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 柳永教案

合集下载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学设计优秀12篇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

兰州也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1、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

目的:读准字音。

2、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

目的:理解词意。

3、老师配乐范读。

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

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

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六、小结: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格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望海潮》的特点。

2. 柳永《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词的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望海潮》为例,讲解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文本、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一章:词牌《望海潮》简介1. 介绍词牌《望海潮》的起源和发展。

2. 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第二章:作者柳永简介1. 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

2. 分析柳永的创作风格和词的特点。

第三章:词《望海潮》内容解析1.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2.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词《望海潮》鉴赏方法讲解1.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运用方法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2. 选取优秀的学生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牌《望海潮》和作者柳永。

2. 学生朗读词《望海潮》,感受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4. 引导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望海潮》与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6. 总结词《望海潮》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词《望海潮》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 柳永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 柳永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柳永教案《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海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七章《两宋词赋》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望海潮》一词,作者柳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词赋的特点,把握柳永的词作风格,深入领会《望海潮》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体会其词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望海潮》词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分析《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朗读并背诵《望海潮》。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柳永2. 内容:柳永生平及地位《望海潮》基本内容韵律特点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艺术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宋代词坛的其他名家,拓宽知识面。

组织一次古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2.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2、了解干谒诗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作业: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

(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昨天预习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

)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

《望海潮》柳永教案《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海潮》柳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海潮》柳永教案篇1【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②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预习案】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2、文学常识关于宋词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独特的词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提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潮、夜、浙江、千帆等。

2. 词牌特点:《望海潮》的词牌格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意境。

2. 感受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望海潮》全文、词人柳永的画像及生平介绍、相关注释。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介绍词人柳永的生平。

(2)提问:同学们对宋代词人了解多少?柳永的词风有什么特点?(3)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柳永的一首代表作《望海潮》,感受其独特的词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词中的意境,并分享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范读《望海潮》,学生跟读。

(2)学生品读词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柳永的词风。

(3)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5. 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柳永的代表作吗?(2)学生分享拓展成果,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海潮》的特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诗词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望海潮》,掌握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词中的意境,写一篇短文。

(3)课后搜集其他柳永的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柳永教案词调始见于,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

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

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近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四、欣赏诵读四读品味,情感升华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

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

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

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

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数量词)”“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

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

“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

“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

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

“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

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与杨万里的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

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金国大将金兀术(音wùzhú)(完颜宗弼)喜欢读书,尤其是有关中原文化的更是喜欢。

有一次,当他读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时,首先被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吸引,接着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时,已经情不自禁地咏出声了,当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时,忍不住掷下了书,大声说:“如此胜地,不去枉为人间一遭也。

”遂下定决心要兵取钱塘。

又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不禁对杭州的美景产生了神往之情。

遂起南侵之意。

课文注释②也说这首词写于1003年秋,是赠予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当时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面而不能,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席前。

孙问知是柳永所作,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的究竟有什么魅力会勾起金兀术、完颜亮入侵大宋的野心呢? 孙何为什么听了就亲自前往见柳永呢?二、关于知识词1、词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2、词是诗的一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也叫“歌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3、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

(标题所涉及的是内容。

)4、词的分类5、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其为人放荡不羁,年轻时又屡试不第。

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依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他“纵游娼馆酒楼间”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仁宗耳里。

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

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

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

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

科举功名上的多次失意,使他更加沉湎于歌酒,从追求利禄的文士,逐步变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 47岁(一说生于980此时为54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

官屯田员外郎。

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2、柳永的贡献及作品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就是柳永首创)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词史上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在词史上是一位里程碑的人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词作流传极广,素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词集有,词作等颇有名。

纪昀于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3、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4、写作目的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