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专业术语

合集下载

物探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物探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物探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lunar tide 太阴潮solar tide 太阳潮turbulence 湍流spectrum of turbulence 湍流谱turbulent diffusion 湍流扩散turbulent dissipation 湍流耗散turbulent exchange 湍流交换turbulent mixing 湍流混合twilight 曙暮光wind shear 风切变yield function 产额函数zonal circulation 纬向环流zonal wind 纬向风airglow 气辉MST radar MST雷达,对流层、平流层、中层大气探测雷达。

aeronomy 高空大气学deviative absorption 偏移吸收non-deviative absorption 非偏移吸收after-effect of [magnetic] storm 磁暴后效Chapman layer 查普曼层Appleton anomaly 阿普尔顿异常equatorial anomaly 赤道异常winter anomaly 冬季异常magneto-ionic theory 磁离子理论buoyancy frequency 浮力频率D - region D区E - region E区F - region F区F1 layer F1层F1 ledge F1缘F2 layer F2层Chapman production function 查普曼生成函数Cowling conductivity 柯林电导率Pedersen conductivity 彼得森电导率Hall conductivity 霍尔电导率direct conductivity 直接电导率cosmic radio noise 宇宙射电噪声riometer 宇宙噪声吸收仪critical frequency 临界频率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 离解性复合dynamo region 发电机区evanescent wave 消散波fade 衰落fadeout, blackout [短波通讯]中断ordinary wave 寻常波extraordinary wave 非寻常波Faraday rotation 法拉第旋转field-aligned irregularity 场向不规则结构Harang discontinuity 哈朗间断impedance probe 阻抗探针incoherent scattering radar 非相干散射雷达ionospheric storm 电离层暴ionosonde 电离层测高仪virtual height 虚高true height 真高digisonde 数字式测高仪ionogram 电离图polar cap absorption, PCA 极盖吸收sudde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SID 突发电离层骚扰spread F 扩展 Fsporadic E 散见 E 层top-side sounder 顶视探测仪bottom-side sounder 底视探测仪travel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TID 电离层行扰short wave fadeout, SWF 短波突然衰落sudden frequency deviation, SFD [短波]频率急偏sudden phase anomaly, SPA 突发相位异常characteristic wave 特征波cross-modulation 交叉调制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电子总含量ambipolar diffusion 双极扩散eclipse effect [日]食效应skip distance 跳距outer space 外层空间interplanetary space 行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 [恒]星际空间deep space 深空solar-terrestrial space 日地空间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日地物理学one-hop propagation 一跳传播quasi-transverse propagation 准横传播quasi-longitudinal propagation 准纵传播maximum usable frequency, MUF 最大可用频率geomagnetism 地磁[学] main field 主磁场inclination, dip angle 磁倾角declination 磁偏角agonic line 零偏线aclinic line 零倾线magnetic isoclinic line 等磁倾线magnetic chart 磁图isomagnetic chart 等磁图isomagnetic line 等磁强线isoporic line, isopore 等年变线magnetic isoanomalous line 等磁异常线geomagnetic pole 地磁极dip pole 磁倾极magnetic local time 磁地方时magnetic dipole time 磁偶极时central dipole 中心偶极子dipole coordinate 偶极子坐标corrected geomagnetic coordinate 修正地磁坐标north magnetic pole 磁北极south magnetic pole 磁南极invariant latitude 不变纬度dip equator 倾角赤道eccentric dipole 偏心偶极子magnetogram 磁照图magnetically quiet day, q 磁静日magnetically disturbed day, d 磁扰日secular variation 长期变化solar daily variation, S 太阳日变化disturbed daily variation, Sd 扰日日变化storm-time variation, Dst 暴时变化magnetic disturbance 磁扰magnetic bay 磁湾扰magnetic crochet 磁钩扰magnetic storm 磁暴gradual commencement [magnetic] storm 缓始磁暴sudden commencement [magnetic] storm 急始磁暴sudden commencement 急始initial phase 初相main phase 主相recovery phase 恢复相magnetic substorm 磁亚暴expansive phase 膨胀相equivalent current system 等效电流系internal field 内源场external field 外源场aurora 极光aurora australis 南极光aurora borealis 北极光auroral oval 极光卵形环auroral belt 极光带subauroral zone 亚极光带Alfvēen layer 阿尔文层cleft, cusp 极隙pseudo-trapped particle 假捕获粒子radiation belt, Van Allen belt 辐射带又称“范艾伦带”。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XXXX--XX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Terms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物理勘查(包括重力勘查、磁勘查、电勘查、地震勘查、测井及核物探)中常用的、主要的、本学科专有的名词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2 基本术语2.1 地球物理勘查geophysical exploration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仪器以研究地质情况或寻查埋藏物的一类勘查。

同义词物探;地球物理勘探:(勘探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矿)注:1.取决于使用场合,该术语可附加后缀“法”或“学”。

2.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航空物探”,“海洋物探”,“地面物探”,“地下物探”,“深部物探”,“区域物探”,“工程物探”,“环境物探”,……等术语。

2.2 正常场normal field物理场的相对平稳部分。

2.3 异常anomaly物理场对正常场的偏离。

2.3.1 理论异常theoretical anomaly正演所获得的异常。

同义词计算异常2.4 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岩(矿)石或其它探测对象的物理性质。

2.5 异向性系数coefficient of anisotropy描述介质垂直层理(片理、节理等)方向与平行层理方向的物性差异的一种参数。

同义词(各向异性系数;非各向同性系数)2.6 地球物理正演geophysical direct problem根据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计算地球物理场值。

同义词物探正演2.7 地球物理反演geophysical inversion根据地球物理场值,计算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

同义词物探反演国家技术监督局XXXX—XX—XX批准 XXXX—XX—XX实施2.7.1 交互解释interactive modelling直接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反复修改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模型的参数,使模型的理论异常逐步逼近于实测异常的一种反演方法。

物探名词解释

物探名词解释

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它是用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VR2、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r3、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4、自激自收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在地震勘探中称为t0时间,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t0=2h0/v5、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也称射线速度。

6、视速度:地震勘探中,一般是在地面或海面观测波的传播,观测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这时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速度称为视速度。

7、倾角时差:这种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由界面倾角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旅行时间tx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用△tn 表示8、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

波的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

9、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概念:---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地震剖面上反射波总的特征如同相轴的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等信息;----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两方面(即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10、构造发育史图:又称为古地理-古构造恢复剖面,就是将某些有地质意义的层位认为是古时期的沉积平面,然后将这一层位向上时移拉平,就可得到古构造剖面,其目的是研究这一层在其沉积时期与其它各层之间的关系。

11、振动图:在某一确定距离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12、波剖图:在某一固定时刻t,介质中不同位置处的质点的位移状态变化曲线13、多次覆盖技术:多次覆盖技术也称共中心点叠加,共深度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其基本思想是在地面上不同的观测点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信息。

物探词汇

物探词汇

zhaogl_upc@【西文条目】ABC method【中文条目】ABC法【中文解释】折射地震中用来确定近地表的非规则风化层或低速带影响的一种技术。

在A和C处各放置一个地震炮点,在A,B和C点处记录折射波。

【西文条目】abnormal event【中文条目】异常同相轴【中文解释】地震记录上非一次反射波的同相轴,异常同相轴可能是各种类型的多次波、折射波、面波或绕射波。

【西文条目】absolute humidity【中文条目】绝对湿度【中文解释】空气中的含水量,用单位体积的含水重量表示,为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毫克水(mg/m3)【西文条目】absolute permeability【中文条目】绝对渗透率【中文解释】当岩石孔隙中仅存在一种流体时,对流体通过岩石孔隙的容易程度的一种度量就叫做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与流体粘滞度无关。

但当储层岩石的孔隙中存在两种流体时,常采用有效渗透率。

【西文条目】absolute porosity【中文条目】绝对孔隙度【中文解释】颗粒之间的所有空间的体积(包括相互连通的和孤立的孔隙)与岩石全部体积的比值,绝对孔隙度用百分比表示,它与有效孔隙度不同。

【西文条目】absolute refractive index【中文条目】绝对折射率【中文解释】光通过介质的速度与光通过真空的速度之比的倒数,绝对折射率通常由在空气中测得的折射率得到【西文条目】absolute temperature【中文条目】绝对温度【中文解释】绝对温度0о等于摄氏温度-273.15о。

在该温度点,分子运动停止,且无热量。

【西文条目】absolute viscosity【中文条目】绝对粘度【中文解释】流体粘度[用泊(poises)度量]对流体密度的比值,绝对粘度的单位是沱(stokes)或厘沱(动力粘度单位)【西文条目】absolute zero【中文条目】绝对零度【中文解释】无热量和无分子运动时的温度。

绝对零度是-273.15℃和-459.688оF,或近似为-460оF。

物探重点

物探重点

物探重点一、名词解释1、重力:重力即是重力加速度或重力场强度。

2、剩余密度:地质体与围岩的密度差称为剩余密度。

3、剩余质量:地质体与同体积围岩间的质量差称为剩余质量。

4、布格异常:施加布格改正后的重力异常。

5、布格校正:布格校正是指在重力测量中,考虑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间物质引力影响所作的校正。

6、大地水准面:是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7、水准面:重力位相等的曲面。

8、地磁要素:表示地球磁场方向和大小的物理量。

磁偏角、磁顿角、总磁场强度(T)及共各个分量,统称为地磁要素。

地磁要素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

9、磁异常:磁异常即“地磁异常”,又称“磁力异常”。

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

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

10、剩余磁化强度:岩石和矿石在形成时所产生的磁性,历经地质变动后保留下来的部分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剩余磁化强度是表示剩余磁性大小的物理量,一般用符号Jr表示。

它的大小和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无关,而决定于形成时的环境及所经历的地质变动。

11、感应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是表示岩石和矿石受地磁场磁化所产生的感应磁性大小的物理量,用符号M表示。

12、视极化率:是指在多种岩石、矿石存在的情况下(即所谓介质不均匀时)测得的极化率。

它是表示直流激发极化法观测结果的一个参数。

13、有效磁化强度:一物体的感应磁化强度等于真磁化率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外界磁场强度的乘积,但由于受到剩磁以及消磁作用的影响,该物体所显示的宏观磁化强度应为物体本身的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以及消磁强度的和,故称之为有效磁化强度。

14、有效磁化倾角:有效磁化强度与x轴正向夹角i称为有效磁化倾角。

15、最佳电极距:L=h/ 2 时,在h深度获得的电流密度最大的供电极距。

16、地电断面:是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别而划分的地质断面。

17、化向地磁极:用数学换算讲“斜磁化”转变为“垂直磁化”的过程。

勘探专业名词

勘探专业名词

原文地址:地球物理勘探作者:小甜瓜1、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它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2、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3、各向异性系数:岩石的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岩石的导电性不同,称为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

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可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示4、视极化率:当地形不平或地下不均时,按式η=△U2/△U计算出来的参数称为视极化率。

5、衰减时:把开始的电位差△U2作为1,当△U2变为(30%,50%,60%)时所需的时间称为衰减时S6、含水因素:测深曲线的衰减时与横轴在一起所包围的面积7、勘探体积:长为两个点电源之间距离AB,宽为(1/2)AB,深也为(1/2)AB的勘探长方体8、扩散电位:两种不同离子或离子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其液液界面上由于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电位。

9、卡尼亚电阻率: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以实测阻抗计算出的量称为卡尼亚视电阻率.它的数学表达式为:ρa=Z2(ωμ)(3)ρa—卡尼尔电阻率(Ω·m)10、趋肤深度:电场沿Z轴方向前进1/b距离时,振幅衰减为1/e倍。

习惯上将距离δ=1/b称为电磁波的趋肤深度11、振动图: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图12、波剖面图: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13、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

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14、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15、动校正: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与检波器距离爆炸点的距离远近有关,并与反射界面的倾角、埋深和覆盖层波速有关,由此产生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需要进行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

物探名词基础知识

物探名词基础知识

物探名词基础知识[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 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广义地说,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捡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

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

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捡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 interface velocity; 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

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

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面速度大于层速度。

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 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 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

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

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 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

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

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回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

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

03 地球物理场
02 分类 04 发展方向
05 方法
07 考古探测
目录
06 地下管线探测
勘探方法
勘探方法
相关课程书籍
地球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 接的勘探方法。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 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 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 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 析判断。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石油和天然气就埋藏于地壳的岩石中, 埋藏可深达数千米,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要找到油气首先需要搞清地下岩石情况。怎样 才能搞清地下岩石的情况呢?这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谈起。岩石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的导电性、磁 性、密度、地震波传播等特性,地下岩石情况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随之而变化。
内容摘要
在此基础上,地球物理学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 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这样形容地球物理 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地球物理学在探索地球奥秘 中的挑战和艰辛。 总体来说,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在应用方面,地球物理学家利 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地球进行勘探和研究,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深部地球结构、矿产资源 和能源蕴藏情况等。而在理论方面,地球物理学则致力于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规律,如地球的 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传播等。 在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人们还涉及到许多交叉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等。 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探专业术语物探专业术语1、观测系统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了得到能够系统地追踪目的层有效波的地震记录,在野外资料采集时必须适当地安排和选择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即要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

2、二维地震勘探沿着地表的一条直线进行勘测,就能够研究该测线下面不同地层界面的形状和位置,这种勘测方法称为二维地震勘探,相应的观测系统称为2D观测系统。

3、三维地震勘探如果在地表的某一平面内连续地进行观测,就能够最佳地研究该平面下不同地震界面的形状和位置,这种勘测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相应的观测系统称为3D观测系统。

4、多次覆盖对界面上某一点进行观测称为采样或覆盖。

若对每个点只观测一次,称为单次覆盖,如观测多次,则称为多次覆盖。

5、覆盖次数对界面上某一点进行观测的次数。

覆盖次数的设计:假如目的层反射波能量强,连续性好,能够可靠地追踪,那么每个反射点只需要勘测一次就足够了。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效反射波总是与各种干扰波重叠干涉。

当勘探深度增大时,由于多次波和散射波相对加强,信噪比变得更低,单次覆盖效果不佳,因此现在广泛采用多次覆盖系统。

基本思路:用一组单次覆盖系统,其中每一种都可以沿侧线连续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当资料处理合适时,反射层应该位于每个地震剖面的相同地段。

6、炸药震源炸药震源是脉冲震源。

炸药在外界的影响下迅速放出气体和高热,形成高压气团而急剧膨胀,在很短的瞬间将冲击力作用于周围物体,即形成所谓的冲击波。

在爆炸中心,物体被粉碎、破坏或产生非弹性形变。

在破坏带及非弹性形变带外,形成岩石的弹性变带,此时冲击波变成弹性波传播出去。

常用的炸药是硝氨炸药。

经验表明,炸药激发的地震振动是衰减很快的似正弦脉冲,脉冲的前缘很陡,能量高度集中。

在均匀介质中爆炸时形成中心对称的膨胀型震源,主要产生纵波。

7、可控震源这是50年代问世的一种新型震源,因为它产生一个延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正弦振动,故称为连续振动震源;又因为扫描的频率范围及振动的延续长度都可以事先控制和改变,故称可控震源。

8、时序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过程中,因为是多通道同时记录,记录数据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所以保存在磁带介质上的数据也是按时间顺序的。

由于是多通道数据同时记录,数据量比较大。

通道越多,记录时间越长,数据量就越大。

而数据量越大,这就是大块数据。

常见的大块数据的块长一般为(0.5~5)兆字节。

由于设备原因,时序数据大都是记录在9轨盘带上。

所采用的数据格式是SEG-Y,SEG-A,SEG-B,SEG-C,SEG-D。

9、解编时序数据一般不能直接用来进行数据处理,还必须通过一个将其转换成道序的过程,形象上很象是做一次矩阵转置,这个过程就叫解编。

10、道序时序数据经过解编处理变成以道为单位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就叫做道序。

所采用的数据格式是SEG-Y,SEG-D。

11、格式转换将某一种格式道序数据等值的变成另一种格式道序数据的过程,称为格式转换。

12、BOT关于磁带文件的术语,代表磁带上的一个物理标记。

它表示磁带的开始,磁带是从这个位置开始记录信息。

13、EOT关于磁带文件的术语,代表磁带上的一个物理标记。

它表示磁带结束。

14、EOF关于磁带文件的术语。

他是磁带上一个特殊块,表示磁带上一个“文件”的结束。

15、多次覆盖为提高信噪比,对同一点多次发射,多次接收。

16、信噪比信号部分加强,噪音相互抵消或不重复,加强部分就是所要采集的数据。

17、班报描述地震磁带记录数据的辅助信息。

内容包括:炮点位置、接收点位置等。

18、一个排列每一炮的起始道到终止道,称为一个排列。

19、偏移距激发点到最近接收点的距离。

在INLINE方向的偏移距称为纵向偏移距,CROSS方向的偏移距称为横向偏移距。

偏移距的选择:1、偏移距要小于最浅目的层的深度。

在一个CDP道集中,最小炮检距越大,进行动校正拉伸处理后浅层畸变越大,畸变的切除量就越大,该CDP点的浅层缺失就越失重。

通常略变切除的深度范围小于最小炮检距的大小,而一个CDP道集中的最小炮检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偏移距的大小,因此选择偏移距的大小要求小于最浅目的层的深度。

2、偏移距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次波的发育情况。

多次波越发育,需要的偏移路就越大,这是因为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是通过一次波和多次波速度差异来进行的。

20、接收点距相邻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工作台(也称为道间距)接收点距的选择为了野外工作简化和标准化,应该使激发点距d和接收点距Δχ保持固定,一般激发点距正好是接收点距的整数倍。

由于地震剖面上每一道记录是CDP道集叠加的结果,所以在选择Δχ时应考虑以后的处理方法提出的要求。

决定Δχ的总原则是经过处理能在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的相邻道上可靠的追踪波的同一相位,因此选择Δχ必须考虑的因素也就是影响地震波相位对比的因素。

混波》把不同道的能量按一定方式混合,用以压制干扰。

混波也叫合成或组合。

一般远离震源的几道不作混波。

《混合模型》含有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模型,称混合模型。

《基频》周期函数的最底频率。

《基准面》根据工区地形起伏情况用于计算静校正量和剖面迭加的高程参考面。

①一个任选的参考水平面,相对于它来进行测量值的校正。

②校正面,进行局部地形和(或)风化层厚度校正后,地震反射的时间或深度从该表面算起。

③高程测量的参考水平面,常常指海平面。

《假频》是由采样过程产生的频率混肴。

某一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取样时,由于取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一个周期内取样不足两个,取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这就是假频。

《假想层》在地震剖面上画的平行于附近反射段的倾向的一条线。

当不能在较长的测线上连续追踪反射段来作出剖面图时,就画一条假想层。

《检波器组合》同一道用几个检波器,各检波器之间的位置采用设计的图形来摆放,达到压制干扰波的目的。

《偏移》重新排列地震信息的一种逆运算,以便反射和绕射都被绘到真实的位置上。

《偏移迭加》就是先进行偏移,然后再作迭加,也叫迭加前偏移。

《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迭加剖面中的反射层自动偏移到它们的空间真实位置上去。

分为偏移迭加和迭加偏移。

《倾角》一个平面和水平面所夹的角。

一个反射层或折射层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倾角时差》由倾角所引起的到达时间之差。

正常时差则是指由于炮检距的不同而造成的时间差。

《球面发散》指点震源向外传播时,形成一个球面波前,由于几何扩展的原因,波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种现象称为球面发散。

《剩余静校正》基准面校正后,由于低速带速度和厚度的横向变化,校正后相对基准面有或正或负的误差,该误差叫剩余静校正量。

对剩余静校正量的校正叫剩余静校正。

《随机介质模型》在油藏地球物理探测中小尺度异常会十分明显地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对这种细小但无法忽略的异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就是随机介质模型。

《透过系数》分界面上透过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

《谐频》频率为基频的简单倍数。

例如三次谐频等于基频的三倍。

也叫谐波。

《谐振腔反褶积》用于消除深水中水底多次波(混响)的反褶积,这种多次反射能很好的被分辨出来。

逆因子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起作用的。

《虚反射》地震波从爆炸点向上传播,然后又在风化层底面或地面向下反射的能量。

虚反射的能量常常加入向下传播的波列之中,改变该波列的波形并增加一个波尾。

但是有时虚反射足以和主要波列明显分开而形成一个单独的波,然而它是假的反射。

虚反射又叫次反射,也叫伴随波。

《虚拟网络》建立在一个或多个物理网络之上以便提供特定服务的非物理实体的抽象概念。

《续至波》非初至波的能量波列。

主要指折射波的同相轴。

《隐蔽层》也叫盲层。

不能用折射法勘探的地层。

位于高速层以下的低速层;太薄或速度差别太小以至无法区分初至(有时得不到初至)的地层。

《综合解释》就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多种类型数据的综合分析。

《综合研究》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料描述和预测目的沉积剖面的几何形态、岩石物理特征和流体成分。

地震勘探缩写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PR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地质雷达。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P-wave 即纵波。

也称初始波、压缩波、膨胀波、无旋波。

QC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

Q波Q-wave 拉夫波。

Q处理Q Processing 补偿高频随距离的增加而损失的一种反褶积,它使波形不依赖时间。

通常Q是未知的,所以常估算为速度的3%(以米/秒表示时)。

SEG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勘探地球物理协会。

SH波SH-wave 水平偏振横波。

质点在垂直于入射平面的方向上振动的波叫水平偏振横波。

SV波SV-wave 垂直偏振横波。

质点在入射平面内且与传播方向垂直振动的波叫垂直偏振横波。

SWD Seismic While Drilling 随钻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