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路作文分析
“人与路”话题写作指导及范文

【精彩文题】“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作文主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航】路,无处不在;人,如影随形。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
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里有“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句子。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整的大路可走,惟独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翼到达光辉的顶点。
”鲁迅先生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
”如何写好“人与路”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运用联想,拓展主题。
路,是有形的,大路小路,公路铁路,陆路水路,弯路直路,纵横交织,星罗棋布。
人生之路,希翼之路,成长之路,未来之路,历史之路,心灵之路,学习之路,是无形的路。
运用联想,将“人与路”的内容进行拓展,让笔下的思路更开阔。
二、构思新颖,立意高远。
“人与路”的立意很宽泛,为我们展示个性提供了舞台,如果你感情充沛,不妨写写你将如何走好你的青春之路,来抒发对生活的渴望,表现青春的活力;如果你观点更尖锐,不妨写一写走在父母为我们铺设的人生路上你有何感想;如果你历史知识够赅博,可以穿越历史长河,抒发对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热爱与骄傲,写一写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如何探索华夏之路的。
三、打造亮点,取悦读者。
一篇好文章不一定非得处处生辉,但至少会有一两处美点。
因此,在作文中要打造一两个出色的地方,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比如标题,可以拟得有文彩一些,如《一路上有你》《平庸的人平庸的路》《走过岁月那条路》等;比如语言,可以多运用修辞手法;比如首尾,开篇要吸引读者,结尾要升华中心,首尾呼应,强化文旨;还有在形式上,也可以采用童话寓言、小说、剧本等来彰显个性。
【佳作示例】人生就是一条路张路路人与路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了人,路也是不复存在,没有了路,人也就寸步难行,人与路既和谐又统一。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
高三作文:人与路

高三作文:人与路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变得越来越繁忙,而人与路之间也发生了深刻的关系。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方式、行动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而路却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人与路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对于行人来说,路是他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天都要在路上走来走去。
行人与路之间的互动,包括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
在交通安全方面,行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横穿马路,不闯红灯,不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不在马路上施工等,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此外,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也是每个行人的责任。
在环境卫生方面,行人也应该自觉地保持街头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不乱涂乱画。
只有这样的去行走,人和路的关系才会变得和谐。
对于司机来说,路是他们工作的地方,良好的交通环境是他们行车安全的保证。
司机应该尊重行人的行走权,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酒后驾车、不抢黄灯或者闯红灯,为行人创造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
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行车文明,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
此外,路还是交通工具的运行区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等运输方式的普及,道路上的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对路的规划和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和研究新的交通方式和使用场景,建造智能化的运输系统,提高交通便利性。
总之,人和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资源,并掌握在路上的正确姿势,才能在人与路之间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高三作文:人与路

高三作文:人与路人与路人与路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设施,而人则是赋予路更加丰富的生命和意义。
在人和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展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追求,更彰显着人性的真善美。
一方面,路在现代交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道路建设的发展使各地区之间物流、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公路航线的开通促进了文化、人才、技术等资源的交流和融合;高速公路的不断拓宽与提速,更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便利的保障。
道路的发展成就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人与路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观念的情感交融。
在中国古代,众所周知的长城便成为了一种代表砖石文明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现代,互联网赋予了生命的道路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不同风格、特色、文化背景的“网红”道路,这种文化内涵的交流,发挥着人文交流的中间作用。
同时,众多文化、旅游类节目的推出,也为更多人提供了了解、探寻道路与人文之间关系的契机。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路的实用,也不能只将人看成道路的过客。
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是路走出来的”。
人们的行为、表现乃至心理的变化,都会影响与塑造道路的形态和生命力。
只有让人与路更加和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道路建设进一步实现人性化、文化化的目标。
我们要通过个人行动,砥砺品德,保护路面设施,避免关系到道路安全的扯后腿行为,为路面建设作出贡献;同时要把个人的精神激情投入其中,保障路面鲜明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层次。
总之,做高素质、高素养的现代青年,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行为品德,推动人与路的有机整合,共创美丽、宜居的城市与家园。
这是我们对路最好的回馈,也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高中以人与路为题的议论文

高中以人与路为题的议论文议论文1:人与路的相互作用人与路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路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人的行为也会对路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得到重视,并应采取措施使其相互协调发展。
首先,人们的行为对路的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道路文明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路上的行为。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那么道路交通将会更加安全和顺畅。
然而,如果人们的行为不文明,不守法,将会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造成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教育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培养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其次,路的状况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好的道路条件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和出行便利性。
相反,状况较差的道路容易导致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道路设施的维护和改善,确保道路的安全和通畅。
第三,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对路的负荷产生影响。
如果更多的人选择步行、骑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代替开车,将有助于减少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
因此,宣传和推广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理念对于人与路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在人与路的相互作用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这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交通安全、交通便利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议论文2:人与路的互文关系人与路的互文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议题。
路是人类创造的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出行和交流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人的行为也会对路带来各种影响。
了解和探讨人与路的互文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交通文明、改善交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人与路的互动。
人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路的使用。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道路交通将会更加顺畅和安全。
相反,如果人们的行为不规范,将会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造成交通拥堵和事故。
因此,教育人们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非常重要。
其次,需要关注路的状况对人的影响。
人与路作文讲评

“人与路”作文讲评一、审题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
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人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因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读者并不明白。
可以具体化为:创新之路、个性之路、奉献之路、尊严之路等,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偏移中心的立意:有的同学没有谈论“创新之路”的必要性,而是大谈“创新”的必要性,没有了原话题的关键词“路”,而成了“人与创新”的话题。
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应该把自己的中心回到原话题中,看看是否符合。
否则,虽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切题,实际上已经离题万里。
从文体方面来看,多数同学选择了议论文,实际上也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从自己切身或周围熟悉的人方面来写某些人是如何走一条人生之路的。
这样可能更有渲染力,更能打动人。
二、看要求这次作文的要求是运用材料方面是否能准确、精炼、丰富,是否能融合于自己的议论,能否为自己的主题服务。
●材料的运用遵循的原则:1、材料的丰富指的是文章内出现的材料不能一两个,也不能全都选择同一类的材料。
2、运用材料时不能把一个材料占据全文,也不能两个材料并列举出,平分笔墨。
3、运用材料要详略得当,详的材料只能是一个,而其他的材料只能略用,当然要讲究技巧。
4、材料中,材料之间要存在一定的关系,或递进关系,或对照关系,或并列(不同时间,不同空间)5、在材料丰富中,除去人的材料之外,一定增加一些自然中的比喻或类比,还要有诗词等文化材料。
6、材料之间的顺序,要符合立意的层进顺序,最好是在材料之间有过渡。
★正确运用材料:1、在具体描写某一个事例之后,可采用材料排比事例方式,突出话题重点2、可采用描写形式,渲染气氛,材料之间夹叙夹议,运用过渡。
3、诗词名言化用在自己的议论抒情中。
4、材料之间的运用一般要存在一定的关系,从时间,空间,递进关系上进行安排。
人与路作文分析

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单位(学校):作者(教师或学生):电话:QQ:邮箱:微信: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人与路”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
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
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
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
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分析——人与路

北京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
许多城市都与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 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 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 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 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 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 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有泛滥趋势,一条不知道从哪里来 的流言,可以被互联网转载千万次。举个简单的例子:曾经有 一篇假新闻,是说新浪网是日本人投资,并充斥大量亲日消息 的。这件事情在新闻出版总署几年前的通报中早有定论,但时 至今日,已经过去好几年,我们仍然能在QQ和各大网上社区中 看到这样的消息,让人哀叹现在的人的脑子只能转载别人的思 想,而不会自我思考,不会走自己的路。
请你根据材料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 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浙江作文——话题: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 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 的论述,
例如: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 快乐的最好办法。 (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辽宁作文题目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 题材不限。
Hale Waihona Puke 江西作文题目“雨燕减肥”-“小雨燕长大快要离开窝的时候, 必须努力减肥,这样才能平稳的飞起来。”请以 此为素材,写一篇作文。
四川作文题目
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 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重庆作文题目
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 字。 大作文: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 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 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高考作文】人与路(一)

【高考作文】人与路(一)人与路人与路,可以说是一种永不分离的关系。
它既是人类的交通工具,又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它连接着大城市和小村庄,连接着人们的心灵与情感。
人类在追求交通便利的过程中,早已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地铁、船只等,而路则是这些交通工具行驶和停靠的载体。
路不仅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前往目的地,还为人类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正因为有了路,才有了人类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与推广,才有了交通运输事业的繁荣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除了作为交通工具的载体之外,路还承载着人们的各种情感和记忆。
人们在路上行走,不仅是为了前往目的地,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路上的风景,路边的花草树木,都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人们可以在路上观赏风景,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神奇。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条路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与变化,见证着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有时,我们在某一条路上经过时,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去的种种,这些回忆成为了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
也许我们会回忆起小时候在乡间小路上嬉戏玩耍的欢乐时光,也许我们会回忆起在城市繁忙的大道上奋斗拼搏的岁月……人与路,还有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人类对路的向往与探索。
道路是人类前进的方向,人们所追求的梦想和目标需要在路上实现。
路给予了人们前进的动力,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
人们总是充满着探索欲望,想要走遍每一条道路,看遍人间繁华。
人与路的关系也不总是和谐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路不好走的问题。
交通拥堵、道路破损、交通事故等问题不断发生,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困扰。
这时,我们就需要加强对路的维护和改造,建设更加宽敞、平整、美观的道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我们也需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人与路是一种永不分离的关系。
路作为交通工具的载体,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记录着人们的成长和变化;路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探索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人与路”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
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
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
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
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
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
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如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如果谈“人造路”,则可以或侧重科学规划或落墨于奋力拼搏的精神或着眼于探究腐败的成因等等。
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
人如何开拓路,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可以写,还可以谈谈“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等等;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
总之,要写好“人与路”这个话题,考生必须“走得进来”,又要“跳得出去”。
“走得进”就是要深刻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是“人与路”的关系;“跳得出去”就是从更广阔的角度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样,“人与路”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写作思路就更容易打开。
学生例文:人与路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毕淑敏人总是那么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坚定笔直道路的人总懊悔错过了沿途灿漫的风景,行色匆匆;一路弯弯曲曲赏尽风景,尝尽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为何走得如此艰难,为何那句“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未渗透人心?奇怪的人们望着身后的那一串或直或曲,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迷茫而思索。
其实,勿须懊悔,勿须抱怨,抑或笔直而辉煌,抑或蜿蜒而惨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
还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过他自己走过人生的一句贴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则可以无悔矣。
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会同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为人嘲笑。
1946年,年轻的吉米•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 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
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的海军学院毕业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
”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孰料,将军没有,反而问道:“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卡特满脸惊愕,继而,羞愧得脸红。
后来,吉米•卡特牢牢记住这句话,每走一步,每铬上一个生命脚印,他都问自己:“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正因为这样,他不再在乎脚印的直或弯、深或浅,只要每一个脚印里留着奋斗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洒满了努力的汗水,只要蓦然回首人生的时候,能摸着自己均匀跳动的脉搏说一句:“我努力了”。
他就满足了。
有时候觉得人生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要调整步伐,要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人生路上的那一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的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
头脑不免闷热,眼前也甚迷茫,那一句“道路该怎么走”扯得神经发酸,那么想想虽然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拾着破烂却能骄傲地说“劳动了就是美的,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就无悔”的叶辛夫妇,那么想想走过高考落榜阴影,尽全力办起芳香四溢的馨园主的孙长亮,那么静心念念那句“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飞过”的佳句。
用真心演绎生活,尽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
【点评】:这篇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楚,论据充足。
全文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开头引出论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
”主文部分围绕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的名言、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劳动了就是美的,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就无悔”的叶辛夫妇、曾经说过“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飞过”的尽全力办起芳香四溢的馨园主的孙长亮等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用真心演绎生活,尽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
”本文的成功也给我们以启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了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法以外,积累写作素材也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前提。
人与路不由想起那怀抱酒坛,在穷途之路恸哭的古人,前方无路了吗?不,不!路,就是脚下!古有夸父追日,成为不老神话;今有各国争雄,窥探宇宙无穷奥妙。
这,是人的执著之路。
伽利略铁塔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灯泡。
这,是人的探索之路。
张丹负伤出赛,勇夺奥运银牌,邰丽华双耳失聪,却用双手幻化完美之境。
这,是人的信念之路。
有谁说前方无路?若是都如那抱头恸哭的阮籍,生活岂不是黯淡无色,生存岂不可笑至极?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诚然,若你不踏上双足,不披荆斩棘,不经历风雨,路是不会与你相见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初被视为异端邪说,如果没有别人的支持,就算他复生,孤掌难鸣,也难逃迫害;有了他这样的先驱,有了那些执著真理的支持者,那条与宇宙、与真理相通的道路才在永恒时空中浮现,昭示后人。
前方有路了,无数先驱开创的道路出现了,盲目的追随又有意义吗?诗歌发展到唐朝,已成了漫山的野草,千篇一律,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文豪的出现却将诗歌推向了顶峰,后来者抬头仰望,却无法逾越。
若这些人也如前人一般,不肯尝试自己的道路,历史文学的星空将会变得黯淡?历史的长卷又将何等苍白无力?伽利略不正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脚下从未有人涉足的路吗?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观点统治人们达世纪之久,而伽利略却轻松地反驳了他,相信自己脚下的路,让他的名字永远流淌在历史长河中。
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云亦云,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新意可言?历史又有什么发展、变化呢?人与路是相互依存的,路给了人方向,给了人依赖——有了路,终会有一个终点;人给路生气,给了路喧闹——没有人,路终会被荒草淹没,消失无踪。
路,其实就在自己脚下。
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路,天堑变通途,无路也相通。
【点评】:本文的观点似曾相识,原来作者在具体论述时,是先后围绕着“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两句话来进行的;但全文读下来,又觉得观点有点陌生,原来作者非常机智地把这两句话进行了绝妙的整合,避其相异点而取其共同点——“路,就在脚下”,从而令人耳目一新。
看来,整合、概括也是一条创新之道。
不仅如此,最后对“人与路”关系的一番集中性的阐述“路给了人方向,给了人依赖”、“人给路生气,给了路喧闹”,显得极其精彩,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另外,在论证上,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既有高度概括的例子,又有比较详细的例子,如哥白尼、伽利略;既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面的例子,如阮籍、文学上“盲目的追随者”。
人与路当再一次不经意地回首曾经的足迹,我看到的是一行并不笔直的脚印,弯弯曲曲。
脚印印在校园满是雪花的道路上,我想,冬天里的脚印最清晰,难耐日子里的足迹最坚定。
没有东西让我沿着直线行走,毕竟那不是探索。
其实弯曲的足迹也未尝不值得欣喜,只要它们没有中断。
曾经的校园我是那样熟悉,今天的校园如故,虽然树又换了一茬新叶,花又开过了一个春天。
匆匆地行走于求学路上,我从来没有驻足回首,因为匆匆的我只是急急地赶路,却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而今,弯弯的足迹总让我思索。
行走的路上,生活的路上,我们没有一双慧眼让足迹不弯曲,可是我们有力量,我们有心让这弯弯的足迹延伸。
不是吗?执著坚毅的人总会有志走过属于自己的路。
于是,我又想起了张羽,如今的他已是《东方时空》的主编和主持人,可是有谁知道在进军《东方时空》的路上他是怎样一路地走来。
就读于北大新闻系的他曾经为进入这样的学府而骄傲,然而人才济济的北大学子中,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学生。
他的梦似乎有些破碎,一落千丈的痛心让他漫无目的在求学。
可是人总该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前进的路,于是他苦练口语,要想在新闻界立足,他必须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他进入校园广播站,然而他的压力更大,他试尽了一切方法办好广播站工作,可以说那是一段并不笔直的路,因为他需要不停地摸索,从小小的广播站中求知,磨炼自己,总结经验,成功后的他在回忆那段求学时光时,竟为自己曾经地那股冲劲叫好。
他说,他并没有把握能脱颖而出,可是求学的路本身就不平坦,况且一切的机遇都只能在探索中遇到。
我佩服张羽,他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其实前方的路值得我们去探索。
可能我也会像他一样有一段弯弯曲曲的道路,和他一样在为自己的目标跌跌撞撞地前行,同时我也会和他一样不顾一切去让我的足迹延伸。
我想求知的路永远是漫长的,我们该怎样走完,这只能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