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①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①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①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①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如吾两人者耳.(5)尝.秋夜坐钓月矶(6)时闻.风铎2.下列断句正确的是()A.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B.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C.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D.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3.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4.同为“夜游”,苏轼与李流芳的心情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答案】1.(1)考虑,想到(2)于是(3)只是(4)罢了(5)曾经(6)听到2.A3.(1)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4.异:甲:自嘲的乐观,散步的悠闲;乙:夜游的悠闲同:拥有同样的闲适之心【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篇一」作者苏轼用了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他的微妙的心境,是他对于人生的感慨之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2、释词: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
记承天寺夜游(正式) 2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从容 闲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月夜景 色所作的美妙描述,透露出 贬谪中的作者自我排遣的特 殊心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 安、乐观旷达的胸襟。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 空闲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 ___ ;他一生数次被贬 ,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 __ ;他为官一任, 安闲 造福一方,他肯定不 __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 清闲 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 __ 处之;一生辗转万里 闲淡 闲情 ,他不辍 ___ ;生活穷困不堪,他 ___ 自在。这样的人 闲逸 ,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 ,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 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苏
轼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碧水之月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2.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再至。
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3)轼诣武卫营到······去(4)卒全其城最终,终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优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3.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重点: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fiash音乐《但愿人长久》
一.借月导入新课
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
但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就让我们与苏轼共同夜游承天寺。
板书课题
如果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绝唱,那么本文怎就是经典咏月小品文,也可以说是记游散文。
二.走近苏轼
多媒体展示苏轼画像,苏轼这位名垂千古的人物,你对他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介绍。
三.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1.诵读,叩开生字之门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学生试读,齐读
多媒体展示:遂寝藻荇
2.叩开词句之门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实词
四.再读课文,走近苏轼的内心世界
大家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吗?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1)文章一开头就就记“夜游”的时间是?
(2)哪句话又交代了他“夜游”的原因是?
(3)“欣然”作何解释?“月色入户”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得有情有味,请你体会其中的妙处。
过渡语: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时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
(4)作者见月起行,为何将地点选在承天寺?为何又唯独找张怀民做伴?
显示出与好友“心有灵犀”喜悦的句子是什么?
齐读描写月景的句子
(5)对于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写月而无月,但皎洁的月光无处不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6)品味两组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7)这样的月景,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力描绘一下。
(8)“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笔下这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竹柏图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9)结尾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有哪几层含义?此句表达怎样的胸襟?
五.学生齐背课文
学了本文,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小结:全文仅84个字,对澄清透明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作者的一个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结束语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也非处处有。
但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苏轼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点明了这一人生真谛。
相对于苏轼,我们的困难与挫折显得如此的渺小,也让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吧!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景——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心境——随缘自适
豁达乐观
闲人——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