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单元 4古诗两首 第1课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四)读准古诗 1.自读古诗。打开语文书,翻到 47 页,自由读读这首诗,至少两遍。 2.指名生读。 三、品读感悟 (一)出示目标 2: 学习目标 2: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春景和所表达 的情感,动情吟诵。 (二)简述目标:所谓言为心声,要想走进古诗,就得理解诗句内 容,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春景和所表达的感情。 (三)释疑解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扫清这首诗中不明白的字词,请举手告诉大家 哪些字、词你不理解。 (出示全诗,相机点击词语。 ) 预设(1) “山郭” :靠山的城墙,这里指外城。 , 预设(2) “酒旗” :酒店门口悬挂的布招牌。 “酒旗风” :酒旗飘扬于 春风之中。 (看着插图来理解。每户酒家的门前都有一面酒旗,在春 风地吹拂下,“噗噗”作响,那是多么美丽的一种风景啊!) 预设(3) “楼台” :亭台楼阁,这里指高大的佛寺建筑。 (联系上下 诗句理解。 ) 预设 (4) “南朝四百八十寺” : 查阅资料来理解, 从公元 420 年至 589 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 朝。南朝历代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许多寺院,京城建 康(今南京市)尤多,据说有五百余座。这里所说的“四百八十寺” 可能是就当时存留下来的概数而言。 (四)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查字典、查阅资料、结合插图、联 系上下文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 以学定教。同时在学的过程不忘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 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五)品读诗句、感受春景 1.提示任务 任务提示 1: 第一步:自由读读古诗; 第二步: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春景?在诗中找一找、圈 一圈、写一写。
1.出示古诗 【课件出示】 绝句 2.自学古诗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出示两首古诗)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

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

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

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中间给“得”、“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_第一单元第4课_古诗两首第1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_第一单元第4课_古诗两首第1课时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 统称,均设都城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 短的朝代。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方 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肆兴 建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四百 多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 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 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 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 苦不堪言。
返回
返回
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 映红谁能见得? 在情境中 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 “千里”的妙处。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 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 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 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
(1)指导读诗句,想象画面。 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 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 远眺,不由得吟诵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 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 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诗人看到、听 到什么了?联系上文,能闻到什么吗?
返回
4.古诗两首 江 南 春
写景: 莺啼 绿映红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楼台 烟雨
抒情: 赞美春天 借古讽今
返回
南朝统治者迷信 佛教,广建佛寺,企图 依靠神灵的庇护,永 保江山稳固。可是 时移世易,当年的四 百八十寺,有多少楼 台掩映在苍茫的烟 雨之中了呢?
返回
{ {
一、拼音乐园(给加点的字注音)。 莺啼 ( tí ) 山郭 ( ɡuō ) 烟雨 ( ) yān ﹒ ﹒ ﹒ 楼台 酒旗 ﹒ ( lóu ) ﹒ ( jiǔ ) 偷闲 ﹒ ( tōu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啼(啼哭) 孰(孰能) 蹄( 马蹄) 郭(山郭) 烟(烟火) 偷(偷闲) 咽(咽喉) 瑜( 瑜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单元 4古诗两首 第1课时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单元 4古诗两首 第1课时 苏教版

4古诗两首《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展,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三、四句怀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依靠神灵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世易时移,当年的佛寺楼台有多少已经隐没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啊!(一说还有多少佛寺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综观全诗,写今和怀古既有写景的外在联系,更有借古讽今的内在联系,在艺术形式上是融为一体的。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呀!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从结构上看,写景和抒情亲密相依,融为一体。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将谓”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春日偶成》中诗人春游的快乐,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重点】通过诵读、想象等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熟读成诵。

【难点】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因此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是第八册的第第四课,也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

本单元是以春天为主线,选取了一系列与春天相关的事物组织教材的。

本课则选取了和春天有关的两首诗作——杜牧的《江南春》和程颢的《春日偶成》,两首诗紧紧围绕春天的特色展开描写,用短短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体验和喜爱。

杜牧的《江南春》一开头就以“千里”开头,迅速的将江南春景收入眼底,无论是莺啼、柳绿花红,还是山村酒气,这些具有南方春色特点的景色都被诗人一一勾画出来了。

最后,两联更是以江南的雨景为重点,描绘了笼罩在烟雨中的江南美景。

这首诗在主题上存在争议,所以不宜对主题作深入的解剖,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诗歌对江南美景的描绘上。

程颢的《春日偶成》则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前两句写景,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后两句抒情,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进入四年级,因为在前三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感悟能力,但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诗歌多分主题尚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但是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语言积累,因此对于诗歌好句的理解不成问题,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诗歌句子的分析中,从而整体把握诗歌【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我设计了两个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学习杜牧的《江南春》,通过激趣导入,学法指导——检查自学,初读诗句——品词析句,体会景美——反复诵读,体会韵美的方式方法,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同时给予学生学习诗歌的学法指导。

第二课时学习程颢的《春日偶成》,利用上一课时积累的学法,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景美——理解诗意,感悟情美——对比吟诵,感悟意境的方式,充分感受诗人的春天的描绘和对春天的喜爱。

【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或联系上文,理解不懂得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苏教四年级下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案 教学设计

苏教四年级下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案 教学设计
③师生交流
《江南春》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纵观《江南春》整首诗,有什么特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四、总结提高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江南春
莺啼听觉
春风触觉
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视觉
春日偶成
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抒情




七、课外拓展:
1.说说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导学策略
课堂调整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第一课时




1.诵读古诗《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难点: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

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写今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掌握古诗中的词语、句子搭配和表达方式。

3.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江南春》、《春日偶成》的课文,写在黑板上。

2.为学生准备课堂笔记、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用唐诗《登高》或《将进酒》引出古诗的韵律和美感,鼓励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吟诵。

讲解(30分钟)教师将《江南春》和《春日偶成》的课文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并让学生理解韵律和意境。

比如,《江南春》中的:添却石磷浅深铺空芒鞋踏遍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添却”、“石磷”、“芒鞋”、“踏遍”等词语的意义,以及“浅深”、“铺空”等表达方式带来的韵律美感。

另外,《春日偶成》中的:提携玉龙为君引高揖仙翁驾翠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意境和想象力,以及其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等。

练习(4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课文,尝试模仿句子结构和韵律。

2.给学生一些问句和情景,让他们结合课文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想象你走在春天的田野中,你看到了什么?”等。

3.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春天散文或古诗,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课程中的古诗,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韵律,同时回顾今日所学的内容,并给予肯定和评价。

课后作业1.练习笔顺和写字练习。

2.完成教师分配的课后习题。

教学心得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准备充分的课文和教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韵律和意境,让学生从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非常高,也愿意用朗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此,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两首《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展,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三、四句怀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依靠神灵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世易时移,当年的佛寺楼台有多少已经隐没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啊!(一说还有多少佛寺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综观全诗,写今和怀古既有写景的外在联系,更有借古讽今的内在联系,在艺术形式上是融为一体的。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呀!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从结构上看,写景和抒情亲密相依,融为一体。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将谓”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春日偶成》中诗人春游的快乐,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重点】通过诵读、想象等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熟读成诵。

【难点】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因此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江南春》中流露的兴亡之感、讽喻之意可不必讲,只要让学生了解诗的意境即可。

1.读书指导。

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故事,从而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

教师可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时,要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

重点要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可让学生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云淡风轻”“将谓”等词语的意思。

按以前学习诗歌的方法读课文,疏通诗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的理解之后,要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诵、听音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要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这两首诗。

2.合作探究。

教学中,可就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

读了这两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看到过类似的春景?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立足生活实际,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相关提示。

结合本课教学,可开展以下一些实践活动:口语交际——“春游归来”;赛诗会——“描写春天的古诗”;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改编《春日偶成》等。

【教师准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杜牧和程颢,制作课件。

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2课时第课时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将谓”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春日偶成》中诗人春游的快乐,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重点】学习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方法一:谈“春”,导诗。

1.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来源:学*科*网]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颢写的《春日偶成》。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天的遐想,而且为后面的议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方法二: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1.谈话:现在已经是春暖花开三月天了,你知道有关春天的诗有哪些吗?谁能来背背? (表扬背诵好的学生,鼓励学生课外积极诵读古诗)2.导题: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古诗。

(板书:江南春)3.解题:同学们,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是描写江南的春天) 你知道“江南”是指什么地方吗?(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4.过渡:自古美景出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江南的理解,了解作者写作的生活背景。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整首古诗,突显生字“莺”“郭”“旗”)PPT出示: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②指名认读红色的生字,及时正音。

(强调“莺”是后鼻音,“郭”是三拼音)(2)指导书写生字“旗”。

①同学们有好办法记住“旗”字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师及时评点,强调不能丢掉右上的“撇、横”。

②同学们觉得“旗”字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注意什么?③师范写“旗”字,学生对照预习单中的书写,找出不足之处,再在田字格本子上写两个。

2.指导朗读古诗。

(1)指导读正确,读顺畅。

(2)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另一个原因是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

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大家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节奏韵律读出来。

PPT出示: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后师生齐读。

②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③诗词是讲究平仄的。

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这主要体现在每行的第二、四、六个字上。

老师范读第一句,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

学生学会了读第一句,再试着读另外三句。

指名读,鼓励读得大胆的同学。

最后师生齐读。

二、辨析词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解读第一、二句。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古诗的前两句,结合课文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你仿佛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

(2)指导学生交流感悟。

①你从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依次板书景物:黄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楼台、烟雨)(由于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让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由说词语,到说句子,到说画面,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表达诗意)重点点拨:“水村”是怎样的村庄呢?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那是被绿水环绕的村庄,是“小桥流水人家”)看文中插图说说什么是“酒旗”。

它是什么样子的?(酒店门前的布招牌)②你从诗中听到什么了?(动听的莺啼,风吹酒旗的呼啦啦声等)(3)指导理解“千里”用词之妙。

①这首古诗描绘的色彩多么鲜艳。

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树木、绿水、村庄、楼台……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

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

他说:(播放幻灯片)PPT出示: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这段话是文言,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②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在情境中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千里”的妙处。

及时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③小结:是的,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

“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

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

(4)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①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这迷人的江南春景呢?(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生机勃勃、莺歌燕舞、草长莺飞……)②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再来读一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2.解读第三、四句。

(1)指导读诗句,想象画面。

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

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不由得吟诵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诗人看到、听到什么了?联系上文,能闻到什么吗?(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2)指导朗读这两句。

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读出佛寺的多,读出烟雨的迷蒙。

(学生读诗句)3.指导朗读全诗。

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再指名读,学生评议,齐读。

4.引导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你们看这短短的四句诗就表达出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把江南春天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是用什么好办法表达出来的呢?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

(诗人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味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三、品读诗句,体悟诗人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