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之于谦
【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于谦保卫北京

【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于谦保卫北京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将。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
不久,以江西道监察御史,至湖广执行公务。
他深入瑶民居住区进行调查,揭发官军滥杀无辜,初步显示了他那廉正的风骨。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宏亮,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
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发动叛乱,宣宗御驾亲征。
高煦兵败投降,跪于军前。
于谦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嗓音,历数高煦之罪行。
高煦浑身战栗,顿首称:“臣罪万死!”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赏赐与诸大臣相同。
当时,顾佐为都察院都御史,严明廉直,对诸御史管理极严,唯独看重于谦,认为于谦的才能比自己强。
宣德五年(1430),明廷设立巡抚。
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这是对于谦的极大信任。
于谦也不负重望,足迹遍历所部,延访父老,视察政事的利弊兴革,一年之间,连续数次上疏,兴利除弊。
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也都极看重于谦,对于谦的论奏朝上夕准,使于谦尽展所长,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于谦的成年于谦考中秀才以后,十六岁读书于吴山三茅观,同学有高孟升等。
于谦天分很高,喜读先秦两汉的书籍和苏东坡的文章,更究心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特选录唐陆贽的奏疏,手钞成册,朝夕披阅,“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十七岁时,应乡试不第,仍就读于吴山三茅观。
这时于谦潜心求学,努力读书,“濡首下帷,足不越户”,非常用功。
后来他写诗回忆:“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
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忆老婢”)可见,为了取得功名,创立绩业,于谦少年时是刻苦学习的。
这时,于谦写了“石灰吟”。
这首诗表现了他为了功业,不惜牺牲自己。
于谦的小故事

于谦的小故事
《于谦的小故事》
嘿,你们知道于谦吗?可不是说相声的那个于谦啊,是明朝的那个大忠臣于谦!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那时候啊,于谦在京城当官。
有一天,他正在衙门里处理公务呢,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吵闹声。
于谦就问身边的师爷:“咋回事啊这是?”师爷赶忙跑出去看了看,回来禀报说:“大人,是几个百姓在门口吵起来了。
”于谦一听,这可不行啊,影响多不好,于是就起身出去看看。
到了门口,就看到几个百姓脸红脖子粗地在那争执着什么。
于谦走上前去,大声说:“都别吵啦!在这吵吵闹闹成何体统!”那几个百姓一看是于谦大人来了,连忙都安静下来。
其中一个百姓说:“于谦大人啊,他欠我钱不还!”另一个百姓则反驳道:“我不是不还,我这手头紧啊!”于谦皱了皱眉头,说:“哎呀,多大点事儿啊,为这点钱吵吵嚷嚷的。
欠你钱的这位,你啥时候能还啊?”那百姓挠挠头说:“大人,我再缓几天,一定还!”于谦点点头说:“行,那就再给你几天时间,可不许再耍赖了啊!”然后又对另一个百姓说:“你也别着急,再等等。
”
处理完这件事后,于谦回到衙门里,还不忘对师爷说:“你看看,百姓之间的小事也得重视啊,不然闹大了可不好。
”师爷连连点头称是。
这就是于谦处理百姓小事的一个小故事,从这就能看出他是个很关心
百姓、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呢!怎么样,于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哈哈!。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的原文摘录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的原文摘录1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2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3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4 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5 我释然了,不管这里是否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不管这里有没有仰慕者前来顶礼膜拜,都与这座祠堂的主人于谦无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五百年,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诵。
因为他是一个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而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我坚信这一点。
6朱祁镇虽然闹了笑话,但毕竟还是坐稳了皇位,并从此开始了他的第二代统治——天顺。
而那些“还乡团”成员们在冤杀了于谦之后,前景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如果用童话的语言就此结尾,可以表述为:“他们四个人手牵着手,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7 但是很可惜,在具有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比如权谋斗争、厚黑学)的我国,童话是没有市场的,类似他们这种陰谋集团,结局总是逃不开两句话。
一句叫“攘外必先安内”;另一句叫“过河拆桥”。
而从后来的情况发展看,“还乡团”大致适用于第二句。
明朝那些事儿中于谦的诗

明朝那些事儿中于谦的诗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明朝那些事儿里于谦的诗!你可知道于谦是谁?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
他写的诗,那真叫一个精彩!就说那首吧,“千锤万凿出深山,烈
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哇塞,你听听,
这是何等的气魄!这就好比一个勇士,面对千难万险,依然坚定地向前,毫不退缩!咱平常遇到点困难就哼哼唧唧的,和于谦一比,那可
真是惭愧啊!
还有,“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
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啊,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黑暗,于谦是多么心
系百姓啊!这就好像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一心只想着为大家带来温暖
和希望,自己再辛苦也不在乎。
你想想看,在那个复杂的明朝,于谦能写出这样的诗,那得有多大
的胸怀和抱负!他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让我们后人能感受
到他的伟大。
这就跟咱现在发朋友圈似的,只不过他的诗更有深度,
更有力量!
我觉得啊,于谦的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的诗
让我们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我
们要向于谦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无私,学习他的那股子劲儿!让我们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明朝那些事儿最喜欢的大臣的介绍

明朝那些事儿最喜欢的大臣的介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出现了著名的永乐大帝和仁宣二帝,以及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臣,其中我最喜欢的三位是于谦、王恕和杨荣。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官员之一,他以清廉、刚正不阿著称,深受皇帝和百姓的信任。
他曾经担任兵部尚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为明朝的存亡立下汗马功劳。
于谦的军事才能和民族气节,使他成为明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官员之一。
王恕也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官员,他以忠诚、耿直著称,曾经担任刑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等职务。
他一生清廉,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名言“官不怕贫,只怕不清”流传至今,成为许多官员的座右铭。
杨荣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才子,他以文采、机智和谋略著称,曾经担任内阁首辅等职务。
他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才能,使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以上是我最喜欢的三位大臣,他们的品质和才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于谦:文科安邦、武可定天下,拯救大明二百年

于谦:文科安邦、武可定天下,拯救大明二百年
本文导读:此人拯救了明朝200年,当时北方瓦剌军犯境,年轻的皇帝率军出征,但是20万大军大败,皇帝被俘虏,整个京城的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大不了和宋朝一样,京都南迁。
朝会上,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徐珵上奏提议南迁,群臣还没开口,其实早已点了头,就连代理皇帝朱祁钰,退堂鼓也打得哐当响。
(皇帝都怂了),“建议南迁者,该杀”一声巨响,正是于谦,他不认输,谁也不敢做那亡国的臣,又不能保证打赢战争。
都不敢说话当时的于谦,是兵部侍郎(官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对国家军力海上很熟悉的。
很快代理皇帝便让他主持军务,他以瘦弱之躯,重整军队,振兴士气,七拼八凑勉强凑够的二十万大军,将瓦剌军彻底打败,在这之前,他属于文官,不是在操场训军的将领。
瓦刺军输的没脾气,只好把皇帝放了,议和后,于谦依旧在训练军队。
(当然不是叠被子)
这里要提的是,明英宗被俘虏放回后,并没有回归皇位,所以八年后,出现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归位,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于谦。
才八年时间,于谦成为了“意欲谋反”的罪臣,可怜那北京城墙上还留存的将士血迹。
崇文门外斩首示众,这样寒了国人的心。
抄家的官员来到于谦家里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家徒四壁,别无余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打开来看,里面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和宝剑。
他有一首诗,我们小学都学过,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感觉特别悲壮。
历史趣谈于谦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于谦生平故事大盘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于谦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于谦生平故事大盘点
导语:于谦作为明朝名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无论是当政之时的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摆办实事,还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的一力定乾坤,都是他
于谦作为明朝名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无论是当政之时的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摆办实事,还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的一力定乾坤,都是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而与他诸多历史功绩相对的是,关于他本人的轶事典故也并不少。
一、救时之相
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
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
”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
”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
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
”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
”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
”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二、八岁成对
于谦少有大志,从小的时候就处于不凡。
他八九岁的时候穿着红衣骑马,正是鲜衣怒马,有邻长呼其名戏之曰:“红孩儿,骑马游街。
”公应声曰:“赤帝子,斩蛇当道。
”这个对子不仅工整,而且其中所代表的志向也不小,闻者无不惊叹异常。
三、志惊鬼魂
于谦为诸生时,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
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
那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于谦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于谦读后感于谦啊,那可真是个纯爷们儿,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在那个混乱又危险的明朝时期,就像一道光突然射进了黑暗的屋子。
你想啊,当时皇帝被敌人抓走了,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的家长突然被绑票了,家里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
那些个大臣们,有的吓破了胆,有的就想着赶紧逃跑,还有的在那瞎出主意。
可于谦呢?他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稳稳地站了出来。
他做的那些事儿,每一件都透着一股“我就是要逆天改命”的劲儿。
要立新皇帝,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儿啊,就像在一个传统的大家族里,突然要换当家人,肯定会有一堆人反对。
但于谦不管那些,他知道为了国家的稳定,这是必须做的。
而且他是真心为了大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这在那个勾心斗角的官场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后来他又带领大家抵抗外敌。
他站在城墙上指挥战斗的时候,我感觉他就像个超级英雄。
别人可能都觉得这北京城守不住了,可是于谦就有那个信心和能力,让士兵们也都相信能行。
他那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践行这句话。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清廉。
在那个当官就有机会捞钱的年代,他却两袖清风。
就像在一个满是财宝的山洞里,别人都在拼命往自己口袋里装金子,他却连看都不看一眼,一心只想着怎么把国家建设好,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是这么一个大英雄,最后的结局却那么悲惨。
被那些奸臣陷害,含冤而死。
这就好比一个拯救了世界的人,最后却被自己人给坑了,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
不过呢,他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就像星星一样,一直在明朝的天空中闪耀,也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里闪耀。
他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种为了正义、为了国家、为了信念,可以不顾一切的人。
这于谦的故事啊,就像一杯烈酒,喝下去又辣又爽,还能让你回味好久好久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杭州于谦祠堂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 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 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引起皇帝朱瞻基的注意,派为巡按江西。
怼宦官王振
王振的“传奇”
于谦刚正不阿,身陷囹圄,但得重臣,百姓, 藩王外援,安然无恙 作诗《入京》明志———两袖清风 王振引起的明王朝危机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炮轰也先
大炮为何在夜里用?
之死
徐有贞昂头大声说道:"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明朝那些事儿之评
但皇帝是不能认错的,朱祁镇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八年后,太子朱见深刚刚继位,便下了一道诏书, 为于谦平反,并召回了于谦的儿子于冕。到万历年间,懒得出奇的明神宗也对于谦敬仰有加,授予谥号"忠肃", 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绩。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矢瘛? 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 姓的生命。
明王朝的兴衰分水岭——土木堡
明王朝的所有家底一次败光 如下明细:
1.全国第一梯队的全部位重臣
3.最最最意想不到的是………
皇帝:明英宗 朱祁镇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兵部尚书 于谦
京城空虚,力挺坚守北京,舌战南迁的逃跑派,以南宋为鉴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得罪主张南迁的一位翰林官徐珵)
(
立新主朱祁钰,断瓦剌国师也先提款机(朱祁镇)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烂摊子下的政令
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 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 月同辉。
《明朝那些事儿》
———— 于谦
于谦
小名:廷益 荣誉称号:忠肃
职位:兵部尚书,少宝
代表作:两袖清风,《石灰吟》
偶像:文天祥
爱看书籍:书本之外的兵法谋略等课外读物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入京》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由来
明朝初代皇帝梳理
明太祖 朱元璋
明兴宗 朱标
明太宗 朱棣
非皇帝区
朱高煦
明惠宗 朱允炆
明仁宗 朱高炽
明宣宗 朱瞻基
明英宗 朱祁镇
明代宗 朱祁钰
入仕
家境优渥,有自己书斋 二十三岁乡试中举,赴京赶考 会试考中举人,被任命为御史
一举成名
朱高煦败,派御史数落罪行(骂) 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如何解决粮食入京?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烂摊子下的政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 城。”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 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渐稳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决战的军令
军令一: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军令二:“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军令三:“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军令四: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军战连坐法 最后一条: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 城者立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