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转向与王莽变法
王莽及东汉时期

为政举措
推行改制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 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 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 统治。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 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 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侥幸分到土地的 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始建 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 由买卖。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 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 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 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为了 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 ,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王莽信奉儒 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 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 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 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盛世夏朝: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
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
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实现了夏朝的中兴。
商朝:武丁盛世武丁,商朝君主,后世称作高宗。
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指平民百姓)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
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武丁中兴”。
西周: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称为“成康之治”。
西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
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国的王莽军队,延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东汉的兴盛。
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刘秀采取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隋朝: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的,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了政府的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同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汉朝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而结束西汉政权的就是王莽。
他在篡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还是没能稳固开创的“新朝”,最终在刘秀的努力下,又建立了东汉,延续了汉朝正统政权。
在研究汉朝历史时,会发现西汉从开始到结束,外戚专权似乎都存在着。
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差点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而西汉末年,同样出现了王氏专权的局面,最后王莽这么一跺脚,就把西汉给结束了。
王莽出身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王禁是汉朝阳平侯,他的姑姑王政君是当时的皇后。
当时王氏家族是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担任过大司马。
这样的家世背景,王莽绝对是西汉末年的权贵子弟。
当时王氏家族中,很多人依仗祖辈的荣荫,过着声色犬马,极为奢侈的生活,这一切王莽都看在眼里。
但是对于这一切,王莽却表现得和其他家族中人,极为不一样。
相反王莽喜欢清净,生活上更是过得简朴,待人又非常谦恭。
更为难得的是王莽对于学习,丝毫不放松。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篡位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时间对照图

没文化真可怕!唐伯虎原来跟达芬奇一个时期??总感觉中国历史和国外的对不上有木有!!这回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历史了……转自度娘来源:白鹏的日志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
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
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
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第三讲 秦 汉 史

第三讲秦汉史主讲人:王子今,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合著)、《毛泽东与中国史学》、《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忠”观念研究》、《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等20种,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讲授提纲一、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
在两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意义。
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221--220,在这近5个世纪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
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赫的地位。
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1. 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2. 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各基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推进社会繁荣,共同抵御灾变威胁,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3. 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
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也对后来的历史发生了规范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
论王莽改制

论王莽改制在时间的长河中,最具魅力也是最为肮脏的就是历史,最具深奥也是最为单调的也是历史,历史是胜者的游戏,是帝相王侯的遮羞布,也是任人粉饰妆扮的青楼女子。
而对历史的承载者——史籍来说,即使是再客观公正的执笔者,在长篇累牍的记述中,也绝对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个人的情感认知,这种由无数文字堆积而形成的大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会潜移默化地左右我们的史学认识。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的史学认识就不能因循着史籍上的白纸黑字亦步亦趋,而是要跳脱出某一本或某一类记述之外,尽可能全面地还原时代的全貌,从浩如烟海的经卷中拼凑出一个人物乃至一个时代的远观近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从而在人力所允许的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公正。
言归正题,王莽改制在正史上是一个基本上已经盖棺定论的话题。
王莽改制发生在王莽篡汉之后,按照历朝历代开国太祖的思路来分析,天下猝逢大变人心浮动,此时亟需采取手段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需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近些年来,我们逐渐听到有声音出现,言道王莽改制初衷本善,只是政治手段并不高明,且过于急于求成,这才导致了内外交困,最终身败名裂,认为“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
他的贵本家{HYPERLINK "/view/2515.htm"|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
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胡适)这种声音并不是无根之萍:王莽少年楷模,青年时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无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自幼丧父的王莽在叔父家中居住的时候,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西汉王莽改制ppt课件

——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1
王 莽
社会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背景
改
制
的 思想 (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历 史
背景
背 景
政治 背景
(王莽代汉)
2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西汉后期的 主要社会问题
土地问题 奴婢问题
汉代画像石 车马宴饮图
政土 治地 黑兼 暗并
3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汉元帝
令起事……
9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随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近于末日,因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而加入到 统治阶层的儒生们鼓荡起一股“奉天法 古”、“复古改制”的浪潮,以求摆脱统 治危机,树立儒家的独尊地位。这最终导 致了王莽大规模的“复古改制”运动的发 生。
10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汉 武 汉宣帝 帝
阴柔好儒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贵族、官僚、地主、商人 势力恶性膨胀 统治形势危机四伏
4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西汉富后贵期,,多土地买兼田并至愈四演愈百烈顷,,带皆头的泾就渭是 西溉汉灌统,治阶极级膏的腴最上上层贾—”—贵族和大官僚地主 ——《汉书 ·张禹传》(汉成帝时的丞相)
“罢汉黜家百自有家制,度独,本尊以霸儒王术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乎?”
霸
汉
王
元 帝
道
杂
之
11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加入政权后,许多儒生认为实现儒家 王道理想的时机已经来临。他们要求西 汉统治者根据古代礼法的规定,恢复古 代制度,改变汉家制度。
儒生们相信,只要复古改制就会带来 天下太平的神奇功效。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
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称帝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所进行的变动。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
哀帝死后,平帝即位,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于初始元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
他针对土地和奴婢问题,下令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皆不得买卖”(《汉书·王莽传》),并且规定了重新分配土地的办法。
一夫一妇授田100亩,一家男丁不满8口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
没有土地者可按标准分给土地。
又针对豪强富商囤积居奇和高利贷盘剥,下令实行“五均六管”。
在首都长安和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和征收工商税。
由国家向人民无息或低息贷款,官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川税,借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
这些措施在实行过程中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
尽管法令严禁买卖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买卖照样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圣之悔”:《轮台诏》
二 昭、宣时的政策转变
• 1.霍光的“与民休息” • 2.盐铁会议 • 3.宣帝“中兴”
霍光的“与民休息”
霍光的“与民休息”
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
3.宣帝中兴
• 霍光废立 • 反霍联盟
宣帝中兴
宣帝中兴
பைடு நூலகம்
反霍联盟
宣帝中兴
三 复古改制思潮与王莽篡汉
全盛转向与王莽变法
• “亡秦之迹”与“轮台之诏” • 昭、宣时的政策转变 • 复古改制思潮与王莽篡汉 • 王荆变法 •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一“亡秦之迹”与《轮台》之诏
• 1.“亡秦之迹” • 2.戾太子与守文派 • 3.仁圣之悔:《轮台诏》
1.“亡秦之迹”
• a.建宫馆 • b.求神仙 • c.用酷吏 • d.国家耗费
• 1.“霸王道杂之”问题 • 2.复古改制思潮 • 3.王莽篡汉
“霸王道杂之”问题
“霸王道杂之”问题
复古改制思潮
复古改制思潮
复古改制思潮
复古改制思潮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四 王莽变法
• 1.定三统、五德系统 • 2.封古帝王之后 • 3.定郊祀、庙祀之制 • 4.建明堂、辟雍,扩建太学 • 5.改州郡名、地名 • 6.改官名爵制 • 7.改易币制
五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五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王莽变法简评
王莽变法简评
王莽变法简评
“亡秦之迹”:建宫馆
“亡秦之迹”:求神仙
“亡秦之迹”:用酷吏
“亡秦之迹”:用酷吏
“亡秦之迹”:国家耗费
“亡秦之迹”
2.戾太子与守文派
• 守文与用法 • 巫蛊之狱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戾太子与守文派
“仁圣之悔”:《轮台诏》
“仁圣之悔”:《轮台诏》
• 8.恢复井田制 • 9.实行五均六筦 • 10.改外族称号
定三统、五德系统
封古帝王之后
定郊祀、庙祀之制
定郊祀、庙祀之制
定郊祀、庙祀之制
定郊祀、庙祀之制
建明堂、辟雍
改州郡名、地名
改官名爵制
改官名爵制
改易币制
恢复井田制
恢复井田制
行五均六筦
改外族称号
五 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