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依恋课件

合集下载

依恋理论详解 ppt课件

依恋理论详解 ppt课件

人类天生有依附的需要
依恋具有 本能性
依恋具有 遗传性
婴儿需要被保护、养育才能生存
成年人类需要保护和养育婴儿 才能延续基因
可爱,亲近行为 爬向母亲,哭喊,搜寻
接触产生愉悦
接触
铁丝
软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安全型 65%
回避型21%
焦虑矛盾型 14%
混乱型 4%
依恋行为系统
高: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 及时响应、关注自己,忧虑分离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
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感 情中“贪婪”“妒忌”。渴望亲密
接触但害怕被拒绝
低:更乐意与 别人亲密、 在依赖别人和 让别人依赖自 己时更有安全 感 亲密关系中感 到舒心和轻松
安全型:对亲密关 系和相互依赖安心 并且积极寻求,乐
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 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 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 中,导致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 状态。
担心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 者会离开自己。 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 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 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 的,
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 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 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 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 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 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 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 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 惧。
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 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 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相信自 己能自力更生,不在乎他人是 否喜欢自己。关注替代选择, 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 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 引。
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 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 做任何报答。

依恋类型(课堂PPT)

依恋类型(课堂PPT)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 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 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混乱型依恋
10
03 章 节
Part
依恋关系解读
11
依恋关系
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 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 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 境。 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也就是养育模式。
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
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12
温和妈妈,无限安全
宝宝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宝宝饿、尿、拉、痒痒等一切生理需求都会哭 闹,都需要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 这个时期,宝宝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也是 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即宝 宝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 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 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 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 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 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 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 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 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 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 识、自动化的运作。 伪装很难!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塑造不同的 依恋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 文化环境对其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因素
社交互 动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如与同伴的关系、学校环境等,对依恋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搬家等,可能对个体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通过将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行为主 义等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深入 探讨依恋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 制。
依恋理论在新的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应用研究将依恋理论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例如,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教育、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等领域,探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个体心理健 康等问题。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质量
总结词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 在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详细描述
依恋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在 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安全依恋的人在成年后 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沟通良好的关系,而焦 虑或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疏离的行为, 这可能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 有助于理解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 的支持和干预。
03 依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依恋关系 有一定影响,基因编码的性格特 质和行为模式可能影响个体与他 人的互动方式。
生理机制
某些生理特征,如激素水平、神 经系统敏感性等,也可能影响依 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依恋心理学PPT课件

依恋心理学PPT课件
▪ 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 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 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 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 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 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 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 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 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 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 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 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 望探索周遭。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学前儿童的依恋 ppt课件

学前儿童的依恋 ppt课件
6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依恋关系确立期 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
7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3岁开始) 依恋关系成熟期 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 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8
依的类型
(1)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 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 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 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 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 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 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19
(四)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 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从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 的影响 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 孤僻的性格。 2. 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 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 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 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 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 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 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 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课件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课件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 混乱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能力品质 诚实品质 爱的品质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恶感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20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 力的关系
7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 生)、共同作用论、交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动因,本 质问题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 内动力和外动力:内动力:新需要和现水平的矛盾;外 动力:环境与教育。 “关键期”问题: 印刻(劳伦兹)→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不可弥补) →敏感期(错过这一时期,也可弥补,但比较困难)→ 最佳学习期限(维果斯基)
16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10个石子) 社会环境 平衡化
17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需要具 体内容支持的运算图式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关注假言命题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9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年龄阶段
婴儿前期 婴儿后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后期

发展心理学依恋(精选优秀)PPT

发展心理学依恋(精选优秀)PPT

依恋的影响因素
依恋的类型
标签 回避型 安全型 矛盾型 混类型
寻求接 近照看
者 低


不一致
分类标准
保持与照看者 避免接近
的接触
照看者

高(如果很难 过)
高(通常在分 离前)
不一致
高 低 低 不一致
抗拒与照看 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质量对儿童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型儿童 更少的心理困难;更善于交往;更积极 但有些证据指出--在陌生情景实验中所划分的回避及矛盾型 儿童,在日后的表现也相当好。
10
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Ø设置一些依照顺序的阶段性情景,观察儿童 在此情景中的反应(如对玩具的摆弄、情绪反 应、与陌生人的交往倾向等),以此来阐明儿 童和母亲之间依恋的强度。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
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 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Ø混乱依恋型(5%~10%) 接耍而Ø近矛。是并盾母寻向型亲找陌的回玩生幼来具人儿时 。表一,示进表友入现好游出。戏对室母就亲表的现回出避“行痛为苦,”不,注对视新母奇亲环, Ø境对相待对陌没生有人兴甚趣至。比整对个待过母程亲都的担回心避着还母少亲一的些去。向,母亲离 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 Ø与这接类触依抗恋拒是,一不种容最易不平安静全下的来依,恋整类个型过。程在都陌表生现情出境不下安,和其 行痛为苦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 在Ø这对种陌依生恋人类不型主中动,接前近述,三社种会类适型应的上依表恋现行消为极以。非同寻常的 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

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婴儿期(和 学步儿期) (0~3岁)
儿童早期 (幼儿期) (3~6岁)
甚至在较早的几个 周内就表现出学习 和记忆能力;第二 年末,运用符号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发 展;理解和运用语 言的能力迅速发展 成长稳定;体形瘦长, 自我中心思维,但 比例更像成人;常出现 理解他人的能力增 消化和睡眠问题;精细 强;认知不成熟性 动作和大工作技能提高。 导致不合逻辑的思 维;记忆和语言发 展;上幼儿园。
• 4.日托(托儿)所督导(day-care supervisor)对日 托所的学前教育计划进行指导,并对计划在日托 所内的运行负责。 • 5.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 childhood educator)他们 通常在社区学院从事教学。对早期教育工作者一 般要求有硕士学位,或至少有2年的研究生学习经 历,主修早期教育领域的课程,并在日托所或早 期教育中心接受过有督导的实习训练。 • 6.儿童福利工作者(child welfare worker)他们受各 州/省儿童保护服务机构所聘用,主要是为保护 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有关的服务工作,尤为关注 那些被处置不当的和受虐待的儿童个案。
• 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 化和稳定性。 • 三者相互影响。 • (二)生命分期
• • • • 产前期(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 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 儿童中期(6~11岁)
• • • • •
青少年期(11~约20岁) 成年初期(20~40岁) 成年中期(40~65岁) 成年晚期(65~ ) 年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与生理、认知与社 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见下表)
社会性发展
胎儿对母亲声音反 应,形成偏好。 对父母依恋;自我 意识发展;从依赖 到独立的转变发生; 对其他儿童的兴趣 增强;自我概念和 对情绪的理解增强; 自尊的整体性;独 立、主动、自我控 制和自我关怀提高; 性别同一性形成; 游戏更有想象性、 社会性、复杂;常 出现利他、攻击; 家庭仍是社会生活 的中心,但朋友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Ø设置一些依照顺序的阶段性情景,观察儿童 在此情景中的反应(如对玩具的摆弄、情绪反 应、与陌生人的交往倾向等),以此来阐明儿 童和母亲之间依恋的强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
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 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质量对儿童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型儿童 更少的心理困难;更善于交往;更积极
但有些证据指出--在陌生情景实验中所划分的回避及矛盾型 儿童,在日后的表现也相当好。
Ø依恋关系确立期 Ø6个月~3岁 Ø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 (视频)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Ø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 惕、戒备和退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分离焦虑
目录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依恋的定义及关系的形成 2 依恋发展的阶段 3 依恋的测量、类型及分布 4 依恋的影响因素 5 依恋理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什么是依恋
Ø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 绪联结。
怯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四阶段:伙伴关系阶段
Ø依恋关系成熟期 Ø3岁以后 Ø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 加大 Ø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 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法包括:
u3个主要的行为主体变量:母亲、婴儿和陌生人; u 2种主要的人际关系变量:与母亲的相互作用和与陌生 人的相互作用; u3种焦虑源:陌生的物理情境、与养护者的分离和与陌 生人的联系; u4种主要情境:亲子分离、亲子团聚、陌生人在场、陌 生人退场。其中亲子分离和亲子团聚是两个主要情境, 也是测量的关键场景。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 —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
Ø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
—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
Ø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依恋的类型
Ø安全依恋型(三分之二) Ø回避依恋型(20%) Ø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
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 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
Ø矛盾依恋型(10%~15%) 接Ø回着避开型始依探恋索的行幼为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 Ø有对注陌意生或人很表少现注出意不到同母程亲度的的离警去觉,与在怕母生亲,离但去有后时仍也能能继试续图玩
Ø混乱依恋型(5%~10%) 接耍而Ø近矛。是并盾母寻向型亲找陌的回玩生幼来具人儿时 。表一,示进表友入现好游出。戏对室母就亲表的现回出避“行痛为苦,”不,注对视新母奇亲环, Ø境对相待对陌没生有人兴甚趣至。比整对个待过母程亲都的担回心避着还母少亲一的些去。向,母亲离 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 Ø与这接类触依抗恋拒是,一不种容最易不平安静全下的来依,恋整类个型过。程在都陌表生现情出境不下安,和其 行痛为苦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 在Ø这对种陌依生恋人类不型主中动,接前近述,三社种会类适型应的上依表恋现行消为极以。非同寻常的 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
依恋发展的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伙伴关系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Ø前依恋期 Ø出生~2、3个月 Ø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当儿童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 能使儿童感到愉快 —在儿童难过时,只要他们出现,儿童便会得到安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依恋如何形成
Ø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Ø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 Ø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 Ø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 Ø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 形成的标志
Ø依恋关系建立期 Ø3~6个月 Ø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
—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 —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 —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依恋的类型
标签 回避型 安全型 矛盾型 混类型
寻求接 近照看
者 低


不一致
分类标准
保持与照看者 避免接近
的接触
照看者

高(如果很难 过)
高(通常在分 离前)
不一致
高 低 低 不一致
抗拒与照看 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