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消费者特征及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一、行业现状汽车行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近年来,汽车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以下是汽车行业的现状:1.市场规模:全球汽车市场规模巨大,每年有数千万辆汽车被销售。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对全球汽车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技术革新: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新,包括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互联网车联网等。

这些新技术将重塑汽车行业的格局。

3.环境压力: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汽车行业持续面临着减少尾气排放的压力。

政府对于环保要求的提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竞争加剧: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来自新兴市场的竞争。

同时,科技公司如谷歌、特斯拉等也进入了汽车行业,提升了竞争的强度。

5.供应链改革:汽车制造商正寻求改变传统供应链模式,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他们正在探索合作模式,加强与供应商和科技公司的合作。

二、行业趋势1.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政府对于环保的要求以及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

2.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将彻底改变汽车行业。

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应用,提升交通安全性和便捷性。

3.车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已逐渐渗透到汽车行业。

车联网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的智能化功能,例如实时导航、信息娱乐等。

4.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经济的发展也对汽车行业产生了影响。

共享汽车的兴起减少了对于个人汽车的需求,推动了汽车使用模式的转变。

5.新兴市场的崛起: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引擎。

这些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为汽车制造商带来巨大的机遇。

三、发展策略在面临如此多的变革和挑战之下,汽车制造商和相关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来保持竞争优势:1.加快技术创新: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并与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引领行业的技术创新。

我国汽车价格趋势极其消费特点

我国汽车价格趋势极其消费特点


2001~2004年,国内汽车价格每年降幅接近8%,持续的 降价使汽车产品在2003年前后开始快速步入普通百姓家庭。2004 ~2005年由于产销基数不断扩大,市场增速由前期的35%降至 15%以内,车价经过连年下行,单车利润已有所减少,降幅开始放 缓。 2006~2009年,汽车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14%、 2.86%、1.42%、0.37%,累计比2006年下降4.30%,降幅 均已低于5%。乘用车价格2006~200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 4.11%、3.61%、1.74%、2.84%,累计比2006年下降 7.98%。不难看出,竞争最为激烈的乘用车价格也较入世之初降幅 明显放缓。
kylin
谢谢观赏
Logo
• 2小排量车已成为我国轿车消费主流
根据我国的消费水平,人口、资源和道路情况,轿车进入家庭必然是以小型轿车为主。在 我国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著行车难和停车难的现象。由于我国近年来机动车发展迅速, 而城市道路建设却相对滞后,交通堵塞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的大中城市 ,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交通状况的根本改变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体积小,车身短 ,转弯灵活,停靠方便的小排量车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
• •


购车因素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特点
• 1我国轿车的人均保有量低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预测21汽车保有量达到55万辆,根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截止2009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6281万辆,我国同比增长23.16%,但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汽车保有总量仅相当 于德国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五分之一;2009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47辆,而美国 为1056辆/千人,日本为617辆/千人,我国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

汽车后市场调研报告——消费者行为与市场机会

汽车后市场调研报告——消费者行为与市场机会

汽车后市场调研报告——消费者行为与市场机会一、引言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汽车后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之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用品等。

据统计,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已超过万亿,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因此,对汽车后市场进行深入的消费者行为与市场机会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1. 消费群体分析:汽车后市场的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个人消费者和商业消费者。

个人消费者主要包括私家车主和少量职业司机,他们关注维修保养的价格和质量。

商业消费者主要是各类企业,如物流公司、出租车公司等,他们更关注服务的专业性和效率。

2. 消费习惯分析:消费者在选择汽车后市场服务时,主要考虑的是服务质量、价格、口碑和便利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预约服务,这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

3. 消费趋势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保养需求日益增长。

同时,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汽车后市场的服务也在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三、市场机会分析1. 服务品质提升:随着消费者对服务品质要求的提高,提供高品质服务的汽车后市场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需要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2. 个性化服务需求: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汽车后市场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例如,提供定制的汽车美容、改装等服务。

3.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服务:随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相关的维修保养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

企业应关注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布局相关服务。

4. 线上服务平台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预约方式,提高服务的便利性。

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将成为汽车后市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5. 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通过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市场调研中国汽车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

市场调研中国汽车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

市场调研中国汽车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市场趋势和消费决策的基本驱动因素。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汽车行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为市场策略和产品开发提供指导。

1. 市场概况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增长迅速。

201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销售量超过3000万辆。

然而,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千差万别,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2. 消费者特征中国汽车消费者具有以下特征:2.1 年龄结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汽车选择上存在差异。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时尚和科技感,愿意尝试新的品牌和车型;而中年和老年消费者则更加稳健,更看重品牌信誉和安全性能。

2.2 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购车能力和购车需求。

高收入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豪华品牌,而低收入消费者更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

2.3 地域差异:中国的汽车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和豪华感,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则更看重性价比和功能性。

3. 购车决策影响因素消费者购车决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3.1 品牌声誉: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更加关注汽车品牌的声誉和口碑。

知名品牌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3.2 产品特性:汽车的品质、性能、外观和配置等产品特性对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有重要影响。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最适合的车型。

3.3 价格因素: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高。

对于中低收入消费者来说,价格一直是购车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3.4 推荐和口碑:消费者往往会通过亲友和媒体的推荐来获取购车信息和决策参考。

积极的口碑和好评能够对消费者产生积极影响。

4. 消费者购车行为变化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购车行为呈现以下变化趋势:4.1 电动汽车兴起: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电动汽车。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2024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中国汽车销售量和产量大幅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下面是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详细分析。

一、总体情况:2024年,中国汽车销售量达到了1883.2万辆,同比增长了32.37%,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产量达到了1868.0万辆,同比增长了32.44%。

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

二、销售结构:2024年,乘用车销售量达到了1372.1万辆,同比增长了33.17%。

其中,轿车销售量为1147.1万辆,同比增长了36.23%;SUV销售量为170.6万辆,同比增长了47.90%;MPV销售量为54.4万辆,同比增长了19.60%。

与此同时,商用车销售量达到了511.1万辆,同比增长了29.56%。

三、品牌竞争: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品牌竞争激烈。

中国自主品牌继续保持了市场主导地位,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中,上海汽车、一汽、广汽等品牌表现突出,销售量均超过了百万辆。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也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大众、丰田等品牌销售量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四、政策影响:2024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汽车消费。

首先,取消了购车限制政策,进一步放开了汽车销售市场。

其次,实施了补贴政策,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了一定的补贴。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汽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

五、市场变化: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首先,消费者对汽车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品牌和质量好的汽车更加青睐。

其次,消费者对环保性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

此外,互联网购车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电商平台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六、未来发展: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发展也充满了希望。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引言概述: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向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汽车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从市场规模、消费者需求、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市场规模1.1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最初的小众市场逐渐扩大到大众市场。

- 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为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市场规模的增长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

- 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1.3 市场细分和消费者需求- 中国汽车市场的细分越来越细,消费者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 SUV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快速增长,成为市场的热点。

二、消费者需求2.1 消费者购车动机- 中国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动机包括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个性化需求、追求时尚和享受驾驶乐趣等。

-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

2.2 消费者购车偏好- 根据调研数据,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品牌、性价比和安全性。

- 消费者对智能化、互联网功能和车联网技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2.3 消费者购车行为- 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购车体验,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预约试驾和完成购车流程。

- 消费者对售后服务和品牌形象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三、竞争格局3.1 国内汽车品牌的崛起- 随着技术进步和品牌实力的提升,中国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 一些国内品牌在细分市场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合资品牌展开了激烈竞争。

3.2 合资品牌的优势-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

- 一些合资品牌通过技术引进和本土化生产,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3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 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竞争的新焦点,各大车企纷纷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

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汽车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汽车。

我们不禁要问,汽车行业的现状如何?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汽车行业的现状。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销量居全球首位。

特别是在中国一二线城市,个人购买力的提升带动了汽车市场的飞速增长。

同时,国家政策的推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出台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推动。

但是,随着汽车市场的饱和度不断提高,汽车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汽车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在必行。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面临了科技创新的压力。

今天的消费者更加关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驾驶安全性能。

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能源汽车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府的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产业链已经逐渐成熟。

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继续下降,价格更加亲民化,这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尤其是在大城市,由于拥堵和尾气排放等问题,政府更加倾向于推广新能源汽车。

因此,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

其次,智能化与互联网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汽车已经成为了行业的热点。

今天的消费者更看重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智能导航、语音控制和远程遥控等功能。

同时,智能汽车的发展也加速了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

传统汽车制造商开始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智能汽车产品。

这种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共享出行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共享出行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

汽车消费群体报告

汽车消费群体报告

汽车消费群体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汽车消费者群体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和了解这个庞大的群体。

首先,中国的汽车消费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这一点可以从新消费态势得以印证,目前的90、95后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汽车消费主力军。

这些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正在逐渐增长,也逐渐影响着对汽车品牌的选择。

对于这些年轻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对于汽车的需求集中在舒适性、时尚性、个性化及智能控制等方面,而同样的,他们对于价格的高低也有着更高的敏感度。

其次,女性消费者也逐渐成为了汽车消费的重要群体。

这一方面可以从近年来一些汽车厂商的营销策略得以印证。

为吸引更多的女性消费者,《她的汽车》等女性杂志上的汽车广告铺天盖地,同时还推出了诸如mini、smart之类的“小巧可爱”品牌。

此外,在汽车车型的设计、外观等方面也更加注重女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此外,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汽车消费群体也逐渐迈入智能时代。

智能化的汽车功能如导航、自动驾驶、车联网信息服务、车辆定位、智能语音识别等将成为汽车消费的热点话题。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技术也正在逐渐跟进甚至超越国外品牌,洛阳(LYNK&CO)就是一个例子。

通过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技术,汽车消费者除了获得更好的智能驾驶和车联网信息服务,还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宣传自己购买的车型,以此实现个性化的社交效益。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国汽车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开始关注汽车的排放问题,反对高排放、高污染的汽车种类,更倾向于选择低排量、低油耗、低污染、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型的汽车。

从这一方面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也势不可挡。

总结起来,中国的汽车消费群体呈现出年轻化、女性化、智能化、环保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延续,汽车厂商需要及时了解这些变化趋势,通过不断创新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
汽车销量 乘用车销量 汽车增长率 乘用车增长率
单位:万辆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77.7 236.4 125.1 342.8 215.1 248.7 439.3 311.6 575.8 507.1 421.5 721.6
厂商 股比 产品
一汽大众 (1991) 大众: 30%, 奥迪:10%,一汽: 60% 捷达、A6/A4、宝来、高尔(330,000)
厂商 股比 产品
天津丰田 (2002) 丰田公司: 50%, 一汽集团: 50% 威驰、Corolla (30,000/ 2nd plant 80,000)
厂商 股比 产品
吉利汽车 (2000) 吉利: 100% 吉利、美日 (180,000) 东南汽车 (1999) 中华: 50%, 福汽: 50% 菱帅、富利卡、得利卡 (100,000)
厂商
上海通用 (1999) 通用: 50%, 上汽集团: 50% 君威、GL8、凯越 (100,000) 上海大众 (1985) 大众: 50%, 上汽集团: 50% 桑塔纳、桑塔纳2000、帕萨特、波罗、高尔 (450,000)
100% 5.7% 4.10% 13.0% 80% 17.1% 21.6% 60% 14.8% 16.9% 18.3%
中系 美系
日系 韩系
德系 法系
27.8% 27.2%
2001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车型日益丰富 市场细分竞争加剧
Before 2000 2000~2005 Since 2005
Santana
Accord
A4
Camry
206
Grace
Hover
Excelle Jetta
C
B 60% 65.8% 59.4% 54.9% 40% A0 20% 25.7% 24.4% 21.8% 49.9% 48.5% 46.4% 44.7% 46.6% 42.1% 45.3% A
18.6% 8.0%
18.7% 9.0% 1999
15.6% 8.7% 2000
19.1% 6.1% 2001
中国汽车销量结构变化
100%
32.9%
2007年乘用车销量组成结构
36.5% 49.0% 49.1% 54.1% 58.4% 60.4%
80%
SUV 6.7%
乘用车
MPV 4.3%
60%
轿车 89.0%
67.1% 63.5% 51.0% 50.9% 45.9% 41.6%
40% 商用车
39.6%
20%
CAGR 汽 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4.5% 乘用车:37.8%
80.0% 879.2 70.0% 60.0% 531.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07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乘用车销量占60.4%,成为市场主力
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从卡车开始的,发展到今天,乘用车销量已经超过商用车,成为市场主力。
2007年 § 2007年汽 8800万 § 2007年汽 车产销量 车产销量 均突破 均突破 880万 880万 辆,产量 辆,产量 § 2002年中国 居世界第 居世界第 § 2002年中国 三,销量 汽车产量超 三,销量 汽车产量超 世界第 过韩国,进 世界第 过韩国,进 二。 § 2000年中国汽 入世界5大 2004年 二。 § 2000年中国汽 入世界5大 车产量首次超 汽车强国行 500万 车产量首次超 汽车强国行 过200万辆。 列。 § 1992年到 过200万辆。 § 1992年到 跻身世界汽车 列。 2002年,中 跻身世界汽车 2002年,中 § 1984年,首家 国汽车工业 十强之列。 § 1984年,首家 国汽车工业 十强之列。 中外合资汽车 平均年增长 中外合资汽车 平均年增长 企业——中美 15%,是同 企业——中美 15%,是同 合资北京吉普 期世界汽车 合资北京吉普 期世界汽车 § 1980年全国 汽车有限公司 年均增长率 汽车有限公司 年均增长率 § 1980年全国 开业。中国汽 的10倍。 2000年 § 1975年7月1 民用汽车保 车工业自此全 的10倍。 民用汽车保 开业。中国汽 § 1975年7月1 有量169万 200万 车工业自此全 § 1966年以前,汽车工 日,第二汽 有量169万 § 1966年以前,汽车工 日,第二汽 辆,其中: 面开放,合资 面开放,合资 业共投资11亿元,形 车制造厂正 辆,其中: 企业开始成为 业共投资11亿元,形 车制造厂正 载货汽车 1992年 企业开始成为 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 式投产。 载货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 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 148万辆。 式投产。 100万 中国汽车工业 148万辆。 的重要组成部 制造厂,年生产能力 制造厂,年生产能力 1988年 的重要组成部 近6万辆、9个车型品 分。 近6万辆、9个车型品 50万 分。 种 1971年 种 10万
华晨宝马 (2003) 宝马: 50%,华晨集团: 50% 宝马3系、5系 (30,000)
上海通用东岳 (2002) 通用: 25%,上海通用: 25%,上汽集团: 25% 赛欧 (100,000) 东风悦达起亚 (1999) 现代: 50%,悦达: 25%,东风: 25% 千里马、悦达 (50,000)
中国汽车消费特征及趋势分析
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刘维东 2008年5月
目录
1 2 3 4
中国汽车汽车市场发展及趋势
中国汽车消费特征及趋势
中国汽车用户满意度变化趋势
附录:新华信介绍
中国汽车发展历程
• 从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企业奠基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进入了快车道,2007年汽车产量突破880万辆,预计2008年渴望突 破1000万辆
SUV
A级车是市场主力 B级车增长显著
• • A级车一直是市场份额最大的车型 近年的消费升级带动B级车增长显著
100% 7.3% 12.6%
3.1% 17.6%
4.2% 20.6%
3.2% 16.9%
2.9% 22.9%
2.2% 18.6%
3.5% 16.8%
4.4% 23.2%
4.8%
80%
24.4%
Dongfangzhizi
LaCrosse
Focus HB
CV11
Tiggo
Elantra
Sonata
300C
POLO
Touran
Tucson
Ford Modeo Citroen
Buick Regal
Pentium
Tiida
CR-V
Mazda M6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CIVIC
Benni
NB
HB
MPV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全球主要乘用车企业都已经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德国大众是最早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 之一,曾占据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发展到今天,大众在市场上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各国产品的 市场份额趋于平均,争夺十分激烈。
乘用车合资品牌情况
50% 45% 39.7% 40% 35% 30% 25% 22.8% 20% 15% 10% 5% 0% 14.8% 8.1% 6.8% 0.8% 16.5% 9.1% 6.8% 2.0% 4.8% 3.0% 10.6% 12.5% 25.2% 25.0% 23.0% 32.4% 26.7% 26.2% 22.7% 16.3% 12.9% 10.8% 7.6% 3.6% 4.5% 4.8% 17.2% 13.0% 9.7% 5.9% 4.3% 14.0% 27.9% 27.1% 29.1% 26.2% 20.0% 46.7%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国际品牌布局中国 汽车整车生产厂家共计124家
厂商 股比 产品 厂商 股比 产品 北京奔驰 (2004) 奔驰公司: 50%, 北汽集团: 50% 奔驰 C系、奔驰 E系 (50,000) 北京现代 (2002) 韩国现代: 50%, 北汽集团: 50% 索纳塔、依兰特 (100,000) 厂商 股比 产品 哈飞汽车 (1988) 哈飞: 100%, 引进铃木技术 路宝、赛马、中意(150,000) 厂商 股比 产品 一汽轿车 (1996) 一汽: 63.6%, 国有:36.4% 马自达6、红旗(60000)
24.9%
22.9%
18.4% 7.1% 2007
A00
0% 1998
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6.4% 2002
6.6% 2003
7.1% 2004
8.6% 2005
8.6% 2006
1.3~1.6L为主流排量 小排量份额明显下滑
• • • 1.3升(不含~1.6升为主流排量,占到40%以上的份额 2.0升(不含)~2.4升排量所占的比重有明显增长 1.3升及以下排量份额明显下滑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单位:万辆
§ 1956年国产第一 § 1956年国产第一 辆解放牌载货汽 辆解放牌载货汽 车驶下线,从此 车驶下线,从此 100 结束了中国自己 结束了中国自己 不能制造汽车的 不能制造汽车的 历史 历史 0
200 1955年 1959年
一汽丰越 (2003) 一汽: 50%, 丰田:50% 陆地巡洋舰 (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