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第一章:岩石与土壤的定义和特点1.1 岩石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岩石的定义,即自然界中的坚硬物质,由矿物质构成。

介绍岩石的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2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讲解土壤的定义,即地表的一层松散物质,由岩石破碎、有机质和其他物质混合而成。

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

第二章:岩石的形成与变化2.1 岩石的形成过程: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包括岩浆冷却凝固、沉积物堆积和压缩、以及变质作用。

2.2 岩石的变化原因:讲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举例说明物理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和压实,以及化学作用如水化、氧化和酸碱作用。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层3.1 土壤的形成过程: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有机质的分解和物质的沉积。

3.2 土壤的分层结构:讲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包括表面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第四章:岩石与土壤的生态作用4.1 岩石与土壤的生态作用:讲解岩石与土壤的生态作用,包括提供栖息地、养分循环和水分保持。

4.2 人类活动对岩石与土壤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岩石与土壤的影响,包括采矿、农业和城市化。

第五章:岩石与土壤的保护与利用5.1 岩石与土壤的保护意义:讲解岩石与土壤的保护意义,包括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自然资源。

5.2 岩石与土壤的利用方法:讲解岩石与土壤的利用方法,包括农业种植、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开发。

第六章:土壤的性质与分类6.1 土壤的性质:讲解土壤的性质,包括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和水分容量等。

6.2 土壤的分类:讲解土壤的分类,包括黑土、红土、黄土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壤。

第七章:土壤的养分与植物生长7.1 土壤的养分:讲解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钙、镁、硫等次要养分。

7.2 土壤与植物生长: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提供养分、水分和栖息地。

第八章:土壤与水循环8.1 土壤的水分保持:讲解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土壤对降水的吸收和渗透。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岩石与土壤的形成、特点和分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与土壤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岩石与土壤的系统知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与土壤的形成、特点和分类,能够分辨不同的岩石和土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与土壤的形成过程。

2.岩石与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课件、实验器材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岩石与土壤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岩石与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对这些图片有什么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岩石与土壤的形成、特点和分类等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岩石和土壤的特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与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岩石与土壤?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岩石与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岩石与土壤的实践作业,如身边的岩石与土壤,观察其特点和作用。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知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分类,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物质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探索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分类,知道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分类。

2.难点:岩石和土壤的鉴别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直观教学: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岩石和土壤。

3.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岩石和土壤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2.实物标本:准备各种岩石和土壤的标本,供学生观察和鉴别。

3.实践活动材料:准备足够的实践活动材料,如放大镜、铁锹等。

4.教学场地:选择适合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的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图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教科版(2024秋)四年级下册教科版(2024秋)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PDF版含反思)

教科版(2024秋)四年级下册教科版(2024秋)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PDF版含反思)
6.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岩石和土壤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b. 制作一份岩石和土壤的展示海报,通过图片、文字、图表等形式展示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c. 撰写一篇关于岩石和土壤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对于岩石和土壤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d. 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岩石和土壤知识普及活动,向他人传授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4. 拓展评价:
a.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岩石与土壤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科学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科版(2024秋) 四年级下册教科版(2024秋)3.1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PDF版含反思)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2024秋)四年级下册的3.1节——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2021年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

2021年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

2021年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认知还相对较浅,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及作用,知道土壤的组成和分类,能够识别不同的岩石和土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岩石和土壤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土壤的组成和分类。

3.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岩石和土壤,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岩石和土壤的标本,以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放大镜、铁铲、塑料袋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以便于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

提问:“你们知道岩石和土壤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实物标本,讲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特点及作用。

同时,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内部结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发现和总结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作用,学会观察和描述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2.岩石和土壤的内部结构。

3.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及其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样品,发现其特点。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和土壤的样品,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放大镜、滴管、铁铲等。

3.制作PPT,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准备问题卡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是怎么来的吗?”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内部结构等知识,同时配合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分发岩石和土壤的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故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实验操作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和特点,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样品,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操作,观察岩石和土壤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和课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和土壤的样品,以及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准备教室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岩石和土壤的样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样品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变化。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巩固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和土壤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进行交流和讨论。

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

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

新版四年级下册教科版3.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是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认知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适合进行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在小组活动中共同完成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作用,认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岩石和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实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4.总结法: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资料。

2.户外观察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样本瓶等。

3.小组讨论材料:如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和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教材简析】
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即为什么人们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

因此,用“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这一活动贯穿本课的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它们的故事,认识到岩石、土壤记录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和土壤并不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

同时,学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

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地球形成演化的历史。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对采集来的岩石、土壤进行简单观察描述后,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从而认识到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岩石和土壤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重要资源,用途广泛。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形成的过程及用途。

能用班级记录表记录、整理有关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感悟学习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在交流中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难点]能通过观察岩石和土壤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几种岩石和土壤的标本、教学课件。

[学生]自己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一种)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课件出示地球图片)问:在地球上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岩石和土壤?(生交流)
2.师小结:在地球上到处都能发现岩石和土壤的踪迹,不仅在陆地上有,海底同样有它们的踪迹。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聚焦研究目标,明研究主题。

二、探索(预设20分钟)
(一)探究课前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和土壤
[材料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和土壤]
1.课前同学收集了一些岩石和土壤,现在请你向组内的同学介绍:你是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它有什么特点?推测它的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生探究观察)
2.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让学生对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有初步的意识。

(二)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材料准备:弓石燕等化石、魔鬼塔、蕨类植物、鹦鹉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图片介绍。

1.科学家也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他们有哪些收获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资料,圈出你感兴趣的内容,组内交流,从这些资料中你找到了岩石和土壤背后的哪些故事?
[见附件:弓石燕等化石、弓石燕、魔鬼塔、蕨类植物、鹦鹉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以及一些相关视频。

2.学生阅读交流。

研讨(预设10分钟)
1.学生交流研讨: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师选择性板书记录)
2.提问:除了老师提供的这些资料外,你平时还了解到了哪些岩石和土壤的故事?(学生交流)
3.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岩石和土壤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
生概括(预设:记录了地球形成及演变的历史)(板书)
4.小结:正是因为土壤和岩石有着这样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人类才一直不断的在研究他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拓展:调查当地的岩石和土壤(预设5分钟)
1.学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再去观察周围的岩石和土壤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课后了解当地岩石和土壤。

(教师可以事先进行材料收集)
【作业设计】
1.岩石和土壤在( C )可以找到。

A.陆地上 B.海底 C.以上均可
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鹦鹉螺化石,告诉我们那里在亿万年前曾经是( B)。

A.高山 B.海洋 C.陆地
3.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大致需要( A)的时间。

A.几万年
B.几百年
C.几十年
【教学后记】
附:学生学习材料
弓石燕化石:弓石燕的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有粗强的放射状褶线,像弓箭,也像燕翼,所以叫弓石燕。

据考证,这些“贝壳”就是距今3、4亿年前的介壳类腕足动物弓石燕,又叫中华弓石燕。

弓石燕出现于4.4亿年前的志留纪,到了4.05亿年前的泥盆纪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而此时,鱼类才开始出现,至于恐龙,那是1.5亿年后的事情了。

在绵阳江油北部山区,一些山体塌方的地方出现了很多弓石燕的化石。

木化石:木化石是最少上亿年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₂(二氧化硅)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

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

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称硅化木或树化玉。

硅化木是上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

魔鬼塔:怀俄明州东北角的克鲁克县,一片几乎平坦的土地上,矗立一块巨石。

印地安人的圣地,美国第一个国家纪念地——魔鬼塔,高度有 264米。

它是花岗岩的结构的火山颈地形,早期是一座火山,后来周遭的山壁被侵蚀掉了,只留下坚硬的玄武岩火山颈。

科学家通过其岩石内的化学元素,确定它形成于五、六千万年以前,是地心的岩浆上涌到地表,没有喷出去,冷却下
来成为坚硬的火成岩。

历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无数次的地层变动和岩浆推挤,周围柔软的沉积岩被风化雨蚀而逐步消失,只留下坚硬的火成岩成了魔鬼塔。

蕨类植物化石:到了泥盆纪晚期,大气中的含氧量已达到现在的约10%,地球的外层已有了一层臭氧层,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直接辐射,这些条件都对生物的陆地生活极为有利。

这时,在植物界中由裸蕨植物的某些类型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根、茎、叶分化的蕨类植物,在随后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大量的发育,十分兴旺,个体常常是木本大树,构成了当时独特的蕨类植物森林。

所以这一时期也称为蕨类植物时代。

到了距今3.5亿年--2.25亿年的石炭纪、二叠纪,挱椤与其他高大的木本蕨类植物如芦木、鳞木、封印木等一起组成了当时地球上繁盛的陆地森林。

到了古生代末期,由于地壳的运动,造成了世界性的气候变化,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走向了衰退,许多高大的乔木完全灭绝了。

地球历史上的“蕨类植物时代”也随之结束,它们被深埋在地下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了化石。

在远古时代的很多生物也和蕨类植物一样以化石的形态保存至今。

鹦鹉螺化石:鹦鹉螺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是极其珍贵的观赏贝类,因贝壳表面有赤橙色火焰状斑纹,酷似鹦鹉而得名。

通常栖息在深海底层,主要以蟹类、虾类和海胆等为食。

最早发现于寒武纪晚期,奥陶纪最盛,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此后逐渐衰退。

世界上只存鹦鹉螺一个属三个种。

鹦鹉螺化石是鹦鹉螺死后的残骸留在岩石上,在经过数以万亿计后所形成的一种化石。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鹦鹉螺的化石。

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复杂过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层大约需要500年的时间,地球上土壤层的平均厚度大约是5米,形成需要大致25万年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