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西村镇第二初中语文教研组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
”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学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后所思

学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后所思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
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
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阅读与表达,这是其他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复习范围和要求1.了解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2.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科学内涵3.了解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多重功能和基础作用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
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
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
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
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
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
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
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
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
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
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
”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
因此所谓“工具性”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
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以上 所 述 ,我 们 得 知 ,工 具 性
是 语 文 课 程 所 固有 的 本 质 属 性 。 语 语 上 的 极 大 分 歧 , 至 于 无 法 形 成 实 确 规 定 : “ 文 是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文 课 程 的 工 具 性 是 指 语 文 本 身 是 以 具 , 人 类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表 J 意 、思 维 交 际 的 工 具 ,可 以 质性 争 鸣 , 难 达成共 识 。 更 隋达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统 一 , 语 文 课 帮 助学 好 其 他 学 科 ,同 时 ,语 文 可 是 在 这 里 , 们 讨 论 的是 语 文 课 我 程 。什 么 是 语 文 课 程 呢 ?按 照 现 代 程 的基 本 特 点 。 ” 以 传 承 文 化 , 可 以 传 达 社 会 价 值 课 程标 准 的这 段话 意思 明确 : 课 程 观 . 文 课 程 包 括 语 文 学 科 知 语 观 , 而维 系社 会 的正常运 作 。 从 语 文课 程 的性 质 就 是 工 具 性 与 人 识 、 文 生 活 经 验 以及 师 生 与 文 本 语 ( ) 文 课程 的人文 性 二 语 语 的 对 话 三 个 方 面 。 因 此 , 文 学 科 文 性 的统 一 。 文 课 程 的 工 具 性 是 语 语 文课程 仅 仅具 有工 具性 吗 ? 源 于 语 文 的交 际 功 能 , 其 人 文 性 而 知识 只 是 语 文 课 程 的一 个 方 面 , 语 不 是 。语文 当然是一 种 交际 工具 . 文 课 程 理 应 关 涉 学 生 的 语 文 生 活 是 因 为 语 文 是 人 类 文 化 的 组 成 部 但 . 语 文 是 因 为 人 的 交 际 而 存 在 经 验 。 不 仅 如 此 , 为 课 程 建 构 主 分 。 作 的 , 开 了人 、 开了人 的交际 , 离 离 语 ( ) 丈课程 的 工具性 一 语 体 的师 生 与课 程 文本 之 间 的 对话 文 会 是 什 么 ? 言 当 然 是 一 种 思 维 语 语 文 课 程 的 工 具 性 , 仅 意 味 不 工 具 , ,语 言 是 因 为 人 的 思 维 而 但 着 语 文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工 具 , 且 是 存 在 , 开 了 人 、 开 了 人 的 思 维 . 而 于 人 的死 的 教 条 。 文 课 程 由此 成 语 离 离 用 以 达 到 目 的 的 工 具 。 因 此 所 谓 语 文 将 会 是 什 么 ? 文 当然 是 文 化 为一 种历 史性事 件 , 免 了制度化 避 语 和 互动 , 得 语文课 程 不再 是外在 使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努力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促进作用,同意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赢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和运用祖国语文,多样语言的累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并使他们具备适应环境实际须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德学识和审美情趣,并使他们逐步形成较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推动德、智、体、美的人与自然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着重于培育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而培育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科学知识的系统和完备.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自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有.因而,必须使学生更多地轻易碰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控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积极主动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自学理念)学生就是自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自学的特点,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相同的自学市场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份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认,教学方法的挑选,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利于这种自学方式的构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4、不懈努力建设对外开放而存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语文课程应当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当拓宽语文自学和运用的领域,著重跨学科的自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使学生在相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扩散和资源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自学效率,初步赢得现代社会所须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里我们还须要补足几点:5、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mm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也可以说是1.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2.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3.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6、评价理念:(1)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就是为了实地考察学生同时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良学生的语文自学和教师的教学,提升课程设计,健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发展.(2)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科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写作、文学创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自学.(3)语文课程代莱评价观念:著重综合素质的考查、特别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高度关注个体处境和须要、唤起积极主动的情感,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横跨日常的整个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温馨提示: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
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
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
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
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
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
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
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
”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
因此所谓“工具性” 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
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
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涵义。
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不是。
语文当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
会是什么语文当然是文化的载体。
但,离开了人、离开人的文化,语文又将会是什么因此,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
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
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
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特定的时空和对这种活动的特别的理想。
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是人,语文教育的主体也是人──一群特殊的人──教师与学生。
因此,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时,实际上,我们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语文课程的属性的。
但,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所以,从语文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文课程当然是有了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三)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陷入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两个对称的范畴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
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
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于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所谓定位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一种排序。
因此,语文课程的地位是由它的性质与课程的定位标准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
语文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惟其如此,语文课程才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计划有过多次调整。
有一种迹象表明:语文课程的课时数
的绝对值和相对比例在逐步减少。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约占总课时的2O%一22%。
与历次课程计划相比,这次课程计划增加了“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相应减少了语文课程的时间。
但是,语文课程的时数仍然是最多的。
这是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它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来关心它。
惟其如此,语文教育的改革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了一个支点。
200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