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陶瓷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7中国工艺美术史——两宋

7中国工艺美术史——两宋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宋,高6.8cm 口径19.2cm,足径5.7cm
•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 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 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 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 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 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 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 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 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 水平。
第二节 陶瓷工艺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
品类繁多,各领风骚,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 产优质瓷器的名窑,有“汝、官、哥、钧、定”
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宋瓷
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
一、陶瓷发展的原因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以及科技的进步 2、品茶文化的发扬。 3、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文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 成风。
• 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形状如同蝉翼纹。汝窑器釉厚,釉
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 现,似晨星闪烁。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 • 因而汝瓷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 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 北宋末年,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特征:
• (1)“蟹爪纹” • (2)“鱼鳞状开片”,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 • (3)香灰胎。胎是浅浅的灰色,如同烧香落下的香灰, 胎非常薄,胎和底同厚;采用“裹足烧”和“芝麻钉” • (4)温度低。为了使釉色漂亮,烧制温度在1200度,因 此,胎为生胎。 • (5)釉色为天青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汝 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 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 (6)素器。因为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 • (7)款识。第一种,甲、乙、丙,烧制完后刻上去。第 二种,写明确的文字,如“奉华”(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 住的地方)。第三种,只写一个字,如“蔡”(蔡京,奸 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1.泥塑工艺:指以泥为原料雕塑各种神像、神兽、人像等的传统
工艺技术。
2.面塑工艺:指以面为原料雕塑面人、花馍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面人历史
从新疆土鲁番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
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历史。南宋《东
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
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
食”。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质不同,选料、刻制、烘干、上色等工艺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2.剪纸制作工艺: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裁剪或刻制出某种纹样的传统工艺。 有普通剪纸工艺、刻纸工艺、套色剪纸工艺、衬色剪纸工艺、点染剪纸工艺等等。 3.其他材质的镂刻工艺:金属、皮革等硬质材质上镂刻艺术品的独特工艺。常见 的狭义镂刻工艺有镂金、镂银、剪革等镂刻技艺。
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7. 角雕工艺:指以牛角、犀牛角等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8. 骨雕工艺:指以牛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9.印模工艺:指用木头等原料制作点心模、墨模、陶模、 泥模、石膏模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八、传统雕塑工艺
画、炕围画、纸牌、神码等。
3.民间工艺画制作工艺:特指用某种特殊材质制作画像的工艺。 如羽毛画、麦秆画、软木画、铁画、布艺画等。 4.国画的绘制技艺。 5.传统书法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
二、传统镂刻工艺
主要指用各种镂刻技法制作工艺品的传统技术。主要有:
1.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是皮影戏必备道具。剧中人物、动物影像、亭台楼阁等都 是用动物皮革刻制而成的。又分驴皮影、羊皮影、牛皮影和纸影等数种。由于材
中国历史悠久,制陶技艺源远流长,工艺技术也相

《中国工艺美术史》网络课 第一节 1、2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网络课 第一节 1、2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节课前小说明:两门课程知识点较庞杂,,任务大,网络授课需要大家精神集中,学会快速浏览所讲内容,书本也尽量跟上。

讲课中不好找的章节段落都标注了页码。

课程安排:中、外工史共七次课。

考虑到中工史较外工史内容更多,更庞杂,所以先讲中工史。

教材以尚刚老师的为准。

课程特点:以书本为基础,并将历年真题融进课本,力求全面覆盖知识考查点。

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友情提示:1 知识点多而零碎,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史,需要大家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的跟上讲课节奏,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

在前期全面复习阶段,中工史上课没有讲到的内容也要细读,而外工史有些内容可以略读。

这个阶段可能略显枯燥,但这是“金字塔”的广而厚的基础,这一部分决定了“金字塔”的高度。

2 课后复习时,时刻拿“体系”、“比较”两个概念来检验自己学习结果。

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可用下面两种方法:纵向比较:按朝代分为十章,复习完一章后,就合上书本想想,本章(本时代)的重点工艺美术门类是什么?原始社会的陶器,夏商周德青铜器,隋唐的丝绸……本章又有哪些知识点?合上书本自己能说出来。

横向比较:每一个工艺美术门类,比如陶器,瓷器,青铜器,漆器、铜镜、丝绸……最早哪个时间开始,哪个时间发展为高峰,哪个时间被其他工艺美术品种替代或者什么时间走向衰落……这个阶段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而这是通往“塔顶”的必经之路,完成这一步,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3 复习备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学习计划定的过高(完成不了有挫折感)或过低(计划很易完成,就容易盲目乐观)。

另一方面,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也最难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

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次复习任务。

有句话说的好:最笨的方法也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良好的心态将伴随每一次复习备考,这是顺利达到“塔尖”的必要条件。

我们打开书本的目录部分,我们先来看下书本结构特点:我们发现,每一章的第一节都是绪言部分,最后一节是结语部分。

中国陶瓷艺术PPT课件

中国陶瓷艺术PPT课件
中国工艺美术史
陶瓷篇
1
前言
一、什么是美术 二、什么是工艺美术 三、工艺美术的门类
2
第一章 原始陶器
——陶器的起源 背景分析 中国美术的历史源头——史前社会 旧石器时代 已经有意识的装饰自己,表达原始的思维活动
新石器时期 史前美术清晰印象的主要来源
3
要了解造型艺术历史, 就必须研究打制石器 的造型和发展。旧石 器时代早期的先人们 还是从实用生产的要 求出发,对造型样式 有了一定的认识,初 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 艺术。
33
商后期白陶雷纹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盛水器
殷 人 尚 白 , 白 色 在 商 代 礼 制 中 地 位 较 高
34
商代几何纹白陶瓿

35
原始青瓷鸟盖罐(西周)
所谓“原始青 瓷”,因当时制 瓷处于初创阶段, 产品还带有原始 性故名。在制作 上虽已用高岭土 为胎,但胎泥不 纯,淘洗不精, 施釉不匀,造型 纹饰单一,存在 诸多缺陷,看上 去古朴而又不精, 原始状特明显。
在南方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是後 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北方釉陶——铅釉——软釉 南方釉陶——青釉——硬釉
63
第四节 制瓷技术的成熟
东汉时,完成了由原始瓷向成熟瓷器的过渡,出现 了真正的瓷器。所谓瓷器一般都应具备以下几个条 件: 1、用瓷石或高岭土作胎体坯料。 2、在1300或以上的温度烧成。 3、在器物胎体上施釉,釉胎结合紧密。
7

陶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具有重要的位置,是原
始时期的主要标志。因为它的出现,标明了新石器
时代的开始,是人类生产能力的一大进步。
8
第一节、彩陶 一、制作方法
将陶土过滤清洗,加以细砂与石粉末.因陶土含 铁,烧成后呈黄色或红色,再涂上天然的原料, 最后把表面呀磨亮.

陶瓷工艺美术(3篇)

陶瓷工艺美术(3篇)

第1篇一、引言陶瓷工艺美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的青瓷、白瓷,再到明清时期的彩瓷、釉瓷,陶瓷工艺美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陶瓷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瓷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1. 新石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红陶、灰陶、黑陶为主,造型简单,纹饰古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

2.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以青铜器为主,陶瓷工艺品逐渐衰落。

但在此期间,出现了原始青瓷,为后来的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3. 汉魏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青瓷、白瓷等品种。

青瓷以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等为代表,白瓷以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等为代表。

4. 唐宋时期:陶瓷工艺达到鼎盛,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品种繁多。

青瓷以浙江越窑、福建建窑等为代表,白瓷以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为代表,彩瓷以河南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为代表。

5. 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彩瓷、釉瓷等品种层出不穷。

彩瓷以江西景德镇窑、湖南醴陵窑等为代表,釉瓷以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为代表。

三、陶瓷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造型:陶瓷工艺品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如唐代的莲花碗、宋代的梅瓶、明清时期的观音瓶等。

2. 优美的纹饰:陶瓷工艺品纹饰精美,寓意丰富。

如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3. 丰富的装饰手法:陶瓷工艺品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雕刻、绘画、堆塑、镂空等。

如宋代的刻花、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青花、清代的粉彩等。

4. 独特的釉色:陶瓷工艺品釉色丰富,如青釉、白釉、红釉、黑釉等,展现了陶瓷工艺的神奇魅力。

四、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主要包括技艺传承、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承。

技艺传承要求后辈艺人学习传统技艺,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功;文化传承要求后辈艺人了解陶瓷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艺术传承要求后辈艺人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风格。

中国工艺美术史-奴隶社会

中国工艺美术史-奴隶社会
• 鸟纹:周代的鸟纹和商代不同,周代的鸟纹头向内转, 整体形成具有动感的“S”形线,商代的鸟纹头与身体的 方向一致,整体呈直线。
• 环带纹:是周代应用的较多的一种纹饰,它是一种曲直 结合的波浪线纹,主纹较宽,在视觉上比较突出,地纹 较细巧,与主纹形成对比。
• 重环纹:以抛物线形或者椭圆形为单位,横向排列重复。 有一重的也有几重的。
• 大禾人面方鼎 • 高38.5厘米,口长29.8
厘米,宽23.7厘米 • 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
式人面作主体装饰双 耳肥大,上饰勾云纹, 下有手爪形纹饰。地 衬云雷纹。腹部四角 有外凸的扉棱,并带 有齿状凸饰,使形体 庄重而富于动势。足 上部饰兽面纹,也饰 扉棱,与腹部呼应, 下有三道弦纹。
• 鼎腹内壁铸“大禾” 两字铭文,此鼎亦被 称之为大禾方鼎。
二 商代纹饰特征:
• 1、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 3、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 4、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
后发展成三层花纹,称为“三叠法”
四 青铜器的纹饰--西周
• 周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商代不同,商代单独纹样和对 称纹样多,而周代的二方连续纹样多,产生一种秩序感。
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 铙,铙náo是古代的敲击乐器。
镈bo:形状与钟相似, 特点是乳钉扁平,上部 只有纽没有柄,镈的下 部为直线。
乐器晋侯苏编钟 西周西 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 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 明显,铭文 可以连缀起来,
商晚期(公元前 14-前11世纪) 瓿是一种盛酒器。 此瓿大口,短颈, 广肩,深腹。
兽面纹斝(jiǎ )斝是古代盛酒 器,兼作祭神的礼器,是中国最 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 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 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 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 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 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 目突出,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 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 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 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史要求、重点、难点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要求、重点、难点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该课程是艺术设计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旨在使学生对中国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特点、设计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把不同时代工艺美术的形式与时代文化、政治、经济联系起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培养对工艺美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一)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设计作品赏析。

在讲授工艺美术的起源、形态范畴、演变、审美特征、主要内容及发展规律时,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重点与难点:传统工艺美术的形态范畴、审美特征(三)教学内容:1.1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起源与发展1.2 传统工艺美术的形态范畴1.3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演变及审美特征1.4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形式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规律(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习题与作业:分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第2章陶瓷工艺美术(一)基本要求: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的线索,掌握各个时期陶瓷工艺美术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特别是形体的变化,图案、纹样等装饰题材的转变,使得把抽象的时代文化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表现于陶瓷艺术中。

(二)重点与难点:不同历史时期陶瓷装饰手法、题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三)教学内容:2.1 陶瓷发展简史2.2 陶瓷造型工艺美术2.3 陶瓷装饰艺术设计(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习题与作业:归纳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表现手法。

第3章青铜器工艺美术(一)基本要求:通过老师的课堂面授使学生对我国青铜工艺美术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采用多种媒体展示、赏析具体的青铜器实例,特别是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审美特征比较,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文化。

了解秦汉以后青铜器继续发展和衰落的原因,以及后来的表现。

(二)重点与难点: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审美特征(三)教学内容:3.1 青铜器发展简史3.2 青铜器的造型艺术3.3 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习题与作业: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有何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第4章玉器工艺美术(一)基本要求:宏观把握我国玉器的起源、发展、演变。

中国工艺美术史(高度浓缩)

中国工艺美术史(高度浓缩)

中国工艺美术史前言:工艺美术史的概念: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

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

装饰纹样上看:商代的兽面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

艺术风格上看: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如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概说: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制陶工艺的技术也更为提高,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是其突出的成就。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

二、石器工艺:石器的制作,先是采用打击的方法,以后发展为“作窝”的办法,使断面能更整齐,符合所需形状和用途的要求。

(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钻孔的技术,创造了“管钻”的方法,即运用管状工具进行钻孔,它的特点是孔眼直,加工快而且省力。

两面对钻则是石器工艺的一种技术改革。

(后来在玉器中运用多)三、陶器工艺: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小型的器皿用捏制,较大的器物用泥条盘筑。

陶器表面加工方法:压磨,压印,堆贴,刻划。

彩陶:新石器石器晚期,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彩陶装饰图案产生原因:编织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表号化、自然物的抽象化彩陶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多效装饰法黑陶:新石器时期晚期,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

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叫“龙山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二章 陶瓷工艺美术
2.1 陶瓷发展简史
2.1.1 陶器的起源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九千年。 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内涂泥或用粘土手捏成器皿, 然后放在露天火堆上烧制。特点:类型简单,火 候低,质量不高,颜色不纯。 新石器时代陶器外表颜色:彩陶、红陶、灰陶、 黑陶和白陶等; 种类:后世的陶器和瓷器中的主要器形,在新石 器时代大都能够找到其实物或类似样式的实物。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

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

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

黄釉彩绘月映梅纹碗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

2.1.6
明清时期
明代:制瓷业走出了元代的低谷。陶器制作方面,逐 渐出现新的风格,琉璃和珐花制品的日渐繁荣,成为 中国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江西景德镇成为 全国著名的“瓷都”。
2.2.2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西周:陶器造型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变化,其特征基本上是袋状足、 圈足和平底。 春秋:陶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仍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主,兼有少 量圈足器,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与西周相比,造型有所变化 和新出现的器物有:鬲、尊、罐、豆和盂。
云纹兽首三足鼎 春秋
彩陶双耳壶 春秋
彩绘仙人戏龙虎陶壶(西汉)
白瓷豆 东汉
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东汉)
2.1.4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瓷器继东汉烧造成功之后,南方青瓷广臻 成熟,黑瓷也有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与此同 时,釉下彩出现。 隋唐时期: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南青 北白”。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出现那许多过去 没有见过的新形式和新手法。代表窑业:越窑、瓯窑、 岳州窑、刑窑、定窑、巩县窑、长沙窑(又称铜官窑) 等。陶器方面,其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集中体现在唐三 彩上。 黑釉鸡首壶 东晋 五代时期:虽战乱不止,但瓷器的烧制较前代有显著进 步。
彩陶瓮 半山类型
彩陶钵
马家窑类型
三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红陶
漩涡纹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2.3.2
夏商周春秋时期
夏代:陶器表面已出现回纹、叶脉纹、云雷纹、圆圈纹、花瓣纹等 图案。 商代:商代中期,陶器上常见的图案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方格 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旋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 圆圈纹和火焰纹等。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 商代后期,饕餮纹、云雷纹和方格纹渐不多见,除绳纹比较多地运 用外,大量被用作装饰的是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和镂 孔等。 西周:陶瓷装饰图案主要是绳纹,划线纹,蓖纹、弦纹和刻划的三 角纹。 春秋:陶器表面的花纹装饰在西周的基础上更趋简化,器表主要是 饰印粗绳纹和瓦弦纹。
黑桃壶 战国
2.1.3
战国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官府 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西汉武帝至汉末,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初 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出现 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2.2.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陶器的造型艺术更加明显。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 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使陶器造型多姿多貌。 秦汉:由于陶俑的大量烧制,陶器的造型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 有的高度。 汉代:日用陶基本上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特征,而艺术陶基本上继 承了秦代的制作传统,风格上讲究写实,设计上亦有组合俑像的 实例。
西周:灰陶和白陶烧制向精细发展的趋势越来 越明显,原始瓷器烧制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提 高。
几何纹白陶瓿(商)
原始青釉旋纹尊 商代
彩陶双耳壶 春秋
2.1.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其他各地,使用泥质灰 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由于分割割据,陶器呈现 浓郁的地方特色。
地步。当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窑体系,官窑、定窑、哥窑、汝窑和钧窑被 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辽金:辽国的制瓷业烧制水平很高,由于技术受中原影响,所以其烧制工艺
与中原北方各名窑大致相似。金国陶瓷产品大多数属日用粗瓷,金代前期的 瓷器釉色单调,造型朴拙,缺少装饰。金国后期,陶瓷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 展。金大定年间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名窑。
黄釉绞胎贴花香炉 唐
黑釉兽耳水壶 唐
酱釉双鱼瓷壶 唐
白瓷兽首水壶 唐 青瓷八棱长颈瓶 唐
青瓷龙柄四系环状壶 隋
2.2.5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总体来说,宋代陶瓷的造型简单、优美。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器物 的造型也很丰富,比如瓷枕。
辽国:陶瓷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 中原形式:实际上是唐宋以来,汉族地区所流行的造型样式; 契丹形式: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而烧造的。 元朝:瓷器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从广为流行的梅瓶和玉壶春瓶造型 来看,可知是宋代造型的继承,而作为日常生活用瓷中的罐、盘、碗其造 型则有了新的变化,此外,像四系小口扁壶、高足杯、僧帽壶等,更是元 代新出现的器形。
孩儿枕
宋定窑
白地黑花虎枕 金
白瓷铁斑皮囊壶 辽
景德镇窑青白釉磨 元
白釉莲花托注壶 辽
景德镇窑青白釉龙纹高足碗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 元 多穆壶 为元代创新式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 格,由蒙藏民族贮放奶液的金属或木质 盛器演变而来,同类器形又见于青花品 种。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元 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 是元代的创新品种。
粉彩观音菩萨像 清乾隆 黑地绿彩花鸟纹瓶 清雍正
釉里红“福禄”纹四方瓶 清乾隆
蓝釉描金百寿字纹瓶 清乾隆
2.2 陶瓷造型工艺美术
2.2.1 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最初所从事的陶器造型,基本上是依照或模仿自然界固有的 形态,仿照原来使用果壳加工改造的容器样式,可以说主要是采 用模拟的手法完成的。 仰韶文化,陶器的造型多种多样,线条流畅、匀称。炊器有鼎、 釜、甑、罐等,饮食器有碗、杯、盘、盆、钵等,储藏食物和盛 水的器具有罐、瓮等,汲水和运水的器具是小口尖底瓶和小口长 劲大腹瓶。
白陶回纹豆

白陶雷纹双耳壶 商
灰陶绳纹鬲 商
灰陶饕餮纹斝 商
灰陶饕餮纹斝 商
白陶刻花尊 商
2.3.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广泛使用磨光、暗花、硃绘和粉饰等多种装饰方法。 常见的颜色有朱、黄、白或黑、白、朱等多种颜色的三彩色、二彩 色。
花纹有旋涡纹、三角纹、矩形纹、方连纹、S形纹、雷纹、云纹、 柿蒂纹、龙凤纹和蟠夔纹等。
宋哥窑
哥窑碗

鼓钉三足洗 宋钧窑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宋钧窑
玫瑰紫釉尊 宋钧窑
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碗

汝窑天青釉三足洗
北宋
青釉三足炉 宋龙泉窑 白釉黑花镜盒 宋磁州窑
青釉倒流壶 宋耀州窑
白地划花春夏秋冬文字纹瓶 金
绿釉划花牡丹纹瓶 辽
五彩鱼纹碗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荷叶形盖罐 元
磁州窑白地黑花鱼澡纹大盆 元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青瓷羊 三国· 吴
束腰白瓷罐 隋
八系青瓷罐 隋
青瓷印花盒 隋
青瓷单耳壶 唐
白瓷莲卉纹香炉 唐
青瓷乐女俑

白瓷凤瓷壶 唐釉下彩绘
唐三彩马
唐三彩骑马吹箫俑 唐· 三彩骆驼载乐舞俑
2.1.5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制瓷技术无论质料、颜色,还是烧制和装饰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
旋纹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文化
盉 新石器时代
彩陶双连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船形壶
2.2.2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夏代:以折沿平底和三实足和圈足器为主,圜底器开始少量出现。 常见陶器作炊器用的主要是鼎、罐、甑。 商代:陶器造型早晚期在不断变化,大致来说,商代早期的陶器造 型以圜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中期陶器的造型变化主要表 现在口部,折沿者基本不见,而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 足,圈足器增多的同时,平底器减少。商代后期的陶器造型,除原 有器物造型发生了变化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物。
鸟鱼纹彩陶葫芦瓶仰韶文化
五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 1958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
人面鱼纹彩陶双耳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
2.1.2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夏代: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作原料,烧制胎质 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商代早期:制陶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 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灰陶和白陶的技术 较夏代有明显提高。 商代中期:陶和瓷的分野已出现,烧制原始瓷 器。建筑陶器开始烧制。
2.2.6
明清时期
明代:瓷器造型多样,风格突出。除前代的一些器形,如盘、碗、洗、三 足炉、缸、罐、高足碗、盖碗、灯、渣斗、玉壶春瓶等较多地继承了前代 的造型形式和风格以外,还出现了一批新的器形,像抱月瓶、长颈方口折 壶、天球瓶、八角烛台、花浇、筒形花座等。 清朝:瓷器的新品种大量出现,造型更加丰富多样。清代瓷器造型按其用途 大致可分为饮食器、陈设器、文具和祭司器皿等类型。总体而论,顺治、康 熙时期的产品一般都较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期产品显得秀巧隽永。乾 隆时期产品则显得规整精细。嘉庆、道光以后产品较为雅拙笨重。
黑桃磨光压划纹鸟柱盆 战国
鸟形陶豆
战国
灰陶鸟形器 战国
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
舞蹈陶俑 东汉
灰陶说唱俑 东汉
2.2.4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陶器的烧制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状况。 南方:陶器主要供日常生活和殉葬用的制品,其造型与汉代的朴实、 精巧明快风格一致。 北方:陶器造型新颖,如盘口壶、双耳缸、四系缸、果盒等出现, 而且风格粗率朴实。 隋代:青瓷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而有所变化,创制了许多新 的器形。 唐代:瓷器造型总的倾向是浑圆饱满,不论是大件器物还是日常 的小件器皿都不例外,在质量上要求更高,小中见大,精巧而有 气魄,单纯而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