是大谈“创新”的必要性,没有了原话题的关键词“路”,而成了“人与创新”的话题。

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应该把自己的中心回到原话题中,看看是否符合。

否则,虽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切题,实际上已经离题万里。

从文体方面来看,多数同学选择了议论文,实际上也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从自己切身或周围熟悉的人方面来写某些人是如何走一条人生之路的。

这样可能更有渲染力,更能打动人。

二、看要求这次作文的要求是运用材料方面是否能准确、精炼、丰富,是否能融合于自己的议论,能否为自己的主题服务。

●材料的运用遵循的原则:1、材料的丰富指的是文章内出现的材料不能一两个,也不能全都选择同一类的材料。

2、运用材料时不能把一个材料占据全文,也不能两个材料并列举出,平分笔墨。

3、运用材料要详略得当,详的材料只能是一个,而其他的材料只能略用,当然要讲究技巧。

4、材料中,材料之间要存在一定的关系,或递进关系,或对照关系,或并列(不同时间,不同空间)5、在材料丰富中,除去人的材料之外,一定增加一些自然中的比喻或类比,还要有诗词等文化材料。

6、材料之间的顺序,要符合立意的层进顺序,最好是在材料之间有过渡。

★正确运用材料:1、在具体描写某一个事例之后,可采用材料排比事例方式,突出话题重点2、可采用描写形式,渲染气氛,材料之间夹叙夹议,运用过渡。

3、诗词名言化用在自己的议论抒情中。

4、材料之间的运用一般要存在一定的关系,从时间,空间,递进关系上进行安排。

(先自然,后人物,融合诗词)三、作文分析:总体说来,大部分作文都能很好地运用材料,能丰富、精炼,句式也较能灵活、有力。

例如:①有信念的人从来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他们更愿意在别人未踏足的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大文豪苏轼开创了宋词中的豪放派路线,雄浑壮观景物、豪迈奔放的感情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从此便有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便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白居易摒弃当时盛行的浮华诗风革新诗路,新乐府横空出世;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开创画路,用绚丽的色彩渲染出美丽的《日出》;华语乐坛小天王周结论拓展歌路,成为亚洲超人气偶像。

可见,开辟新途正是发展的潮流。

②屈原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探索自己的路,最终名垂千古;鲁迅用锋利的笔去铺就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主张,圆了中国人自立自强的梦。

东施没有自我的描绘了“效颦”的丑陋画面,被后人传为千古笑谈;追星族整天跟在明星后面,甚至连穿衣打扮都努力效仿,没有了自己的个性,结果学业荒废,迷失了人生之路。

③曹操不甘于“老骥伏枥”而开辟了一条霸王之路,宋濂“负箧曳履,行深山谷中”拓开了一条求学之路,歌德耗费60年光景撰写《浮士德》,谱写了一条持之以恒的道路。

④这边,我听到了杜甫执著与创新而发自内心的感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位空前绝后的诗圣,仍不满足于老套路子,仍要做一位弄潮儿。

那边,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的拉长”时,凡高却持着“先锋”画笔在野草地里面对火一样燃烧的向日葵倾诉所有的感情。

是他,冲破传统审美的藩篱;他的画一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就必须修正。

四、议论文开头的特点、要求凤头:精炼、新颖、简短、提出主题(精彩亮丽),忌引子太长,喧宾夺主,更要避免绕弯太远。

★几种正确方法:(1)开门见山法“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而在这群踏出新路的人中,最可敬的也许就是那个开辟道路的领头人了。

(2)名言诱导法(诗词渲染也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只有不畏艰难磨砺,才能将弯曲的道路踏直。

(3)借助修辞法(多用比喻,或借助自然景物的类比)溪流不甘静淌的平庸,于是滚下悬崖幻化垂天的瀑布;毛虫不甘于蠕动的慵懒,于是破茧成蝶,在花丛中尽情起舞;世间万物本没有约定俗成的轨迹,路是走出来的,走出你个性的道路。

(4)阐释题目法(适合于对概念的从本义到比喻义或引申义的解释)习惯,就是多年形成的行为特点或倾向。

中国人的习惯可不少,既包括行为上的习惯,又包括思想上的习惯。

比如说,我们曾习惯于凭本供应副食品,习惯于东西不涨价,习惯于在长工资、升级时论资排辈,习惯于按领导下达的指令去生产商品……(《习惯》)(5)设问悬念法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

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论得与失》)【范文】人与路我家门前有一条路,田埂一样的质地,中间被来往的行人用脚板踩得结结实实,但仍有不听话的小草探出调皮的脑袋,挠人脚丫子。

我记得那时大人们总是扛着锄头,拎着篮子,结实的脚板踩在地上,头似乎顶着天,那样骄傲地:“今年我家菜不错,弄点你尝尝!”我和伙伴们光着小脚,呼啦啦从东到西,再呼啦啦从西到东,乐此不疲地在路上奔跑,嬉闹。

春天里,路两旁开满了不知名的小野花,女孩子们臭美地摘下往头上一插,不等你看清便已咯咯笑着跑远。

最爱的是下雨天,僵硬的泥土变得松软,踩上去如同母亲最轻柔的抚摸,皮孩子在泥里打滚,一脸明亮的笑意。

大人们坐在屋檐下,聊着自家的别家的闲话,探讨着今年的收成,偶尔有个婶婶放下手中针线,向雨中早已没有形象的男孩子大吼一声:“你个臭小子,才刚给你换衣服哪!”但随即又在雨中荡漾开了。

传得最远的只有孩子的欢叫和女人们的爽朗的笑声。

那时的日子,快乐而纯粹,天空明朗常有笑靥。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铺着细碎的沙子,没有杂草,偶尔在边上的边上,未被覆盖的泥土里,会钻出几棵营养不良般的脑袋。

大人们仍早出晚归,然而都骑着自行车或拎着包,脚上穿着结实的胶鞋,咯吱作响。

孩子们被迫穿上崭新的鞋子,不准再打赤脚,那会割伤脚板。

于是只好绕远道去田野,瘦瘦小小的田埂成了唯一的寄托。

伙伴们常常托腮望天,看大朵白云飘过,觉得有什么在悄悄地变了。

大人们不再在下雨天围坐屋檐下聊天,即使下雨,他们也要上班,叔叔们只有下了班才匆忙一聚,喝两盅小酒,意犹未尽,不得不散,生怕睡晚了第二天上班没精神。

妈妈们也很少在宝宝的床头,用温柔的声音哼好听的童谣。

那里的日子,明媚夹着忧伤,天空中只有云朵供我们想象。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水泥浇铸,棱角分明,边沿整齐,让我陡然生出深深的恨意。

很少看见有什么孩子打赤脚,连穿鞋的孩子都很少出现。

我终于看见村里有个半大的娃娃,表情严肃。

我说:“来,姐给你吃糖。

”“妈妈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口气老到,我悻悻收回手。

陡然发现,家家大门紧闭,只有鸟儿偶尔掠过,带出寂寞的回响。

那些和善的、豪爽的大婶们都不见了!那些贪杯的、常为一点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叔叔伯伯们都到哪里去了?我在睡梦里,只听见鞋底敲打水泥路的清脆的咯咯声。

我梦见自己摔倒在路上,可是无人理睬,他们说,我很忙。

我爬起来,站在冰冷的水泥上,想起曾经温暖柔软的泥路,想起那些朴素的小花,突然泪流满面……人与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

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

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

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片康庄大道!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点评】杰出的人开辟出路,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路的冠名权:归隐属于陶潜之路,死节属于屈原之路,达观属于李白之路。

也许一切路都被他们创造了,一切人生模式都被他们代表了。

后人似乎只有“沿着”的份,于是本文的立意就在于“选择”了。

这是本文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作者就是在对陶潜、屈子、李白所代表的三条路的褒贬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和对“人与路”的诠释。

既然“典刑在夙昔”(《正气歌》),那么作者在表达上就大量地引用陶潜、屈子、李白诗文里的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考场上能够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很不容易的。

人与路微风。

怀着崇高的敬意登上泰山的石板路,它以亘古不变的沉稳教导我登上山之巅,一路上,有人教我吟诵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细雨。

在轻柔的黄海之滨,以一种旷达的胸襟,踏在波涛冲刷出的洁净上。

是其波澜不惊,是其不择细流,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铺上“有容乃大”。

清晨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书上,铺成了一条清幽、无边的路,走在这条宽广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