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地域特色1.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处黄山山脉下游,是安徽南部的重要地理位置。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壮观,这种山谷之间相对透明的地理特征,就演化成了徽州人喜欢用半透明的白月光和一系列浅色调相结合的建筑。
2.坊巷构成徽州古城的布局是一种独特的坊巷格局。
每个坊巷都是一个由明堂(或文庙)为核心组建的“街坊”,坊巷之间通衢有序,相对独立,起到了组织社会、组织人们生活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坊巷不仅有自己的文庙,而且每个坊巷都有自己的明堂。
3.民居建筑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立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色泽明亮,造型独特,融汇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价值1.历史意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众所周知,徽州曾是中原和皖南两大文化的交汇处,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都曾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如长曲瓶、磨莲花碗、徽派漆器、徽州牌坊等。
2.文化价值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徽州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来看,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价值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徽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徽州古城、黟县宏村、西递等,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都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非常明显,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安徽区域文化是指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安徽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华东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安徽区域文化的浅谈。
一、历史文化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安徽境内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化遗产,如黄山、庐山、徽州古城等。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神奇的山峰、石海、云海等景观而闻名于世。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徽州古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造,展示了徽派建造的独特风格。
二、地理文化安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有的地理文化。
安徽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
安徽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水乡文化。
安徽的农耕文化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农耕习俗等方面,如安徽的稻田文化、农民的农事节庆等。
安徽的水乡文化体现在水乡体面、水上交通、水上生活等方面,如安徽的古运河、古桥梁等。
三、民俗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是安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安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反映了安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是安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恭敬和怀念之情。
四、艺术文化安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如安徽的徽剧、皖剧、徽派书画等。
徽剧是安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而受到泛博观众的爱慕。
皖剧是安徽的另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其豪放的表演和激情的唱腔而独树一帜。
徽派书画是安徽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而被誉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总结:安徽区域文化是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徽州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徽州文化专题报告》一.概括介绍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曾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其内容深邃广博,整体系列性强,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等基本内容,与敦煌学、藏学并列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
我作为一名安徽人,深切体会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刻认识到弘扬徽州文化的义不容辞。
二.专题内容a)徽商①徽商的简介徽商,即徽州府籍商人,又称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所拥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4/7,素有“儒商”与“徽骆驼”的美称。
②徽商的影响有学者表明,徽州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徽商的有益影响。
其一,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期间积累的大量资金,用于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等家乡建设。
其二,徽商强烈的"入儒崇仕"意识促使徽州教育勃兴,文化昌盛,流派纷呈;古有新安学派与先后出19位科举文武状元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现有教学成果颇丰的江南十校;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继承前辈“好儒好学”的品质,弘扬博大徽州文化。
其三,徽商在经商活动中完善和传播着徽州文化;发扬“徽骆驼精神”的徽州商人用他们那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了良好形象。
③徽商的近况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道光年间盐业政策调整, 即纲运制改为票盐法,致使徽商商邦主体迅速走向崩溃;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军队决战,徽商经营的主阵地江南地区战乱不断也是导致徽商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明清时期的徽商在历史长河中没落,但熠熠生辉的“徽商精神”仍流传江淮大地。
安徽歙县有个偏居皖南山区的小村叫槐塘,这里的村民精通欧洲货币兑换,因为他们挣的、用的都是欧元。
槐塘不足一千的人口中,却有逾半曾务工经商闯荡西欧,成为名扬江南的“欧元村”。
浅谈徽州文化

浅谈徽州文化浅谈徽州文化姓名:汪兴兴学号:21106061072班级:11自动化2班授课指导教师:曲晓红“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
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
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
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
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
物质文化主要有徽州历史地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城镇、徽派建筑、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文物、徽州文献、徽州文书等。
非物质文化主要有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歙砚、徽墨、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类(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
徽州文书是一种民间档案的遗存,它是由历史上的徽州老百姓在其具体的和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地、真实地形成与产生的,产生之后又是作为了一种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档案而保存下来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因此,真实性应是徽州文书首先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
徽州文书是一种历史实态的直接写照,这种直接的写照甚至是不加修饰的,是作为了一种原始事件、事态以及情态、心态的直接和最初的反映。
它比历史上所有的正史、也是、小说等都要真实。
徽州文书的内容涵盖了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涵盖了几乎全部的文化领域,恰恰为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农村社会实态,准备了不可多得的极为经典和丰富的资料。
对学习,研究徽州文化的价值的看法

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位置。
如徽派篆刻是中国文人流派篆刻的主流,对徽派篆刻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中国文人篆刻史的研究;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对徽派版画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传统版画的研究;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等等。
因此徽州学研究,实际也就是对中国封建后期传统文化的研究,窥一斑而见全豹,具有普遍的学术意义。
徽州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黄山市而言,以旅游立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是跨世纪发展战略。
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对徽州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把徽州文化转化成宝贵的旅游资源,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二、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当前,随着电脑普及、互联网开通,中国已融人世界经济圈、文化圈。
西方文化不断侵蚀和占领中国市场,
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不仅在文化趣味上追求西方那一套,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中西混杂、网络用语同日常用语混杂。
在这种时候,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显得重要。
而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当前大力提倡政治上的“德治”、经营中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弘扬其精华,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能“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谈徽州文化

谈徽州文化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主要内容有:1、新安理学。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
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2、徽州朴学。
也就是徽派考据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
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
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
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徽州文化图文结合调研报告

徽州文化图文结合调研报告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徽州文化,我进行了一次图文结合的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我从徽州建筑入手进行调研。
徽州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在调研中,我参观了徽州的古建筑群,如黄山市的西递、宏村,以及居庙拜神的歙县古城。
这些古建筑无论从布局、构造、装饰还是风格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徽商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同时,我通过拍摄照片记录了这些建筑的美丽景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徽州建筑的魅力。
其次,我对徽州的文化艺术进行了调研。
徽派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木雕、徽派书画和徽州剪纸。
在调研中,我参观了徽派木雕博物馆,欣赏了众多精美的木雕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雕刻技法、题材还是艺术表现力都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我还参观了徽派书画展,欣赏到了徽派书画的独特韵味。
最后,我还学习了徽州剪纸的技巧,并亲自动手制作了几幅剪纸作品,深入了解了剪纸的艺术魅力。
此外,我还进行了一些采访,与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徽州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大部分居民都表示很自豪地说自己是徽州人,对徽州文化充满热爱和敬意。
他们认为徽州文化是他们的骄傲,是徽州人的身份标志。
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传承徽州文化,将它发扬光大。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更加理解了徽州文化对当地人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图文结合的调研,我对徽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徽州建筑、文化艺术以及当地人的认同感都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州文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报告
学号
姓名
班级
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
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
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
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
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
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
”意为“财不外流”。
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
三者合起来,终生平
静也。
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
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
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
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
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
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
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
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
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
“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
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
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
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
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
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
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
大概是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
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
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
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
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
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
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
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
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
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
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
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
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
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
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
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
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
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
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
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
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
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
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
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宿州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泗县,灵璧县,埇桥区的一些县镇演出,像陈若梅、代兵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前不久还在元一新天地商业地产奠基仪式上举办持续一周的票友会,在市内反响热烈。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经一系列的努力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宿州人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泗州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