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生、老、病、死B. 苦、集、灭、道C. 贪、嗔、痴、慢D. 信、解、行、证答案:B3. 佛教中所说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正业答案:D4. “六度”是佛教中修行的六种方法,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冥想5.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僧、塔D. 法、僧、塔答案:A6. 佛教中“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答案:D7. 佛教中“缘起”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B.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C. 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D. 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答案:B8.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A. 快乐B. 痛苦C. 平静D. 无常答案:B9.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B. 死亡C. 解脱D. 轮回答案:C10. 佛教中“禅定”是指?A. 冥想B. 祈祷C. 诵经D. 礼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2. 佛教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______。

答案:识3. 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未来的______,即因果报应。

答案:果报4. 佛教中“三毒”指的是贪、嗔、______。

答案:痴5.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身、受、心、______。

答案:法6. 佛教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______。

答案:意7. 佛教中的“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______。

答案:法8. 佛教中的“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______。

答案:舍9. 佛教中的“五力”指的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______。

答案:慧力10. 佛教中的“三学”指的是戒、定、______。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是三教合一的宗教?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D2.释迦牟尼是哪个宗教创始人?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B3.古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是: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A4.以下哪个是道教的重要经典?A. 《论语》B. 《大学》C. 《道德经》D. 《圣经》答案:C5.以下哪个文化是佛教的重要起源地?A. 印度B. 中国C. 日本D. 波斯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儒教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孝道、忠诚、礼仪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学说。

它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倡导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感。

儒家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家庭等。

儒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简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及其影响。

答: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翻译经典、弘扬佛教思想、建立寺庙等方式实现。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古代宗教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宗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三教合一的形势逐渐形成。

儒教、佛教、道教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和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教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佛教注重慈悲、代他人苦,道教追求自然和谐。

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体系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在古代社会的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教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子弟和士人。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的发源地是:A. 中国B. 印度C. 埃及D. 希腊答案:B3.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A. 道教B. 伊斯兰教C. 四圣谛D. 八正道答案:C4.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5. 佛教的“三宝”是指: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法、像答案:A6. 佛教中“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解脱答案:A7. 佛教的“四念处”是指:A.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B. 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C.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意念处D.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答案:A8.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觉悟D. 解脱答案:D9. 佛教中的“菩萨”是指:A. 已经成佛的人B. 正在修行的人C. 已经解脱的人D. 已经涅槃的人答案:B10. 佛教中的“禅宗”强调的是:A. 念佛B. 持戒C. 禅定D. 智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六根”是指:A. 眼、耳、鼻、舌、身、意B. 色、声、香、味、触、法C. 眼、耳、鼻、舌、身、法D. 色、声、香、味、触、意答案:AB13. 佛教中的“五蕴”是指:A. 色、受、想、行、识B. 色、受、想、行、空C. 色、受、想、行、无明D. 色、受、想、行、明答案:A14.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包括:A.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B.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病死C.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病死D.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答案:D15. 佛教中的“四圣谛”包括: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闭营仪式:总结活动收获,为参与者提供一份佛教文化资料作为纪念。
##本试卷所涵盖的理论基础部分的知识点总结
###一、佛教名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风景秀丽,有众多寺庙。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观音菩萨的道场,海上蓬莱,有多座寺庙。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自然风光优美,有华藏寺等寺庙。
2.请你结合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宗教文化背景,为一座新建的佛教寺庙提出三条管理与发展建议。
##十、思考题(1道,共10分)
请你结合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四大佛教名山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其余试题
##八、案例设计题(1道,共5分)
案例题目:“佛教文化体验日”活动设计
-佛教艺术:通过欣赏佛教艺术品,如雕塑、绘画等,可以提高对佛教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佛教实践:通过参与佛教实践活动,如禅修、念佛等,可以亲身体验佛教修行的魅力。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通过分析旅游开发对佛教名山的影响,可以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案例设计:通过设计具体的案例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加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传播。
###三、佛教艺术
-寺庙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悬空寺、布达拉宫等。
-佛教雕塑:包括佛像、菩萨像等,如乐山大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等。
-佛教绘画:如唐代的宗教壁画、水陆画等,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四、佛教实践(如禅修)
-禅修: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静坐、呼吸练习等来培养心性。
-念佛:念佛号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信众平静心灵。
则四大佛教名山之间的平均直线距离约为283公里。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生、老、病、死C. 贪、瞋、痴、慢D. 信、进、念、定答案:A3.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命答案:D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哪一部经典的简称?A. 金刚经B. 法华经C. 华严经D. 心经答案:D5. 佛教认为人死后会经历什么?A. 轮回B. 永生C. 消失D. 转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佛教的三大法宝是佛、法、______。

答案:僧2. 佛教中“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______。

答案:不饮酒3. “六度”是佛教修行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______和智慧。

答案:禅定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5. 佛教中的“四念处”是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______。

答案:观法无我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

答案:佛教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其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这种因果关系不仅存在于现世,还延续至未来生。

因此,佛教徒强调行善积德,以期获得好的果报。

2. 描述佛教中的“涅槃”概念。

答案:涅槃是佛教中最终的解脱境界,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达到无烦恼、无痛苦的状态。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意味着超越了生死的束缚,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平静。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佛教中的“中道”思想。

答案:佛教中的“中道”思想是指避免走向极端,既不沉溺于极端的享乐,也不过度苦行。

中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原则之一,强调在精神和物质、苦与乐之间寻找平衡。

通过实践中道,修行者可以避免极端行为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大全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大全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中的“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解脱D. 见、修、行、果答案:A3. 佛教中“八正道”的第一项是:A. 正见B. 正念C. 正语D. 正业答案:A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指:A. 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B. 每个人都是佛C. 每个人都有神性D. 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答案:A5. 佛教中的“六度”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禅定E. 精进F. 智慧G. 信仰答案:G6.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E. 不饮酒F. 不嫉妒答案:F7.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僧、塔答案:A8.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其根本原因是:A. 贫穷B. 无知D. 疾病答案:C9.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解脱D. 轮回答案:C10. 佛教中的“禅定”是指:A. 冥想B. 祈祷C. 诵经D. 礼拜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A. 眼B. 耳C. 鼻D. 舌E. 身F. 意答案:A、B、C、D、E、F2.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A. 色B. 声D. 味E. 触F. 法答案:A、B、C、D、E、F3. 佛教中的“六识”包括:A. 眼识B. 耳识C. 鼻识D. 舌识E. 身识F. 意识答案:A、B、C、D、E、F4.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A. 身念处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答案:A、B、C、D5.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A. 色蕴B. 受蕴C. 想蕴D. 行蕴E. 识蕴答案:A、B、C、D、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莫高窟试题及答案

莫高窟试题及答案

莫高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莫高窟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A. 甘肃省B. 陕西省C. 河南省D. 四川省答案:A2.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三国时期D. 宋朝答案:B3. 莫高窟内最著名的壁画是以下哪一幅?A. 飞天图B. 千手观音C. 八仙过海D. 清明上河图答案:A4. 莫高窟中保存的佛教经典数量最多的是哪种?A. 梵文B. 藏文C. 汉文D. 回鹘文答案:C5. 莫高窟的保护级别是什么?A. 国家级B. 省级C. 市级D. 区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莫高窟的组成部分?A. 壁画B. 雕塑C. 建筑D. 书法答案:ABC2. 莫高窟的壁画中常见的主题包括哪些?A. 佛教故事B. 神话传说C. 历史事件D. 民间生活答案:ABCD3. 莫高窟的保护措施包括哪些?A. 限制游客数量B. 定期维护C. 建立博物馆D. 禁止拍照答案:ABCD4.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中,常见的形象有?A. 佛像B. 菩萨像C. 飞天D. 罗汉答案:ABCD5. 莫高窟的开凿和维护过程中,哪些朝代做出了重要贡献?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莫高窟的历史意义。

答案: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2.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答案: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特点包括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以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莫高窟的保护面临哪些挑战?答案:莫高窟的保护面临的挑战包括自然环境的侵蚀、人为破坏、游客数量过多导致的环境压力,以及保护技术的限制等。

4. 为了保护莫高窟,游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答案:游客应该注意遵守景区规定,不触摸文物,不使用闪光灯拍照,不乱扔垃圾,不攀爬雕塑和壁画,以及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避免高峰时段参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一问答题:(任选三题)1 、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

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

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加以阐述)1、你怎样认识和评价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析对比儒学和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念。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

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

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

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

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

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

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

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

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4、试述禅宗对于佛教的变革。

一)思想渊源从思想渊源上看,惠能系的禅宗对传统佛教的革新实际上是传统佛教与老庄思想合流的产物。

就传统佛教而言,其本身就有着重视心性作用的倾向,这在《楞伽经》和《起信论》两部佛典中尤为明显。

早期禅宗诸师奉持的《楞伽经》只有一品,以“一切佛语心”为品名,把全部的佛教归结到一种“心学”上去,以“心”为最高本体,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遵循向内心求解脱的实践路线。

“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

”“菩萨摩诃萨观察三界但是一心作故。

”(注:《入椤枷经》。

)这种思想为惠能系禅宗所吸收,发展而形成“主体心性说”,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真如本性属于每个人的本心,“明心见性”即是佛。

对禅宗思想有着重大影响的另一部经典是《起信论》,主要表现为:第一,《起信论》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的最高本体和最后本源归结为“一心”,一切佛教净法均在“一心”,它具足圆满,众生皆有,故又名“众生心”。

据此,对佛教的信仰便是对“自心”的信仰;所有佛教的修行,就变成了唯一的修心。

这到禅宗便发展成为摆脱外力崇拜,菩提但向内心寻求。

第二,《起信论》主张心性无染,心性本净。

只要一心不动,那就是契合真如,达到觉悟。

《起性论》称:“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能随顺入真如门。

”神会采取了这一说法,认为要达到“直了见性”,应从“无念”入手。

由此有“定慧一体,平等双修”之说。

由“无念”可达到“定慧一体,平等双修”,最后结论为“直了见性”。

第三,《起性论》提出“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即是说禅最重要的是贯彻到日常生活,而这在《维摩诘经》中也有体现,禅宗吸收了这种思想。

《坛经》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

”因此,禅宗倡导禅即是平静如常的日常生活,“平常心是佛”。

就中土佛教理论来说,道生的“众生皆有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对禅宗影响最大。

道生认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

”(注:转引自杨宪邦等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第271页。

)这种人人有佛性,心、佛、众生是同一实相,发展到禅宗就成为“即心即佛”,只是众生不能认识自心,不识本心,若“明心见性”,自己便是佛。

道生还提出“佛无净土”说,佛性并非外在于、迥异于现象世界。

道生说:“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

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矣。

”(注: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1页。

)他还说:“言到彼岸,便是未到。

未到、非未到,方是真到。

此岸生死,彼岸涅槃。

”(注: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1页。

)即是说,所谓的净土,并非在彼岸世界,而就在这个现象世界。

如果说道生的“佛无净土”说把佛从彼岸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那么,他的“涅槃佛性说”便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

禅宗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加以吸收改造。

《坛经》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獦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从而真正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

道生的另一著名观点是“顿悟成佛”说,其理论根据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可以说是与宇宙的心同一。

由于“无”超乎形象,“无”自身不是一物,所以不可能渐修。

慧达在《肇论疏》中对道生的顿悟成佛说作了简明的论述,他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

理智恙释,谓之顿悟。

”禅宗把这种思想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观。

因此,胡适说:“生公的顿悟论可以说是中国禅的基石。

”当然,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异域的文化土壤上生根、成长,就必须和异域文化相融合。

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实际上是传统佛教和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庄子思想,这在禅宗中表现很明显。

首先,在《庄子》思想中,认为要体认“道”,达到与“道”合而为一,必须排除感官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更不能靠逻辑的、思辨的方法获得,只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即靠精神活动来把握。

而这种精神活动最主要方面即“心斋”、“坐忘”,强调直觉体验,从而达到与“道”合为一体。

这实际上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体道”观。

禅宗把这种体道观简易化、直接化,认为参禅悟道不能通过思辨的理性认识,而必须通过个体直觉体验,从而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次,《庄子》认为,如果我们想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解放我们的心性,则必须转化我们是非对错的分别心,而呈现与道为一的“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