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合集下载

常见血液病的血象表现(精)

常见血液病的血象表现(精)
因疾病的开展阶段不同,贫血的轻重不一,血象 的表现也不一样。早期轻度贫血,红细胞数可在 正常范围,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形态镜下观察 已有变化,RDW增高。中度贫血后,呈典型的小细 胞低色素性贫血,RDW增高。镜下可见红细胞形态 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可出现少量椭圆形、 靶形及形状不规则的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甚至呈环形。网织红细胞大多为正常或轻度增高, 但急性出血造成的缺铁性贫血Ret可明显增高,服 用铁剂后网织红细胞可迅速增高,常于一周左右 达顶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慢性失 血者可有血小板增多,贫血较重的儿童可有血小 板减少。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
八、红白血病
红血病期:贫血轻重不一,贫血程度随疾病的进 展而加重。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原红和早 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的形态奇特并有巨幼样 变。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少数病例正常或偏低。 白细胞数低于正常,随着病程的开展白细胞数可 增多。血小板常减低。
红白血病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大多数由中度 到重度减少。血片中可见嗜碱点彩、靶形及异形 红细胞,并可见到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中、晚 幼红细胞为多,且形态异常。白细胞数一般偏低, 少数病例正常或升高,可见到原粒和早幼粒细胞, 随着病程的开展,幼稚粒细胞逐渐增多,局部病 例后期开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血象也随之 而改变,此时的幼红细胞逐渐减少。血小板减少 明显,可见畸形血小板。
六、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白 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可见粒及单核 两系早期细胞,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有时可 达30~40%,且有较活泼的吞噬现象,而粒系 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 重度减少。
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 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可以出现原单 和幼单核细胞增多,可占细胞总数的30~50%, 血小板重度减少。

描述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描述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巨幼细胞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主要是由于成人血红蛋白的合成受损,导致红细胞出现异常的形态和功能。

骨髓象是通过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来观察和诊断血液疾病的方法之一。

接下来将根据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1. 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骨髓细胞增生异常在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骨髓象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异常增生的红细胞前体细胞,如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等。

这些异常细胞的增生导致了骨髓中红细胞系的代偿增生,但终究无法代偿红细胞的合成缺陷,导致了贫血症状的出现。

1.2 红细胞形态异常在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中,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巨大、畸形和不成熟。

这是由于对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成熟过程出现了障碍,导致红细胞在骨髓中无法正常发育成熟,从而出现了形态异常。

1.3 核分割异常在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红细胞核分割异常的现象。

即红细胞在分割时出现异常,导致成熟的红细胞中出现多核、核裂变等现象,从而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1.4 其它特殊细胞形态在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中,还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细胞形态,如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异常等。

这些特殊细胞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对血细胞的代偿增生,也可能是由于疾病本身对骨髓造成了损害。

2. 总结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可以通过骨髓象检查来观察和诊断。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这一类血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的特点。

巨幼细胞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β-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等血液疾病一样,对骨髓细胞的特定形态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的发展和诊断。

下面将从骨髓象的细胞学特征、血液学表现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继续深入探讨。

3. 骨髓象的细胞学特征3.1 红细胞巨大、畸形和不成熟的特点在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中,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巨大、畸形和不成熟。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是指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

当铁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氏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3.铁丢失过多:慢性长期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IDA。

如:慢性胃肠道失...疾病简介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ron depletion, 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

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它异常。

流行病学IDA是最常见的贫血。

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

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

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

各类贫血者的骨髓涂片特点

各类贫血者的骨髓涂片特点

各类贫血者的骨髓涂片特点
贫血是指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减少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根据贫血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可以将贫血分为以下几类:
1.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

骨髓涂片的特点是红系细胞减少、红细胞体积小、色素减少,常伴有少量的畸形红细胞,如椭圆形、小球形等。

除了红细胞异常外,骨髓涂片还会显示有吞噬铁的巨噬细胞增多。

2.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铁代谢异常或铁的利用障碍引起的一种贫血类型。

骨髓涂片显示红系细胞减少,红细胞体积小,颗粒铁含量明显减少,幼稚红系细胞明显增多。

3. 肾性贫血:是由于肾功能损害或缺血引起的贫血类型。

骨髓涂片显示红系细胞减少,红细胞体积小,常见有骨髓红细胞外移现象。

4. 增生性贫血:是由于造血功能异常或骨髓干细胞异常引起的贫血类型。

骨髓涂片显示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多,红细胞体积一般正常,但也可呈小细胞。

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蛋白质和能量供给不足引起的贫血类型。

骨髓涂片显示红细胞体积正常或稍小,红细胞颗粒少,无明显增生反应。

以上是不同类型贫血者的骨髓涂片的一般特点。

然而,鉴于不
同人体状况中可能存在其他病理变化,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存在贫血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专业实验III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

专业实验III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常见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常见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罕睹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性之阳早格格创做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百般本果引导肌体用去制制血黑蛋黑的贮存铁缩小以至耗尽时所爆收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罕睹的典型,多爆收于幼女、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缓性得血及胃肠讲吸支功能障碍者.(一)血象1.黑细胞、血黑蛋黑缩小,以血黑蛋黑的缩小更为宽沉.贫血沉微时黑细胞形态可有沉微变更.沉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矮色素性改变.MCV<82fl、MCH<27pg、MCHC<320g/L、RDW>l5%.镜下血涂片黑细胞形态大小没有等,以小黑细胞为主,核心浅染区夸大,以至呈环形.2.黑细胞计数及分类普遍仄常.3.血小板计数普遍仄常,缓性得血者可有血小板删加.4.网织黑细胞常沉度删下.服用铁剂后可赶快删下.(二)骨髓象1.骨髓删死计跃或者明隐活跃.2.黑细胞系明隐删死,幼黑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早幼黑细胞删加为主,其幼黑细胞胞体常较仄常为小,胞品量少而着色偏偏蓝,边沿没有整齐,呈锯齿状如破布,细胞核小而致稀,表示为“核老浆幼”的核浆收育没有服衡改变.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果黑系删死而相对于减矮,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概仄常.4.粒、黑比值降矮.5.巨核细胞系常无明隐变更,血小板形态普遍仄常.6.老练黑细胞形态教变更共中周血.(三)细胞化教染色骨髓涂片铁染色隐现细胞中铁阳性,内铁明隐缩小或者缺如,幼黑细胞中铁小粒缩小且着色浅浓.(四)其余查看血浑铁、血浑铁鼓战度及血浑铁蛋黑可呈分歧程度的减矮,血浑总铁分离力删下.2缺累叶酸、维死素B12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系由于某些本果引起叶酸,Vit.B12缺累,或者肌体对于叶酸、Vit B12,需要过衰或者吸支障碍,最后引导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特殊典型的删死性贫血.常爆收于偏偏食、营养缺累、妊娠妇女、婴幼女、缓性胃肠徐患等.(一)血象1.黑细跑、血黑蛋黑均缩小而以黑细胞缩小更为宽沉,MCV>92fl,MCH>31pg、MCHC多仄常,RDW>15%.镜下血涂片老练黑细胞体积大小没有等,形态没有准则,以椭圆形大黑细胞为多睹,由于细胞薄度加大或者鼓含血黑蛋黑其死理性核心浓染区缩小以至消得,着色较深,并可睹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面彩黑细胞、嗜多色性黑细胞及少量幼黑细胞.2.黑细胞计数减矮或者仄常,中性粒细胞胞体略偏偏大,老练粒细胞可睹分叶过多局面.3.血小板计数减矮或者仄常,可睹巨大血小板.4.网织黑细胞千万于值常缩小.(二)骨髓象1.骨髓删死计跃或者明隐活跃.2.黑细胞系明隐删死,幼黑细胞总百分率常可>40%,本巨幼黑、早巨幼黑细胞比率常删下,各阶段巨幼黑细胞出现,常>10%.其细胞形态教特性为:①细胞胞体删大;②细胞核染色量疏紧呈颗粒状,似海绵或者有蚕蚀感而着色较浅浓,中、早巨幼黑细胞核型多没有准则可呈花瓣乃至分叶状,可睹核团结象及Howell-Jolly小体等;③细胞核取胞量收育没有服止,表示为胞核的收育明隐降后于胞量,呈“核幼浆老” 的核浆收育没有服衡改变.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相对于减矮,并可睹巨早、巨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局面.4.粒、黑比值明隐减矮或者倒置.5.巨核细胞数量仄常或者缩小,可睹部分巨核细胞爆收巨型变如胞体过大,分叶过多,核染色量疏紧、胞量内颗粒缩小等.可睹巨大血小板.6.老练黑细胞形态教变更共中周血.(三)其余查看血浑Vit B12含量减矮常<l00pg/ml(参照值l45~970pg/mg)血浑叶酸含量减矮常<3ng/ml(参照值3.5~8.6ng/ml).3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指由于某些本果使体内黑细胞寿命支缩、益害减少并超出骨髓代偿本领所引起的一组贫血.纵然溶血性贫血的病果格中搀纯,种类繁琐,但是其血液教改变有以下共共之处.(一)血象1.黑细胞、血黑蛋黑缩小,二者多呈仄止性低沉,MCV可仄常、删下或者缩小.镜下血涂片老练黑细胞大小没有均明隐,同形黑细胞明隐删加.易睹嗜多染、泪滴状及盔形等同形黑细胞,并可睹黑细胞碎片,并可睹Howell-Jolly's boby、Cabot's ring 及出现幼黑细胞.2.黑细胞计数可仄常、删下或者缩小.3.血小板可仄常、删下或者缩小.4.网织黑细胞明隐删加常>10%.(二)骨髓象1.骨髓删死常明隐活跃.2.黑细胞系删死隐著,以中早幼黑细胞删死为主,总百分率常>40%,本初趁早幼黑细胞可有删加,易睹团结型幼黑、嗜碱面彩及H-J小体等局面.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可相对于减矮,但是其各阶段比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概仄常.4.粒、黑比值明隐减矮以至倒置.5.巨核细胞仄常或者删加.6.老练黑细胞形态教改变共中周血.(三)其余查看1.黑细胞寿命支缩.2.血浑总胆黑素删下,主要为间交胆黑素删下.3.尿中尿胆本、尿胆素含量删下.4.尿含铁血黄素真验可阳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时).(注:若形态教查看是出现特殊形态的黑细胞应正在报告中特地指明并形貌,并报告其比率,如球形黑、靶形黑等)4复活障碍性贫血复活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为一组果物理、化教、死物及某些没有明的本果使骨髓中多能制血搞细胞或者制血微环境受益、肌体免疫缺陷取混治而引导骨髓制血构制缩小引起制血功能衰竭而爆收的一类贫血.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占普遍.海内根据其病程、临床表示、血象战骨髓象特性将复活障碍性贫血分为慢性AA取缓性AA二型.分离海中对于AA的分类要领,暂时临床上对于复活障碍性贫血更罕睹分类为:沉型再障Ⅰ型、沉型再障Ⅱ型、沉型再障或者缓性再障.(一)慢性复活障碍性贫血(亦称沉型再障Ⅰ型)(1)黑细胞、血黑蛋黑多宽沉减矮,二者呈仄止性低沉,为仄常细胞仄常色素性贫血.(2)黑细胞宽沉缩小,中性粒细胞常<0.5×109/L,分类时可睹中性粒细胞非常缩小而呈淋巴细胞相对于删加,以至可达100%.(3)血小板宽沉缩小,常<20×109/L.(4)网织黑细胞宽沉缩小,常<1%,其千万于值亦缩小常<15×109/L.由于复活障碍性贫血黑髓病变广大并代之以脂肪构制,涂片上脂肪滴明隐删加,常需多次、多部位脱刺圆可诊疗.(1)多部位(包罗胸骨骨髓)骨髓删死减矮或者沉度减矮.(2)粒、黑、巨三系均明隐缩小.早期幼稚细胞缩小或者没有睹,特地是巨核细胞缩小.无明隐的病态制血.粒细胞系以老练粒细胞为主,幼黑以中、早幼黑为主.(3)淋巴细胞相对于删加可达80%或者更多.(4)浆细胞、网状细胞、构制嗜碱细胞等非制血细胞删加,成堆出现者即为“非制血细胞团”.(二)缓性复活障碍性贫血(包罗沉型再障战沉型再障Ⅱ型)缓性复活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呈背心性受益并可出新颖偿性制血灶,果此脱刺所睹没有齐普遍,更需多次、多部位脱刺去举止诊疗.病程中如病情逆转,临床、血象及骨髓象取慢性再障相共,则称为沉型再障Ⅱ型.血黑蛋黑低沉速度较缓.黑细胞、血黑蛋黑、黑细胞及血小板均睹缩小,但是达没有到慢性再障的程度,爆收的先后也可有分歧.(1)血黑蛋黑、黑细胞中或者沉度减矮,多为仄常细胞、仄常色素性贫血.(2)黑细胞缩小,其中性粒细胞缩小的程度没有及慢性型,淋巴细胞相对于删加.(3)血小板缩小,但是较缓性为下,并可睹形态非常十分者如体积小,形态没有准则,胞量内颗粒缩小等.(4)网织黑细胞可>1%以至达2%~3%,但是其千万于值仍矮于仄常.(1)骨髓多为删死减矮或者没有良、逢代偿性制血灶则可隐现删死计跃.(2)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减矮或者仄常.(3)幼黑细跑总百分率减矮或者仄常,但是可睹幼黑细胞老练停滞于早期的局面,表示为早幼黑细胞百分率下于中幼黑阶段,胞核呈冰核(核染色量下度浓集,深染呈匀称的紫乌色)并脱核早缓.(4)粒、黑比值可仄常或者减矮.(5)淋巴细胞相对于删加,但是非制血细胞比慢性型为少.(6)巨核细胞明隐缩小或者缺如,既即是骨髓删死良佳时巨核细胞也时常缩小.(7)老练黑细胞形态染色多大概仄常.(1) 骨髓活检对于再障的诊疗比骨髓涂片更有价格.(2) 骨髓细胞内、中铁删加.(3) 免疫功能查看可有非常十分.(4)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删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者的减少更为严重。

贫血轻微时红细胞形态变化不大。

重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MCV<82fl、MCH<27pg、MCHC<320g/L、RDW>l5%。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

3.血小板计数多正常。

4.网织红细胞常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常较小,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嗜喊性色调较强,细胞核小而致密。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因红系增生而相对减低,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减低。

5.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嗜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三)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细胞内、外铁均减少,幼红细胞中铁小粒减少且着色浅淡。

(四)其他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叶酸,Vit.B12缺乏,或机体对叶酸、Vit B12,需求过盛或吸收障碍,最终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特殊类型的增生性贫血。

常发生于偏食、营养不足、妊娠妇女、婴幼儿、慢性胃肠疾患等。

(一)血象
1.红细跑、血红蛋白均减少而以红细胞减少更为严重,MCV>92fl,MCH>31pg、MCHC多正常,RDW>15%。

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重者可见减低,成熟粒细胞可见分叶过多现象,并可出现少量幼稚粒细胞。

3.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多见,由于细胞厚度加大或饱含血红蛋白其生理性中心淡染区缩小甚至消失,并可见Howell-Jolly's body、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少数幼红细胞。

4.网织红细跑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跑总百分率常>40%,以旱、中幼红细胞增高为主.并出现巨幼红细胞常>10%,其细胞形态学特点为①细胞胞体增大,②细胞核染色质疏松呈颗粒状,似海绵或有蚕蚀感而着色较浅淡,晚巨幼红细胞核
型多不规则可呈花瓣乃至分叶状;⑧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行,表现为胞核的发育明显落后于胞质。

于中、晚巨幼红细胞中易见Howell-Jolly's body。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相对减低,并可见巨晚、巨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现象。

4.粒、红比值明显减低。

5.巨核细胞数量大多正常,部分巨核细胞也可发生巨型变如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核形不规则甚至分叶等。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

(三)其他检查
血清Vit B12含量减低常<l00pg/ml(参考值l45~970pg/mg)血清叶酸含量减低常<3ng/ml(参考值3.5~8.6ng/ml)。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HA)指由于某些原因使体内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尽管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其学改变有以下共同之处。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二者多呈平行性下降,MCV可见增高。

2.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可见核象左移现象。

3.血小板可呈反应性增高。

4.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并可见Howell-Jolly's boby、Cabot's ring 及出现幼红细胞。

5.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常>10%。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增生显著,幼红细魍总百分率常>40%,原始及早幼红细胞增多,但仍以中、晚幼红细胞增高为主,细胞形态染色无明显异常。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可相对减低,但其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明显减低甚至倒置。

5.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同外周血.
(三)其他检查
1.红细胞寿命缩短。

2.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3.尿中尿胆原、尿胆素含量增高。

4.尿含铁血黄素可阳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时)。

5.血清肝珠蛋白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为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缺陷与紊乱而导致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占多数。

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病变的不同其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多严重减低,二者呈平行性下降,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严重减少,常<l×109/L,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而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100%。

(3)血小板严重减少,常<3×109/L。

(4)网织红细胞严重减少,多<0.5%,其绝对值亦减少常<15×109/L。

2.骨髓象
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髓病变广泛并代之以脂肪组织,穿刺时不易获得骨髓成分,涂片上脂肪滴明显增多,故常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方可诊断。

(1)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

(2)粒、红两系均严重减少。

粒细胞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细胞系以中、晚幼红为主,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3)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或更多。

(4)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成堆出现者即为“非造血细胞团”。

(5)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除个别病例偶见外大多不见巨核细胞。

(6)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无明显变化。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呈向心性受损并可出现代偿性造血灶,因此穿刺所见不全一致,更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来进行诊断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均见减少但发生的先后及其程度可有不同。

(1)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或重度减低,多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减少,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不及急性型,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血小板减少,多<8×109/L,并可见形态异常者如体积小,形态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减少等。

(4)网织红细胞可>1%甚至达2%~3%,但其绝对值仍低于正常。

2.骨髓象
(1)骨髓多为增生不良、遇代偿性造血灶则可显示增生活跃甚至明显活跃。

(2)粒系细胞总百分率正常或减低。

(3)幼红细跑总百分率正常甚至可增多,但可见幼红细胞成熟停滞于晚期的现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百分率高于中幼红阶段,胞核呈炭核(核染色质高度浓集,深染呈均匀的紫黑色)井脱核迟缓。

(4)粒、红比值可正常可减低。

(5)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但非造血细胞比急性型为少。

(6)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既便是骨髓增生良好时巨核细胞也减少,故此点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

(7)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多大致正常。

3.其他检查
(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2)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多。

(3)抗碱血红蛋白可见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